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槐初落秋气深,月中玉腕捣清砧。东家倡妇恣行乐,酒阑更说罗衣薄。
庭槐初落秋气深,月中玉腕捣清砧。东家倡妇恣行乐,酒阑更说罗衣薄。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山色远含¹²,苍茫³泽国东。
译文:无边的山色,连接着遥远的天空,东南的泽国,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注释:松汀驿:驿站名。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¹含:包含。²空:指天空。³苍茫: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⁴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此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¹明先见日²,江白³(jiǒng)闻风。
译文:多么明亮的海水,托出一轮红日,明镜般的江水,风掀银浪起涛声。
注释:¹海:地面潴水区域大而近陆地者称海。²先见日:因东南近海故。³江白:江水泛白波。迥:远。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鸟道¹高原去,人烟²小径(jìng)通。
译文:山路险峻啊,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人烟稀疏啊,连接着弯曲的小路。
注释:¹鸟道:指仅容飞鸟通过的道路,比喻险峻狭窄的山路。²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人家。古人烹饪时都以柴草为燃料,燃烧时会产生浓烟,所以见到炊烟就表示有人居住。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那知旧遗逸(yì)¹,不在五湖²中。
译文:隐居的旧友哟,你在泽国的何处?我跑遍了五湖,未寻到你的行踪。
注释:¹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此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遗逸,隐士;遗才。²五湖:此指太湖。 

  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

  此诗前六句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结尾二句意义不甚可解。唐汝询解云:“因想世人皆以五湖为隐士栖逸之所,殊不知古时之遗逸,乃有不居五湖而在此中者。其意必有所指,地既无考,人亦宜阙。”因此他就说结句有含蓄,实则含蓄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出。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删去了唐汝询的解释,批云:“其驿或在吴越间,故望五湖而意其有逸民。”后来屈复却说:“言高原小径,既通人烟,则遗逸斯在,而那知其不然也。”三家对结句的体会,都不相同。因为“那知”和“不在”的关系很不清楚。唐解“那知”为“岂知”,意为:岂知旧时隐士,不在五湖而在此地。吴解“那知”为“安知”,意为:怎么知道旧时的隐士不会在这五湖中呢?屈解“那知”亦为“岂知”,但是作肯定语气。施蛰存则认为,这里的“旧遗逸”指旧时隐士,可能就是范蠡。他把最后两句的意思理解为:但恨如今的五湖中,已无范蠡可追随。这末二句是从前面“人烟小径通”的进一步联想而来。“五湖遗逸”是整幅风景画的一个构成部分。前六句是实写,后二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给此诗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而避免了板滞之嫌。

  题目“松汀驿”,从来没有人加注,不知在什么地方。唐汝询云:“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则为鸟道;其小径幽僻,则通人烟。斯固隐沦之所藏乎?”唐汝询、吴昌祺都是松江人,却不敢设想这个“松汀驿”乃是“松江驿”之误。在题咏旅途的唐诗中,没有见过第二个“松汀驿”,而“松江驿”却是常见的。许浑、窦巩都有题松江驿诗。由吴入越,舟行必取道松江。松江驿在太湖之东,故诗云“苍茫泽国东”。这个江字,大约很早已误成汀字,故各本都作松汀,而无法在地理书中找到作注的资料。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30-431

sōngtīng驿

zhāng tángdài 

shānyuǎnhánkōng cāngmángguódōng 
hǎimíngxiānjiàn jiāngbáijiǒngwénfēng 
niǎodàogāoyuán rényānxiǎojìngtōng 
zhījiù zàizhōng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长风¹挂席²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³(cuī)
译文:长风吹着船帆,其势一往无前,军威所到之处海动山倾,誓摧胡虏。
注释:¹长风:大风。²挂席:船上张起的帆。³古月:胡字的隐语,指胡兵。⁴摧:挫败。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xiāng)出峡来。
译文: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多么像当年晋朝的龙骧将军出峡伐吴呀!

yǒngwángdōngxún··--bái

zhǎngfēngguàshìnánhuíhǎidòngshānqīngyuècuī

jūnkànzijiāngshìlóngxiāngchūxiálái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¹
译文:二月初六日下了一夜春雨,令草堂门前的浣花溪水涨满,几乎要淹没草滩。
注释:¹浑欲平:将被淹没。
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
(lú)(cí)(xī)(chì)¹莫漫喜,吾与汝曹²俱眼明。
译文:鸬鹚和鸂鶒在水中嬉戏,水鸟们不要独自得意,我也同你们一样感到非常高兴。
注释:¹鸬鹚鸂鶒:皆水鸟名。鸬鹚,又名鱼鹰。鸂鶒,似鸳鸯,毛羽紫色。²汝曹:尔等、你们。眼明:为眼前的景色而高兴。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
一夜水高¹二尺强²,数日不可更禁当³
译文:一夜之间,溪水即涨了二尺往上,这种猛涨势头如果持续数天,那就难以抵挡了。
注释:¹水高:水上涨。²强:以上。³禁当:禁止。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南市津头¹有船卖,无钱即买²系篱旁。
译文:南市的码头有船出卖,但没有钱将它买来系之篱旁,以防万一。
注释:¹津头:码头。²无钱即买:无钱哪能购买。

  组诗中的第一首写门前春水上涨,诗人见到水鸟活跃景象时产生的独特感受。用民歌的通俗语调,不拘形式,随口说出。“二月六夜春水生”,明确指出该年二月初六日夜为春水生成之日,表明所写乃是纪实,更显得真切自然。“门前小滩浑欲平”,用简洁的白描手法状春汛之景:水势大,草堂前的江滩几乎全被淹没了。“浑欲平”,隐含着诗人内心的惊叹。春水上涨,最高兴的自然是水鸟,他们活动的天地增大了,眼前更明亮了。诗人看着鸬鹚、鸂鶒欢欣活跃的情景,不禁神与物会,恍若成为它们中间的一员,和它们同样欣悦。然而,诗人又正话反说,劝水鸟们不要独自得意,“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这是诗人表露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

  组诗中的第二首是写一夜间,春水暴涨了两尺高,溪水猛涨之势让人无法抵挡。这场气势浩大的涨水数日不退,令人心生忧虑。杜甫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诗人,情绪也难以长时间地保持兴奋。当春汛泛滥,威胁到他的草堂时,欣愉之情便变成了担忧。

  在南市渡口,有人在卖船,作者也想买一艘系在篱笆旁边。然而囊中羞涩,只能空自担忧。跌落到这样不如意的现实中,短暂的兴奋转瞬即逝,心情也愈发沉重,愁苦也更加深切。这两句诗以口语的形式入诗,清浅活泼,富有生活实感。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评注.胡适精选的历代绝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07:第35-36页
2、 柴剑虹等评析.胡适选:每天一首诗:语文出版社,1997年02月:第39-40页
3、 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 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语文出版社,2000.09:第183页

chūnshuǐshēngèrjué

 tángdài 

èryuèliùchūnshuǐshēng ménqiánxiǎotānhúnpíng 
chìmàn cáoyǎnmíng 

shuǐgāoèrchǐqiǎng shùgèngjīndāng 
nánshìjīntóuyǒuchuánmài qiánmǎipáng 

折杨柳。百鸟园林啼。道欢不离口。
折杨柳¹。百鸟²园林³啼。道欢不离口。
译文:攀折杨柳想要送给心上人。鸟儿们在园中树林啼鸣,口中仿佛在念着所思人的名字。
注释:¹折杨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²百鸟:多种鸟禽。³园林:园中树林。⁴道:说;讲述。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¹村路板桥斜。
译文: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注释:¹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妇姑¹相唤²浴蚕³去,闲着中庭(zhī)花。
译文: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注释:¹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²相唤:互相呼唤。³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⁴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⁵中庭:庭院中间。⁶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 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倘如是平原大川,村落不会很小,一鸡打鸣往往会引起群鸡合唱(“群鸡正乱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雨看来不大(后文有“浴蚕”之事),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 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看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这诚如前人所说:“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参考资料:
1、 施亚,王美春.历代纺织诗解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8-6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唐宋名篇 唐诗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215-216
3、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201

guòshāncūn

wángjiàn tángdài 

míngliǎngjiā zhúcūnbǎnqiáoxié 
xiānghuàncán xiánzhezhōngtíngzhī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