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父须生公相家,修洁不类在纨绮。
岂惟浩荡爱古学,实亦纵横晓时事。
孟州之民尔何幸,一旦得此贤半刺。
定知未几政清简,日日案头诗满纸。
河阳花开酒休{左言右尼},太行云飞楼好倚。
若因行县至盘谷,为访其间隐君子。
行父须生公相家,修洁不类在纨绮。
岂惟浩荡爱古学,实亦纵横晓时事。
孟州之民尔何幸,一旦得此贤半刺。
定知未几政清简,日日案头诗满纸。
河阳花开酒休{左言右尼},太行云飞楼好倚。
若因行县至盘谷,为访其间隐君子。
文同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3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朱子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¹念物力维艰²。宜未雨而绸缪(móu)³,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未连。《朱子家训》
译文:对于每一顿饭,我们都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多么的艰难。凡事要先做准备,下雨前就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一定要勤俭节约,宴会宾客的时候一定不要沉迷不止。
注释:¹恒:常常。²维艰:艰难。³缪:修补好屋舍窗。⁴未连:铺张浪费,接连不断。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晓上篮舆(yú)¹出宝坊²,野塘山路尽春光。
译文:破晓时分就乘着竹轿离开了寺庙,野塘边、山路旁尽是一片春日景象。
注释:¹篮舆:及竹轿。²宝坊:是对寺庙的敬称。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锺声在上方。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锺声在上方。
译文:穿过层层松林登上坦途,只从山颠云际隐隐约约传来阵阵的钟声。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译文:岸上的草色和溪里的水色上下一片碧绿。菜花是深黄色的,柳条是淡黄色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杖藜(lí)¹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译文:拄着手杖下轿子,不再匆匆一览而过,有同行的伙伴一起就不要走马观花,浅尝即止。
注释:¹杖藜:拄着手杖行走。

  这首诗可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事与写景,概括表现了山间的美景,详细描绘了山下的田野风光;最后两句为第二层,议论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

  作者首句即点题,说明自己天一破晓便乘竹轿离开寺庙了。这里没有申说留宿寺庙的原因,宋代和尚多有能诗者,有些使命还很大,作者也许昨夜是与黄山寺一位诗僧切磋诗艺,探讨哲理,大有所得,余兴犹存;出的庙门,又见一路春光扑面,春色宜人,因此格外高兴。“野塘山路尽春色”一句,概括了下山途中的景物。这里作者之所以没有细细勾勒野塘边、山路旁的景色,是由于天刚破晓,景物尚在朦胧之中,不宜看得真切,加上作者又是乘坐竹轿,不比步行能驻足细赏。但一个“尽”字,见一路映入诗人眼帘的尽是明媚的春光,已足以传达出满心愉悦之情了。

  山路曲曲,松林层层。从“穿松影”一语可见下到山脚,登上坦途,太阳已经升起了。黄山寺已被层峦叠翠所遮,只从山颠云际隐隐约约传来阵阵的钟声。山之高、林之密、路之远,尽在不言之中。

  下得山来,“平陆”的春光与“山路”相比,又有动人之处。颈联“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写出了春日田野风光的特征。一条小溪,蜿蜒曲折,碧波荡漾;溪岸两旁,郁郁葱葱,碧草吐芳。草在岩上绿,水在岸下绿,是水绿了草?还是草映绿了水?一片片菜花翻波涌浪,一排排杨柳婀娜多姿,菜花黄得浓,柳丝黄得淡,浓淡相间,深浅相配,协调和谐,宛如画境,真可谓”撩人春色不须多”。置身于这生气盎然的一片大好春光之中,谁人能不动情呢?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诗人在撩人春色的诱下,终于从竹轿上走下来了。他不满足于“坐轿观花”,而要拄上藜杖,漫步田野,细细地欣赏体味。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春天里的万紫千红,匆匆流览,岂能深刻体会到个中三昧?所以诗人劝告同行之人,“有伴行春不要忙”。这里既流露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意,又谈出了一种生活中审美的经验;在观赏美景时,应该保持一种高度闲适的心境,细细观摩,慢慢体味,才能深入认识美的事物的真谛,而不能走马观花,浅尝即止。作者在《天台曹园》诗中也说:“平生看花法,不学蜜蜂忙”。蜜蜂采花是为着酿造蜂蜜,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功利的表现;诗人赏花是为着审美,而审美在形式上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自由的观照,而不是一种功利的欲求,所以审美时应该抛弃功利之心,进入一种专注忘情的境界。也许,诗人昨夜在黄山寺庙同和尚谈论的正是这类道理吧?

xiǎochūhuángshān--gāozhù

xiǎoshànglánchūbǎofāngtángshānjǐnchūnguāng

shì穿chuānsōngyǐngdēngpíngjuézhōngshēngzàishàngfāng

cǎoliúgāoxiàcàihuāyángliǔqiǎnshēnhuáng

zhàngqiècōngcōngyǒubànxíngchūnyàománg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唯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城,掠牛马。邓攸挈妻孥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邓攸(yōu),晋人也。有弟早亡,唯¹有一儿,曰遗民。时值²动乱,胡人³入侵京城,掠牛马。邓攸挈(qiè)妻孥(nú)。食尽,贼又迫,谓¹⁰妻曰:“吾弟早亡¹¹,但¹²有遗民。今担¹³两儿,尽¹⁴死。莫若¹⁵弃己儿,怀¹⁶遗民走¹⁷。”妻涕¹⁸如雨。攸慰之曰:“毋(wú)¹⁹哭,吾辈尚²⁰²¹,日后当有儿。”妻从²²之。
译文:邓攸是晋国人。他的弟弟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小孩,名字叫遗民。当时正遇上动乱,匈奴人一侵京城,抢夺牛马。邓攸带着妻子和孩子逃到他乡。食物快吃完了,匈奴人再次逼近。这种情形下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去世得早,(他)只留下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大家都会死。不如我们舍弃自己的孩子,带着(我弟弟的儿子)遗民逃跑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一定还会有孩子的。”妻子也就听从了他的话。
注释:¹唯:只,只有。²值:遇,遇到。³胡人:匈奴人。⁴掠:抢夺。⁵挈:带、领。⁶孥:儿女。⁷亡:形容词作动词,逃亡。⁸贼:入侵者。⁹迫:逼近。¹⁰谓:对……说。¹¹亡:死。¹²但:仅,只是 。¹³担:挑。¹⁴尽:完。¹⁵莫若:不如。¹⁶怀:带着。¹⁷走:逃跑。¹⁸涕:眼泪。¹⁹毋:不要。²⁰尚:还。²¹壮:年轻。²²从:听从。
短短蒌蒿浅浅湾,夕阳倒影对南山。
短短蒌(lóu)(hāo)浅浅湾,夕阳倒影对南山。
译文:短短的蒌蒿,浅浅的河湾,又大又圆的夕阳静静地倒映在河面上,与南山的倒影相对。
大船鼓枻唱歌去,小艇得鱼吹笛还。
大船鼓枻(yì)¹唱歌去,小艇得鱼吹笛还。
译文:大船小艇上的钓伴们携鱼返航,划桨声、唱歌声、吹笛声响成一片,欢快热闹。
注释:¹鼓枻:亦作“鼓栧”,划桨。

zèngdiàobàn--chénxiànzhāng

duǎnduǎnlóuhāoqiǎnqiǎnwānyángdàoyǐngduìnánshān

chuánchàngxiǎotǐngchuīhái

春寒恻恻春阴薄。整半月,春萧索。晴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春寒恻(cè)¹春阴薄²。整半月,春萧(xiāo)³。晴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索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注释:¹恻恻:凄清。²薄:侵迫。³萧索:萧条,冷落。
红入花腮青入萼。尽不爽,花期约。可恨狂风空自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
红入花腮(sāi)¹青入萼。尽不爽²,花期约。可恨狂风空自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
注释:¹花腮:即花靥。²不爽:不失约,不违时。
半月春阴,一朝放晴,幽鸟对语,双双飞去。全是眼前景,拈来却涉笔成趣。花虽开罢、结实,绿肥红瘦,不爽季节之序,但狂风可恶,岂欲尽数吹落?南唐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恨朝来寒雨晚来风”,为此词末四句所本。

qīngàn··chūnhánchūnyīnbáo--huī

chūnhánchūnyīnbáozhěngbànyuèchūnxiāosuǒqíngcháoláishēngjiǎoshùtóuyōuniǎoduìdiàoxīnshuāngfēiquè

hónghuāsāiqīngèjǐnshuǎnghuāyuēhènkuángfēngkōngèxiǎoláizhènwǎnláizhènnándàodōuchuīlu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