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
白云升远岫(xiù)¹,摇曳(yè)²入晴空。
译文:白云从远山之中升起,摇摇曳曳飘到晴朗的天空中。
注释:¹远岫:远处的峰峦。²摇曳:飘荡。
欲销仍带日,将断更因风。势薄飞难定,天高色易穷。
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
译文:我愿像白云一样随风远去,挣脱束缚,自在而终。
影收元气表,光灭太虚中。倘若从龙去,还施济物功。
欲销仍带日,将断更因风。
译文:云儿正在阳光照耀下慢慢散去,又被风儿吹碎了。

báiyúnxiàngkōngjǐn--jiāo

báiyúnshēngyuǎnxiùyáoqíngkōngchénghuàsuíshūjuǎnxīnrènshǐzhōng

xiāoréngdàijiāngduàngèngyīnfēngshìbáofēinándìngtiāngāoqióng

yǐngshōuyuánbiǎoguāngmiètàizhōngtǎngruòcónglóngháishīgō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云从远山之中升起,摇摇曳曳飘到晴朗的天空中。

我愿像白云一样随风远去,挣脱束缚,自在而终。

云儿正在阳光照耀下慢慢散去,又被风儿吹碎了。

注释

远岫:远处的峰峦。

摇曳:飘荡。

焦郁

焦郁

焦郁,元和间人。诗三首。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yǐng)¹人有遗(wèi)²燕相国书³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译文: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可是夜晚在写信的时候,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燕相收到信,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了,却不是信的本意。现在学习的人大多和这个相似。
注释:¹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²遗:给;送。³书:信。⁴因:就,于是。⁵“:接“。
伤离别。江南雁断音书绝。音书绝。两行珠泪,寸肠千结。
伤离别。江南雁(yàn)断音书绝。音书¹绝。两行珠泪²,寸肠千结。
译文:为别离伤感,江南的大雁无法传来你的消息。音讯断绝,我内心愁肠郁结,流下眼泪。
注释:¹音书:音讯,书信。²珠泪:眼泪,因泪滴圆如珠,故称。
伤心长记中秋节。今年还似前年月。前年月。那知今夜,月圆人缺。
伤心长记中秋节。今年还似前年月。前年月。那知今夜,月圆人缺。
译文:想起之前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和今天的一样。那时候我们还未分别,可今天啊,月亮是圆满的,我们却无法团聚。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洪迈被拘留¹,稽(qǐ)²垂哀³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xiū)!苏武争禁十九秋。
译文:洪迈出使金国被关押三日,就向敌人跪拜乞哀。一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实在可耻!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
注释:¹拘留:关押。²稽首:古代跪拜礼。³垂哀:乞怜求饶。⁴敌仇:即仇敌,这里指金国。⁵争禁:即怎禁,如何经得起的意思。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jué)¹既无谋²,厥子³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译文:他的父亲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真是蠢钝如牛。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注释:¹厥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²无谋: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³厥子:指洪迈。

  洪迈在宋高宗末年出使金国。他刚到那里时,颇能表现一点堂堂使臣的气派,不肯低声下气,要求用平等的礼节与金主相见。可是,金人蛮横地把他关在使馆之中,从早到晚不供给一点食物。就这么轻轻一压,洪迈就这样关了三日才见到金国的君主。金大都督怀中提议将洪迈扣留,因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以,乃遣还。本词开头两句所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拘留”即关押。“稽首”就是磕头。“垂哀”就是乞怜求饶。“敌仇”,即仇敌,这里指金国。

  头两句画出了洪迈的丑态,下面三句便讽刺他道:一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实在可耻!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争一”,即怎一,如何经得起的意思。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一个使臣,匈奴单于逼他投降,他不肯,被流放在北海牧羊,餐风宿露,受尽折磨,始终不屈服,坚持斗争了十九年,后来终于回到长安。苏武成为坚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的光辉典型,所以这首词拿他来与屈辱的洪迈对比。两相对照,软骨头的洪迈不就显得更可耻了吗?

  词的下片进一步对洪迈回国后的装腔作势进行揭露和讽刺。

  下片的意思是说:洪迈的老子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真是个不要脸的蠢家伙。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装腔作势的。

  “厥父”即“其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他也曾出使金国而被扣留,在那里呆了十五年才被放回。“无谋”是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厥子”即“其子”,指洪迈。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子尚且无用,儿子又哪里能够为国解忧?“村牛”,也就是“蠢货”、“笨蛋”的意思。“好摆头时便摆头”,是说洪迈得着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这首词的讽刺意味是很强的。因为它揭露的不仅是洪迈一个人。在南宋朝廷中,象他这样在敌人面前胆小如鼠、而对人民却威风如虎的官员,又何止洪迈一个呢!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晴髻(jì)¹离离²,太行山势如蝌蚪。稗(bài)³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译文:晴日丘峦历历在目,就像美人的发髻。远望蜿蜒曲折的太行山如同蝌蚪。稗花开满田中,像浓重的霜雪落了一寸多厚。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双调,41字,仄韵。驿:驿站。¹晴髻:晴空中山峰如女子的发髻。髻:本指妇女的发式,此处比喻山峰。²离离:分明可见的样子。³稗:一种稻田中的害草,其花色白。⁴一寸霜皮厚:指稗花堆积如凝霜一寸。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赵魏燕韩¹,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míng)²驿口,黄叶中原走。
译文:昔日赵魏燕韩古国,往事历历在目,令人不堪回首。悲风凄厉地吼着,中原大地枯枝败叶到处飞舞。
注释:¹赵魏燕韩:战国时的四个国家。此指作者曾经游历的地方。²临洺:县名,在今河北省永年县西。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是一首纪游怀古词。“临洺驿”在今河北省永年县,离邯郸市很近,是“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燕赵之地。上阕写登览所见。首二句当是傍晚斜日下远眺太行山的情景一峰峦攒聚。峰如髻,在晴日光照下清晰入目,这是凝视的感觉。当视线扫射呈散点横延时只觉山势起伏蜿蜒,游移如蝌蚪。几句粗笔点画,境界阔大而苍凉。动静相合,以动写静。词一起首就出气势,正好向怀古之情过渡。“稗花”二句是近看,视线下沉。稗花指杂草,望中犹若一层厚霜铺在地面。“盈亩”,意思是一片片有广度感;“一寸”是泛言厚度。田野本应是庄稼物,而今却是“稗花”一片,秋色原应呈绚烂状,可现在灰白迷蒙眼帘映入的是如此单调的色彩。这是写眼前景,但此景呈现的是萧瑟悲凉之感,同时勾出的也是心中情远山雄峙,绵延成势,乃自然之景,山河依然,并不随沧桑剧变而减其势;田亩破败稗花遍地是社会之貌,山河易主,一切都没有从战乱中苏复。

  下阕写登临怀古,只用二句略透心绪。“堪回首”三字,当作反诘语气读,即不堪回首。细味又并非历史岁月的不堪回首而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令人觉得不堪回首。两句表达的是一种失落惆怅的情怀。“悲风吼”三句则紧扣北地霜风,因其风向南故云“黄叶中原走”。这“吼”既是西风怒吼,更是词人心里的悲吼。作者把千头万绪、百折千绕的郁闷、慨叹、愤怨、怅惘、困惑、迷茫等等全都裹进了这一“吼”中。结句“黄叶中原走”所构成的境界更是呈现出大地茫茫、寥阔迷离、一切都在黄叶乱舞随风旋走的色调中。这是景色,也是心态。词人的怀古,似已通感于自然一时“狂飙为我从天落”,令结拍极具神韵。

  从全词来看,上阕全着墨于写现实之景,下阕首句写过去之景,结句写现实之景,一古一今。以过去来映衬现实,加强了词的苍凉深沉感,体现了陈维崧词的豪放特色。全词以写景为主,但抒情渗透于写景中,具有十分强烈的抒情性。词中未提到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也没有明言任何具体的历史鉴戒。内容相当含混,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想像的空间。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255
2、 钱钟联等撰.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513

diǎnjiàngchún··宿línmíng驿--chénwéisōng

qíngtàixíngshānshìdǒubàihuāyíngcùnshuānghòu

zhàowèiyànhánkānhuíshǒubēifēnghǒulínmíng驿kǒuhuángzhōngyuánzǒu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客心¹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译文:游子之思像草木在萌芽,与春风一起摇曳。
注释:欧阳秀才:名辟,字晦夫,曾和弟简从梅尧臣学诗。秀才,这里用作读书应举的上人的泛称。游:兼含游历和游学两种意思,它可以长阅历,增见识,广交游,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及第入仕之前常常要从事的一项活动。¹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¹梦。
译文:又像随落花飘飞,像在梦中飞到了西江。
注释:¹西江:长江下游西段,即题中的“江西”。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我家无梧桐¹,安可久留凤。
译文:我家没有梧桐树,怎能留住你这只凤凰呢?
注释:¹梧桐:传说凤凰是神鸟,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此喻欧阳秀才人品才干出众,非凡人可比。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凤巢在桂林,乌哺(bǔ)¹不得共。
译文:凤凰的巢就在那片遥远的桂树林,希望你不要与乌鸦同行。
注释:¹乌哺:旧说乌能反哺。此指乌鸦,喻平庸之辈。乌鸦凤凰品类不同,贤士小人不能共处。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无忘桂枝¹荣,举酒一以送。
译文:富贵之后不要忘记了我们,那就举起酒来算是给你送别。
注释:¹桂枝:旧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晋书·郄诜传》:“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这首诗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后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仍然全用比喻,诗中用凤凰比喻欧阳秀才,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这首诗纯用比喻,语言素朴,精致细密,韵味悠长。这首诗分作两节。

  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都开始萌芽,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字、“动”字下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看还光秃秃的,第二天却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的念头也是如此,它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用“又随”二字紧接转入下文。由荫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古典诗词写落花,常常带着感伤的情调,这首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使人联想到他醒里梦里对此日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之妙,已臻绝致。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下面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仍然全用比喻。诗中用凤凰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门人即将远行,作老师的对他将来的一切非常关心,下面两句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这首诗“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这是作者的临别赠言。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送,以功名相期,补足送别之意。《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在科举时代,一般读书人要跻身仕列,只有应试及第一途,所以作者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达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

  古代诗歌运用比喻手法的很多,但像这首十句的五言古诗,通篇从头到尾全都采用比喻的,却不多见。这正是此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比喻可以使诗含蓄蕴藉,更富形象性,增添诗情画意。该篇绝无华丽秾艳语,精致细密,韵味悠长,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111-112

sòngménrénōuyángxiùcáiyóujiāng西--méiyáochén

xīnméngchūnfēngdòng

yòusuíluòhuāfēizuò西jiāngmèng

jiātóngānjiǔliúfèng

fèngcháozàiguìlíngòng

wàngguìzhīróngjiǔs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