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长日无车马,雨后空阶长绿苔。已见梅花当户放,更移萱草近窗栽。
草堂长日无车马,雨后空阶长绿苔。已见梅花当户放,更移萱草近窗栽。
引雏沙燕时高下,作伴江鸥自往来。物色于人俱适意,诗篇吟罢共谁裁。
引雏沙燕时高下,作伴江鸥自往来。物色于人俱适意,诗篇吟罢共谁裁。

chūnshì--kuí

cǎotángzhǎngchēhòukōngjiēzhǎng绿táijiànméihuādāngfànggèngxuāncǎojìnchuāngzāi

yǐnchúshāyànshígāoxiàzuòbànjiāngōuwǎngláirénshìshīpiānyíngòngshuícái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兰芷¹满汀(tīng)²,游丝³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huán)(pín)(dài),脉(mò)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xù),人南渡。
译文:香草铺满芳洲,空气中漂浮着游丝。她款款而来,步微履细,好似被芳草阻住了相见的脚步。他迎身上前,只见她手扶危鬟,黛眉暗蹙,二人相顾无言,唯有脉脉深情。微风吹拂着柳絮,他南渡金陵而去。
注释:¹兰芷:香兰、白芷,均为香草。²汀洲:长满香草的水中陆地。³游丝:荡漾于空中的昆虫所吐的丝缕。⁴整鬟颦黛:略整秀发,微皱双眉。 ⁵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回首旧游¹,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²,何处?半黄梅子,向晚³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译文:回首过去游玩处,举头四望,群山成列。事隔经年,她现在是在某处花丛中的朱门深院内,还是在何处?春意将尽,梅子也已半黄,傍晚时分,疏落的雨丝透过帘幕送来的阵阵清寒。魂断了,就托付给步程匆匆的春天,一块带走吧!
注释:¹旧游:过去游玩处。²朱户:红色房子,喻富贵人家。³向晚:傍晚时分。⁴分付:指交托。⁵春将去:把春带去。

  这首词写相思之情。上阕记述一对恋人分别时的情景,下阕写男主人公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盼望。诗人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寄寓着自己失意的心怀,全词意蕴悠长,情余言外。

  开首二句写景。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湖波微起,荡漾涟漪,芳气郁郁,秀色青青,在这幅春景图中,慢慢地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女子。“罗袜尘生步”是形容她步履的轻盈,也带出她体态的优美。见到恋人的到来,等候的男子急忙迎上前去。“迎顾”二字,既表现了他的行动,也体现了他的心情。接下“整鬟”,说明她已经过精心的打扮; “颦黛”表示她正忧愁不乐。在如此的美景之中,见到自己的情人,应该十分喜悦才是,然而她却紧紧颦着双黛,这就表明她那黯然销魂的神情。临别之际,按理说应是“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的情景,而他们却“脉脉两情难语”。“脉脉”有含情欲吐之意,既然有千言万语的柔情蜜意,而又觉”难语”,这就把他们绵邈凄婉的情态描摹得极为深致。接着,诗人通过愁的象征一一柳絮的描写,进一层地道出了他们伤感的情怀,并直接逼出”人南渡”,点实词意,结束上阕。

  过片以“回首”一气贯下,写对恋人的追念。“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诗人着力从男方的角度来表现,这与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寓在男主人公身上不无关系。正因为昔时的恋情是如此的欢乐,如此的温馨,所以在分别之后。他才会“回首”,也值得“回首”。然而,举头四望,所见只是群山成列而已。“山无重数”境界开阔辽远,其用意则在于展示人物内心的寂寥空虚,也暗示关山的迢递,故接下有“花底深朱户,何处”的疑问。“花底”写环境之优美,“朱户”写房室之富丽,其中嵌入一个“深”字,则将小红搂掩映在花木革树丛中的势态表现了出来。他的思念始终环绕在恋人的身上。他想象着,他思念的恋人可能在“花底”,有可能在”朱户”。这问题似乎太迷人了,他象是进入了恍惚迷离的心态之中,于是索性掷出一个“何处”的问号。

  天地茫茫,情人不知何处,教他柔肠寸断。到这里,诗人没让他的感情喷涌而发,而是宕开一笔,以写景进一步蓄情。“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是他的所见,也是他的所感。一片风景,一片心情,梅子烟雨,也是他郁暗心情的表露,梅子黄时,细雨如丝,他的愁,如迷漫天地的梅子雨一般,无边无际地梭织着,使他无法逃遁,无法挣脱。在雨声的淅沥中,春光流逝了,春色衰残了,他那凄骑、迟暮、孤独的怅恨之情终于饱和到了顶点。“断魂分付与,春将去”,这时怀人和伤春已交织在一起了,从而转折出一片时不我与的无奈心情。结语构思奇特,痛苦不堪的主人公要把“断魂”交付给春天带走,其实谁都明白这是徒劳的,正如冯延巳所云:“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鹊踏枝》)然而正是这结语产生了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整个下片抒情,传导出的是缠绵、痛苦与无奈。

  整首词情致凄切哀怨,风格委婉细腻。从回忆旧日临别时的惆怅到描写别后的相思落寞,语言凄婉,一往情深。其怀人的愁思和语词意象的选用与《东山词》中的压卷之作《横塘路》(即《青玉案》)有几许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1、 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432-433
2、 吕美生主编.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683-685

rénnán ·lánzhǐmǎntīngzhōu

zhù sòngdài 

lánzhǐmǎntīngzhōu yóuhéng luóchénshēng yíng zhěnghuánpíndài liǎngqíngnán fēngchuīliǔ rénnán 
huíshǒujiùyóu shānchóngshù huāshēnzhū chù bànhuángméi xiàngwǎnliánshū duànhúnfēn chūnjiāng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蓬鬓(bìn)¹(jīng)(chāi)²世所稀³,布裙犹是嫁时衣。
译文:满头的秀发如今乱如飞蓬,买不起首饰,只好自己用荆条折成了发钗别在头上,像这样的贫穷人家,世上真是少有的啊。连一件像样的衣裙都没有,还穿着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布裙,而今那样的衣装已经没有人再穿了。
注释:¹蓬鬓:如蓬草一样散乱的头发,形容相思之苦。语出《诗经·卫风·伯兮》。²荆钗:用荆条做的饰品。³世所稀:贫寒的家境世上少有。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胡麻¹好种²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³
译文:已经到了春耕的时候,该播种芝麻了,然而丈夫在外,谁来和我一起播种呢?按说现在已到了丈夫回家的时候了,为什么还不见回来呢?
注释:¹胡麻:芝麻,据说只有夫妇同种,才能得到好的收成。²好种:正是播种的好时候。³不见归:一作“底不归”(《全唐诗》校)。

  此诗前两句首先描绘出一位贫妇的画像:她鬓云散乱,头上别着自制的荆条发钗,身上穿着当年出嫁时所穿的布裙,足见其贫困寒俭之甚(“世所稀”)。这儿不仅是人物外貌的勾勒,字里行间还可看出一部夫妇离散的辛酸史。《列女传》载“梁鸿、孟光常荆钗布裙”。这里用“荆钗”、“布裙”及“嫁时衣”等字面,似暗示这一对贫贱夫妇一度是何等恩爱,然而社会的动乱把他们无情拆散了。“布裙犹是嫁时衣”,既进一步见女子之贫,又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思念。古代征戍服役有所谓“及瓜而代”,即有服役期限,到了期限就要轮番回家。从“正是归时”四字透露,其丈夫大概是“吞声行负戈”的征人吧,这女子是否也曾有过“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杜甫《新婚别》)的誓言,那是要读者自去玩味的。

  于是,三句紧承前二句来。“胡麻好种无人种”,可以理解为赋(直赋其事):动乱对农业造成破坏,男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田园荒芜。如联系末句,此句也可理解为兴:盖农时最不可误,错过则追悔无及;青春时光亦如之,一旦老大,即使征人生还也会“纵使相逢应不识”呢。以“胡麻好种无人种”兴起“正是归时底不归?”实暗含“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意,与题面“怀良人”正合。

  这还不能尽此句之妙,若按明人顾元庆的会心,则此句意味更深长。他说:“南方谚语有‘长老(即僧侣)种芝麻,未见得。’余不解其意,偶阅唐诗,始悟斯言,其来远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种时必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长老,言僧也,必无可得之理。故云。”(《夷白斋诗话》)原来芝麻结籽的多少,与种时是否夫妇合作大有关系。诗人运用流行的民间传说来写“怀良人”之情,十分切贴而巧妙。“怀良人”理由正多,只托为芝麻不好种,便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所以,此诗末二句兼有赋兴和传说的运用,含义丰富,诗味咀之愈出,很好表达了女子“怀良人”的真纯情意。用“胡麻”入诗,这来自劳动生活的新鲜活跳的形象和语言,也使全诗生色,显得别致。

  绝句“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杨载《诗法家数》)。此诗末句由三句引出,正是水到渠成。“正是归时底不归?”语含怨望,然而良人之不归乃出于被迫,可怨天而不可尤人。以“怀”为主,也是此诗与许多怨妇诗所不同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42-1343 .

怀huáiliángrén--ér

péngbìnjīngchāishìsuǒqúnyóushìjiàshí

hǎozhǒngrénzhǒngzhèngshìguīshíjiàngu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大道¹之行²也,天下为³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mù)。故人能独亲其亲,能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¹⁰、废疾¹¹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¹²,女有归¹³。货恶(wù)¹⁴其弃于地也,能必藏¹⁵于己;力恶(wù)其能出于身也,能必为己。是故¹⁶谋闭而能兴¹⁷,盗窃乱贼而能作¹⁸,故¹⁹外户²⁰而能闭²¹。是谓²²大同²³。(矜 同:鳏)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能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能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能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能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能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能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能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能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能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注释:¹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²行:施行。³为:是,表判断。⁴与:通“举”,选举,推举。⁵修:培养。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⁷壮:青壮年。⁸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⁹孤:幼而无父的人。¹⁰独:老而无子的人。¹¹废疾:残疾人。¹²分:职分,指职业、职守。¹³归:指女子出嫁。¹⁴恶:憎恶。¹⁵藏:私藏。¹⁶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¹⁷谋闭而能兴:图谋之心闭塞而能会兴起。闭:杜绝;兴:发生。¹⁸作:兴起。¹⁹故:所以。²⁰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²¹闭:用门闩插上。²²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²³同:有和、平的意思。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参考资料:
1、 侯书生,邱卫东编著. 领导干部古文观止[M].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4.01.第6-7页
2、 杨宏丽本册主编. 初中优秀教案 语文 八年级 上 配人教版[M]. 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2.06.第176页
3、 兆岳主编. 初中文言文解霸[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0.07.第104页
月向寒林欲上时,露从秋后已沾衣。
月向寒林欲上时,露从秋后已沾衣。
译文:月光已经照到树梢,月亮就要升起,秋夜的露水已经沾湿了人的衣赏。
微萤不自知时晚,犹抱馀光照水飞。
微萤¹不自知时晚,犹抱馀光照水飞。
译文:那些微小的萤火虫尚不知季节已经很晚了,还抱着一点点的余光照着水面飞行。
注释:¹微萤:微小的萤火虫。

qiūwǎnèrjuéèr--zhōuzhī

yuèxiànghánlínshàngshícóngqiūhòuzhānwēiyíngzhīshíwǎnyóubàoguāngzhàoshuǐfēi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不是爱风尘¹,似被前缘²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³主。
译文:我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之所以沦落风尘,是为前生的因缘所致。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
注释:¹风尘:古代称妓女为堕落风尘。²前缘:前世的因缘。³东君:司春之神,借指主管妓女的地方官吏。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去也终须¹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²归处。
译文:总有一天会离此而去,留下来又将如何生活下去呢?若有朝一日能将山花插满头,那就不需要问我归向何处。
注释:¹终须:终究。²奴:古代妇女对自己的卑称。

  全词以不是爱风尘为题,诉说自己并不是喜好风尘生活感伤宿命,表达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上篇叙述自己并不是贪念风尘。又找不到自己沉沦的根源,无可奈何,只好归因于冥冥不可知的前缘与命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尘误。”首句开门见山,特意声明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封建社会中,妓女被视为冶叶倡条 ,所谓“行云飞絮共轻狂”,就代表了一般人对她们的看法 。作者因事关风化而入狱,自然更被视为生性淫荡的风尘女子了。因此,这句词中有自辩,有自伤,也有不平的怨愤。次句却出语和缓,用不定之词,说自己之所以沦落风尘,是为前生的因缘(即所谓宿命)所致。作者既不认为自己贪恋风尘,又不可能认识使自己沉沦的真正根源,无可奈何,之后只好归之于冥冥不可知的前缘与命运。“似”字似字乍看若不经意若不经意,实耐寻味。它不自觉地反映出作者对“ 前缘”似信非信,既不得不承认,又有所怀疑的迷惘心理,既自怨自艾,又自伤自怜的复杂感情。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这两句流露出词人借自然现象来喻自身命运。比喻象自己这类歌妓,俯仰随人,不能自主,命运总是操在有权者手中。这是妓女命运的真实写照。春中既有深沉的自伤,也隐含着对主管刑狱的长官岳霖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护花的东君。但话说得很委婉含蓄,祈求之意只于“赖”字中隐隐传出。

  下片则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抒发词人对幸福自由的无限渴望。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下阕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转写自己在去住问题上的不得自由。去,指由营妓队伍中放出;住,指仍留乐营为妓。离开风尘苦海,自然是她所渴想的,但却迂回其词,用“终须去”这种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意思是说,以色艺事人的生活终究不能长久 ,将来总有一天须离此而去。言外之意是 ,既“ 终须去”,何不早日脱离苦海呢?以严蕊的色艺,解除监禁之后,假如重新为妓,未始不能得到有权者的赏爱,但她实在不愿再过这种生活了,所以用“终须去”来曲折表达离此风尘苦海的愿望。下句“住也如何住”从反面补足此意,说仍旧留下来作营妓简直不能想象如何生活下去。两句一去一住,一正一反,一曲一直,将自己不恋风尘、愿离苦海的愿望表达得既婉转又明确。“ 去”字集中表了他急切渴望自由的心情。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将山花插满头鬓,过着一般妇女的生活,那就不必问我的归宿了。言外之意是:一般妇女的生活就是自己向往的目标,就是自己的归宿,别的什么都不再考虑了。两句回应篇首“不是爱风尘”清楚地,表明了对俭朴而自由生活的向往,但仍可看出她出语留有余地 。“若得”云云,就是承上“总赖东君主”而以祈求口吻出之。

  这是一首在长官面前陈述衷曲的词,她在表明自己的意愿时,不能不考虑到特定的场合、对象,采取比较含蓄方式,以期引起对方的同情。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低声下气,而是不卑不亢,婉转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暗示出了作者本人,虽然尚处于倍受冷落的阶段,但他仍坚持着自己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一位身处卑贱但尊重自己人格的风尘女子的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

参考资料:
1、 朱孝臧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 .北京 :中国华侨 ,2012 :319 .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华侨出版社 ,2013 :319 .
3、 刘石 .宋词鉴赏大辞典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10 .
4、 《中国文学经典》编写组 .中国文学经典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0 :223 .

suàn ·shìàifēngchén

yánruǐ sòngdài 

shìàifēngchén bèiqiányuán huāluòhuākāiyǒushí zǒnglàidōngjūnzhǔ 
zhōng zhùzhù ruòshānhuāchāmǎntóu wènguīc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