粝饭粗衣常自足,犹胜杜甫客西川。老妻课佛清斋里,幼女鸣机夜火边。
粝饭粗衣常自足,犹胜杜甫客西川。老妻课佛清斋里,幼女鸣机夜火边。
几树凉云散高叶,一溪明月泻寒泉。寂寥草座无人伴,自起添香看篆烟。
几树凉云散高叶,一溪明月泻寒泉。寂寥草座无人伴,自起添香看篆烟。

fèngtáoānshìliúyǒuzhúbiéyùnliùshǒusān--shěnzhōu

fànchángyóushèng西chuānlǎoqīngzhāiyòumínghuǒbiān

shùliángyúnsàngāomíngyuèxièhánquánliáocǎozuòrénbàntiānxiāngkànzhuànyān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8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yǔ)¹文章²老更成³,凌云健笔意纵横
译文: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有了高超雄健的笔力,做文章时文思如潮、挥洒自如。
注释:¹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²文章:泛言文学。³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⁴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⁵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今人嗤(chī)¹流传赋,不觉前贤²畏后生³
译文:当时( 唐朝 )的人讥笑庾信传下来的文章,以至于庾信都“害怕”他们了(主要是反话,讥讽讥笑他文章的人)。
注释:¹嗤点:讥笑、指责。²前贤:指庾信。³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

wèiliùjué··--

xìnwénzhānglǎogèngchénglíngyúnjiànzònghéng

jīnrénchīdiǎnliúchuánjuéqiánxiánwèihòushēng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风情¹渐老见春羞²,到处³芳魂(hún)感旧游
注释:¹风情:风月之情,指男女相亲相爱之情,这里指好容貌。²羞:羞愧。³到处:随处,各处。⁴芳魂:指美人的魂魄。⁴⁵旧游:以往游览所经之处。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多谢¹长条²³相识,强垂烟穗态拂(fú)人头。
注释:¹多谢:一作“多见”,《全唐诗》《西溪丛语》《墨庄漫录》等本均作“多谢”。²长条:指柳树下垂的枝条。³似:好像。⁴强:勉强,强迫。⁵烟穗:形容柳树枝叶下垂为雾气笼罩的样子。穗,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叫做穗。

  此词调名于诸本二主词或作《柳枝》、或作《杨柳枝》。这首词于清《全唐诗》中有题作“赐宫人庆奴”。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江南李后主尝于黄罗扇上书赐宫人庆奴云:‘……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想见其风流也。扇至今传在贵人家。”明顾起云《客座赘语》中亦云:“南唐宫人庆奴,后主尝赐以词云:‘……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书于黄罗扇上,流落人间,盖柳枝词也。”其他如《西溪丛话》、《六砚斋三笔》等本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见,这首词当是李煜前期的作品。这首词是李煜代宫女庆奴书、书后赐与庆奴的,所以词中的主人公是宫女。

  开篇“风情渐老”直写女主人公青春不再,人老色衰。“风情”本来是说男女欢爱的情怀,但这里指的是女人容貌和情态。“见春羞”是自觉羞于见春之意。春花盛开,春色明媚,是女子容颜娇美艳丽的映照,而此时不敢与之相比喻。说明了女子年华已逝,美艳不复当初的自伤自艾。诚如顾起元语:“‘见春羞’三字,新而警。”比喻生动,情怀毕现。“到处”是指女子原在宫中受宠时的恩爱欢情,处处都曾留下过她与他的足迹和影子。此处用来颇有深意,既表示对过去的无时无刻的怀恋,也喻示出如今处处见情伤心、触情生愁的感慨。“芳魂感旧游”,旧地重游,情已不再,怎能不黯然魂消。“多谢”句以柳枝相喻,“似相识”照应“感旧游”,正是女子怀思、处处生情的真实写照。“强垂”二字愁意渐深,柳枝本无“强垂”之意,但人总有邀宠之心,刻意求宠,而又因“风情渐老”而求宠不得,所以勉强不来的无可奈何之情让人感伤不已。

  全词以第一人称口吻写成,既有直叙,也有妙喻,通过宫女的感伤情怀侧面地透露出她的不幸身世,虽是李煜代笔,但个中深情却真切动人。词中以柳枝喻人,以“强垂”喻境,喻象别致、生动,手法清新、自然,情景交合,颇为感人。不过,也正因是李煜代抒宫女之情,词中难免有以帝王之眼看宫女之色的庸俗感觉,格调相对不高。

gōngrénqìng

 dài 

fēngqíngjiànlǎojiànchūnxiū dàochùfānghúngǎnjiùyóu 
duōxièchángtiáoxiāngshí qiángchuíyānsuìréntóu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qián)¹,香袖半笼马(biān)²
注释:¹连乾:又写作“连钱”,马的妆饰物。《晋书·王济传》:“尝乘一马,着连乾鄣泥。”梁元帝《紫骝马》诗:“金络铁连钱。”²“香袖”句:因袖长而马被笼住一截,故言“半笼”。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ān)朱鞅(yāng)¹。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注释:¹鞅:马颈上的皮套子,用来套车的轭头之类。
这首词是写举子得意的情景,只是写法与作者的另外二首《喜迁莺》有别。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花光映人,绿草如茵,写得较为清丽。正如汤显祖评说:“此首独脱套,觉腐气俱消。”

qiānyīng ·qīngmíngjié

xuēzhāoyùn tángdài 

qīngmíngjié qíngtiān zhèngdāngnián jiāoruǎnjǐnliánqián xiāngxiùbànlóngbiān 
huāróng rénjìngshǎng jìnshìxiùānzhūyāng xiégèngliúlián guīcǎoyān 
隋时有一痴人,车载乌豆入京粜之,至灞头,车翻,复豆于水,便弃而归,欲唤家人入水取。去后,灞店上人竞取将去,不复遗余。
隋时有一痴人,车载乌豆入京粜(tiào)¹之,至灞头²,车翻,复豆于水,便弃而归,欲唤家人入水取。去后,灞(bà)³上人竞取于去,不复遗余。
译文:隋朝时有一个痴人,用车装着黑豆到京城去卖,走到到灞头(的时候),车子翻了,原先的豆都翻到了水里,于是他就丢下豆子回家,想招呼家里人下水捞取。离开之后,灞店的人争相下河把豆子捞走了,没有留下一点儿。
注释:¹粜:卖出粮食。²灞头:灞水边的一处地名。灞:水名,在今陕西省中部。³灞店:灞水边的小市镇。
比回,唯有科斗虫数千,相随游泳。其人谓仍是本豆,欲入水取之。科斗知人欲至,一时惊散。怪叹良久,曰:“乌豆,从你不识我而背我走去,可畏我不识你而一时着尾子。”
比回¹,唯有科斗²虫数千,相随游泳。其人谓仍是本豆³,欲入水取之。科斗知人欲至,一时惊散。怪叹良久,曰:“乌豆,从(zòng)你不识我而背我走去,可畏我不识你而一时着尾子。”
译文:等到(那痴人)回来,(水里)只有数千只小蝌蚪在嬉戏玩耍,成群结队游来游去。那人以为仍然是原来的黑豆,想下水捞取。蝌蚪知道人要到了,一下子被惊散了。(那傻子)惊叹了很长时间,说:“黑豆,难道你不认主人了,要背弃主人逃跑了?是否为了让我认不出你,而突然地都长出了尾巴?”
注释:¹比回:等到(他)回来。²科斗:即蝌蚪。³本豆:原先的豆。⁴从:通“纵”,即使。⁵背我:背弃我。⁶可畏:是否为了。⁷着尾子: 长出尾巴。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江行几千里,海月¹十五圆。
译文:江上的行程已是几千里,我已见到了十五次江上的月圆。
注释:¹海月:海上的月亮。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
始经瞿(qú)唐峡¹,遂步巫山巅。
译文:先是饱览了瞿塘峡的风光,随后便又登巫山。
注释:¹瞿唐峡:亦作“瞿塘峡”。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巫山高不穷,巴国¹尽所历。
译文:巴国的大地虽已走尽,而这巫山却是高得难以达到顶端。
注释:¹巴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郭璞注:今“三巴”是。杜元凯《左传注》:巴国,在巴郡江州县。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巅(qióng)¹
译文:身负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手攀垂下的藤萝又像已接近日边。
注释:¹巅石:大岩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飞步¹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译文:飞步登上巫山山顶时,极目远望食有丝毫的遮掩。
注释:¹飞步:快步;疾步。郭璞诗:“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
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却顾¹失丹壑(hè)²,仰观临青天。
译文:回头不见了暗红色的山壑,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
注释:¹却顾:回头看。²舟壑:藏在山谷中的船。后借指世事。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译文:青天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不知银河离这里还有多远?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yíng)¹
译文:望着白云飞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苍梧山,随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
注释:¹瀛海:大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周游孤光¹晚,历览幽意多。
译文:游历到日光西斜,仍然有许多妙境值得徘徊。
注释:¹孤光:孤独的光,单独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积雪照空谷,悲风¹鸣森柯(kē)
译文:悲风吹着树枝作响,空谷里的积雪还白光闪闪。
注释:¹悲风:凄厉的寒风。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归途行欲曛(xūn),佳趣¹尚未歇。
译文:踏上归途时已是黄昏,此时的游兴依然未减。
注释:¹佳趣:高雅的情趣。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江寒早啼猿,松暝(míng)已吐月¹
译文:寒江两岸的猿声早早地啼起,一轮明月已出现在昏暗的松间。
注释:¹吐月:吴均诗:“疏峰时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月色何悠悠,清猿¹响啾(jiū)啾。
译文:啊,月光是多么清悠,猿啼又是多么凄惨。
注释:¹清猿: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¹
译文:我实在不能忍闻这猿啼而匆忙下山,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注释:¹孤舟:孤独的船。

  此诗“巴东”这一地理概念的具体所指,历来有所争议。一些旧注认为诗题上的“巴东”即是唐代归州的巴东(今湖北巴东),如比较权威的清代学者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在此诗题下解释说:“巴东,即归州也,唐时隶山南东道。”(《李太白全集》中册1021页,中华书局出版)若仅凭字面意义,此说无错。但按照诗意,则不可通。诗题曰“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云云,可知诗人的行进路线是从巴东出发,然后穿过瞿唐峡,接着才登上巫山的。若此,巴东的位置一定在瞿唐峡之前,或者说,瞿唐峡一定在巴东和巫山的中间。然而,归州的巴东却在巫山的下游,若自这里登巫山,则必须溯江而上,但无论如何又无法经过瞿唐峡。如果顺流,那就要先过瞿唐峡,登巫山之后要再行走相当一段水路方可到归州的“巴东”,与诗题大相牴牾。于此可知,“归州巴东”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此诗中的“巴东”是指夔州(今重庆奉节)。《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载:“夔州,云安郡下都督府,本信州巴东郡。武德二年(619)更州名,天宝元年(642)更郡名。”据此可知夔州原来是信州的巴东郡,至“天宝元年”始“更郡名”。李白此行当在开元十三年(725),此时的夔州尚未改名,仍叫巴东郡,所以诗人才有此称。又据《方舆胜览》:“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若把与此有关的地名按长江流向自上而下的地理位置排列一下的话,其顺序则是夔州、瞿唐峡、巫山、巴东,况且前三处所距不远,完全可能是在一天中所经过的三个地方。诗人自夔州(时称巴东郡)出发,很快即经过瞿唐峡而到达巫山(参见《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五册47-48页,中华地图学社出版)。这样解则全诗疑窦顿开,语意甚明。

  诗的开头概述自己登巫山前的情景。“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两句是说自己从家乡出发以来,沿江已走了几千里水路。这天正逢望日,明月皎洁,圆如银盘。诗人接着说,刚刚经过瞿唐峡之后便徒步登上巫山的最高峰。在山巅之上,诗人极目千里,饱览巫山的雄姿。“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紧承前句,写巫山的高危与广阔。“不穷”是无穷无尽之意,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又可说是诗人所目见。因为诗人视野之内皆是耸山峻岭,都是巫山之境,故谓之“无穷”,所以下句说整个巴国境内都被巫山占据了。当然此句只是形容巫山面积之大,与杜甫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意相同,不必拘泥考证巴国的辖境。“日边攀垂萝,霞外依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四句写登山时的主观感受。山路高危陡峭,诗人要凭借垂下的藤条萝蔓才可向上攀援,有时只好倚偎在突出的大石头上喘息一会儿。诗人登得太高了,他觉得好像在日边霞外一般,云气在脚下缭绕,太阳在身边高悬。诗人心情愉悦,急不可待地快步登上绝顶,向远处眺望。啊!太美了。天清日朗,万里澄鲜,一点遮挡视线的东西也没有。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以下六句便写其在顶峰上的感受。

  “却顾”两句是说,山顶真是高极了,回头向下一看,只见万里深渊神秘莫测,令人面容失色,心惊肉跳;抬头向上一望,头上即是青天。登临高绝之处,惊愕中又有几分自豪感,这是所有登山人都会产生的普遍心理。于是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竟觉得青天仿佛可以用手就能摸到一样,但夜间所常见的银河此时却不知哪里去了。远望云彩的升起之处,便可知道苍梧山所在的地方;观看那奔腾的大江的流逝,便可辨别大海所在的方向。“苍梧”语出《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瀛海”一词出白于《史记》。其实这两句诗是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云气和江水发想而来,江流的方向当然应该是大海,无须详考。“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下文便转写归途中的景色。

  “积雪照空谷”以下八句大意是说,高山背阴处的积雪映照着空荡荡的深谷,风吹树木发出呜呜的悲凄之声。踏上归途时天色已晚,只剩夕阳的余晖了,但诗人游意未艾,兴致颇高。江上寒冷,故早早就听到了猿的啼叫之声,天色朦朦胧胧,远处的松林已隐隐约约,一轮明月从那里缓缓升起,宛如松林吐出的一般。月光皎洁明媚,猿声清幽凄厉。此情此景给人一种空寂静穆的感觉。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有诗人不忍离去的主观情感寓于其间,因此有一种惆怅惋惜的情味。最后两句说虽然自己还有游兴。但不愿再听到猿的啼叫声,这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辞别了巫山,拄着登山杖回到了船上。

  全诗记叙登巫山的经过,写得相当完整。从开始上山写起,继写登山时的感受与登上顶峰时所见到的景色,最后写下山及回船的过程,一气呵成,完全按时间顺序和所经历的过程来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诗中借助夸张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渲染巫山之高峻宏伟,“日边”、“霞外”等诗句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两句更是异想天开的惊人之语,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出诗人的浪漫气质。此诗是太白初离家乡时所作,他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雄伟壮阔的山川景色,又因未接世事,所以诗中洋溢着欣喜之情,虽然在后半部分略含凄寂之味,但那恰恰充分地表现了游兴未尽的遗憾与惋惜,并没有什么感伤的情味。全诗的基调是明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与其后来的一些山水诗的扑朔迷离,晦暗感伤是大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2-81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