一曲霓裳舞未终。玉钗垂额鬓云松。梦回金殿月华东。
燕子莺儿情脉脉,柳枝桃叶恨匆匆。罗襟空惹御香浓。
一曲霓裳舞未终。玉钗垂额鬓云松。梦回金殿月华东。
燕子莺儿情脉脉,柳枝桃叶恨匆匆。罗襟空惹御香浓。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皇皇¹者华²,于彼原隰(xí)³。駪(shēn)征夫,每怀靡(mí)
译文:那一枝枝灿烂明艳的鲜花,盛开在广袤的原野湿地上。策马疾驰的使者和小吏们,每每想起还有不周到地方。
注释:¹皇皇:犹言煌煌,形容光彩甚盛。²华:即花。³原隰:原野上高平之处为原,低湿之处为隰。⁴駪駪:众多疾行貌。⁵征夫:这里指使臣及其属从。⁶靡及:不及,无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驹(jū),六辔(pèi)¹如濡(rú)²。载³驰载驱,周(yuán)(zī)(zōu)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骏马良驹,手里的六条马缰柔韧有光。鞭策着马儿驰骋在大路上,在民间遍访那治国的良方。
注释:¹六辔:古代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中两骖马的内辔,系在轼前不用,故称六辔。²如濡:新鲜有光泽貌。³载:语助词。⁴周:遍。⁵爰:于。⁶咨诹: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骐(qí)¹,六辔如丝²。载驰载驱,周爰咨谋³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青黑骏马,六条马缰犹如素丝般滑柔。鞭策着马儿驰骋在乡野上,跑遍民间博采治国的良谋。
注释:¹骐:青黑色的马。²如丝:指辔缰有丝的光彩和韧度。³咨谋:与“咨诹”同义。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骆(luò)¹,六辔沃若²。载驰载驱,周爰咨(zī)³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黑鬃白马 ,六条马缰闪耀着鲜艳光泽。鞭策着马儿驰骋在大路上,遍访民间搜求治国的善策。
注释:¹骆:白身黑鬣的马。²沃若:光泽盛貌。³咨度:与“咨诹”同义。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我马维骃(yīn)¹,六辔既均²。载驰载驱,周爰咨(zī)³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黑白花马,六条马缰收放得自如协调。鞭策着马儿驰骋在乡野上,跑遍民间询访治国的大道。
注释:¹駰:杂色的马。²均:协调。³咨询:与“咨诹”同义。

  “君教使臣”乃此诗之原旨。使臣秉承国君之明命,重任在身,故必须以咨周善道,广询博访。上以宣国家之明德,下以辅助自己之不足,以期达成使命,因而“咨访”实为使臣之大务。而在出使之际,君之教使臣者,正在于广询博访。使臣在奉使途中,时刻不忘君之所教,时常懔懔于心,怀有“靡及”之感,更是忠于职守、忠于明命的表现。《小雅·皇皇者华》这首诗,正是从这两方面著笔歌咏的。

  诗的首章,先阐明君教使臣之旨,诗人说:“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诗意委婉而寄意深长,既以慰使臣行道的辛苦,又戒其必须忠于使命,常以“靡及”自警。从措词来看,是婉而多讽,而用意则是非常庄重。至于君教使臣之具体内容为何,则于诗的第二章至第五章中,用使臣口气,反覆表达,以见使臣时刻不忘君之所教,时时以忠贞自守。

  第二章原诗云:“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前三句皆为使臣自道其出使在征途上的情况,第四句“周爰咨诹”,始表明“博访广询,多方求贤”之义,亦即“君教使臣”的主要内容,而为“每怀靡及”句中使臣所怀思的主旨。三章至五章的诗意,与二章全同,特因叶韵关系,在语词上作了改变:“我马维驹,六辔如濡”、“我马维骆,六辔沃若”、“我马维駰,六辔既均”。此数语,皆以道使臣在奉使途中威仪之盛。因车有四马,故章次亦叠至四次。二章言“载驰载驱,周爰咨诹”,三章言“载驰载驱,周爰咨谋”,以及四章、五章之“周爰咨度”,“周爰咨询”,其意义皆为“遍于咨询”,亦即“广询博访”之义。由此表明使臣之在征途、无时无刻不以君命为念,则使臣之敬奉使命,可想而知。明此义,则知此诗中之“每怀靡及”、“周爰咨诹”两句,乃全诗关键所在。

  综观此诗,倘使无首章“每怀靡及”之语,则二章以下之“周爰咨诹”、“周爰咨谋”、“周爰咨度”等语,意义皆不明显,亦不见有君教使臣之义。倘无二章以下“周爰咨诹”诸语之反覆见意,则使臣奉命“每怀靡及”殷殷之意,更无由表现。故此诗艺术特点之一,是前后各章,互相辉映、照顾周密。特点之二是:诗的语言气象开朗,生动蓬勃。首章以“皇皇者华”起兴,落响超迈,命意笼罩全诗。二章以次,语词变动,错落有致,命义相近而不显其重复,语音协调,可诵性甚强。特点之三是用意恳切,不论君之教使臣,以至使臣对国家明命之反应,字里行间,都非常感人。君之使臣以敬,臣之受命以庄,这虽是古语,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1-323

huánghuángzhěhuā

míng xiānqín 

huánghuángzhěhuā yuán shēnshēnzhēng měihuái怀 
wéi liùpèi zàichízài zhōuyuánzōu 
wéi liùpèi zàichízài zhōuyuánmóu 
wéiluò liùpèiruò zàichízài zhōuyuánduó 
wéiyīn liùpèijūn zàichízài zhōuyuánxún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溪水将¹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gāo)开。
译文:溪水流过小桥后一去不返,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
注释:三江: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¹将:本义行、进,此处引申为流过。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交情得¹似山溪渡²,不管风波去又来。
译文:友情应该像山中溪水上的摆渡一样,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注释:¹得:应该。²山溪渡:常年设在山中溪水上的摆渡(船)。

  杨万里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六年授赣州司户参军,绍兴二十九年调任永州零陵县丞,隆兴元年赴调临安因张浚之荐除为临安府教授,乾道三年赴临安上政论《千虑策》,乾道六年除为隆兴府奉新知县,乾道六年因虞允文之荐除为国子博士,淳熙元年除知漳州,淳熙四年除知常州,皆不在吉水,唯有隆兴二年至乾道二年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及其父逝世为父丁忧与淳熙元年至三年养病期间,居于吉水,故此诗应作于此二时期其中之一。又《诚斋集(江湖集)卷二》有诗《甲申(隆兴二年)上元前闻家君不伏西归见梅有感二首》于本诗之前,《诚斋集(江湖集)卷三》有诗《丙戍(乾道二年)上元和昌英叔李花》于本诗之后,故此诗断然不可能作于淳熙元年至三年养病期间,而只能作于隆兴二年(一一六四)至乾道二年(一一六六),杨万里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及其父逝世为父丁忧期间。

  隆兴二年正月,杨万里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同年八月四日,杨万里之父逝世,杨万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丁父忧时期。在此之前,杨万里方才于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开始初次进入南宋官场,并由地方小吏一步步入职京城(因张浚之荐除为临安府教授),这正是一个读书人可以借机施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好时机。忽闻其父之病,出于孝道,不得已放弃大好机会,西归故里,这在政治上对于杨万里来说不吝于一个打击。同时,对于杨万里来说,其父之病,在亲情上对于杨万里也不吝于一个打击。然而西归故里吉水之后,同年八月杨万里之父的逝世对于杨万里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根据封建礼法的要求,父母之死皆应为之守孝三年,对于一个适才走上宦途不久,又有一定前途的读书人来说,这三年是极为艰难的,以前在官场上的一切都将归于破灭,一时前功尽弃,极易生出失意之感,对于杨万里来说更是这样。同时,杨万里之父的逝世在亲情上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古代讲求孝道,父母之死,特别是父亲之死,对于其子女来说是沉痛的,是失怙般的痛楚,这极易造成一种愁苦的心情。

  在这般官场失意、亲人离去的愁苦心情中,却又是为友人送别之时,在三江小渡口,杨万里作了本诗。此诗前两句,作者简单描绘了三江小渡口周边的环境,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使用比喻手法将“交情”比做“山溪渡”,并以自然界“风波”象征社会风浪,然后用“不管风波去又来”一句与首句“溪水将桥不复回”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全诗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莫砺锋.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J].求索,2001,4:105-106
2、 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135-136

sānjiāngxiǎo

yángwàn sòngdài 

shuǐjiāngqiáohuí xiǎozhōuyóuduǎngāokāi 
jiāoqíngshān guǎnfēngyòulái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临江之人,畋(tián)得麋(mí)(ní),畜(xù)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yǎn)仆,益狎(xiá)。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dàn)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译文:临江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门,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门,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也没有明白过来。
注释: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畋: 打猎。麋麑:麋鹿。麋,一种小型鹿类。麑,古书上指小鹿。畜:饲养。垂涎:流口水。扬尾:摇尾巴。皆:都。怛:惊吓,呵斥。自是:从此。自:从。是:这。日:天天、每天。就:接近。习示之:让狗看熟了。习:熟悉(也可作“经常”理解)。之:代词,指群犬。稍:渐渐,逐渐。皆:都。如:依照。良:的确。抵触偃仆:碰撞翻滚。抵触,相互亲近地碰撞。偃仆:放倒。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俯仰:周旋,应付。甚:很。善:友好,友善。然时啖其舌:然:表转折。时:经常,常常。啖其舌:舔它自己的舌头(想吃麋鹿)。啖:吃,这里的意思是"舔"的意思。其:自己的。众:众多。走:跑(过去)。喜且怒:既高兴又恼火。共:一起。狼藉:散乱,这里指尸体散乱不整。悟:明白。

  这篇文章描写了临江之麋依仗主人的宠势而傲“内犬”,最终落得个被“外犬”“共杀食之”的悲惨结局,影射了那些无才无德、依势放纵、恃宠而骄的奴才,讽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文章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致逼真,形象传神。

  这篇寓言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状物摹形生动形象,情景如见。如写主人抱幼麋归家,一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八个字活画出群犬一拥而上,急欲啖食之态。下文写麋与犬狎戏,说“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写犬畏主人,一面与麋周旋,一面垂涎三尺之状,也十分传神。又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也很形象。

  第二,虽属寓言,状写动物,叙写却入情入理。见出作者体味物情之细,文字叙述之工。如写麇与犬习熟过程,开始入门,群犬垂涎,所以主人叱喝。之后,主人抱麋与犬习熟,由开始之不动,渐至与犬戏耍。进一步写麋渐大,与犬已熟,随意戏闹,竞忘了己之为麋,这个发展过程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三,寓意深厚,对讽喻之意不作详尽展开,主要通过故事和形象本身体现出来,可让人从不同角度玩味受教。如寓言结尾只一句收束,“麇至死不悟。”寓意深沉。“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

  《临江之麋》以揶揄的口吻讽喻了社会上“依势以干非其类”的人。“忘己之麋”任性妄为,冒犯外物,以寻得快乐,可当它失去了主人的庇护,轻而易举地就被外犬“共杀食之”。更加可悲的是它至死还没有明白个中原因。古往今来,行事不知推己之本,躺在别人怀抱里讨口饭吃还自鸣得意的人,并不少见。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中揭示出深刻的讽喻意义,正是它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 徐建华 吕宝新.读国文 品人文(上).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175-176
2、 宋思佳 许祯 注译.唐宋八大家精粹.北京:海潮出版社,2015:50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逮至¹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²,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yà)(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³
译文:等到到了尧的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杀死了花草树木。老百姓都没有吃的东西。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等各种怪兽都出来祸害百姓。
注释:¹逮至:等到。²禾稼:谷类作物的统称。³民害:人民的祸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尧乃使¹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zhuó)²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³尧以为天子。
译文:于是尧帝让羿在畴华这地方杀死凿齿,在凶水这地方杀死九婴,在青丘泽射死了大风,又往天射落九个太阳,在地下杀死猰貐,在洞庭斩断修蛇,在桑林生擒了封豨。天下百姓都很高兴,立尧为天子。
注释:¹使:派遣;命令。²缴:带有细丝绳的箭。³置:立。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城上高楼接¹大荒²,海天愁思³正茫茫。
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
注释:¹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²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³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惊风¹乱飐(zhǎn)²芙蓉³水,密雨斜侵薜荔(lì)墙。
译文: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注释:¹惊风:急风;狂风。²乱飐:吹动。³芙蓉:指荷花。⁴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岭树重遮¹千里目²,江³流曲似九回肠
译文: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注释:¹重遮:层层遮住。²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³江:指柳江。⁴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共来¹百越²文身³地,犹自音书(zhì)一乡。
译文: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注释:¹共来:指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²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³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⁴犹自:仍然是。⁵音书:音信。⁶滞:阻隔。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这是由实而虚的写法。

  三四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五六句写远景。也是“赋”而兼有“比”、“兴”的。试看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这是西南地区风景的写实,岂不也象征顽固势力的层层包围禁锢么?江流的蜿蜒盘旋,岂不也联想到作者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前途的曲折么?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说自己受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形容心情抑郁之极;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一种豪迈意气。本诗则更有发展。尽管岭树重遮,却由于登高望远,仍能逾越障碍,放眼千里,视线并未被遮住,这是从下句遥看九回江流的描写中得到答案的。尽管河道曲折,江水毕竟奔腾前进,这是从一个“流”字中可见分晓的。因此,两句反映作者遭遇许多阻碍与挫折,仍然怀着冲破牢笼的不屈不挠意志,精工的对偶中兼具沉郁与豪放之致,意境是深远的。

  最后两句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全诗用 “赋中之比” 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 “惊风”、“密雨” 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 以 “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0-922

dēngliǔzhōuchénglóuzhāngtīngfēngliánzhōu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chéngshànggāolóujiēhuāng hǎitiānchóuzhèngmángmáng 
jīngfēngluànzhǎnróngshuǐ xiéqīnqiáng 
lǐngshùchóngzhēqiān jiāngliújiǔhuícháng 
gòngláibǎiyuèwénshēn yóuyīnshūzhì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