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欲欺人,甚欲出尘去。
人生贵险艰,九折有夷路。
学剑剑不就,学书书不成。
春蚕裹于茧,腐草化为萤。
高明信天资,踸踔亦步武。
同床有恩怨,当面分尔汝。
疲容仰吾父,髫乱怜吾儿。
传衣与养菽,上下皆失时。
杜甫西去秦,仲连东蹈海。
富贵毋相忘,此意岂三代。
惟君眼中人,多若古人风。
赠君宝剑篇,谨勿伤其锋。
红尘欲欺人,甚欲出尘去。
人生贵险艰,九折有夷路。
学剑剑不就,学书书不成。
春蚕裹于茧,腐草化为萤。
高明信天资,踸踔亦步武。
同床有恩怨,当面分尔汝。
疲容仰吾父,髫乱怜吾儿。
传衣与养菽,上下皆失时。
杜甫西去秦,仲连东蹈海。
富贵毋相忘,此意岂三代。
惟君眼中人,多若古人风。
赠君宝剑篇,谨勿伤其锋。
苏泂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 ▶ 5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燕秦不两立¹,太子²已为虞(yú)³。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qīng)趋。
译文: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注释:¹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²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³虞:忧患,引申为心病。⁴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⁵短计:浅陋的计谋。⁶荆卿:即荆轲。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¹(xùn)²所欲,兵势且见屠³。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yān)
译文: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注释:¹穷年:整年。²徇:顺从。³且见屠:将要被屠杀。⁴微言:密谋;暗中进言。⁵燕都:指燕国首都。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朔风¹动易水,挥爵(jué)²前长驱³。函(hán)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译文: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注释:¹朔风:北风,寒风。²爵:古代酒器。³长驱:向前奔驰不止。⁴函首:将首级装入匣子。⁵宿怨:指代秦王。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jiǒng)¹耀电光²,掌握罔(wǎng)³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zī)(jū)
译文: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注释:¹炯然:明亮貌。²电光:指匕首。³罔:没有,不是。⁴正夫:这里指行家。正:一作“匹”。⁵造端:开始;开端。⁶趑趄:犹豫,不进貌。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长虹吐白日,仓卒(cù)¹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²
译文: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注释:¹仓卒:即仓猝,匆忙急迫。²“按剑”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¹。夷城芟(shān)²七族³,台观皆焚污
译文: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注释:¹“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²芟:割草,引申为除去。³七族:指亲姻家族。⁴台:古代官署名。⁵焚污:谓焚毁玷辱。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始期忧患弭(mǐ)¹,卒动灾祸枢(shū)²。秦皇本诈力³,事与桓(huán)殊。
译文: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注释:¹弭:消除、停止。²枢:枢纽,机关,关键。³诈力:欺诈与暴力。⁴桓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奈何效曹子¹,实谓勇且愚。世传故²多谬(miù),太史³无且(jū)
译文: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愚蠢更甚。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注释:¹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²故:通“固”,本来。³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⁴征:证明、应验。⁵无且: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参考资料:
1、 龙军.咏荆轲——陶渊明、柳宗元同题诗比较赏析[J].湖北招生考试,2010(17)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这首诗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jiǒngxiāngréngqiánchàngchóujiànqiánxián

zònghéngzhèngyǒulíngyúnyǎngsuírénlián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译文: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译文: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译文: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译文: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译文: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译文: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shīpǐnèrshí ·diǎn

kōng tángdài 

mǎichūn shǎngmáo 
zuòzhōngjiāshì zuǒyòuxiūzhú 
báiyúnchūqíng yōuniǎoxiāngzhú 
miánqín绿yīn shàngyǒufēi 
luòhuāyán réndàn 
shūzhīsuìhuá yuē 

舣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相从争奈,心期久要,屡更霜秋。叹人生、杳似萍浮。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yǐ)兰舟¹。十分端是载离愁。练波²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相从争奈³,心期久要,屡(lǚ)更霜秋。叹人生、杳似萍浮。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译文:停下了小船。因为它载满了愁绪,晃晃悠悠,再也无法前进半分。恋人站在岸上看着我们远行,屏风一般的山峰完全遮挡了我远望的视线,这一去再也难以留下。内心感到很无奈,想念着我的恋人,不知要经过几个春秋才能再见。感叹人生、幽深似浮萍。又要再次离别,内心感到非常遗憾,希望也随着江河一起被冲走了。
注释:¹兰舟:用木兰树所造的船只。亦用为小舟的美称。²练波:白绢似的水波。³争奈:怎奈;无奈。⁴心期:引申为相思。⁵付与东流:付:交给;东流:向东的河流。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艳歌粲发,谁传馀韵,来说仙游。念故人、留此遐洲。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
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爱渚(zhǔ)梅、幽香动,须采掇(duō)¹、倩纤柔²。艳歌粲(càn)发,谁传馀韵,来说仙游。念故人、留此遐洲。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
译文: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你在斜阳里,水面雾气迷离,波光粼粼处,船桨正在划动。岸边的梅树传来幽香阵阵,美好而纤柔的梅花,一向爱梅的你想必会伸手采撷吧。情歌悠扬,以后谁能唱得跟你一样动听呢,又有谁能把你远行的经历说给我听?到时候你会不会想起我这个远方的故人呢?等到春风老去,秋天月圆时,独自倚靠在西楼。
注释:¹采掇:采摘;采集。²纤柔:纤细而柔软。

  《透碧霄》,词牌名,为柳永所创调。《词谱》卷三五:“透碧霄:双调一百二十字。前段十二句,六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查荎这首词可谓精品,得到了杨慎的高度评价,杨慎在《词品》中写道,“此查荎透碧霄词也,所谓一不为少”。

  停下了小船。因为它载满了愁绪,晃晃悠悠,再也无法前进半分。“载离愁”这个意象频频见之于文学作品中,比如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船儿载满愁绪,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愁绪仿佛可以看到、摸到、感受到。白浪滔滔,像在送别远行人,屏风一般的山峰完全遮挡了我远望的视线。这一次离别,重逢之期未定,你我二人多年莫逆之交,怎奈老是聚少离多,一次次离别让人心碎。人生就好像浮萍一样漂泊孤苦,聚散匆匆。“聚散如浮萍,死生犹幻沫”,浮萍无根,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人的漂泊无依、亲友之间的别离。

  “轻别”二字值得玩味,因为道别之时,无论怎么痛哭流涕都不足以表达不舍,不足以纾解痛苦,只有轻描淡写地道一声珍重。又或者说,无论如何痛心疾首抑或执手相看,比起内心的波澜和痛苦也不够“重”,也显得轻描淡写,只有让心中的痛随水逝去。愁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恨水常东”,“为谁流下潇湘去”,都是极度而无可缓解的无奈,生命中不能承受、不能逃避之痛。

  下片词人的思绪荡漾开来,想到别离之后,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远行者在斜阳里,水面雾气迷离,波光粼粼处,船桨正在划动。丁绍仪所作《听秋声馆词话》中写道:“柳(永)、查(荎)二作,字句相同,而查作尤佳……换头三语,真是绘水绘声之笔。”光影之中,船桨划动,读者也仿佛能听到水声。岸边的梅树传来幽香阵阵,美好而纤柔的梅花,一向爱梅的你想必会伸手采撷吧。情歌悠扬,以后谁能唱得跟你一样动听呢,又有谁能把你远行的经历说给我听?到时候你会不会想起我这个远方的故人呢?春去秋来,只剩我一人独自登上西楼。

  在《听秋声馆词话》中,还对此词的不同版本进行了辨析,可供参考:词综录此词。“宛似”作“杳似”,“滞此”作“留此”,似不如“宛”字“滞”字。又“采掇”句本作“须采掇,倩纤柔”,六字折腰,与柳词“空恁亸辔垂鞭”,句法小异。词律谓文义亦有可疑,若作“采掇须倩纤柔”,则理顺语协,宜从之。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年11月版

tòuxiāo ·lánzhōu

zhāchí sòngdài 

lánzhōu shífēnduānshìzàichóu liànsòngyuǎn píngshānzhēduàn nánliú xiāngcóngzhēngnài xīnjiǔyāo gēngshuāngqiū tànrénshēng yǎopíng yòufānchéngqīngbié dōujiāngshēnhèn dōngliú 
xiǎngxiéyángyǐng hányānmíngchù shuāngjiǎngyōuyōu àizhǔméi yōuxiāngdòng cǎiduō qiànxiānróu yàncàn shuíchuányùn láishuōxiānyóu niànrén liúxiázhōu dànchūnfēnglǎohòu qiūyuèyuánshí 西lóu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万事销身外¹,生涯在镜中。
译文: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
注释:¹身外:自身之外。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惟将两鬓(bìn)¹雪,明日对秋风。
译文: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注释:¹两鬓:两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4页

qiūqiánlǎnjìng--

wànshìxiāoshēnwàishēngzàijìngzhōng

wéijiāngliǎngbìnxuěmíngduìqiū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