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柳依然绿,宫苔取次生。
黄鹂深处语,不似旧时声。
御柳依然绿,宫苔取次生。
黄鹂深处语,不似旧时声。
王珪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 2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¹
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注释:¹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¹
译文: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注释:¹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泉声咽(yè)¹²石,日色冷青松³
译文: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木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注释:¹咽:呜咽。²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薄暮¹空潭(tán)²,安禅³制毒龙
译文: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注释:¹薄暮:黄昏。²曲:水边。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⁴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木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泉声木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木”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木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木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参考资料:
1、 唐永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3-154

guòxiāng

wángwéi tángdài 

zhīxiāng shùyúnfēng 
rénjìng shēnshānchùzhōng 
quánshēngwēishí lěngqīngsōng 
kōngtán ānchánzhìlóng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
芳是香所为,冶(yě)¹不敢当。
译文:芳香是身上的香囊发出来的,你夸我容貌美丽实在不敢当。
注释:¹冶容:艳丽的容貌。
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天不绝人愿,故使侬(nóng)¹见郎。
译文:老天看到了我的心愿,使我终于见到了情郎。
注释:¹侬:人称代词,我。
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湿。
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xiǎn)¹湿。
注释:¹春藓:苔藓植物的一类。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檀炷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檀(tán)(zhù)¹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
注释:¹檀炷:焚烧檀香散发的烟雾。
此词抒写春情。上片写室外春景。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花寂莺语,玉阶藓湿。下片写室内之人。闲凭熏笼,心事满怀,檀炷绕窗,画檐残雨。全词委婉细腻,情景交融,工丽柔媚,余韵悠长。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香冷金炉(lú)¹,梦回鸳(yuān)²(yú)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译文:从梦中醒来,金炉中的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帷帐低垂着,点点余香若有若无。想要对人诉说梦境,却无人相问,只剩一枕的忧郁苦闷。
注释:¹金炉:又作‘金猊’,香炉的一种。其形似狮。²鸳帐:绣有鸳纹的帐帏。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消瘦休文¹,顿觉春衫褪(tuì)。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²紧。
译文:我已经消瘦得如沈约般,突然就觉得春衫都宽宽大大了。清明已近,杏花已被吹落殆尽。不知不觉就到黄昏,顿感东风阵阵夹着寒意。
注释:¹休文:即梁沈约,他是一个多愁多病的才子。²东风:春风。

  婉约词表现的往往是一种深沉委婉的思绪,心灵的潜流,虽窄却深。高度的物质文明陶冶了文人细腻的感受,时代的阴影又使得有宋一代文学带上了哀怨的色彩,而词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身积淀的审美标准也影响了词作者命题和立意。所以,作为一代中兴名相的赵鼎,也将这首“春愁”词也写得婉约低回,那么此词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词的上片写春梦醒来独自愁。“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这两句说的是,金炉中,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帐惟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那么温馨。一个“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无。但这种宁静而温馨的环境又似乎处处暗含着一种无可排解的孤独和感时伤怀的愁绪,这愁绪犹如那缕缕余香,捉摸不到,又排遣不去。

  “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这说的是午梦醒来,愁绪不散,欲说梦境,又无人相慰相问。“恨”以“一枕”修饰,犹如用“一江”、“一舟”来修饰“愁”,化抽象为具体事物,组接无理而化合巧妙。梦中的追寻越是迫切,醒来的失望就越发浓重。至于这恨,所指到底是什么,词人没有讲明,也无须讲明,这是因为这是一种无所不的闲愁闲恨,是一种泛化了的苦闷,这恨中蕴含的既有时代的忧郁,也有个人的愁绪。伤春愁春只是此词的表层含义,人生的喟叹,世事的忧虑,才是此词的深层含义。

  下片以“消瘦休文”自比。沈约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故此后人常以“沈腰”来比喻消瘦。“顿觉春衫褪”以夸张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春衫裉”即春衫宽。这两句说的是衣服觉宽,人儿憔悴、苦涩之中有着执着。“顿”字以时间之短与衣衫之宽的对比突出消瘦之快,“顿”还有惊奇、感叹、无奈等复杂感情。

  “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这三句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这三句说的是清明已近,那闹春杏花已吹落殆尽,春色将老“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这种冷清的境界里,作者独立无语,不觉又是黄昏,顿感东风阵阵夹寒意。

  清明时节多风雨,若再有风雨夜过园林,无多春色还能留几分呢?东风带来春雨,催开百花,然而东风又吹老园林,送走春色,所以宋人常有“东风恶”之语。“薄暮东风紧”写的是眼前之景,暗含的却是担忧明日春色将逝之情。一个“紧”字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作者“一任罗衣贴体寒”,守住春光不放的深情。

  这首词属于婉约派词作,但婉而不弱,约而不晦。譬如词的结尾,写的是日暮花落之景。词人伤春惜花,守至日暮,依然不愿去,虽无可奈何又依依不舍,惋叹之中又有着坚韧,婉约之中犹有筋骨。词的语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虽到口即消却耐人寻味。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吾昔与尔¹辈,读书常闭门。
译文:先前我和你们,读书不常出门。
注释:入峡:指进入长江诸峡入蜀。峡:指长江流经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险隘地带,其中最著名的有巫峡、巴峡、明月峡等。弟:指孟洗然、孟邕等。¹尔:一作“汝”。
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未尝冒湍(tuān)¹,岂顾垂堂²言。
译文:不曾冒过激流的危险,哪理会坐不垂堂的古训。
注释:¹湍险:指在急流中行船的危险。湍:急流。²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会击伤人,故以喻危险的境地。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自此尝江湖,辛勤难具论。
译文:从这次出来游历江湖,艰辛困苦难以一一述陈。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往来行旅¹²,开凿禹(yǔ)³存。
译文:峡中往来的旅客疲弊不堪,幸赖大禹开凿之功至今犹存。
注释:¹行旅:旅客。²弊:困,疲乏。³禹功:大禹开凿三峡之功。大禹治水,疏通江河,传说他开凿黄河三门峡,连同长江三峡也附会为他所开凿。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壁立千峰峻,潈(cóng)¹流万壑奔。
译文:两岸峭壁耸立起上千座险峰,湍急的水流在万条壑谷涌奔。
注释:¹潈:众水相入交会之处。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我来凡¹几宿²,无夕不闻猿。
译文:我来这里总共才几天,没有一夜不听到猿的啼声。
注释:¹凡:只是,不过是。²几宿:几次过夜。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pǔ)¹上摇²归恋³,舟中失梦魂
译文:江边宿息时归思依依,船只行进中落魄失魂。
注释:¹浦:水口,江边。²摇:一作“思”。摇动,这里作引动。³归恋:归家之思恋。⁴失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躯体,失梦魂意为梦中魂归故乡。
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泪沾明月峡¹,心断鹡(jí)(líng)²
译文:明月峡中泪水沾湿了衣裳,原野的鹡鸰使人断肠伤神。
注释:¹明月峡:在今湖北巴东。峡口南岸壁高四十丈,壁上有圆孔,形如满月。²鹡鸰原:比喻兄弟。鹡鸰:一作“脊令”,鸟名。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离阔¹星难聚²,秋深露已繁。
译文:离得太远星星也难相聚,晚秋季节露水越来越深。
注释:¹离阔:阔别。²星难聚:参星和辰星,一在西方,一在东方,出没各不相见。借以比喻彼此隔离。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¹²下南楚³,书此乡园
译文:趁着先生顺流直下南楚,写下这首诗寄给家乡亲人。
注释:¹因:依凭。²君:指被托咐寄诗的人。³南楚:指江陵、襄阳一带。⁴书此:写下这首诗。⁵示:一作“寄”。⁶乡园:家乡。

  一至六句写在旅途中回忆在家读书时的情景。诗人青少年时代和诸弟在家闭门读书,攻读儒家经典。读书之余,也学剑、弹琴、游乐。兄弟们同室求学,携手共游,融洽无间,情深谊厚。但那时毕竟未历风险,以致连“坐不垂堂”这句话的意义也不理会。及至出门游历,其艰险程度,真是一言难尽。

  七至十二句写游历三峡的所见所闻。这次远游,他乘船逆江而上,经宜昌而入三峡。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之地,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两岸山势峻奇多姿,虎啸猿啼,气象万千。这时诗人心灵完全沉浸在雄奇壮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十三句至二十句写进入三峡所见所闻引发的怀乡思弟的情愫。当夕阳西下,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猿猴啼叫,不免激发心中凄凉心情。诗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甚至梦中返回故乡。特别是来到明月峡时,因峡名明月联想起“团圆”,想起“鹡鸰原”的典故,深感独身在外的凄凉,记挂着弟弟们,不禁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两句表明诗人的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在思乡之际,碰巧遇到一位要返回襄阳的同乡,于是便写了此诗,请他捎给弟弟们,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爱心。

  此诗描写入巴蜀三峡时的艰险,抒发了作者远涉江湖之苦和怀乡忆弟之情。题中的“弟”指作者弟弟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与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作者这次经三峡正当深秋,诗中“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正是对三峡险境的高度概括。“浦上”以下各句则触景生情,由入明月峡而思念与家人团圆,见鹡鸰在原而感伤兄弟分离,感情表现得自然、真挚。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
2、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第48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