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
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
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mǎnjiānghóngsān--liǔyǒng

wànhènqiānchóujiāngniánshǎozhōngchángqiāncánmèngduànjiǔxǐngguǎnzhǎngwèi

zhěnqiánduōshǎodàojīnliǎngzǒngzhōngshǐyíngchéngmiánchéngqiáocuì

tiānshānggǎnjiāngkōngzhǐnènyànyànrénchùliàngchuílèi

huìdōuláixiēzishìshénnènnánpàndàidàotóuzhōngjiǔwènkànshì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真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 2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生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不忍看。
垂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¹不忍看。
译文:凉风斜吹,雨水打在低垂的杨柳枝条上,小楼上充斥着寒冷,此时实在不忍心去欣赏宋玉的《九辨》。
注释:旅邸(dǐ):旅馆。苏虞:浙江绍兴人,姜夔的朋友。¹宋玉秋词: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辞赋家,曾为楚顷襄王大夫。有人称他是屈原的弟子,他作有《九辩》,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九辩》开头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故后人常以此为悲秋之词,以宋玉为悲秋伤怀的代表人物。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¹客长安²
译文:青山万里,可是却没有我的容身之所,迟暮之年却只能飘泊在临安。
注释:¹投老:到老,垂老,临老,迟暮之年。²客长安:漂流在京城。长安,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这是一首感怀境遇身世的悲秋之作。

  “垂杨风雨小楼寒”,寒冷的风雨、东摇西摆的垂杨、孤独寂寞的小楼,诗的开始就营造了一派凄清悲凉的气氛。一个“寒”字,不仅交代时令是乍暖还寒的早春,还透露出诗人沐风栉雨时的身寒心也寒。春日西湖,垂杨毵毵,有些风雨,本来可以使湖山增色, “山色空濛雨亦奇”,可是如今这风雨摧折着垂杨,显得十分凄寂。诗人栖身于临时租赁的小楼中,直觉寒气逼人,再加上此时诗人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的社会生活,使他不自觉地与宋玉的《九辨》相对照,自然引出“宋玉秋词不忍看”之句。《九辨》的悲秋氛围,《九辨》中宋玉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使诗人找到了感情上的契合,惆怅黯然,不忍看。而“不忍看”,首先是无心看。任宋玉的华词丽藻、精思巧构,也激不起鉴赏的兴致。其次,“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容易了触动姜夔自己的愁思——政治上失意,生活上潦倒的伤感。由春风写到秋词,实是为“寒”注明在于“愁”。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万里青山”极言天地广阔,“无处隐”与之形成极大反差。这既切火灾后的无处安身,又暗射天地之大却无容身之地意。隐不得,又归不得。可叹到了垂老之年,还漂泊在京城。而这正是诗人心中致命的隐伤。年已半百,操劳一生,飘零一世,辛辛苦苦,到处奔波,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连个容身之所都失去了,这真可以说是人生莫大的失败和悲哀了。姜夔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每当他漂泊异乡遇上某种契机,便自然怀乡念旧,“听得秋声忆故乡”,见了春花也思家,在这“风雨满人间”的境遇中,更激起无处安身的悲慨。

  这首诗虽然紧切寓所被焚寄居旅舍的事情,实是借此抒发了平生不得安处的感慨。姜夔词名盛于诗,而诗之高妙有时实不在词下。因他不仅有诗的写作实践,且有理论概括,著有《白石道人诗说》。即如此篇,一、三两句语意径直,但不致“雕刻伤气,敷衍露骨”,乃在于第二句力挽第一句之意,尤其末句的一“老”一“客”两意,把第三句的从空间上说的意思更为深进,确乎做到了“小诗精深,短章蕴藉”、“篇终出人意表”,因而通篇血脉贯通,韵味丰赡。

参考资料:
1、 姜夔著.姜夔集.山西:三晋出版社,2008.8:第37-38页
2、 殷光熹主编.姜夔诗词赏析集.四川:巴蜀书社,1994年01月:第253-254页

línānsǒu--jiāngkuí

shēngyángfēngxiǎolóuhánsòngqiūrěnkàn

wànqīngshānchùyǐnliántóulǎozhǎngān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晚云 一作:晓云)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huí)。(晚云 一作:晓云)
译文: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含着浓浓雨意的云,缓慢地移动着。
注释:晚云:一作“晓云”。低徊: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徊,一作“回”。缭绕:回环旋转。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青山缭(liáo)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¹来。
译文:两岸青山曲折重叠,似要阻挡江水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
注释:¹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诵诗说佛”(苏轼语),追求心境的宁静。与此相适应,他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在这种凝炼轻巧的形式中,他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例子。

  诗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来构成他的画面,“江北秋阴一半开”一句,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主,静中有动。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它颇有米家山水的朦胧含蓄之美,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神光离合的境界: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半开”,可见光线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灿明艳,而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容与,悠然静穆。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面的基调。

  三、四两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山是纠结盘曲的,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道路无穷。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后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名句。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影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讲法,把诗境与画意结合在一起谈。诗与画的紧密结合,在唐朝的山水诗、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都带有画的气质与风韵。唐人的山水诗画重点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画强调质,通过时序节令和布局,表现真实的生活,山水诗也提倡清新蕴藉,要求把真情实感通过客观描写表达出来。王安石的山水诗,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首写江行的诗,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开阔的画图,辅以幽深的笔调,与米芾山水画笔法相吻合,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美。同时,诗人又经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示出对路途遥远、风云变幻的惆怅,把主观思想加入了山水诗中,丰富了诗的主题。

参考资料:
1、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60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1

jiāngshà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iāngběiqiūyīnbànkāi wǎnyúnhánquèhuái  (wǎnyúnzuò xiǎoyún )
qīngshānliáorào jiànqiānfānyǐnyìnglái 
频去教人讲,不去自家忙。若得相思海上方,不道得害这些闲魔障。你笑我眠思梦想,则不打到你头直上。
¹去教人讲,不去自家忙²。若得相思海上方³,不道得害这些闲魔障(zhàng)。你笑我眠思梦想,则不打到你头直上
译文:频繁地去看望,怕人们说闲话,要是一天不去,自己就坐立不安,心里发慌。如果能得到治相思病的好药主,就用不着这样被相思手折磨得像犯了魔障。你嘲笑我故作多情瞎思乱想,要是轮到你头上你也会这样。
注释:醉扶归:仙吕宫曲牌。句式:五五、七五、七五。¹频:频繁、急迫、紧急。²忙:此处指内心忙乱、急迫不安。³海上方:指有奇效的仙方。秦始皇曾派方士到海上去寻求长生不老的药方,故名。⁴不道得:意为不见得,不至于,不一定。⁵闲魔障:此指相思病。⁶打到:俗语,碰到。⁷头直上:即头上、直上、上面。

zuìguī··pínjiàorénjiǎng--zhǐān

pínjiàorénjiǎngjiāmángruòxiānghǎishàngfāngdàohàizhèxiēxiánzhàngxiàomiánmèngxiǎngdàotóuzhíshàng

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
(lǒng)¹首多逢采桑女,荆钗(chāi)²蓬鬓(bìn)短青裙。
译文:在陇首,常常遇到许多采桑姑娘,头上鬓发蓬松,穿着短短的黑裙、粗布的衣裳。
注释:¹陇:通“垄”,田埂、土堆。²荆钗:以荆枝为髻钗,古代常以荆钗布裙比喻贫家妇女的装束。
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
(zhāi)¹断寺鸡鸣午,吟杖穿青犬吠云。
译文:寺院里的午钟未响,近处却有雄鸡鸣昼。我扶杖穿山踏云,群犬亲热地伴我吟哦不休。
注释:¹斋钟:午时的钟声。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¹水自半溪分。
译文:有灵性的牛儿知道避石绕道,解事的溪水也晓得遇阻分流。
注释:¹陂:泽畔障水之崖。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¹
译文:农家人告诉我,县府催租正急,怕我不相信,要我看那茅檐下官府的文书。
注释:¹引文:官府派租单。
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从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
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从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
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阣穷。算汨罗醒处,元来醉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太史亡言,床头酿熟,人在晴岚烟霭中。新堤路,喜樛枝鳞角,夭矫苍龙。
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阣穷。算汨罗醒处,元来醉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太史亡言,床头酿熟,人在晴岚烟霭中。新堤路,喜樛枝鳞角,夭矫苍龙。

  读《史记》有感——这标题真是巨大无比,虾蟆吃天,且看他如何下口:“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谁也想不到,此篇竟会是这样一个开头:词人悠哉优哉,踱到自家庄园的南山坡上来核检开春后新栽树木的棵数了。此情此景,实即辛弃疾同调词《灵山齐庵赋》中之所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见出作者此时也已告老还乡。但这和读《史记》有什么关系?让我们耐着性子再往下看:“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从容延叩,太史丞公。”——啊,原来在这之前词人确曾研读《史记》来着,不但读了,而且还有许多感想,这不,他乘着春光明媚,东风和软,悠到当然挨得着。这就叫文学艺术么。

  君不见刘过有一首《沁园春·斗酒彘肩》词,把唐代白居易、北宋林和靖、苏东坡都找来,与自己(南宋人)在西湖聚会吗?文学就有这种思接千载、打破时间、空间的法道。在这首词中,实则词人只不过把眼前的深邃山林看作司马迁罢了。同上引辛弃疾词就有“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的形象比喻,程词仍由此生发而出。

  词人究竟向司马迁叩问了些什么呢?其一:“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春秋时名医秦越人服了神人长桑君给的灵丹妙药,从此能“视见垣一方人”,即隔墙见人。靠着这双魔力无边的神眼,为人看病,尽见五脏症结之所在。后入秦都咸阳,秦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遂使人刺杀之。对此,词人质疑道:越人既能洞察他人肺腑,为什么看不出李醯有谋杀他的用心?难道说他的“x”光透视眼一入秦国便不灵了么?其二:“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史记。龟策列传》载长江神龟出使黄河,中途被宋国的渔人以网捕获。龟乃托梦给宋元王,向他求救。王遣使者自渔人处求得此龟,正要放生,宋博士卫平却说此龟乃天下之宝,不可轻易放过。于是元王便剥龟甲为占卜之具。这个故事,词人认为也难以置信;龟为江神使者,其神异乃能托梦给宋王,从而逃脱渔人之网,却为何不能令卫平增智,使自己免遭杀身之祸?

  如此叩问,真是闻所未闻!这哪是什么“请教”?套用一句大白话,诚所谓“一根筷子吃藕——专挑眼儿”了。《史记》能够这样去读么?其实,以上二问,不过是词人抖出的两段“包袱”,无非“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之意,实质性问题还在下阕:“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阣穷。”——战国时,燕国人蔡泽四处干谒诸侯,皆不见用,遂请唐举相面。唐举见其形象奇丑而挖苦他。但蔡泽自信必能富贵,并不因此而自卑,乃继续游说不已,后终得秦昭王赏识,拜为丞相。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与蔡泽相比,孔丘、孟轲的运气要糟得多,是地地道道的“倒霉大叔”。他们周游列国,竭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无功而返,只好退而著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及《孟子荀卿列传》。读了上述几篇人物传记,词人的感想是:不要因为蔡泽的富贵而去评说唐举的相面术没有功效,更不要由于孔、孟的穷困潦倒而去笑话他们缺乏能耐。一言以蔽之,政治上的显达也罢,沉沦也罢,都不值得关注。此话怎讲?待我们读了下面几句再说。

  “算汨罗醒处,元来醒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忠于楚国,直言极谏,先后遭到怀王、顷襄王的放逐。他披发行吟于洞庭湖畔,面容憔悴,形容枯槁,有渔父问其何故至此,他答道:“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又《滑稽列传》载春秋时楚国贤相孙叔敖为官廉洁,死后家无余财,其子只好靠背柴度日。于是滑稽演员优孟便妆扮成孙叔敖模样,往见楚庄王。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欲以为相。优孟诈言回家与妻子商议,三日后答复庄王说:妇言楚相不足为。孙叔敖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国,使楚王得以称霸诸侯,但他死后,儿子却没有一席之地。与其作孙叔敖,还不如自寻短见呢。庄王闻言大惭,遂赐孙叔敖之子封地四百户。四句语意紧承上文,略谓:细细想来,屈原自以为清醒,其实这正说明他的沉醉,因为他还没看破红尘,还执着于政治啊!从政有什么意思?君王们向来妍媸不分。请看,真孙叔敖和假孙叔敖,楚王到底封的是谁吧!读到这里,我们总算恍然大悟了:词人并非真的在和司马迁抬杠,正相反,他是把司马迁看作同调,在向那牢骚满腹的太史公倾吐自己的满腹牢骚呢。读其《洺水词》中《水调歌头主战的爱国之士;观》洺水集《里论备边、蠲税诸疏,又可知其拳拳于国计民瘼,是立朝以经时济世自任的名臣;及览》宋史《本传,更可知其晚年因受奸相史弥远的猜忌,处处受别于人,因此屡请退休养老。知人论世,我们不难理解词人读》史记《时何以会有这样的感慨。

  作者的问题业已提尽,牢骚也都发完,现在该轮到司马迁作答了。可是——“太史亡言,床头酿熟,人在晴岚烟霭中。”——司马迁竟然不赞一辞!是被词人问得无言以答,还是对词人的“高论”表示默许?或者,两方面兼而有之?这些都不必深究,反正词人想说的话俱已说出,可以从精神苦闷中自我解脱了。

  家酿新成,正堪痛饮;山林晴好,不妨优游。于是作者勒回野马般的思绪,依旧去检阅自家的杉松:“新堤路,喜樛枝鳞角,夭矫苍龙。”——看,那新堤路上枝干弯曲绞结的松木,树皮如鱼鳞,丫杈似虬角,形状象夭娇的苍龙,多么可爱!词人终于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中暂时平息了对于世事的不平之鸣。

  这首词,以记叙文的笔法写议论文的题材,把易流于呆板的内容写得极其活泼;以旷达的笔调写愤懑的心胸,把易失之浅露的情怀写得十分深敛。笔力遒劲,笔势飞舞,笔锋犀利,笔墨停匀。以叙事起,以绘景结,步步推进,徐徐引去,而中间说理,过片不变,反复论难,纵横捭阖,结构奇特,章法别致,波涛起伏,妙不可言,确能使人耳目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洺水集》谓程珌“诗词皆不甚擅长”,就总体而论是客观的,但三流作家有时也能写出一两篇质量较高的作品来,操选政者宜披沙简金,勿使有遗珠之憾可也。

参考资料:
1、 钟振振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194-1196 .

qìnyuánchūn··shǐyǒugǎn--chéng

shìyángchūnhòutiānzāiduōshǎoshānsōngzhèngtáozhòunóngyúnfēngruǎncóngróngyánkòutàishǐchénggōngshìyuèrénjiànyuánguòqínguānshītóngjiāngshénlíngnéngtuōwèipíngméng

xiūyántánggōnggèngxiūxiàoqiūgàiqióngsuànluóxǐngchùyuánláizuìzhēnáojiǎmèngjìngshuífēngtàishǐwángyánchuángtóuniàngshúrénzàiqínglányānǎizhōngxīnjiūzhīlínjiǎoyāojiǎocāngl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