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澄少海,景丽前星。高禖诞圣,甲观升灵。
波澄少海,景丽前星。高禖诞圣,甲观升灵。
承规翠所,问寝瑶庭。宗儒侧席,问道横经。
承规翠所,问寝瑶庭。宗儒侧席,问道横经。
山宾皎皎,国胄青青。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山宾皎皎,国胄青青。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zhōngjiǔzhāngchǔgōngliù--zhàolín

chéngshǎohǎijǐngqiánxīnggāoméidànshèngjiǎguānshēnglíng

chéngguīcuìsuǒwènqǐnyáotíngzōngwèndàohéngjīng

shānbīnjiǎojiǎoguózhòuqīngqīnghuángshangyuánbāngjiāníng

卢照邻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 1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鸣骹(xiāo)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译文: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
注释:¹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碧眼胡儿三百骑¹,尽提²金勒³向云看。
译文: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注释:¹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²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写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 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见著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较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表明《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7

sàishàng

liǔkāi sòngdài 

míngxiāozhíshàngqiānchǐ tiānjìngfēngshēnggènggān 
yǎnérsānbǎi jìnjīnxiàngyúnkàn 
译文: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注释:晏子使¹楚。楚人以²晏子短³,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子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bīn)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三百闾,张袂⁴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zhǒng)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⁵使,各有所主⁶: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⁷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⁸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译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注释:晏子将¹使²楚。楚王闻³之⁴,谓左右⁵曰⁶:“晏婴,齐之习辞者⁷也。今方⁸来,吾⁹欲¹⁰辱¹¹之¹²,何以也¹³?”左右对¹⁴曰:“为¹⁵其来也,臣请缚¹⁶一人,过王而¹⁷行,王曰:‘何¹⁸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¹⁹?’曰:‘坐盗。’”
译文: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晏子至,楚王赐¹晏子酒,酒酣²,吏二缚一人诣³王。王曰:“缚者曷⁴为⁵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⁶善⁷盗乎?”晏子避席⁸对曰:“婴闻⁹之¹⁰,橘生¹¹淮南则为¹²橘,生于淮北则为枳¹³,叶徒¹⁴相似,其实¹⁵味¹⁶不同¹⁷。所以然者何¹⁸?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¹⁹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²⁰?”王笑曰:“ 圣人²¹非所与熙²²也,寡人反取病焉²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整个故事就是一条成语:自取其辱。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数后人对这个成语的了解来自本篇课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不但轻而易举被晏子化解了,最后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语的意思是说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难堪,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2、面对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这样回击楚王:“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晏子的这段话里,衍生出三个成语:一是举袂成云;二是挥汗成雨:挥,甩掉;大家用手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当然,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三是磨肩接踵:磨,并;磨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接踵,脚尖碰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这一成语也写作“摩肩接踵”。)

  3、当楚王取笑齐国人偷盗时,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成语:南橘北枳。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¹
译文:新亭已经落成,掩映在鹊山湖的南面。
注释:同:即和诗之意。李太守:指李邕。题下原注:“时李之芳自尚书郎出齐州,制此亭。”李之芳,李邕从孙,曾任驾部员外郎,此时出任齐州司马。¹“新亭”二句:作者原注:“亭对鹊山湖。”鹊山湖,据今人张忠纲考,鹊山在今济南市北,鹊山与历下古城之间有莲子湖(今淤),即鹊山湖。员外新亭当位于历下古城北城墙外,北望可见此湖。
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译文:坐落在台观的旧址,气象高远,连接着大海和泰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
圆荷想自昔,遗堞(dié)¹感至今。
译文:湖中圆荷田田,城上深时遗留下来的矮墙令人感到此处深今景象之绝胜。
注释:¹堞:城上的矮墙。
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译文:此时,华美的筵席已经准备好,哀切的弦声演奏出千深遐思。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
主称¹寿尊客²,筵秩宴北林。
译文:主人举杯为尊客祝寿,座席井然有序,开宴于城北林边。
注释:¹称:举杯。²尊客:指李邕。
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不阻蓬荜¹兴,得兼梁甫吟²
译文:主人不阻我这贫士的兴致,使我有机会再唱一支《梁甫吟》。
注释:¹蓬荜:“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此作者自称。²梁甫吟:挽歌。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死人聚葬之处。今所传《梁甫吟》,相传为诸葛孔明作,诗中写齐相晏平中以二桃杀三士之典,表达以谋略用世之心。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这首诗的意思在初秋的一个晴天在长江边眺望长江。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和浩浩荡荡的赞美之情。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

qíngjiāngqiūwàng--cuīqīng

yuèzhǎngjiāngwànqíngqiānfāndàodàifēngqīng

jǐnfēntiānshuǐdòngtíngnánshìyuèyángchéng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懒修珠翠¹上高台²,眉月³连娟恨不开
译文:无心打扮登上宫院高台,心绪恨怨眉头紧锁不开。
注释:东都望幸:东都指洛阳,那里的宫女们盼望皇帝的幸临。¹珠翠:宫中美女头上佩饰的珍珠宝物。²高台:宫中的高楼。³眉月:弯弯的眉毛象初月一样美丽。⁴连娟:美好的样子。⁵恨不开:愁眉不展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译文:即使皇帝幸临也是无益,狠心君王自带美人前来。

  《诗品》的作者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东坡讲:“言有尽而意无穷。”《说诗粹语》的作者沈德潜也说:“诗要讲弦外音,味外味。”都是说诗要含蓄蕴藉,要有言外之意,才能使人读了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的意味。这首诗就有这个特点。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失幸的官女怨恨君王的无情,然而仔细读来,却大有深意。诗人把准备应试的考生比作望幸的宫女,把主考官比作君王,把“美人”比做因主考官询私情而得中者。诗中含而不露,却又无情地讽刺了唐代科举制度中拘私舞弊的情形。

  诗人一开笔,便描绘了一个登上高台而无心打扮愁眉紧锁愤慈难平的官女形象。第一句是写失幸官女怨恨之情态。第二句则进一步描写这个官女愁怨的面容。上一句是对官女体态的勾勒,下一句是对宫女的面容表情工笔细描。二者互相补充,相互映衬、便将望幸官女的情态、心绪,由表及里地合盘托出。既有表情的愁怨、又有内心的愤慈。作者匠心独运,借宫女之情,官女之态含而不露地将当时考生情态真实地表现出来。从宫女的“懒修珠翠”“眉······不开”,可以看到考生恨怨之看到考生愤慈之意。宫女对皇帝的恨怨正是考生对主考的恨怨。两句诗未着考生一字,考生的音容,表情与情怨内心的活动便悄然表露。可见诗人含蓄的笔法运用得十分纯熟。

  第三句在全诗结构上又掀波澜,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诗人又宕开一笔:即使将皇帝望来,也全然无益。这一笔使诗情更深,使诗味更浓。乍看“纵使东巡”四字,会为望幸的宫女庆幸,皇帝还算有情,终于来了,为之一喜,可是再读“也无益”三字,会为之一惊,这样一喜一惊,更引人深思,使诗在跌宕中上升至理性高度,悟出一条道理。紧接第四句,一语道破:“君王自领美人来。”君王已经有了心上人了。这句如定音的锣鼓,既点明了“懒修珠翠”、“眉月连娟恨不开”的原因,又总括地指出“也无益”的道理,也说明了美丽的宫女失宠的原因是由于皇帝的偏爱。而考生寒窗十年不得中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原来是由于主考官的狗私舞弊,他们早就有了“意中人”。该诗语言锐利泼辣,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要害所在,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全诗文情自然,比拟切至,妙用隐喻,而能使人心领神会,感到含蓄有味。诗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三、四两句自然流畅,犹如口语。一、二两句瑰丽多姿,雕饰工巧。“懒修珠翠”、“眉月连娟”等寥寥几字,把宫女姣美的形貌和懒洋洋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愈写出宫女之美,愈显出“君王”之恶,是富有表现力的。诗中形象优美,除别有寓意外,仍然具有作为宫怨诗的完整的意境。方干《赠进士章碣》诗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这首小诗用的虽是传统的比兴手法,却写得新颖别致,也可以说是“用旧机”织出的新“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7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3-21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