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转孤屿,幽浦漾平波。回看望佳处,归路逐鱼歌。
轻舟转孤屿,幽浦漾平波。回看望佳处,归路逐鱼歌。

sānqiáoshīwàngjiā--ōuyángxiū

qīngzhōuzhuǎn屿yōuyàngpínghuíkànwàngjiāchùguīzhú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郭伋(jí)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¹州牧。更始²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hài)³,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yì),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译文:郭伋字细侯,是扶风茂陵人。郭伋少年时就有志向和操行,哀帝和平帝年间被征召到大司空府,几次升迁后任渔阳都尉。王莽时郭伋任上谷大尹,升为迁并州牧。更始帝刚即位时,三辅地区接连遭受乱兵侵扰,百姓感到震惊害怕,有势力的宗族、大户人家拥兵自保,没有人肯率先依附。更始帝平素常听到郭伋的声名,征拜他来拜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世祖即位,他被封为雍州牧,又转任尚书令,多次进忠言直言规劝。
注释:¹迁并:迁移归并。²更始:更始帝刘玄。³震骇:震动震惊。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络绎不绝。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lù)¹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dàn)²远迹,不敢复入塞(sài),民得安业。后颍(yǐng)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络绎不绝。
译文:建武四年, 郭伋出任中山太守。第二年彭宠被灭,郭伋转任渔阳太守。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动乱,又加上彭宠的破坏,百姓大都狡猾不善,盗匪到处都是。郭伋到渔阳后,宣示百姓有功必赏,捕杀盗贼首领,盗贼由此溃散。当时匈奴多次侵扰郡界,边境军民吃了不少苦头。郭伋整顿兵马,设计好攻守战略,匈奴由于害怕而远远离去,不敢再侵入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来颍川盗贼群起,建武九年,朝廷征召他封为颍川太守。郭伋到颍川之后,招抚怀山强盗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这些人都束手到郭伋处投降,郭伋将他们全部遣返回乡务农。于是他上书弹劾自己自作主张,光武帝很欣赏他的策略,没有因此责怪他。此后赵宏、召吴等人的党羽听说了郭伋的威望和信义,远自江南,有的从幽州、冀州不约而同前来归降,络绎不绝。
注释:¹纠戮:察罪并加诛杀。²畏惮:畏惧。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榖,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¹,到西河美稷(jì)²,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³,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jǐng),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sù)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榖(gǔ),以充其家,伋辄(zhé)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译文:光武帝因卢芳占据北方,便调郭伋任并州牧。郭伋经过京师时上朝谢恩,光武帝马上召见他,并将皇太子及诸王召来一起宴请郭伋,与郭伋谈了一整天,还赏赐给他车马衣服及日用杂物器物。郭伋借机谈到挑选人员增补官职时,应挑选天下的贤士俊杰。光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见。郭伋刚到任时去所辖地域巡视,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你们为何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众儿童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何时回来?”郭伋告诉别驾从事史,算好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儿童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当时朝廷很多人推举郭伋可以担任大司空,光武帝因为并部还有卢芳可能造成威胁,而且匈奴还未被平定,想让郭伋在此多任职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征召。郭伋知道卢芳是个老贼,很难一下子用力量制服他,因此经常严守烽火台,公开悬赏捉拿。卢芳的将领隋昱于是谋划胁迫卢芳归降郭伋,卢芳于是逃跑进入匈奴。建武二十二年,被征召为太中大夫,获赐宅第一处,以及帷帐钱谷,用以补贴家用,郭伋总是分送给宗族九族,一点也不保留。
注释:¹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²西河美稷:地名,今汾阳市西北境。³竹马:骑在儿童胯下的竹竿。⁴及:等到。⁵讫:完毕。⁶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⁷期(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期。⁸野亭:郊野外的亭子。⁹期(须期乃入):约定的期限。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倦客新丰¹,貂(diāo)(qiú)²、征尘³满目。弹短铗(jiá)、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¹⁰
译文:就像当年的马周困顿于新丰酒楼、苏秦貂裘破败一身风尘。用手指弹着三尺宝剑的剑铗歌唱,谁能听懂是什么意思呢?弹要顾虑江南英雄年纪大了,任用他照样可以打败敌人,使其向中国称臣。可叹那些饱读诗书,想要致君尧舜的人因为神州陆沉而报国无门,无路请缨。
注释:¹倦客新丰:用唐代那周事。倦客,倦于宦游的人。新丰,在长安东面,陕西临潼东。这里作者以马周自喻。²貂裘敝:衣服破烂不堪。³征尘:旅途的尘土。⁴弹短铗:作者以冯谖不得志时弹剑而自喻。⁵铗、青蛇:均指剑。⁶英雄:此暗指词人自己。⁷江左老:老死江南。江左:指偏安江南地区。⁸尊中国:树立中国的尊严。⁹君人:指君王。¹⁰沉陆:即陆沉。
休感慨,浇醽醁。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休感慨,浇醽(líng)(lù)。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zān)黄菊¹。且置请缨(yīng)封万户²,竟须卖剑酬³黄犊(dú)。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译文:弹要感慨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且饮美酒浇愁。有位美女同情我的遭遇,怜惜我的心情,又为我簪戴一朵黄色的菊花。先把请缨封侯的事情放在一边,姑且卖剑买牛,以求解脱。遥想当年,贾谊因为寂寞伤时而痛哭。
注释:¹簪黄菊:簪上一朵黄菊。²万户:即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³酬:同“酧”,指酬付价钱。这里指直须卖刀剑买牛,归耕田园。⁴甚:为什么,何必像。⁵贾长沙:指贾谊。贾谊在汉文帝朝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

  上阕先以马周、苏秦、冯谖三个人物失意落寞的遭际自比,然后直摅胸臆,抒发不平:“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此二句看似寻常语,但却道破了南宋政治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后来的皇帝基本上一脉相承,多少仁人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衔恨以终。至此可知中国之不尊,罪在最高统治者。前结仍抒上意。读书万卷,志在辅佐君王,报效国家,反退而隐居,埋在底层,于诗书冠一“叹”字,可知感慨之深。本可以辅佐君王以尊中国,但却被弃置了,岂不令人悲痛!上片连用典故,壮怀激烈,悲歌慷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法实现统一中国的愤世之情。

  下阕从侧面立意,在报国无路的情况下,便寄情诗酒,归隐田园,故作旷达,隐痛深哀,仍充满字里行间。“休感慨”,实际是感慨有何用,不如藉美酒以消愁解恨。而人生易老,即使欢乐也难以尽兴。接再作超脱:“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转而又作愤语:“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酧黄犊。”这里表示放下请缨杀敌、立功封侯的念头,归隐田园,以求解脱。最后引贾谊事作结:“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贾谊为什么因寂寞而伤时痛哭呢?以反问的形式透露了诗人故作旷达而始终无法摆脱的痛苦,这种旷达精神,实质上是他的悲痛情绪发展到更深沉的表现。托古喻今,长歌当哭,全词借古人之酒杯,浇我胸中之块垒,这块垒似乎越浇越多了,因为辛弃疾的“悲剧”乃时代使然,终南宋王朝力主恢复的抗战潮流,不过细波微澜而已。

参考资料:
1、 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95 页

mǎnjiānghóng ·juànxīnfēng

xīn sòngdài 

juànxīnfēng diāoqiú zhēngchénmǎn tánduǎnjiá qīngshésānchǐ hàoshuí niànyīngxióngjiāngzuǒlǎo yòngzhīzúnzhōngguó tànshīshū wànjuànzhìjūnrén fānchén 
xiūgǎnkǎi jiāolíng rénlǎo huānnán yǒurénlián wèizānhuáng qiězhìqǐngyīngfēngwàn jìngmàijiànchóuhuáng shèndāngnián jiǎchángshā shāngshí 
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¹之于涿(zhuō)鹿之野。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²,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译文:黄帝刚即位时,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他们每个人都是铜头铁额,吃铁块、石头。 (因为他们桀鹜不驯,) 被黄帝诛杀于涿鹿的原野上。相传蚩尤能腾云作雾。涿鹿在现在的冀州。当地人信仰蚩尤神,传说他是人身牛蹄,有四只眼睛六只手。
注释:¹诛:杀死。²冀州: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
今冀州人掘地得髑(dú)(lóu)¹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
译文:如今冀州有人从地下掘得铜铁一般硬的头骨,传说就是蚩尤的遗骨。还有一枚蚩尤的牙齿,长二寸,十分坚硬,不能被砸碎。
注释:¹髑髅:指死人的头骨。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汉造角觝戏,盖其遗制也。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bìn)¹如剑戟(jǐ),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觝(dǐ)²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汉造角觝戏,盖其遗制也。
译文:据秦汉民间传说中讲,蚩尤的耳朵、发鬓就像锋利的剑、戟;头上长着角,与黄帝军队战斗时,就用角顶人,人无法抵挡。现在冀州有一种游戏,叫作“蚩尤戏”。百姓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互抵触。汉代时发明角觝戏,就是从那时传来的。
注释:¹耳鬓:耳朵和鬓发。²觝:同“抵”。
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首疫,其俗遂为立祠。
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首疫,其俗遂为立祠。
译文:太原村落内祭祀蚩尤神,不用牛头。现在冀州有个叫作蚩尤川的地方,便是当年黄蚩大战的涿鹿之野。汉武帝时,太原曾发生蚩尤神白天显形的事,蚩尤呈现龟足、蛇头之形,便发生了大瘟疫,于是凡间立祠供奉他。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抽弦促柱¹听秦筝(zhēng),无限秦人悲怨(yuàn)声。
译文: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注释: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¹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¹²春风知柳态³,如随啼鸟识花情。
译文: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注释:¹似:好像。²逐:追逐。³态:状态,情态。⁴随:追随。⁵识:认得,辨别。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谁家独夜¹愁灯影²?何处空楼³思月明?
译文: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注释:¹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²灯影:灯下的影子。³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gèng)¹入几重(chóng)²离别恨,江南歧(qí)路洛阳城³
译文: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注释:¹更:更加,愈加。²几重:几层。³“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悲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70-672 .

tīngzhēng

liǔzhōngyōng tángdài 

chōuxiánzhùtīngqínzhēng xiànqínrénbēiyuànshēng 
zhúchúnfēngzhīliǔtài suíniǎoshíhuāqíng 
shuíjiāchóudēngyǐng chùkōnglóuyuèmíng 
gèngchóngbiéhèn jiāngnánluòyángchéng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客满天。诗豪与风客争先。客片与风鏖(áo)¹,诗和客缴(jiǎo)²。一笑琅(láng)³
译文:入夜,洞庭湖上昏濛濛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注释:¹鏖战:激战。²缴缠:纠缠。³琅然:指笑声朗朗的样子。

  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烟”、“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它补出了严冬的时令,还以其若实若虚的意象启人寻绎。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细看究竟的相应举动,这样看来,“朔风”在这里还有陡至的意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客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客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客”的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客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客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这首小令多能从无字之处读得隐微之意,再次证明了诗人遣字构像的佳妙。

  以下写风、客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客行吟图。风客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元散曲羁旅题材中一支开阔雄壮、别开生面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水仙子·舟中

shuǐxiānzi··zhōuzhōng--sūnzhōuqīng

zhōudòngtíngbiāndēnghuǒqīngyíngduìchuánshuòfēngchuīlǎoméihuāpiàntuīkāipéngxuěmǎntiānshīháofēngxuězhēngxiānxuěpiànfēngáozhànshīxuějiǎochánxiàolángr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