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江南数十程¹,晓星残月入华清。
译文:结束了江南数十个驿站的路程,在将要天亮的时候,来到了华清宫。
注释:华清宫:在陕西临潼骊山下,唐玄宗时建,昔日玄宗与贵妃游乐的胜地。¹数十程:数十个驿站的路程。
朝元阁¹上西风急,都入长杨²作雨声。
译文:这时候,朝元阁上刮起了西风,大风卷着雨滴落入了长杨宫中,远远得可以听到凄清的雨声。
注释:¹朝元阁:唐代宫殿,在华清阁内。²长杨:长杨宫,汉代的宫殿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宫中种白杨树数亩,故名。

  咏叹华清风景,抒发盛衰之感,唐人早有不少名篇。如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顶,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难乎为继的情况下,要后来居上,就得推陈出新,独辟蹊径。这首《题华清宫》便是如此,它取景深远,意味无穷,创造了独特的意境,表现了深沉的感慨。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星残月入华清。”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作了铺垫。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起句。接着,最精彩的两句出现了:“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从朝元阁到长杨宫,一方面由唐溯汉,拉开了时间的距离,广阔的历史背景令读者生深邃之感。另一方面,汉、唐并称盛世,而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含蕴丰赡。

  “都入长杨作雨声”,因残月在天,西风“作雨声”,则未必就是真的雨声。联想唐代诗僧毛可上人《秋寄从兄贾岛》中的佳句“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西风飒飒,落叶萧萧,令人疑为冷雨阵阵。写景之妙,正在于这种象外句巧妙运用所取得的幻觉效果。何况,“长杨”又是一语双关,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末两句似乎也是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是司空图《诗品》指点人们写诗、读诗的一种方法。“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风声,雨声,总是秋声;声声入耳,一曲心声而已。历史的垂戒,凭吊的感喟,都融铸在这首诗的意象中了。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10-711页
2、 傅德岷,卢晋.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北京市:长江出版社,2008年:342-343页

huáqīnggōng--cháng

xíngjǐnjiāngnánshùshíchéngxiǎoxīngcányuèhuáqīng

cháoyuánshàng西fēngdōuzhǎngyángzuòsh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结束了江南数十个驿站的路程,在将要天亮的时候,来到了华清宫。

这时候,朝元阁上刮起了西风,大风卷着雨滴落入了长杨宫中,远远得可以听到凄清的雨声。

注释

华清宫:在陕西临潼骊山下,唐玄宗时建,昔日玄宗与贵妃游乐的胜地。

数十程:数十个驿站的路程。

朝元阁:唐代宫殿,在华清阁内。

长杨:长杨宫,汉代的宫殿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宫中种白杨树数亩,故名。

赏析

  咏叹华清风景,抒发盛衰之感,唐人早有不少名篇。如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顶,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难乎为继的情况下,要后来居上,就得推陈出新,独辟蹊径。这首《题华清宫》便是如此,它取景深远,意味无穷,创造了独特的意境,表现了深沉的感慨。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星残月入华清。”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作了铺垫。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起句。接着,最精彩的两句出现了:“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从朝元阁到长杨宫,一方面由唐溯汉,拉开了时间的距离,广阔的历史背景令读者生深邃之感。另一方面,汉、唐并称盛世,而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含蕴丰赡。

  “都入长杨作雨声”,因残月在天,西风“作雨声”,则未必就是真的雨声。联想唐代诗僧毛可上人《秋寄从兄贾岛》中的佳句“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西风飒飒,落叶萧萧,令人疑为冷雨阵阵。写景之妙,正在于这种象外句巧妙运用所取得的幻觉效果。何况,“长杨”又是一语双关,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末两句似乎也是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是司空图《诗品》指点人们写诗、读诗的一种方法。“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风声,雨声,总是秋声;声声入耳,一曲心声而已。历史的垂戒,凭吊的感喟,都融铸在这首诗的意象中了。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10-711页
2、 傅德岷,卢晋.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北京市:长江出版社,2008年:342-343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在江南通过艰辛长途跋涉,旅越数十个驿站的路程,终于披星戴月,冒着冷冷的晓风来到了西安华清宫。看到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已是凄清的景色,在凛凛西风下一片荒凉,长阳宫的白杨树林也雨声潇潇,仿佛在讲述着此时的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无情的更替!因此激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

杜常

杜常

杜常,字正甫,生卒年不详,卫州(今河南汲县)人,昭宪皇后族孙。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神宗熙宁末为潍州团练推官,历都水监勾当公事、提举永兴军等路常平等事、河东转运判官。元丰中提点河北西路刑狱,移秦凤路,入为开封府判官。哲宗元佑六年(1091),为河北路转运使,知梓州。元符元年(1098),知青州。改郓州、徐州、成德军。徽宗崇宁中拜工部尚书。以龙图阁学士知河阳军。卒年七十九。以诗鸣于世。《宋史》卷三三○有传。 ▶ 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候馆¹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²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³如昨夜长。
译文:旅舍中烛光昏暗,室外下着微雨透进阵阵寒凉。心中挂念的人儿也独坐在闺楼中,缕缕月光映照空床。多情的人却被无情的事物所烦扰,受着相思煎熬,只觉得今天夜晚仍像昨夜一样漫长。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¹候馆:泛指接待过往官员或外国使者的驿馆。这里指旅舍。²侵:映照。³还:仍。
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金屋¹暖,玉炉²香。春风³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译文:那富贵人家豪华的金屋内十分温暖,精美的香炉飘散出薰香,温和可亲的气氛只属于富家子弟。我那文士雅集的庭院中有多少珍贵的相思树木,其中的梅花树辛苦艰难地熬过了寒冬,就是为了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
注释:¹金屋:西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之女阿娇,姓陈。西汉武帝刘彻幼时,他的姑姑长公主开玩笑说,欲把女儿阿娇嫁给刘彻。刘彻回答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有金屋藏娇的典故。²玉炉:指装饰华丽的香炉。³春风:比喻温和可亲的气氛、环境。⁴富家郎:富有家庭的青少年。⁵西园:原指铜雀园,三国魏曹植置此,以招文士,这里指文士雅集的庭园。⁶何限:多少,几何。⁷相思树:典出东晋干宝《搜神记》,后以此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⁸候:等候,迎接。

  这首词主要是写相思之情,上片写伴随行人的是“候馆"的凄风冷雨,而闺人所住的"小楼”也是孤栖凄清;下片的词意不再怨天却转而尤人,富家男女终日厮守,享受春意,和词中主人公的孤独状况形成强烈的对比。全词情景交融,语言既隽永含蓄又明白如话,风格清纯质朴。

  “候馆”是行人寄住的旅舍,昏灯凉雨是此时与他作伴的凄凉景物。“小楼”是居人所在的闺楼,明月照床衬托出她静夜无侣的孤栖境况。两者对举,构成一种典型的伤别怀人的抒情背景,由此决定了全词的情调氛围。“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分别借用苏轼《蝶恋花》和贺铸《采桑子》词原句,巧成对仗。在这里,多情的是人,无情的是前边两句所描写的环境中的自然之物。这种萧索的时令和孤独的环境,最容易唤起人的离愁别绪。“今夜还如昨夜长”一句,看似说得无谓,却告诉读者两层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耿耿难眠,故觉夜长;二是夜夜相思,不止一天了。

  下片不再怨天,却转而尤人。“金屋暖,玉炉香”与候馆、小楼清境相对,不仅标明是富家器物,而且又有金屋藏娇典故潜在的暗示,使人想到富家男女终日厮守,这和词中主人公的孤独况味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谓将像梅花那样熬过寒冬,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然而海棠开时,梅花也就凋零了。在自我宽慰中,希望与悲感交织,一线亮色中仍不免忧郁的灰青。

  这是元好问以“鹧鸪天”词调所写“宫体八首”的第一首。元好问于词,似有集大成之意。这八首宫体词,并不像过去的宫体诗那样,偎玉倚香,剪红刻翠,不过偏重于写男女相思之情而已。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几点令人称赏。在构思上,打破了柳永等人写羁旅愁思常用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目光专注于眼前情景,把回忆的画面处理到幕后。这样就避开了往日相依相偎耳鬓厮磨的一般化描写,少了点曲折,却更显得单纯恳挚。其次,词的结尾以景结情,语淡情深。景又不似实景,乃近于诗的比兴,置于结尾,淡宕涵浑。其三,这首词擒离词造语,素朴清新,力避绮靡甜腻字面。若“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数句,直是乐府民歌之俊语。凡此诸方面,构成了质朴清纯的风格,依稀晚唐小词风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384-2385页

zhètiān··hòuguǎndēnghūnsòngliáng--yuánhǎowèn

hòuguǎndēnghūnsòngliángxiǎolóurénjìngyuèqīnchuángduōqíngquèbèiqíngnǎojīnháizuózhǎng

jīnnuǎnxiāngchūnfēngdōushǔjiāláng西yuánxiànxiāngshùxīnméihuāhòuhǎitáng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译文:芭蕉叶是那样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译文: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
这是一首咏物诗。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yǒngjiāo--zhèngxiè

jiāowèiduōqíngcáishūshēng

shìxiāngchōujǐnquèjiàofēngyuànqiūshēng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运锄(chú)耕劚(zhú)¹侵星起,陇(lǒng)亩丰盈满家喜。
译文:每天星星还没有坠落(披星戴月去劳动),就去田间劳动,辛辛苦苦,待到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全家是多么高兴呀!
注释:农父:年老的农民。¹斸:锄地用的农具。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到头禾黍(shǔ)属他人,不知何处抛¹妻子。
译文:到头来,丰收所得将会全被官家剥削去了。家中无法生活,不知哪一天就会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卖掉呢!
注释:¹抛:抛弃,这里作卖掉解。
这是一首替农民呼吁的反抗诗。作者从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摄取典型事件,通过讽喻的形式,加以生动的刻划,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不合理现象。这首诗,一二两句,写出农父勤勤恳恳,早出晚归的辛勤劳动和“垄亩丰盈”给全家带来的欢喜。这是单纯叙事,全由正面写起。三四两句,发出议论,用一“属”字,写出“禾黍”的归属,又用一“抛”字,写出农父一件极为普通的“运锄耕斸”之事,把封建社会官府和庄园盘剥、压迫农民的惨状,作了深刻的揭露。

nóng--zhāng

yùnchúgēngzhǔqīnxīnglǒngfēngyíngmǎnjiā

dàotóushǔshǔrénzhīchùpāozi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fú)(yóu)之羽¹,衣裳楚楚²。心之忧矣,於(wū)³我归处。
译文: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於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注释:¹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蜉蝣: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比喻微小的生命。²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³於:通“乌”,何,哪里。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之翼,采采¹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译文: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於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注释:¹采采:光洁鲜艳状。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蜉蝣掘(jué)(xué)¹,麻衣²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shuì)³
译文: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注释:¹掘阅:挖穴而出。阅:通“穴”。²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³说:通“税”,止息,住,居住。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此诗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7-288

yóu

míng xiānqín 

yóuzhī chángchǔchǔ xīnzhīyōu guīchǔ 
yóuzhī cǎicǎi xīnzhīyōu guī 
yóujuéxué xuě xīnzhīyōu guīshuì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疾风¹知劲(jìng)²,板荡³识诚臣。
译文:在狂风中才能识别出坚韧的草木,在乱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诚的臣子。
注释:¹疾风:大而急的风。²劲草:强劲有力的草。³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勇夫¹安识义,智者²必怀仁。
译文: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注释:¹勇夫:有胆量的人。²智者:有见识的人。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 .古代名诗词译赏 .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7-58页
2、 孙鑫亭.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3页

xiāo--shìmín

fēngzhījìncǎobǎndàngshíchéngchén

yǒngānshízhìzhě怀huái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