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万山顶,无复大陂池。
小磵清且驶,时见白鹭鸶。
有鱼必不大,何况亦无之。
联拳一弧影,尽日沙边窥。
七泽足鲜食,曷不往彼为。
公子以臆对,羽族幸产兹。
腹肠能几何,少许可无饥。
井鲋尚不顾,王鲔安所思。
鸬鹚善攫捕,扼吭富渔师。
虽贪亦不饱,孰若廉自持。
行行万山顶,无复大陂池。
小磵清且驶,时见白鹭鸶。
有鱼必不大,何况亦无之。
联拳一弧影,尽日沙边窥。
七泽足鲜食,曷不往彼为。
公子以臆对,羽族幸产兹。
腹肠能几何,少许可无饥。
井鲋尚不顾,王鲔安所思。
鸬鹚善攫捕,扼吭富渔师。
虽贪亦不饱,孰若廉自持。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zhuó)锦江¹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译文:濯锦江边两岸开满了鲜花,春风吹拂着水面,波浪正冲刷着沙砾。
注释:¹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女郎剪下鸳(yuān)(yāng)¹,将向中流匹晚霞(xiá)²
译文:女郎剪下一段鸳鸯锦,投向濯锦江中流与晚霞相比美。
注释:¹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²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误作“定”。

làngtáoshā ·

liú tángdài 

zhuójǐnjiāngbiānliǎngànhuā chūnfēngchuīlàngzhèngtáoshā 
lángjiǎnxiàyuānyāngjǐn jiāngxiàngzhōngliúwǎnxiá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白草¹黄羊²外,空闻觱(bì)(lì)³哀。
译文:塞外空旷荒凉风光很少,只剩黄羊游动白草也衰。觱篥一声声不断地吹,思乡的游人听着心哀。
注释:云州:唐置,曾一度改称云中郡,故治在今山西大同。¹白草:草名。生长在西北地区。²黄羊:哺乳动物,毛黄白色,有光泽,角短而稍弯,尾短,四肢细,生活在草原和半沙漠地带。肉味鲜美,毛皮可做衣服。³觱篥:汉代传自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遥寻苏武¹庙,不上李陵²台。
译文:爱国苏武万人敬慕,远寻祠庙永不忘怀。投敌李陵卑鄙可恨,无人乐意上他的台。
注释:¹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劝降不允,徙北海,持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留匈奴十九年,及还,须发全白。归国后,任典属国。²李陵:李广之孙。武帝时奉命出苏匈奴,兵败投降。燕然山有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风助群鹰苏¹,云随万马来。
译文:群鹰展翅在天空飞翔,搏苏生风把云雾拨开。万马奔腾在原野上,白云飘忽伴着随来。
注释:¹鹰苏:《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大夫季文子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鹳之逐鸟雀也。”暗用此典故,这里有驱逐入侵者的意思。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¹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²
译文:长城自古防灾祸,柳树万株城前栽。一夜凉风萧萧刮起,落叶铺满龙堆地带。
注释:¹关:指雁门关。²龙堆:白龙堆,即天山南路的沙漠地带。这里泛指塞外辽远地区。

  诗一开始,即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塞上秋景图。白草黄羊,写目中所见。深秋时草已枯萎,其色近白,故云“白草”。出句以云州野外所特有的典型景物——白草中的黄羊,来表现塞上的单调、荒凉。对句则写所闻。由于吹奏者远在视野之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故云“空闻”。诗用一个“哀”字状觱篥之声,实际上是把诗人主观的感受,强加给客观的声音的结果,是诗人心声的吐露。出句与对句用一“外”字勾连,不仅具有使所见、所闻共置于一个画面之效,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云州原野之广漠。两句诗有声有色,既有平面的秋景,又有空间的哀音,虽为景语,但亦微露故国之思,极富情韵。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两句,以褒苏贬李言志。苏武一向被人们视为具有爱国气节的典型。苏武与李陵,在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上截然相反,完全属于对立的两类人物,因而诗人对待两人的态度亦迥然不同。虽然李陵台近在咫尺,但诗人却“不上”,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尽管苏武庙远在他乡,但诗人却不畏路途遥远,拟“遥寻”之。这样,就把自己仰慕苏武坚贞不屈,而鄙薄李陵投降变节之心志,曲折地表现出来。屈大均写作此诗,并非是无病呻吟,为怀古而怀古,而是他在明亡之后,表示自己决不同清廷合作,矢志不渝忠于明室的心志的委婉流露,是他对叛降清廷的汉族士大夫的一种侧面的谴责。

  颈联“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由言志又转入写景。两句诗写景极为传神。群鹰展翅搏击长空,已见奋飞碧霄的身影;作品于“群鹰击”之前,又着“风助”二宇,更可表现出苍鹰那种顺着风势急速飞行的矫健不凡之态。“万马来”之前,又着“云随”二字,更可表现出骏马四蹄腾空,凌厉飞驰,呼啸而来的气势。两句诗极力突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动态。但搏击的群鹰,疾驰的万马却并非实写,而是虚写诗人眼中的幻觉。这种假想中的幻觉,又寄托了诗人巨大的希望。诗人希望在中华大地出现群鹰搏击长空,万马奔驰原野那种抗清的场面。这种虚幻的景象,显然是诗人出于反清扶明的渴望,而于无中生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但这种精神活动,却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法直言的隐秘,是渴望得到心理满足的一种主观情感的表露。

  尾联“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以景语结束全诗。前人论诗论词有所谓“清空一气”之说。所谓“清空一气”,不过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使物中有我的一种写法。这两句诗即具有“清空一气”的特点。诗人用干枯的柳叶整夜在狂风吹动下,不断地飘飘洒洒从树上落下的景象,使眼前景象具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忧郁气氛,从而渲染内心的哀愁。同时,又以柳叶自况飘零的身世。这样,就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似乎看到了诗人自我的形象,而诗人自我的形象也似乎化入了景物。是写物抑或是写人。给人不即不离之感,物我似乎已融为一体。以“清空一气”的景物收束全诗,既能宕出远神,又得含蓄蕴藉之美,令人品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61-762

yúnzhōuqiūwàngèrshǒu ·

jūn míngdài 

báicǎohuángyángwài kōngwénāi 
yáoxúnmiào shànglíngtái 
fēngzhùqúnyīng yúnsuíwànlǎi 
guānqiánshùliǔ luòlóngduī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有五斗先生¹者,以酒德²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³,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¹⁰矣。生何足养¹¹,而嵇康著论¹²;途何为穷¹³,而阮籍恸哭¹⁴。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¹⁵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¹⁶
译文:有位叫五斗先生的人,因为喜欢喝酒而游历于人世间,有用酒来请他的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挑选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于是就用“五斗”作为自己的别号。五斗先生没有忧愁,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而离开,忽而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都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糊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注释:¹五斗先生:作者自嘲而取的绰号,指自己一饮五斗。²酒德:能剧饮的美名。³有以酒请者:有请他去饮酒的人。⁴无贵贱:不论是官吏还是平民。⁵不择地斯寝:不管什么地方,倒头便睡。⁶绝思虑:不思世事。⁷厚薄:指世风的淳厚和浇薄。⁸“忽焉而去”二句:谓来去倏忽,飘忽无定。⁹萦心:纠缠他的内心。¹⁰天下大抵可见:天下万事大都可以看破。¹¹生何足养:生命有什么值得保养。¹²嵇康著论:嵇康,晋初人。曾写《养生论》。¹³途何为穷:道路哪里有穷尽。¹⁴阮籍恸哭:阮籍,晋初人。据《世说新语》载,阮籍深感世风浑浊,常乘牛车,任其行走,至途穷,则痛哭而返。¹⁵圣人之所居:圣人所处的境界。¹⁶如:去,到。

  这篇散文开篇先交待名号“五斗先生”的来源,然后介绍自己嗜酒的原因,最后他批评为养生而著论的嵇康、为途穷而哭返的阮籍,表明自己远离生世之扰,摆脱万物之累的决心。这篇散文属于自传性小品,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鲁迅先生曾感叹:“批评一个人的言行实在难”(《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就以王绩的《五斗先生传》来说,如果说这是他自己为自己写的“传”,无庸置疑,王绩就是一位“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有仁义厚薄””万物不能萦心”,只知醉酒的糊涂先生。如果能这样论定,而且其结论又可靠,是很容易,可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这自号“五斗先生”的王绩本非如此,他对自己的一生曾经作过比较全面的回顾:“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明经思待召,学剑觅封侯。弃绢频北上,怀刺几西游”(《晚年叙志示翟处士》)。可见他本与一般出身世家的青年一样,深受儒学教养,满怀建功立业的壮志,而且也颇有才气,“君性好学,博闻强记……阴阳历数之木,无不洞晓”(吕才《东皋子集》序)。可生活给予他的只是“才高位下”,失意的情怀,简放的个性,仕途的险恶,加之隋末唐初的社会动乱,才使他萌发出退隐的念头,但排难解纷,有所作为的希望,也还未完全泯灭,这就是他所说的“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晚年叙志示翟处士》)。真正绝意仕途,皈依自然,还是四十几岁以后的事情,所谓“晚岁聊长想,生涯太若浮。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自有居长乐,谁知身世忧”(同上)。于是乎释、道,尤其是道家思想,便成了他观照世界和人生的哲学。然而生活毕竟是现实的,那种“绝思虑,寡言语”,“万物不能萦心”等等,总是很难办到的。他在“一饮五斗”之外,也要考虑到家庭的生计、子女的婚嫁,这就如他在《独坐》中写的:“问君樽酒外,独坐更何须?有客谈名理;无人索地租。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贤夫……”。他还说过“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孟光倘未嫁,梁鸿正须妇”(《山中叙志》)。有琴有酒,尚嫌不足,还想娶一位贤淑的妻子共同偕隐。除了这些之外,他还要写诗作文,这都是很现实的。但是,正是这种现实才给他带来了另外一面,那就是失意的苦闷,与解脱苦闷的思考。“古来才命两相妨”,如今的境遇证明了个人的命运是无法把握的。不过就算是帝王将相,君不见有汉一代曾经是“何其赫隆盛,自谓保灵长。历数有时尽,哀平嗟不昌。……金狄移灞岸,铜盘向洛阳。君王无处所,年代几荒凉”(《过汉故城》)。兴衰更易,沧海桑田,亦是“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既然是来不可阻,去不可留,一切在“天”,在“地”,在自然,那么万物自然不必“萦心”,也没有什么苦闷可言。这就是他所见到的“天下”,以及他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天下”应持的态度。由此观之,嵇康大谈“养生”,阮籍途穷而哭,实在是多余的,因为性命非善求可得,途亦无所谓穷通,“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古意六首》)。所以“圣人”就处于“昏昏默默”的境界,一切不知,一切不谈,委身自然。但是,并非人皆“圣贤”,王绩大概也不敢自封“圣贤”,那要进入“圣人所居”的境,就要回到原来的命题上,只有“以酒德游于人间”,做“五斗先生”,长醉不醒,才可以“昏昏默默”,“不知所如”了。那么自号“五斗先生”的王绩,是否完全进入了这个境界,前面已经说过——没有。因此,要说这传中的形象,就是王绩的真貌,恐怕不妥;要说与他无关,也不准确,因为他毕竟是一位“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田家三首》)的“斗酒先生”;比较客观地看,这里有他的一些“影子”,而更主要的是在于表现他晚年对老庄哲学的追求与向往。这追求与向往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遁世伤时,保全自己,与苦闷愤懑,牢骚不平等等思想感情的复合体。

  五斗先生是本文的传主,但不能就此认定是作者的小传,不过文中确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五斗先生绝尘脱俗,浑身道家风韵,一切顺其自然,物我皆忘,竟是在“醉乡”中寻觅到了快乐的活法。他期望“昏昏默默”的境界,然而又只有借助于酒,才能追求到这样的境界。这便是一个力图摆脱尘世烦恼者的幸与不幸。由此也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不仅仅是宣扬饮酒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主编 沈伟麟 吉明周副主编.历代小品大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6:145-146:
2、 孙俊毅,姜晋编著.酒趣: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9:160
曾愁香结破颜迟,今见妖红委地时。
曾愁香结破颜迟,今见妖红¹委地²时。
译文:曾经发愁花儿开得很迟。如今看见花时,红艳艳的花瓣儿落了一地。
注释:¹妖红:形容花色十分鲜艳。²委地:即落地。
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若是有情争¹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译文:如果是有感情的人,面对落花,怎么能不失声痛哭?昨夜一场无情的风雨,葬送了西施一样美丽、高洁的花。
注释:¹争:即怎、怎么。

  这首“哭花”的小诗,以落花自比,借哭落花以抒发身世之感,悲愁、愤懑之情一贯到底,读来感人肺腑。

  首句写花儿迟开。“香结”,即香气凝结。“破颜”,把花比作美人,指花开。全句意思是;曾经发愁花儿开得很迟。起笔便言愁,为全诗定下了愁的基调。

  第二句写花儿很快就凋落了。“妖红”,形容花色十分鲜艳。“委地”,即落地。全句意思是:如今看见花时,红艳艳的花瓣儿落了一地。通过花儿凋落的惨象,写花儿既迟开又早落的悲惨命运,承接第一句的愁,进一步言悲。

  第三句直接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争”,即怎、怎么。全句的意思是:如果是有感情的人,面对落花,怎么能不失声痛哭?我们知道,心情愉快的人见到落花,并不会产生伤感的心情。作者之所以因花迟开而愁,见花早落而悲,完全是因为作者因不肯附“逆”而遭忌后满怀悲愁愤懑之情的缘故。落花触发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作者带着身世之感看落花,便更觉落花之悲惨,因此便按捺不住发出了“若是有情争不哭”的呼声。

  第四句进一步抒发身世之感。“西施”是越国的绝色美女,为了国家的命运而嫁给吴王,功成后随范蠡泛舟五湖,传为千古佳话。作者以西施比喻花,极言花之美丽、高洁。全句意思是:昨夜一场无情的风雨,葬送了西施一样美丽、高洁的花。这一句是对花儿凋落的原因的解释,也是承接第三句,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自然界的风雨,象征着政治上的腥风血雨。对自然界风雨的愤恨,也是对政治上邪恶势力的控诉。白热化的激情,通过精巧贴切的比喻表达出来,就使这句诗具有了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被后人传诵的名句。宋代大词人周邦彦就化用这句诗的诗意,在《六丑》一词中写道:“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这首诗因景生情,融情于景,以景托情,主观感情和客观描写高度统一,写得深婉感人,催人泪下。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译文:此行离去家不远,回顾悲凄风正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春燕¹应节²起,高飞拂尘梁。
译文:春燕依时已返家,高飞恋恋绕屋梁。
注释:¹春燕:春天的燕子。²应节:适应节令。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边雁燕无所,代谢¹归北乡。
译文:悲哀大雁无居处,陆续北飞归故乡。
注释:¹代谢:交替。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译文:落落鵾鸡鸣清池,历经夏暑与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译文:我今惆怅言难尽,漫漫煎熬春夜长。

shīsān--táoyuānmíng

xíngwèiyúnyuǎnhuícǎnfēngliáng

chūnyànyīngjiégāofēichénliáng

biānyànbēisuǒdàixièguīběixiāng

kūnmíngqīngchíshèshǔjīngqiūshuāng

chóurénnánwèiyáoyáochūnzh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