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苍苍淮水黄,桂树丛生山之阳。丹砂成金寿命长,身骑飞龙恣翱翔。
淮山苍苍淮水黄,桂树丛生山之阳。丹砂成金寿命长,身骑飞龙恣翱翔。
千秋万古乐未央。
千秋万古乐未央。

gōngcāoèrshǒuèr--kuí

huáishāncāngcānghuáishuǐhuángguìshùcóngshēngshānzhīyángdānshāchéngjīn寿shòumìngzhǎngshēnfēilóngáoxiáng

qiānqiūwànwèiyāng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¹知己²,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³,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bǐ)身全而主安¹⁰。生为名臣,死为上鬼¹¹,垂光¹²百世,照耀简策¹³,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yǔn)¹⁴于既败之后;钓名沽(gū)¹⁵,眩(xuàn)世骇俗¹⁶,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译文: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当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前保住社会的治安,使自己不受损害,主人没有危险。活着是著名的忠臣,死后做高尚的鬼魂,流芳百世,照耀史册,这才是完美的士人。如果遇到知己,不能拯救危难于动乱之前,而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献身自尽,沽名钓誉,迷惑世人,夸耀于社会,这在君子看来,都是不足取的。
注释: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名:声称,称说。²知己:谓了解、赏识自己。³善道:善加诱导。⁴销患:消除祸患。⁵未形:指祸患还没有形成。⁶保治:进行治理以使安定。⁷未然:未能如此。此二句谓在祸患尚未形成时就消除它,在天下尚未安定时进行治理。⁸俾:使。⁹身全:生命得以安全。¹⁰主安:主人平安。¹¹上鬼:上等之鬼。¹²垂光:比喻流传美名。¹³简策:即简册,本指编连的竹简,后代指史籍。¹⁴捐躯殒命:谓献出生命。¹⁵钓名沽誉:即沽名钓誉,谓有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¹⁶眩世骇俗:谓欺骗、迷惑世俗。眩,欺编。骇,夸惑。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¹智伯²,及赵襄子杀智伯³,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yú)徐憾(hàn)矣。
译文:我曾经因此评论过豫让。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名声显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当然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为什么呢?看他漆身吞炭,对他朋友说:“我做的事情都特别难,我是想用这种做法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这能说他不忠吗?等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责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样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就此而论,豫让就有不足之处了。
注释:¹臣事:以为臣的道理和本分来事奉。²智伯:春秋时晋卿。亦作知伯。名智瑶,亦作知瑶。³赵襄子杀智伯:赵襄子:春秋时晋大夫,名赵无恤,晋的执政大臣。晋定公时(公元前—前),赵、魏、韩、智氏、范氏、中行氏等六家贵族,基本上分割肢解了晋公室,同时六家之间的争夺也很激烈。公元前年,范昭子(范吉射)和中行文子(荀寅)失败后逃离晋国,其地为赵、韩、魏及智伯瓜分。公元前年,智伯联合韩、魏攻赵。赵襄子接受谋臣张孟谈的建议固守晋阳。智伯和韩、魏联合围攻了三年多,无法攻下。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城,对韩宣子、魏献子说明赵亡之后,智氏必灭韩、魏的利害关系。韩、魏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与赵联合,一举消灭智氏,杀死智伯。⁴烈烈:形容显著貌。⁵愚夫愚妇:泛指普通老百姓。⁶处死之道:处理死的方式、方法。⁷愧:使动用法,使之惭愧。⁸中行氏:中行为复姓,春秋时晋侯作三行川御敌,荀林父将中行,后遂以为姓。此指晋卿荀寅,晋顷公时为下卿,后奔齐,卒谥文。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段规¹之事韩康²,任章³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xī)(cī)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jiàn)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译文: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郄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
注释:¹段规:战国时韩人。²韩康:韩康子。智伯索地于韩康子,段规劝给予,以骄其志,俟后收拾之。³任章:春秋战国时魏国人,曾为灭晋出谋划策。⁴魏献:春秋战国时晋国的卿,名魏驹,一称桓子。智伯索地于魏桓子,桓子不与,任章规劝给之以骄其志,俟后图之。⁵郄疵之事智伯:郄疵:春秋战国时晋人。据载,智伯率魏之兵围攻赵国,郄疵劝智伯说,从韩魏攻赵,赵亡,灾难必及韩魏,韩魏必反。智伯不听。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¹无厌²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³陈力就列,谆(zhūn)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¹⁰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¹¹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jí)¹²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¹³若是¹⁴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¹⁵血气¹⁶之悻(xìng)¹⁷,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译文: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致;骄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豫让在那时,甚至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远远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的报答竟然能像这个徉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
注释:¹请地:要求割地。²无厌:没有满足。³宜:应该。⁴陈力就列:谓在自己所任职位上格尽职守。⁵谆谆然:形容忠诚恳切貌。⁶再:二次。⁷伏剑:以剑自刎。⁸顽冥不灵:谓愚钝无知。⁹庶几:犹或许,也许。¹⁰斩衣而死:赵襄子出外,豫让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然后自杀。¹¹开悟:开导以使醒悟。¹²肥瘠:即胖瘦。因古时秦国与越国相距甚远,故谓。¹³曾:竟然。¹⁴若是:如此,像这样。¹⁵不胜:不克制。¹⁶血气:指感情。¹⁷悻悻:形容刚惶自傲貌。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虽然¹,以国士而论,豫让固²不足以当³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tiǎn)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译文:虽然这样,但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不配的了。可是同那些早晨还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相比,他们算得上罪人了。唉!
注释:¹虽然:即使如此。²固:原本。³当:充当,担任。⁴腆然:形容厚颜貌。⁵自得:自己感到得意。

  这是方孝孺的创作的一篇论史散文。文章标新立异,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对豫让进行了批评。这篇散文旨在说明不能“扶危于未乱,而捐躯于既败者,不足以当国士”的道理。

  方孝孺对豫让的评论,则别有卓见,既深于司马迁的认识,又无矫枉过正之偏颇。他认为,真正的忠臣烈士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具有改治远见,敢于犯颜直谏,防患未然;而不应计较个人恩怨,或在祸患发生之后,凭血气之勇,怀死名之义,以沽名钓誉。据实说理,剖析透彻,评论抑扬得体,颇有见地,文章层层深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首段提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准则,以为中心论点而提拿全文:“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子未形,保治子未然,仰身全而主安。”这就是说,真正的忠臣烈士,应当竭尽自已的智谋,向君主提出忠直的劝告和好的方略,把祸患消灭在未形成之时,把动乱的因未消灭在萌芽之时。否则,“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须命于既致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则为君子所不取。

  第二段,联系豫让立身事主的言行,加以分析评论。运用故转故纵手法,先肯定豫让为智伯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文士也”。然后提出异议:“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意即豫让的死确乎是忠诚的表现,可惜他对待死的方法还存在不忠的成分。何以证之,一是他自我摧残和自杀的动机是为了自已名垂后世,而不是为国为民——“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二是缺乏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立身事主皆从个人恩怨出发,但求取于等价,而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当赵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时,豫让则颇为自是地争辩:“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基于以上两点,方孝孺发出了“让有余憾”的感慨。方孝孺通过豫让的言行以窥见其灵魂,认识达于深层而胜过司马迁一筹,文章贵乎“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正是《豫让论》难能可贵之处。

  这段剖析论证,具有举重若轻,水到渠成之妙。这是由于作者着于洞见豫让的思想症结以及司马迁对豫让认识的不足,着意引豫让的言行加以剖析,词不泛没,语不虚置,而无隔靴搔痒、空发议论之弊。

  第三段则更深人一层,明确指出:“国士,济国之士也”——国士,是拯救国家的有识之士。用这个尺度来衡量豫让,即使对把他当作国士的智伯,也算不得竭忠尽智的忠臣,为了阐明这个观点,作者先以段规、任章为例,说明他们立身事主,从不考虑个人恩怨,尽管韩康子、魏献子没有把他们以“国士待之”,但他们都竭忠尽智,力劝其主,纵智伯之欲“以骄其志”,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事智伯,智伯也不曾把他当作国士看待,但他看破韩、魏的险恶用心,便竭力劝谏智伯,不要见利忘乎所以,因小失大。虽然智伯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郄疵已奉献出他的智谋并对智伯进行忠谏,尽了臣子之责而问心无愧。豫让则恰恰相反,“当智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作为豫让,他并没有申明义理,使智伯知所警惕,更没有反复力谏。倘若真是事君为国,三谏不从,就应提前自死在这一天。智伯虽顽冥不灵,也会被豫让的诚意所感动,或许能够醒悟,而有治国长策。然而,在这个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豫让却“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这不配作国士。智伯败亡了,却禁不住一时的血气冲动,逞匹夫之勇,情愿把自己归附到刺客一类人之中,文中两次反诘“何足道哉”,探沉感慨,表明了作者的意向。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段用比较的方法,更雄辩地证明,智伯虽把豫让看作国士,豫让却愧对智伯,未能真正“以国士报之”。

  行文至此,作者已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阐述得十分透辟,使读之者深思而获启益。然而豫让毕竟与厚颇无耻之徒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文章结尾指出:“虽然,以国士而论,让固不足以当之;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这就作到了抑扬得体,评论公允,而不失之偏颇。这段结尾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言简意赅,“语不多赞”。

  此文在结构上采取了层层深入的写法。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并不直接提到豫让。第二段中把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第三段才是全文的重点,他不但论证了豫让之死为不足取,而又为其设计了一整套的对智伯进行规劝的方案,可称周到之至。结尾时又做了一点补充,这就使得全文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27-333
2、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785-788
3、 陆新前,阅读训练十:《刺客列传》、《豫让论》[J],新高考,2007

rànglùn

fāngxiào míngdài 

    shìjūnshēnshìzhǔ míngzhī dāngjiéjìnzhìmóu zhōnggàoshàndǎo xiāohuànwèixíng bǎozhìwèirán shēnquánérzhǔān shēngwéimíngchén wéishàngguǐ chuíguāngbǎishì zhàoyào耀jiǎn wéiměi gǒuzhī néngwēiwéiwèiluànzhīxiān érnǎijuānyǔnmìngbàizhīhòu diàomíng xuànshìhài yóujūnguānzhī jiēsuǒ 

    gàichángyīnérlùnzhī ràngchénshìzhì zhàoxiāngshāzhì ràngwéizhībàochóu shēngmínglièliè suīzhīwéizhōngchénshì  ràngzhīzhōng chǔzhīdǎoyǒuwèizhōngzhěcúnyān   guānshēntūntàn wèiyǒuyuē  fánsuǒwéizhěnán jiāngkuìtiānxiàhòushìzhīwéirénchénérhuái怀èrxīnzhě  wèifēizhōng guānzhǎnsānyuè xiāngzhōnghángshì érzhì ràngyìngyuē  zhōnghángshìzhòngréndài zhòngrénbàozhī zhìguóshìdài guóshìbàozhī  érlùn rànghàn 

    duànguīzhīshìhánkāng rénzhāngzhīshìwèixiàn wèiwénguóshìdàizhī érguīzhāng quànzhǔcóngzhìzhīqǐng zhījiāozhì érwáng zhīshìzhì wèichángguóshìdàizhī érnéngcháhán wèizhīqíngjiànzhì suīyòngyánzhìmièwáng érzhīzhìmóuzhōnggào kuìxīn 

    ràngwèizhìdàiguóshì guóshì  guózhīshì dāngqǐngyànzhī zònghuāngbàozhīshí wéiràngzhězhèngchénjiùliè zhūnzhūnránérgàozhīyuē  zhūhóuānfèn xiāngqīnduó zhīzhì jīnérrén rén érzhīfèn忿xīnshēng zhī zhījiāoxīn fèn忿zhēng zhēngbài jiāoào àowáng  zhūnqièkěnzhì jiàncóng zàijiànzhī zàijiàncóng sānjiànzhī sānjiàncóng jiànzhī shì suīwánmínglíng gǎnzhìchéng shù hán wèi shìzhàowéi bǎoquánzhìzōng shǒu ruòrán ràngsuīyóushēng shèngzhǎnér ràngshí zēngkāizhǔxīn shìzhīwēiwáng yóuyuèrénshìqínrénzhīféi xiùshǒupángguān zuòdàichéngbài guóshìzhībào zēngruòshì zhì érnǎishèngxuèzhīxìngxìng gānzhīliú dǎozāi dǎozāi 

    suīrán guóshìérlùn ràngdāng zhāowéichóu wéijūnchén tiǎnránérzhě yòuràngzhīzuìrén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jiǒng)中明。
译文:江舟在夜雾笼罩的江面上行驶,江面显得格外开阔;一弯新月高悬夜空,显得格外明亮。
注释: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溜船¹惟识火²,惊凫(fú)但听声³
译文:夜雾中只看见渔火的移动,才能觉察出船儿在行驶;四周静悄悄的,只听见水禽被行船惊起的声音。
注释:¹溜船:顺流而下的船。这句是说见灯火而知有行船。²惟识火:只看见渔火。识:认识,识别。这里是看见的意思。³声:指凫飞之声。这句是说因闻声而知有惊凫。“惊凫”也可能指船而言。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劳者¹时歌榜²,愁人³数问更
译文:船夫时不时地一边摇橹一边唱歌,愁人不住地询问现在是几更天了。
注释:¹劳者:指榜人,即船夫。²榜:船桨。时,不时,时时。³愁人:忧思深重的人。指诗人自己。⁴问更:询问现在是几更天,什么时辰了。

zhōushī--yīnkēng

jiāngkuòxīnyuèjiǒngzhōngmíngliūchuánwéishíhuǒjīngdàntīngshēng

láozhěshíbǎngchóurénshùwèngèng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严关¹百尺界²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译文:威严高耸的嘉峪雄关,连接着辽阔的西北河山;从东南沿海前线,不远万里,我来到嘉峪关前,停下马来。
注释:¹严关:险要的关门;险要的关隘。²界:连接。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liáo)(yuán)¹斜压陇(lǒng)²低。
译文:远看,嘉峪关上的高阁与远处秦地的树木遥相连接;盘绕在嘉峪关上的长城,蜿蜒倾斜压迫,使陇地上空的云都显得低了。
注释:¹缭垣:指围墙。²陇云:陇山上面的云彩。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天山巉(chán)¹(mó)²立,瀚(hàn)海苍茫入望迷。
译文:嘉峪关不远处,天上山脉山势险峻,如凿削状,山上的高峰一座接一座矗立着;周围的大沙漠旷远迷茫,人眼望去,迷失了方向。
注释:¹巉削:形容山势险峻陡峭。²摩肩:肩挨着肩,此形容山上高峰一座接一座。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谁道崤(xiáo)¹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译文: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塞和函谷关?我穿关而过,在远处回头看,不禁感叹:这地势险要的嘉峪关,用一丸泥封塞,就可阻敌了。
注释:¹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孤蛩暗语。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zhǔ)。孤蛩(qióng)暗语¹。正长安²乱叶³,万家砧(zhēn)(chǔ)。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译文:早过了经霜开花时候,洲渚边已没有一片花如锦的江蓠了。孤零零的蟋蟀暗自呜叫。正是长安木叶飘零,万户夜晚捣衣的时候。在京都很长久,衣裳尘污黑了,却没有遇到知己,没有人顾念倦于行旅的天涯游子。想回去,但又未能,只有惆怅地极目望江上远远归去的船只和天边烟树。
注释: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¹孤蛩暗语:孤零零的蟋蟀暗自呜叫。²长安:代指杭州。³乱叶:形容秋风一起,霜叶纷飞。⁴砧杵:捣衣(即洗衣或缝制衣服)的器具。砧:捣衣石。杵:棒槌。⁵倦旅:倦于行旅的天涯游子。
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回文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心事曾细数¹。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qìng)²回文³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译文:心事萦绕,无可排遣,只怕美好的往事将如沉红梦云,一逝难返。所有的情事总结成一缕。请你像晋代苏蕙织成锦字回文诗一样,将当时的离愁别绪,写成诗章或书信。即使书信也讲不了多少相思情,装不下许多愁。暗自凝眸伫立看重阳景象,一到近重阳节,只是满城风雨。
注释:¹数:计算。²倩:请。³回文:即织成锦字回文。⁴雁字无多:是说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没有多少字。⁵几许:多少。

  头三句“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描写重阳时节的典型景物江蓠,一种香草,出自屈原《离骚》:“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李商隐《九日》诗用过这个典故:“空教楚客咏江蓠”,这里也用为九月九日景物,开江蓠因幽怨而呈现碧色,早过了经霜开花时候,水边已没有一片花如锦的江蓠了。下面接“孤蛩暗语”句,转而写听到的声音蟋蟀正在孤单地暗自鸣叫。姜夔《齐天乐》咏蟋蟀:“凄凄更闻私语”这里是指九月蟋蟀初鸣。下面两句:“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长安这里指杭州,南宋的都城。长安乱叶句本贾岛送别诗“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和周美成《齐天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形容落叶随风飞舞,飘落满地。“万家砧杵”本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扌寿衣声”,家家用砧杵为将要远服兵役的人制征衣。姜夔《齐天乐》也描写蟋蟀叫声“相和砧杵”。

  这两句点明了作者当时的时间、地点和氛围。

  “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转入写客况凄凉。尘染秋衣一句,脱于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思是说:在京城呆得很久了,衣裳已经被尘土染黑,却没有人来关心我这个满怀疲惫的异乡旅客。北宋晁端礼《水龙吟》“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也是这个意思上阕结尾三句:“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描写心中的乡愁无以依托,只有惆怅地眺望江上远去的归船和天边如烟的树木。词用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语,表示自己想回去又不能,只有遥望江上舟树以寄托乡思《古诗》“远望可以当归”即是这种心情下阕起首一句“心事曾细数”,统领以下各句,表明作者由写景寄情转入全写内心世界。“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怕水叶沉红”,是写红荷凋落。翁元龙《隔浦莲近》“沉红入水,渐做小莲离藕”,语意相近。“梦云离去”,语出楚王梦遇神女,及朝为行云的故事。这三句是说,作者心事重重,无法轻松,只担心美好的往事象荷花凋谢、梦云离去一样,再也不能重视了。下句“情丝恨缕”稍停顿一下。一语概括所有的心事,再细说“倩回纹为织,那时愁句”,是说像晋代苏蕙织锦字回文诗一样,将当时的离愁别绪,写成词章或书信。

  “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接着上面两句的意思,转折了一下,说即使书信也装不了多少相思情雁只排成人字、一字,没有多少字,怎能写出多少相思,言外意是思无限。人们又常用鸿雁指书信。秦观《减字木兰花》有“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句,虽都用鸿雁作比,却用法相反,各从不同角度作出恰当的比喻。下阕结尾三句:“暗凝伫。近重、满城风雨。”作者心潮起伏、思绪难平之后,又回到重阳节和那时景色上,首尾呼应。自己一个人伫立凝望重阳景象,却只见到满城风雨。这正同上阕“锦空洲渚”、“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等句同样凄清。“近重阳、满城风雨”一句来自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但只颠倒词序,例由豪放变凄凉。

  这首词凄而不惨,哀而不伤,很好地把握了重阳节的景象与作者自己的心情。词人铺陈上的抑扬顿挫也恰到好处,令读者心有戚戚焉。这首词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用典颇多,句多出处,虽见研习前人之功,但亦略多了些。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8页

sǎohuāyóu··jiǔ怀huáiguī--zhōu

jiāngyuànzǎoguòleshuānghuājǐnkōngzhōuzhǔqióngànzhèngzhǎngānluànwànjiāzhēnchǔchénrǎnqiūshuíniàn西fēngjuànhènchàngwàngguīzhōutiānyānshù

xīnshìcéngshùshuǐchénhóngmèngyúnqínghènqiànhuíwénwèizhīshíchóuyànduōxiěxiāngànníngzhùjìnzhòngyángmǎnchéngfēng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¹。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chán)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²,险处不须看。
译文:长久以来都抱有宏大的志向,今天我再次登上井冈山。从千里之外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流水潺潺,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¹重上井冈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²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风雷动,旌(jīng)旗奋,是人寰(huán)¹。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²。可上九天揽月³,可下五洋捉鳖(biē),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译文:当年革命时期风雷激荡,红旗漫卷,这就是人世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注释:¹人寰:人世间。²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³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览同揽。⁴捉鳖:喻擒拿敌人。

  全词上片纪事、写景,下片抒怀明志。文字简单、明了,沿袭了诗人一贯的写作风格,豪迈、自信依然是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的两大元素。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首句即破空而来,气魄非凡。诗人在闲庭信步的从空间让阅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大气派。“凌云志”借井冈山的巍峨写出了诗人的“凌云”抱负。三十八年前诗人在此立下的天下抱负,今天早已经实现,如今他一路征尘归来,重访故地,心情是何等激动与自豪。诗人在走过他自己当年曾经战斗过的每一处地方时,都留下了深情的目光和不尽的思绪。这是最容易为人所理解的词意。然而,“重上”的含义仅仅是重回、重游吗?为何“重上井冈山”又是诗人“久有”的“凌云志”呢?这只是一次感情的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巍巍井冈,山高林密,竹繁花盛,树茂草深。涧水潺潺,莺歌燕舞,“高路入云端”,三十八年前的旧地,如今变了新颜。这让走在井冈山、站在井冈山的毛泽东禁不住思绪万千、感慨万千。他透过眼前的景色不仅看到了当年的腥风血雨,也看到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所起到的作用。也因此,诗人激动、豪迈、自信,挥毫写下“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是一种驻足回首的豪迈与慷慨,也是诗人即将进行新一轮革命行动的信心和决心。

  诗人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水潺潺;举目仰望,盘旋的高路,插入白云渺渺的云端。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上阕描述诗人重上井冈山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

  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不仅照应前文“重上井冈山”,点出离别的时间;而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三十八年,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丰富内涵。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诗篇。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民间谚语;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头语融于诗词之中,诗人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穴,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shuǐdiàotóu ·chóngshàngjǐnggāngsh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jiǔyǒulíngyúnzhì chóngshàngjǐnggāngshān qiānláixún jiùmàobiànxīnyán dàochùyīngyàn gèngyǒuchánchánliúshuǐ gāoyúnduān guòlehuángyángjiè xiǎnchùkàn 
fēngléidòng jīngfèn shìrénhuán sānshíniánguò tánzhǐhuījiān shàngjiǔtiānlǎnyuè xiàyángzhuōbiē tánxiàokǎihuán shìshàngnánshì zhǐyàokěndēngp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