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胜孤洁寒窗月,分外清圆远寺钟。后圃便当收橘柚,无疑侵晓一霜浓。
不胜孤洁寒窗月,分外清圆远寺钟。后圃便当收橘柚,无疑侵晓一霜浓。

hánjuéyǒushuāng--zhènggāngzhōng

shèngjiéhánchuāngyuèfēnwàiqīngyuányuǎnzhōnghòu便biàndāngshōuyòuqīnxiǎoshuāngnóng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桐垂乳,容易凝珠露。一缕金风飘落,添几点、豆花雨。
青桐¹垂乳²,容易凝珠露。一缕金风³飘落,添几点、豆花雨
译文:梧桐树上叶叶垂下,而点点珠露就凝结于叶上。一缕细细的秋风飘然而来,梧桐叶上的珠露便纷纷洒落,那样的情景,就像是下了几点豆花雨一般。
注释:放鹤洲:嘉兴鸳鸯湖畔的一个小洲,相传唐代裴休曾放鹤于此。南宋时朱敦儒在此置园亭。朱彝尊的伯父朱茂时曾建别墅于上。¹青桐:即梧桐。²垂乳:梧桐子下垂如乳状。³金风:秋风。⁴豆花雨:俗称八月的雨为豆花雨。
帘户剪灯语,草虫飞不去。坐爱水亭香气,是藕叶、最多处。
帘户剪灯¹语,草虫飞不去。坐爱²水亭香气,是藕叶、最多处。
译文:窗前帘畔,剪灯夜语,看着偶有草丛中的小虫飞过。最喜爱的那阵阵藕花的香气,恰是从水亭外藕叶最多的地方丝丝传来。
注释:¹剪灯:剪去余烬的灯芯,使灯更亮。²坐爱:深爱,殊爱。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译文:想当时躲避贼兵叛乱之初,往北逃跑经过多少艰难险阻。
注释:彭衙:在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即现在的彭衙堡。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夜深彭衙(yá)道,月照白水山¹
译文:夜深了还逃亡在彭衙道上,月亮照着白水山。
注释:¹白水山:白水县的山。杜甫于至德元载(756年)六月自白水逃难鄜州。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尽室¹久徒步,逢人多厚颜²
译文:全家人长途跋涉,非常狼狈,逢人难免厚颜求食,窘迫异常。
注释:¹尽室:犹全家。²多厚颜:觉得很不好意思。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译文:谷鸟参差啼鸣,一路荒凉,不见有逃难的人还回家。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译文:小女儿饿得直咬我,怕小孩哭声被虎狼听到。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怀中掩其口,反侧¹声愈嗔(chēn)²
译文:捂住她的嘴不让出声,但小孩却哭得更厉害了。
注释:¹反侧,挣扎。²声愈嗔:声愈大。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小儿强解事¹,故²³苦李餐(cān)
译文:小儿子故意说要吃苦李,以示自己懂事。
注释:¹强解事:即所谓“强作解事”。²故:故意,犹“不是故离群,“清秋燕子故飞飞”之“故”。³索:索取。二句是说小儿们自以为比小妹懂事些,只要求吃些道旁的苦李,他们哪知道苦李是吃不得的呢。庾信《归田诗》:“苦李无人摘。”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pān)
译文:十天里有一半是雷雨天,全家在泥泞中相互牵扶着行走。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既无御雨备¹,径(jìng)滑衣又寒²
译文:既没有御雨的用具,道路湿滑,因衣被雨打湿又寒冷。
注释:¹备:工具。²衣又寒:因衣被雨打湿。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有时经契(qì)¹,竟日²数里间。
译文:有时经过难走的地方,一整天只能走几里路。
注释:¹经契阔:是说碰到特别难走处。²竟日:整天。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野果充糇(hóu)¹,卑枝成屋椽(chuán)²
译文:只能以野果充饥,以树下当住处。
注释:¹餱粮:干粮。²椽:屋顶上的圆木条,这里屋椽就是屋宇的意思。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译文:早上在流水的石头上行走,晚上露宿在山中。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
少留¹周家洼(wā)²,欲出芦子关。
译文:短期逗留周家洼,想出行芦子关。
注释:¹少留:短期的逗留。杜甫初意拟挈家直达灵武行在,故欲北出芦子关。²周家洼:即孙宰的家。一作“同家洼”。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故人有孙宰¹,高义薄曾云。
译文:孙宰这个老朋友,简直是义薄云天。
注释:¹宰:是唐人对县令的一种尊称,孙大概做过县令。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译文:在日落昏黑的时候邀请我,点好灯并打开层层门户。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暖汤濯(zhuó)我足,翦(jiǎn)¹纸招我魂。
译文:烧热水给我洗脚,还剪纸为我全家压惊。
注释:¹翦:即剪。剪纸作旐,以招人魂,是古时风俗习惯,这里不必死看,认为果有此事,只是写孙宰的安慰无微不至而已。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从此出妻孥(nú),相视涕阑干¹
译文:接着又唤出妻子儿女,大家相视涕泪纵横。
注释:¹阑干:横斜貌,是形容涕泪之多。见得孙宰妻子也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众雏(chú)¹烂熳睡²,唤起沾³盘飧(sūn)
译文:孩子们都疲惫地睡着了,又把他们叫起来吃饭。
注释:¹众雏:即上痴女小几。²烂熳睡:小儿睡得十分香甜的样子。³沾:含感激意。⁴飧:晚餐。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誓将与夫子¹,永结为弟昆。
译文:他说一定要与夫子你,永远结为兄弟。
注释:¹夫子:是孙宰谓杜甫。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译文:腾出房间,安排我一家安然住下。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译文:谁能够在这艰难困苦之际,表露他诚挚的情意。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别来岁月周¹,胡羯仍构患。
译文:别来已经满一年了,叛军还在制造灾祸。
注释:¹岁月周:满一年。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何当¹有翅翎(líng),飞去堕尔前。
译文:怎么才能拥有翅膀,飞去落到你跟前。
注释:¹何当,哪得。

  这首诗通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全篇共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至“暮宿天边烟”,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前四句写避乱彭衙。诗人前一年不畏“艰险”,“北走”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白水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避贼”点出诗人逃难的原因。“北走”说明逃难的方向。“艰险”总括逃难景况,“夜深”交代出发的时间,“月照”点明出发时的环境。因为“避贼”逃难,所以选择“夜深”人静、“月照深山”之时,急忙向彭衙出发。开始四句,交代事件,一目了然。

  “尽室”以下十行五十字叙携家远行,写尽儿女颠沛流离之苦。诗人拖儿带女,全家逃难,因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行走。也顾不上什么面山了,“多厚颜”三字,幽默而辛酸。而诗人全家跋涉,穿行于野鸟飞鸣的山涧,和行人稀少的谷底,衣食无着,平时娇宠的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又咬又哭。荒山野岭中,诗人怕虎狼闻声而来,赶忙将孩山搂抱怀中,紧掩其口。但孩山不知父亲的苦衷,又踢又闹,哭得愈加厉害。小儿山这时也来凑热闹,自以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根本不知“苦果无人摘”,是因为不能吃。“饥咬我”“声愈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幼女娇宠而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维妙维肖地刻划出小儿天真烂熳的形象。“痴女”“小儿”,用语亲切;“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以动作刻画出一个疼爱儿女而又无可奈何的父亲的痛苦心情,十分传神,真乃“画不能到”。

  “一旬半雷雨”以下十句写雨后行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于深山野谷,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雷雨天气,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雨行进了。既无雨具,衣湿身寒,路滑难行,一天就只能走几里路。“一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至白水,路程不远,却走了很长时间,反衬出行程之艰;“半”字点出雷雨之多,说明气候的恶劣。寥寥几句,诗人全家困顿流离之状如在目前。

  “野果充糇粮”,糇粮,指干粮,指采下野果充饥;“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树枝,树枝成了栖息的屋宇;“早行”“暮宿”,从时间上说明他们起早摸黑地赶路;“石上水”,指近处低处积满雨水的石径,“天边烟”,指远处高处云雾笼罩的深山。这四句对仗工整,概括精炼,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又引起下文孙宰的留客,过渡自然。

  自“小留同家洼”以下为后一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人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作短暂歇息后北出芦山关直达肃宗所在的灵武,却不料惊动了情高义重的老朋友孙宰(唐时尊称县令为宰)。战乱年头,人们大多不喜欢客人到来的,何况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十分热情。而且不嫌麻烦,还烧起热水,让诗人洗脚,甚至还剪纸作旐(小旗),替诗人招魂。故人之情义,诗人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足,剪纸招魂的几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高”“薄”二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孙宰叫出妻山与诗人相见,看着诗人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小儿女们一安顿下来,立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又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一再表示愿意同诗人永远结为兄弟,并腾出屋山,让诗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至住下,充分显示了孙宰待人的真挚诚恳。蹇步、饥饿、惶遽、困顿至极,幸得故友之暖汤、盘飧、招魂、安居,诗人感泣之余叹“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读者亦叹慨之余忖落难之际不避而远之、不落井下石,足矣,安敢奢望“誓将与夫山,永结为弟昆”。

  最后六句结尾,写诗人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此时诗人重经旧地,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不知孙宰一家情况如何。“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力透纸背。

  这首忆念友人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用追忆的口吻直接叙述,明白如话,真实仿佛亲见,自然而不显雕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0-91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题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干《室思》诗句,《室思》第三章:“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自六朝至唐代,拟作者不少,如南朝宋时的刘裕、刘义恭、颜师伯,陈朝陈后主,隋代陈叔达等,均有拟作,唐代作者尤多,见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这些拟作,不仅题名取自徐干的诗,技法也仿照徐干的诗。雍裕之这首诗(《吟窗杂录》载辛弘智《自君之出矣》与此诗相同,并收入《全唐诗》),模仿的痕迹尤为明显。这首诗表现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其手法高明之处在于立意委婉,设喻巧妙,所以含蓄有味。

  自从夫君外出,思妇独守空闺,整日相思怀念;平日梳妆打扮,都是为了让他看了满意,而今他走了,便不必再去对镜簪花了,她想:“这宝镜为谁明呢?”意思是宝镜既不为谁明,也就自然不明了,是“明镜暗不治”的进一层说法,比李咸用《自君之出矣》“鸾镜空尘生”说得更为委婉。这种表达方式,不只是徐干《室思》的继承和发展,其源可上溯到《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妆扮美容,只是为丈夫;丈夫不在,何必梳妆?”这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的“女为悦己者容”,正表现了女子对于丈夫的忠贞。

  思念夫君,就像陇头的流水,长流无极;听到陇水呜咽的流声,让人肝肠断绝,感伤悲泣。在徐干《室思》中,只是说“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是一般化的说法;雍裕之则将“流水”具体化为陇水,这就如同北朝无名氏的《陇头歌辞》中的句子:“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四野。”以及“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这首歌刻画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形象。“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因为暗用了《陇头歌辞》,便使所思念的夫君在外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内容,即在外过着凄凉漂泊的生活;这个“思”字,便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简直要声泪俱下了。除了“陇头流水”的联想之外,这里还保存着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这一巧妙的比喻。这种比喻是将感情物化,即以有形的物体的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内心的情思。以流水喻思君之情,可以兼含多种意思:第一,以水流不断,比喻日夜思君,如“无有穷已时”即取此义;第二,以水流无限,比喻思妇情长。如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流水之长比喻情意之长,即取此义;第三,以流水呜咽,比喻情意凄切。如果说前二义可以在流不断与思不断、水无限与情无限之间直接找到“相似点”,那么水流呜咽与情意凄切便很难直接找到“相似点”,必须加以联想,由流水联想到水声,由水声联想到呜咽哭泣之声,由呜咽声再联想到感情的凄切。这是超越“相似点”的比喻,是“不似之似”,修辞学上称为“曲喻”。李贺《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即属于此类比喻。由于《自君之出矣》后两句的比喻十分巧妙,不仅化无形为有形,增加了诗的形象性,而且具有多种含意,这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天地,使读者读了感到余味无穷。

jūnzhīchū--yōngzhī

jūnzhīchūbǎojìngwèishuímíng

jūnlǒngshuǐzhǎngwényànshēng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译文: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译文: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译文: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译文: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译文: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译文: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shīpǐnèrshí ·diǎn

kōng tángdài 

mǎichūn shǎngmáo 
zuòzhōngjiāshì zuǒyòuxiūzhú 
báiyúnchūqíng yōuniǎoxiāngzhú 
miánqín绿yīn shàngyǒufēi 
luòhuāyán réndàn 
shūzhīsuìhuá yuē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白景¹归西山,碧华²上迢(tiáo)³
译文:太阳天天落下西山,月亮夜夜升上高天。
注释:¹白景:太阳。²碧华:皎洁的月亮。³迢迢:高貌。这里指天空。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今古¹何处尽,千岁²随风飘。
译文:古往今来哪儿有尽头,千年的时光随风飘散。
注释:¹今古: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²千岁:千年,年代久远。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海沙变成石,鱼沫(mò)¹吹秦桥²
译文:海中是沙粒慢慢变成岩石,如今的秦桥只见鱼儿吹沫戏玩。
注释:¹鱼沫:鱼所吐之水沫。²秦桥:相传秦始皇东游时所造的石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空光¹远流浪,铜柱(zhù)²从年消。
译文:时光像流水不断逝去,汉武帝的铜柱也随着岁月更移早已不在人间。
注释:¹空光:阳光。²铜柱: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

  李贺常常用他的诗歌去探究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写下了一曲曲带有哲理意味的咏叹调。这首《古悠悠行》就是这样的作品。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这两句虽然很简短,但却是经过高度浓缩写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这两句用粗线条勾画了一幅绵延无尽的时间和广袤无限的空间背景。“千岁”句表面上虽然只是指时间,“千岁”,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像一阵风那样飘忽而过。但是“千岁”又不仅仅是指时间,也指千岁之内的一切事物。这千岁内的人、事、物,也和时间一样随风飘荡而逝,无影无踪了。诗的前四句是说,日入西山,夜色深远,昼夜循环,今古如此,无有穷尽,本是大自然的规律;即使是千岁之久,在历史的发展中,亦如风飘之疾速,匆忽即逝。诗人此种感系,曾在许多篇什中抒发,如“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以仙人比凡人,足见年命之短促。但日月递更、今古无尽的道理,联系实际,并不是人人都能悟得。

  这是前面四句蕴含的无比深厚的内容。这当中有诗人在时间消逝时心灵颤震的音符,有悠远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背景。“千岁随风飘”一句又带起了下面四句。

  诗的后四句,则进一步写大自然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求仙不老,终难实现。君不见海沙虽细,经年变化,也可以长大为石。诗人在《梦天》中曾写道:“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人间的沧海桑田之变,犹如千年走马,说的是变化迅速。海沙成石说的是变化巨大。日久天长,人间万物都会发生变迁。秦王石桥,群鱼吹沫;汉武铜柱,流光销磨,至今已不复存在。这说明代更年远,必然发生陵谷之变,此为万物消长的常理。看来“莫高如秦桥,而鱼沫可吹;莫坚如铜柱,而流浪可消。是知世间未有久而不化之事。谁谓长生真可致乎?”(姚文燮《昌谷集注》)

  此诗通篇富于哲理,充满理趣,不生枝蔓,纯乎理喻,这在李贺诗中是罕见的。在结构笔法上,先写日月如梭,反复更替,流光迅速,无有终期,是为不变之道;再写海沙变石,鱼沫吹桥,流光消柱,无法阻止,是为万变之理。变与不变,对比写来,深化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李贺善解乐府遗法,“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毛驰黄《诗辩坻》)这正是此诗的特点。设色浓妙如“鱼沫吹桥”;刻于撰语如“空光流浪”(形容时光);浑于用意如“铜柱年消”;而寓词旨于篇外者,则是诗中不言当朝惑于神仙之风,但句句对如此时弊隐含深刺。诗人处于元和政治混乱之时,为防不测,不得不深自弢晦,或藏孤愤之思于片章短什,或设弦外之音,感讽诽怨,还应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6-6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