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渌池,中有浮萍。
泛泛¹(lù)²,中有浮萍。
译文:一片池水宽阔无边,清澈的池塘中浮萍飘满半塘。
注释:¹泛泛:漂浮貌;浮行貌。泛舟貌。广大无边际貌。²渌池:绿池。清澈的池塘。渌,水清。
寄身流波,随风靡倾。
寄身¹流波²,随风靡(mǐ)³
译文:浮萍托身于流动水波,小风吹来便糜散倾倒。
注释:¹寄身:托身。寄托身体。²流波:流动的水波。³靡倾:糜散倾倒。靡,分散。
芙蓉含芳,菡萏垂荣。
芙蓉¹含芳²,菡(hàn)(dàn)³垂荣
译文:绽放荷花饱含芬芳,秀气花苞也将开放。
注释:¹芙蓉:荷花的别名。²含芳:含育着芳香。³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泛指荷花。⁴垂荣:垂下荣光。谓焕发光彩。
朝采其实,夕佩其英。
朝采¹其实²,夕佩³其英。
译文:早上摘取的花朵,傍晚时分仍戴身上。
注释:¹朝采:早晨采集。²其实:它的籽实。³夕佩:傍晚佩戴。其英:它的华英或花朵。
采之遗谁?所思在庭。
采之遗谁¹?所思²在庭³
译文:采摘的花朵将要赠给谁?想她应在庭院张望。
注释:¹遗谁:送谁。²所思:所思念的(人)。³在庭:在庭院。在庭堂。
双鱼比目,鸳鸯交颈。
双鱼比目¹,鸳鸯交颈²
译文:今日我俩就像比目鱼形影不离,明日成为鸳鸯亲昵恩爱。
注释:¹比目:比目鱼。谓相比并而行。喻形影不离。²交颈:颈与颈相互依摩。多为雌雄动物之间的一种亲昵表示。比喻夫妻恩爱。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有美一人,婉如¹清扬²
译文:在我面前有位姑娘,眼波流动如清澈激扬流水。
注释:¹婉如:眼波流动如。宛若。宛如。²清扬:清澈激扬。清扬之水。《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知音识曲¹,善为²乐方³
译文:既知晓音律认识曲辞,作乐之法她最擅长。
注释:¹知音识曲:知晓音律认识曲辞。²善为:善于作为。³乐方:娱乐方式。音乐的方法。娱乐的一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片池水宽阔无边,清澈的池塘中浮萍飘满半塘。

浮萍托身于流动水波,小风吹来便糜散倾倒。

绽放荷花饱含芬芳,秀气花苞也将开放。

早上摘取的花朵,傍晚时分仍戴身上。

采摘的花朵将要赠给谁?想她应在庭院张望。

今日我俩就像比目鱼形影不离,明日成为鸳鸯亲昵恩爱。

在我面前有位姑娘,眼波流动如清澈激扬流水。

既知晓音律认识曲辞,作乐之法她最擅长。

注释

泛泛:漂浮貌;浮行貌。泛舟貌。广大无边际貌。

渌池:绿池。清澈的池塘。渌,水清。

寄身:托身。寄托身体。

流波:流动的水波。

靡倾:糜散倾倒。靡,分散。

芙蓉:荷花的别名。

含芳:含育着芳香。

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泛指荷花。

垂荣:垂下荣光。谓焕发光彩。

朝采:早晨采集。

其实:它的籽实。

夕佩:傍晚佩戴。其英:它的华英或花朵。

遗谁:送谁。

所思:所思念的(人)。

在庭:在庭院。在庭堂。

比目:比目鱼。谓相比并而行。喻形影不离。

交颈:颈与颈相互依摩。多为雌雄动物之间的一种亲昵表示。比喻夫妻恩爱。

婉如:眼波流动如。宛若。宛如。

清扬:清澈激扬。清扬之水。《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知音识曲:知晓音律认识曲辞。

善为:善于作为。

乐方:娱乐方式。音乐的方法。娱乐的一方。

参考资料:
1、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02:第57~85页
曹丕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 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劝君莫惜金缕衣¹,劝君须惜少年时。
译文: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注释:¹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有年堪¹折直须²折,莫待³无年空折枝。
译文: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注释:¹堪:可以,能够。²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³莫待:不要等到。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年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年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¹麦苗风柳映堤。
译文: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注释:¹著:吹入。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等是¹有家归未得,杜鹃²³向耳边啼。
译文:都是有家不能归。杜鹃啊,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¹等是:都是。²杜鹃:鸟名,即子规。³休:不要。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年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这首诗是题在杭州望海楼的柱子上的。作者名姓已不可考,但我们可从中体会到一种复杂的情感。这不是一般的思乡之情,而是作者常年羁旅在外而产生的一种落寞之感。

  首句以景起笔,“浙江轻浪去悠悠”,诗人在杭州钱塘江边的望海楼上向远处眺望,看到了这一场景。在这里,这个叠字“悠悠”下得好,钱塘江的水面悠长而空寂,而诗人的心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悠悠”的水波,还是“悠悠”的往事,它们都“去”了,一去不复返,只停留在诗人的记忆里。但是诗人又是如此怀念它们,所以就产生了第二句中所说的“愁”。“望海楼吹望海愁”,有人曾就此句对此诗的作者提出猜想,认为这首诗系郑谷所作,因为第二句中所用的反复手法正是郑诗中常见的。而据笔者考查,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郑守愚是宜春(今属江西)人,其一生中并未有在余杭(杭州)的经历。但是,这一句所用的手法却是与郑的反复惊人地相似。望海楼上吹来的当然是海风,但在诗人笔下,望海楼上随海风而来的,似有淡淡的忧愁。这个“望海愁”,不仅与“望海楼”谐音,给人以音律反复回环之感,而且“望海”之愁,意蕴深远,含蓄蕴藉。望海时到底引发了什么愁绪?这里诗人没有说,但后二句中却有很明显的答案。

  第三句笔锋陡然一转,“莫怪乡心随魄断”,“乡心”即思乡之心,“乡心”断即谓诗人已不再思乡,这是为什么?这又是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在第四句中给出了答案。“十年为客在他州”,原来诗人已在杭州作客十年,十年不得回乡,对故乡早已淡忘,因此是“乡心随魄断”。故乡在诗人心中早已成为远方天际的浮云了啊。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愁”呢?答案就在三四两句中。这其实是诗人“说话的艺术”。“乡心随魄断”是真的已断乡心了吗?很明显不是的,若是则诗人也不必生愁。但诗人偏说:我的乡心早已断结了,因为我远在异乡时间已经太长了。看似豁达,实则倍加思乡!其字字皆从千百回转后得来,方能令人回肠荡气,长吟击节!由此看来,诗人不是“乡心断”,而是“乡心甚深”,以致随魄皆断。这里注意这个“随魄”。如若诗人果真已将故乡忘却,那么他为什么要“断魄”呢?为什么要生愁呢?所以说这是曲笔言愁,而余味悠长。如果诗人一味说“我如何如何思乡啊!”,非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艺术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情感的表达,其情感并不直接用语言叙述出,而是让大家在读完全诗中体味出。第二句中“望海楼”“望海愁”交错复沓,声音婉转,而意在突出“望海”,进而引出诗人所表达的“愁”。晚唐的诗风自李义山已渐趋朦胧,而这首诗在朦胧中又有明确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无疑是一首上品的佳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清秋幕府¹井梧(wú)²寒,独宿江城蜡炬³残。
译文: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注释:¹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²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³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永夜角声悲自语¹,中蜡²月色好谁看。
译文: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注释:¹“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自语:自言自语。²中蜡: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风尘荏(rěn)(rǎn)¹音书绝,关塞²萧条³行路难。
译文: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注释:¹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²关塞:边关;边塞。³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已忍伶(líng)(pīng)¹十年事²,强移³(qī)息一枝安
译文: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注释:¹伶俜:流离失所。²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蜡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³强移:勉强移就。⁴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此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7-558

宿

 tángdài 

qīngqiūjǐnghán 宿jiāngchéngcán 
yǒngjiǎoshēngbēi zhōngtiānyuèhǎoshuíkān 
fēngchénrěnrǎnyīnshūjué guānsàixiāotiáoxíngnán 
rěnlíngpīngshíniánshì qiǎngzhīān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晚知清净¹理,日与人群疏。
译文:晚年的时候知道了清净的道理,我日渐与人群疏远 。
注释:饭:施饭食给人。覆釜山:山的名字,有此名的山不止一处,一说是荆山,在今河南灵宝,一说在长安。¹清净:佛家用语,指远离恶性和烦恼。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bì)¹
译文: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预先打扫自己的房子。
注释:¹弊庐:谦称自己的居室。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hāo)¹
译文:僧人们从云峰中降临,来到我的杂乱的居所。
注释:¹蓬蒿居:长满了蓬蒿的居所,或言居所在蓬蒿中,自谦。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藉草¹饭松屑²,焚香看道书。
译文:我们坐在铺草上吃松果,点燃香炉观看佛经。
注释:¹藉草:以草为铺垫物。这里指坐在铺草上进食。²松屑:松子,松树的果实。一说为松花。此句意谓:高僧们不需要什么美食招待。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燃灯昼欲尽,鸣磬(qìng)¹夜方初。
译文:燃着灯白天将要结束,敲起磬夜晚刚刚开始。
注释:¹磬:僧人所用的一种法器,做法事或诵经时,击而鸣之。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一悟寂¹为乐,此生闲有余。
译文: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
注释:¹寂:寂灭,佛教用语,意为度脱生死,入寂静无为、涅檠再生之境地。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思归¹何必深,身世²犹空虚。
译文:何必再想弃官归田的事情呢,这世界,这身体,都是空幻虚无的。
注释:¹归:指弃官归田。²身世:指人生和世间。

  全诗共十四句。开头的四句,是自写,写自己饭僧前的忙碌。饭僧成为王维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日,他所迎的是远道而来的高僧,故而特别地殷勤而隆重。“先期扫弊庐”,诗人提前打扫房屋,就为了等候这些远行而来的僧人。

  中间六句,写“云峰里”来的高僧。覆釜山的高僧们终于被盼来了。这些僧人们果然不同凡俗,他们的物质需求极低,却异常地虔诚,也异常地专注,除了看道书、诵佛经外,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

  最后四句是写禅悟。“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二句,写其彻悟。诗人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享受空门、山林的幽寂之乐。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经》)的禅宗要义,彻悟到真正的乐事乃寂灭与涅檗,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湛然常寂”的境界禅宗圆通静达的启悟。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执,因此,现实中的生命与物质便空幻虚无而显得不重要了,生成了“思归何必深”的处世遇物的生存智慧。这样的收束,类似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其实,王维诗中也有些这样的“尾巴”,因为他也太想将自己的禅悟禅悦直白地表达出来,并传达给世人。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步屟(xiè)¹随春风,村村自花柳²
译文:随着春风郊外散步,村村一片片红花绿柳。
注释:¹步屧:行走;漫步。“屧”即草鞋。²花柳:花和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田翁逼¹社日²,邀我尝春酒³
译文:田翁说春社快要临近,邀我去他家尝春酒。
注释:¹逼:逼近。²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这里是春社,在春分前后。³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酒酣¹夸新逼²,畜(xù)³未见有。
译文:沉醉中赞颂新上任的成都府尹,这样的好官双眼从未见过。
注释:¹酒酣:有几分酒意。²新逼:新上任的成都逼,指严武。³畜眼:畜眼,犹老眼,是对自己眼睛的谦称。“畜”同“蓄”。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回头指大男¹,渠²是弓弩手³
译文:回头指着大儿子说,他原来是一个弓箭手。
注释:¹指大男:指着他的大儿子对杜甫说。²渠:他。³弓弩手:弓箭手。此句是说被征去当兵。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名在飞骑¹(jí),长番²岁时久。
译文:名字登在飞骑兵的军籍上,服兵役的年月也最长久。
注释:¹飞骑:军名。²长番:唐代府兵制中,无更代的长期兵役。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前日放营农¹,辛苦救衰朽(xiǔ)²
译文:前几日放他回家务农,这才救了辛辛苦苦的老朽。
注释:¹放营农:放归使从事农耕生产。²衰朽:即衰老,田父自谓。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差科¹死则已,誓不举家²走。
译文:差役赋税哪怕重得逼人致死,我发誓也不把全家搬走。
注释:¹差科:指一切徭役赋税。一作“差料”。²举家:全家。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今年大作社¹,拾遗²能住否。
译文:今年社日,要大大热闹一番,不知您能在这里留住否?
注释:¹大作社:社日要大大地热闹一番。²拾遗:指杜甫。杜甫曾任左拾遗。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zhǒu)¹
译文:接着呼喊妇女,把大瓶打开,为我还用大盆盛酒。
注释:¹取:取酒的意思。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¹
译文:这种扬扬的意气令人感动,爱民正是为政之首。
注释:¹风化首:意思是说为政的首要任务在于爱民。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语多虽杂乱¹,说逼终在口。
译文:说的话过多而且又杂乱,夸奖府尹始终不离口。
注释:¹杂乱:多而乱;无秩序、条理。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zhāo)¹偶然出,自卯(mǎo)²将及酉(yǒu)³
译文:清晨出游,偶然来到他家,却从卯时到酉时喝了一天酒。
注释:¹朝来:早晨。²卯:地支的第四位,上午五点到七点为卯时。³酉:地支的第十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为酉时。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久客¹²人情,如何拒邻叟³
译文:长久做客应爱惜人的友情,我哪能拒绝邻近老叟的挽留?
注释:¹久客:久居于外。²惜:珍重。³邻叟:邻家老人。此指田父。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高声索果栗(lì),欲起时被肘¹
译文:他高声叫人拿取果栗,我几次告辞他又拉住我的臂肘。
注释:¹时被肘:是说屡次要起身告辞,屡次被他以手掣肘(拖住或搂下)。肘:这里作动词用。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指挥¹过无礼,未觉村野²丑。
译文:看他指手画脚强留得无礼,我不觉得村里老头粗鄙呆丑。
注释:¹指挥:此指田父指手画脚。²村野:犹鄙野,相当于现在说的“老粗”。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月出遮¹我留,仍嗔(chēn)²问升斗³
译文:月亮来时他还一再遮拦,还生气问我喝酒管它几升几斗?
注释:¹遮:遮拦,就是拦住不让走。²嗔:嗔怪,就是生气。³升斗:借指酒。

  此诗开头“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是说穿着草鞋信步去玩春景。即下文所谓“偶然出”。万方多难,百忧交集,然而花柳无情,并不随人事为转移,自红自绿,故花柳上用一“自”字。与“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的“自”,含义正同。接着写田父请杜甫喝酒:“酒酣夸新逼。”酒酣,有几分酒意的时候。“新逼”,严武是上一年十二月做的成都逼,新上任,所以说新逼。“畜眼未见有!”是田父夸严武之辞,说长了眼睛从未见过这样的好官。先极口赞美一句,下说明事实。然后他指着大儿子对杜甫说,大儿子曾被征去当兵,是个弓箭手,而且得长远当兵,没有轮番更换。现在却能放回家从事生产,他非常感激。“辛苦救衰朽”,这句是倒装句法,顺说即“救衰朽辛苦”。“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二句说田翁表示感激,欲以死报。并且要在社日大大地热闹一番,问杜甫能否留下:“拾遗能往否?”杜甫曾作左拾遗,所以田父便这样称他一声。接着的“叫”字写得很生动,叫是粗声大气的叫喊,如果说“唤妇”,便不能写出田父伪粗豪神气。浦起龙注:“叫妇二字一读,如闻其声。”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这两句是杜甫的评断;也是写此诗的主旨所在。田父的意气扬扬,不避差科,就是因为他的儿子被放回营农。因为感激,所以口口声声总离不了成都逼。即所谓“美”。“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久居在外,故人情尤可珍惜。这两句说明打扰田父一天还不走,井非为了贪杯,实由盛情难却。“指挥过无礼”中的“指挥”二字,很形象,也很幽默。“未觉村野丑”:杜甫爱的是真诚,恶的是“机巧”(“所历厌机巧”),故不觉其为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田父意在尽醉,所以当杜甫最后问到今天喝了多少酒时,他还生气。意思是说:“酒有的是,你不用问。”极写田父的真朴慷慨。关于这句,浦起龙有不同的解释,他说:“问升斗,旧云问酒数,吾谓是问生产也。见有此好宫,不须记挂口料,不怕没饭吃。吾曹今日只管开怀痛炊耳。”

  严武是杜甫的朋友严挺之的儿子。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杜甫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劳动人民那种豪爽天真的品质。杜甫的这首诗虽然历代都有人称赏,但这些称赞并没有充分估量出它的份量和价值。它实是一首富有浓郁政治色彩和艺术独创的优秀诗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很明确,因为这首诗明白晓畅,内容一望便知,而且诗题还概括了它的基本内容。它具体叙述了杜甫被一位农民盛情相邀饮酒的情景,通过农夫之口赞颂了严武政绩卓著以及在百姓中的口碑。诗中对老农的热情淳朴、豪迈正直写得十分生动。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
2、 刘文刚.论小说体政治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鄱阳湖学刊,2014,02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惨结¹秋阴,西风送、霏(fēi)²雨湿。凄望眼、征鸿³几字,暮投沙碛(qì)。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译文:空阴沉愁云盘结多悲惨,西风凄凉吹送满天细雨湿江舟。抬眼望风雨凄迷归雁结成人字队,暮色里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铁蹄下请问我家乡在何处,江上云水相连浩浩荡荡不辨南北迷双眸。我只见一抹寒冷的青色时隐现,想必是江对岸遥远的山峦峰头。
注释:¹结:凝聚。²霏霏:形容雨细密。³征鸿:飞,仨的鸿雁。⁴几字:指雁飞结成人字形或一字行。⁵沙碛:沙石浅滩。⁶山色:山的景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¹。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²、长江入尊罍(léi)³,浇胸(xiōng)(yì)
译文:国家破我南渡天涯飘泊江上成难客,时危艰我寸肠欲断满头白发生忧愁。空悲叹我心烦意乱搔首踟蹰郁苦恨,谁料到晚年竞与家人分散避寇仇。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却无奈饮酒有尽情不休。便只有引取江水入酒杯,以浇我胸中块垒万古愁。
注释:¹离拆:分散开。此指离开中原故土。²挽取:牵引。取为语助词。³尊罍: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⁴胸臆:胸襟和气度。

  上片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就白了头发。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平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全文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参考资料:
1、 云葭,青黎.《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560页
2、 赵敏俐,吴思敬.《中国诗歌通史(宋代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47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