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màn)¹都间断。
译文:骤雨过后,村子前方溪水漫流,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
注释:¹迷漫:布满、充满。
孤洲¹尽日²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译文:与外界隔绝的孤州整天没有客人来访,只有一叶小舟孤独地栓岸边的垂杨树下。
注释:¹孤洲:孤独的水中高地。²尽日:整天。
主人¹空有济川心,坐见²门前水日深。
译文:本想乘舟渡河,但徒然看着门前的水势有增无减。
注释:¹主人:诗人自称。²坐见:徒然看着。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ōu)鸟自浮沉¹
译文:只好袖手回到茅屋下,任凭鸥鸟在水中忽上忽下。
注释:¹浮沉: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尾联两句承接上联,以海鸥不惊比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不再以世事为怀的决心。

  诗的前四句写景,点出题目。开头两句写“水”,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迷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由于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道路时隐时现,观察是很细致的。这两句写眼前实景,是赋,也是比,暗示了由于时代狂风骤雨的侵袭,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前程茫茫,杳不可知。两句诗描绘了雨后溪流烟水迷漫的景象,从中也透露出作者的彷徨、迷惘的心情。

  下面两句由溪流、行路的全景推到孤舟小船的特写镜头,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的凄苦孤寂,气氛幽冷而低沉。这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后面四句由写景转为咏怀,因为有前面四句的写景作基础,抒情便有了依据,不显得突然。这两句也是亦赋亦比,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民族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着一“坐”字和“空”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愤惋。结尾两句即承接而来,在诗人一切的追求、希企都归于幻灭之时,自然逼出最后两句。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面上恬淡闲适,似与尘世绝缘,其实这只是作者目睹国家残破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激之语。

  这首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若隐若现,反复缠绵,给人们的联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骤雨过后,村子前方溪水漫流,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

与外界隔绝的孤州整天没有客人来访,只有一叶小舟孤独地栓岸边的垂杨树下。

本想乘舟渡河,但徒然看着门前的水势有增无减。

只好袖手回到茅屋下,任凭鸥鸟在水中忽上忽下。

注释

迷漫:布满、充满。

孤洲:孤独的水中高地。

尽日:整天。

主人:诗人自称。

坐见:徒然看着。

浮沉: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尾联两句承接上联,以海鸥不惊比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不再以世事为怀的决心。

  诗的前四句写景,点出题目。开头两句写“水”,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迷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由于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道路时隐时现,观察是很细致的。这两句写眼前实景,是赋,也是比,暗示了由于时代狂风骤雨的侵袭,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前程茫茫,杳不可知。两句诗描绘了雨后溪流烟水迷漫的景象,从中也透露出作者的彷徨、迷惘的心情。

  下面两句由溪流、行路的全景推到孤舟小船的特写镜头,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的凄苦孤寂,气氛幽冷而低沉。这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后面四句由写景转为咏怀,因为有前面四句的写景作基础,抒情便有了依据,不显得突然。这两句也是亦赋亦比,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民族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着一“坐”字和“空”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愤惋。结尾两句即承接而来,在诗人一切的追求、希企都归于幻灭之时,自然逼出最后两句。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面上恬淡闲适,似与尘世绝缘,其实这只是作者目睹国家残破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激之语。

  这首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若隐若现,反复缠绵,给人们的联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梁栋

梁栋

(1242——1305) 字隆吉,湘州(在今湖北)人,迁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1268)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入师幕。宋亡,归武林,后卜居建康,时往来茅山中。《全宋词》存其词三首。 ▶ 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
新霜未落汴水¹浅,轻舸(gě)²惟恐东下迟。
译文:秋霜还没降下,汴河水很浅,只怕东下的轻舟不能走得迅疾。
注释:¹汴水:即汴河。由河南流经安徽入淮河。为唐宋漕运的重要河道。²舸:大船,此处泛指船。
遶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饮人疲。
遶城假¹得老病马,一步一跛(bǒ)²饮人疲。
译文:绕满都城借来匹又老又病的马,一步一瘸令我体倦神疲。
注释:¹假:借。²跛:瘸。
到君官舍欲取别,君惜我去频增嘻。
到君官舍¹欲取别²,君惜我去频增嘻³
译文:到你的官舍想和你告别,你惋惜我将要离去频频地叹息。
注释:¹官舍:此时欧阳修为馆阁校勘。²取别:告别。³嘻:叹息。
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
便步¹(rán)²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zhī)³
译文:老仆迈着随意的步子去请子履,你又让人罗列杯盘安排酒席。
注释:¹便步:按日常习惯行走的步调,区别于正步。²髯奴:指老仆。髯,古称多须者为髯。³卮:酒器,此泛指酒杯。
逡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
(qūn)¹陈子²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³
译文:不一会儿陆先生果然也来到此地,聚坐在小屋谈话聊以排遣愁意。
注释:¹逡巡:不一会。²陈子:指陆经。³伸眉:谓解脱愁苦。
烹鸡庖兔下筹美,盘实飣餖栗与梨。
烹鸡庖(páo)¹兔下筹(chóu)²美,盘实饤(dìng)(dòu)³栗与梨。
译文:烹制的鸡兔味道鲜美,果盘中满满地堆放着栗和梨。
注释:¹庖:煮。²筹:筷子。³饤饾:堆积。
萧萧细雨作寒色,厌厌尽醉安可辞。
萧萧细雨作寒色,厌厌尽醉安可辞。
译文:细雨萧萧天色生寒,尽情醉饱哪有推辞的道理。
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冠帻欹。
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¹冠帻(zé)²(qī)³
译文:门前如有客至不许通报,我正痛饮,帽子头巾歪得已不整齐。
注释:¹剧饮:痛饮。²帻:包头巾。³欹:倾斜。
文章或论到渊奥,轻重曾不遗毫厘。
文章或论到渊奥¹,轻重曾不遗毫厘²
译文:有时谈论文章到深入玄妙处,轻和重不曾遗漏一毫半厘。
注释:¹渊奥:深刻奥妙。²毫厘:十丝为毫,十毫为厘,比喻微小。
间以辨谑每绝倒,岂顾明日无晨炊。
间以辨¹(xuè)²每绝倒³,岂顾明日无晨炊。
译文:其间论辩夹杂戏谑常叫人笑倒,哪儿还顾得没有明天早餐的粮米。
注释:¹辨:通“辩”。²谑:开玩笑。³绝倒:俯仰大笑。晨炊:早饭。
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痴。
六街¹禁夜²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chái)³痴。
译文:直到京城六街宵禁,还没有散去,书童仆人悄悄惊讶着我们的痴迷。
注释:¹六街:唐代长安城中有左右六条大街,北宋汴京也有六街。²禁夜:禁示夜行。³吾侪:我辈。侪,辈,类。
谈兵究弊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知。
谈兵究弊¹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²知。
译文:谈论军事研究时弊又有什么补益?众人都不认为读书人懂得这些大道理。
注释:¹弊:指朝政弊端。²儒者:指文士。
酒酣耳热试发泄,二子尚乃惊我为。
酒酣耳热试发泄,二子尚乃¹惊我为。
译文:酒酣耳热试着发泄胸中郁愤,连两位朋友都因我的行为而诧异。
注释:¹尚乃:也还。
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口南方驰。
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jìn)¹南方驰²
译文: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从古就为人所恶,我只有卷舌闭口奔到南方去。
注释:¹卷舌噤口:闭口不言,表示不再对朝政发表议论意见。噤,闭。²南方驰:指被派作监湖州盐税事。
江湖秋老鳜鲈熟,归奉甘旨诚其宜。
江湖秋老鳜(guì)(lú)¹²,归奉³甘旨诚其宜。
译文:江湖上秋色深鳜鱼鲈鱼正肥,归去大吃美味倒很合时宜。
注释:¹鳜、鲈,鱼名,其味肥美。²熟:谓长大成熟。³奉:接受。⁴甘旨:美味。
但愿音尘寄鸟翼,慎勿却效儿女悲。
但愿音尘寄鸟翼(yì)¹,慎勿²却效儿女悲。
译文:但愿你们常常寄来音信,千万不要学小儿女离别时悲悲凄凄。
注释:¹寄鸟翼:古有鸿雁传书之说,故云。²慎勿:切勿。慎,千万。

  诗开头照应题目中的“留别”,写诗人将离汴京乘舟东下。“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唯恐东下迟。”两句诗既点明留别的时光节令,又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隐隐透露出诗人孤凄落寞的情怀。“绕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令人疲。”则是作者为自己勾勒的一幅落拓失意的自画像,于幽默的笔调和自我调侃的语气中包含了许多内心难言的隐痛。

  “到君官舍欲取别”以下八句叙作者告别及友人饯别情景,表现出挚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在这里作者没有花费许多笔墨描述主客对饮情景,只借“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等细节的点染和对席上肴撰的罗列,写出主人款待的盛情;借对室外“萧萧细雨”景色和诗人“冠帻欹”的恹恹醉态的描写,反映出席间不拘形迹、开怀畅饮的亲切气氛和作者沉醉于眼前美好时光的快意微醺。笔触细腻生动,富有情趣。

  “文章或论到渊奥,轻重曾不遗毫厘,间以辨谑每绝倒,岂顾明日无晨炊。”这一段描写笔墨酣畅,兴会淋漓,生动地传达出宾主契合无间、畅谈不觉忘情的动人情景,将诗情推向高潮。

  正是在这样亲切随意的气氛之中,在心曲相通的知交面前,作者才在樽前放歌,一吐胸中块垒:“谈兵究弊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知。”“谈兵”,即研读兵法,在这里并非泛指,作于同时的欧阳修《圣俞会饮》也提到梅尧臣注《孙子》一事,说:“遗编最爱孙子说。”可见梅尧臣有志从军。这两句发自肺腑的心声,是作者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既包含了爱国忧民却报效无门的痛苦,也有诗人屡试不第、沉沦下僚的酸辛。其中虽有对个人穷通得失耿耿于怀的牢骚,但仍然是对封建社会里无数爱国的正直知识分子共同遭遇和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酒酣耳热”之际倾诉肺腑,原本应当滔滔不绝,一吐为快,作者却又出乎意料地陡转笔锋,刹住话头。“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口南方驰。”语气骤然变得平缓,但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却更清楚地表现出他那郁结心头无法排遣的苦闷。结末写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并说明分手时不宜过于伤感,既是安慰友人,也是宽解自己,强作豁达。首尾衔接,更显得情味深长。

  这是一首留别之作,却不落专写凄切之情的窠臼,而是借留别以抒怀,将对国事的忧虑、个人的不平以及离情别绪尽寓其中。此诗笔力苍劲,承转圆熟,自然流畅,质朴简淡,鲜明地体现出梅尧臣诗语淡情深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5-86

zuìzhōngliúbiéyǒngshūzi--méiyáochén

xīnshuāngwèiluòbiànshuǐqiǎnqīngwéikǒngdōngxiàchí

ràochéngjiǎlǎobìngyǐnrén

dàojūnguānshěbiéjūnpínzēng

便biànránziyòulìngkāiluójiǔzhī

qūnxúnchénziguǒzhìgòngzuòxiǎoshìliáoshēnméi

pēngpáoxiàchóuměipánshídìngdòu

xiāoxiāozuòhányànyànjǐnzuìān

ménqiányǒubàofāngyǐnguān

wénzhānghuòlùndàoyuānàoqīngzhòngcéngháo

jiānbiànxuèměijuédàomíngchénchuī

liùjiējìnyóuwèitóngqiècháichī

tánbīngjiūyòuwànkǒuwèizhězhī

jiǔhāněrshìxièèrzishàngnǎijīngwèi

cáiyángláièjuǎnshéjìnkǒunánfāngchí

jiāngqiūlǎoguìshúguīfènggānzhǐchéng

dànyuànyīnchénniǎoshènquèxiàoérbēi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家临(lín)¹九江²水,来去九江侧。
译文: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都在九江附近。
注释:¹临:靠近。²九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同是长干人,生小¹不相识。
译文: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注释:¹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诗歌在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家乡的感情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可能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

chánggānxíng ·jiālínjiǔjiāngshuǐ

cuīhào tángdài 

jiālínjiǔjiāngshuǐ láijiǔjiāng 
tóngshìchánggānrén shēngxiǎoxiāngshí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断瘦的腰儿小。
译文:自从离别家乡音信无踪,千百种相思,令人断肠伤情。燕子不飞来花又凋零,一春瘦得衣带宽松。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bó)¹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²,绿窗³但觉莺(yīng)啼晓。
译文:负心的郎君何日回程,回想起当初,不如不相逢。刚要做成好梦又被惊醒,纱窗外传来莺啼声声。
注释:¹薄幸:薄情、负心。²觉:睡醒。³绿窗:绿纱窗。

diéliànhuā··biéjiāshānyīnxìnyǎo--shīnàiān

biéjiāshānyīnxìnyǎobǎizhǒngxiāngchángduànshíleyànziláihuāyòulǎochūnshòudeyāoérxiǎo

báoxìnglángjūndàoxiǎngdāngchūyàoxiāngfénghǎohǎomèngchéngháiyòujué绿chuāngdànjuéyīngxiǎo

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
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¹
译文:樵夫与隐士, 都在山林中活动,他们的目的与情趣,却完全不同。
注释:田南:指南山一带,在今浙江省嵊县西北。树:创建的意思。激流:筑坝引水。植楥(yuán),栽种树木充当篱笆。楥,篱笆。¹事不同:用臧荣绪《晋书》“胡孑明有言:‘隐者在山,樵者亦在山,在山则同,所以在山则异。’”之意。
不同非一事,养疴丘园中。
不同非一事,养疴(kē)¹丘园中。
译文:樵夫奔波在林间,砍柴谋生,隐士养病于园林,修身养性。
注释:¹养疴:养病。
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
中园屏氛杂¹,清旷²³远风。
译文:我在田南创建的林园,排除了一切世俗的污浊与喧杂,远方的清风,静静地吹进清幽空旷的园中。
注释:¹屏氛杂:排除尘氛和喧杂。²清旷:清幽空旷。³招:招引。
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
卜室¹倚北阜(fù)²,启扉(fēi)³面南江
译文:占卜择地,建几间茅屋,背靠着山冈,推开柴门,南向就面对着江水。
注释:¹卜室:古人动工造房之前,往往要占卜以问凶吉,此指开工建屋。²倚北阜:背面靠着山冈。³启扉:开门。⁴面南江:南向面对江水。
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墉。
激涧(jiàn)¹代汲(jí)井,插槿(jǐn)²当列墉(yōng)³
译文:将毛竹连接起来,从远处引取涧水,代替汲井,栽种一圈木槿,当作护园的篱屏。
注释:¹激涧:将整根毛竹打通,一根根连接起来,从远处引取涧水。²插槿:栽种木槿。³当列墉:当做一排竖立的围墙。
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当窗。
群木既罗户¹,众山亦当窗。
译文:门前是排排绿树,窗外是座座山峰。
注释:¹罗户:排立门前。
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
(mí)(yǐ)¹²下田³,迢(tiáo)(dì)(kàn)高峰。
译文:有时沿着蜿蜒的小路,到山下的田野中漫步,有时登上高高的山崖,俯瞰芸芸众生。
注释:¹靡迤:山路随坡势向下伸展的样子。²趋:向。³下田:低洼之处的田地。⁴迢递:绵邈高远的样子。⁵瞰:俯视,由上向下看。
寡欲不期劳,即事罕人功。
寡欲不期劳¹,即事罕人功。
译文:我生性澹泊,欲望不多,创建园林,也不愿大兴土木。
注释:¹不期劳:不想做兴师动众的大举动。
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唯开蒋生¹径,永怀求羊²踪。
译文:只想开几条幽静的小路,接纳品格高雅的友朋。
注释:¹蒋生:指汉代隐士蒋诩。蒋诩字元卿,隐居杜陵,他在住宅前竹林下开了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往来。后人遂以“三径”或“蒋生径”作为隐士居所的代称。²求羊:指求仲和羊仲。
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赏心不可忘,妙善¹冀能同。
译文:不能忘怀的,是推心置腹的友谊,衷心希望的,是朋友之间互相勉励,共同进入妙善的佳境。
注释:¹妙善:至善至妙的超死生的境界,语出《庄子·寓言》郭象注。道家认为人的精神可以与世上万物达到无问的妙合,获得“物我合一”的超死生的境界。

  这首诗分为三部分,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用樵者作对照,以见出自己养疴丘园的不同凡俗。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写田南园的环境及徜徉其间的快适。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隐居中的情趣。这首诗景物描写很精致,层次感极强,有些动词用得恰到好处,见出了作者的情致。

  诗开水就标明他归田的高情远致:“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是说他隐居在山野不是为了谋生,而是别有追求。这是用了别人的话,臧荣绪《晋书》载何琦引胡孔明言:“隐者在山,樵者亦在山。在山则同,所以在山则异。”都住在山间是相同的,而为什么住山、住山的用意则不相同。下面又说:“不同非一事,养疴丘园中。”意思是:不相同的不是一个方面,我现在是在山间田园里养病。说“养疴”是颐养情性的一种高雅说法,隐者在丘园中“养疴”自然不同于樵者的口腹之役。以上四句用樵者作对照,以见出自己养疴丘园的不同凡俗。

  中间写田南园的环境及徜徉其间的快适。“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中园无氛杂,远风送爽,这本是客观存在的情况,这里用了“屏”“招”两个动词,说尘杂是他屏除的,远风是他招来的,真是挥之即去,招之即来,他就是江山风月之主了。“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他在北山之阳建造新居,一打开窗户就对着南江。背山面江,他选择的地方既清幽、又开阔,是个多么好的所在。“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墉。”引来溪涧里的水就可以灌溉,可以省却汲井之劳了,插上槿木围成篱笆,就可以当作围墙了。面前是南江,引水很方便,槿木极易成活,不高不矮,作篱笆当围墙再好不过了。这既写他对环境的整治,又见出生活的简朴、自在。以上四句所写也就是诗题所标示的情事。经过整治之后,这里的环境更优美了:“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当窗。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蜂。”栽种的树木都长起来了,与众山交互映衬,打开门窗林秀山色扑面而来,“当窗”的“当”情态可味。诗人向下走去是广阔的田野,向上又望见高耸的山峰。上下周围,目接之处无往而不开怀惬意。这个环境有点类似陶渊明诗里描写的情形:“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饮酒》)。陶诗的描写是分散的,这里则很集中。

  最后写隐居中的情趣。“寡欲不期劳,即事罕人功。”这两句说,修建田庄不想劳人动众,只是顺应自然、因势就便,如上面写的“卜室”、“激涧”、“插槿”就是。“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这两句是用典。蒋生指汉代隐士蒋诩,他在自己庄园里开辟了三条道路,只与志同道合的羊仲、求仲相往还。作者这样写是表示:他时时都在准备接待那些高人逸士,而杜绝了世俗之交。“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这两句意思是说:希望朋友们常来欢会,聆听你们的高论妙语。按作者在始宁时,隐士王弘之、孔淳之常来聚会,又有谢惠连、何长瑜、荀雍、羊璿之,常与作者作山泽之游,这些人就是诗中提到的求、羊之徒。作者隐居中的情趣可以用刘禹锡《陋室铭》中下面的句子来表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在这片天地中暂时解除了官务的纷扰、得失之念的刺激,心情得以放松了。写到这里,读者就清楚了他在开头说的那几句话的实在含义了。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78-680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侯¹²从亡者³,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注释:¹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²赏:赐有功也。³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⁴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推曰:“献公¹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²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sì)者,非君而谁?天实置³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译文: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注释:¹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²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³置:立。⁴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⁵诬:欺骗。⁶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⁷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⁸蒙:欺骗。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其母曰:“盍(hé)¹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²?”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注释:¹盍:何不。²怼:怨恨。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对曰:“尤¹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译文: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注释:¹尤:罪过。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译文: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对曰:“言,身之文¹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译文: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注释:¹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¹(地名)为之田²。曰:“以志³吾过,且旌(jīng)善人。”
译文: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释:¹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²田:祭田。³志:记载。⁴旌:表彰。

  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禄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禄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次大规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jièzhītuīyán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hóushǎngcóngwángzhě jièzhītuīyán  

    tuīyuē  xiàngōngzhījiǔrén wéijūnzài huì huái怀qīn wàinèizhī tiānwèijuéjìn jiāngyǒuzhǔ zhǔjìnzhě fēijūnérshuí tiānshízhìzhī érèrsānwéi  qièrénzhīcái yóuwèizhīdào kuàngtāntiānzhīgōng wéi xiàzuì shàngshǎngjiān shàngxiàxiāngmēng nánchǔ  

    yuē  qiúzhī shuíduì  

    duìyuē  yóuérxiàozhī zuìyòushènyān qiěchūyuànyán shíshí  

    yuē  shǐ使zhīzhī ruò  

    duìyuē  yán shēnzhīwén shēnjiāngyǐn yānyòngwénzhī shìqiúxiǎn  

    yuē  néngshì xiéyǐn  suìyǐnér 

    jìnhóuqiúzhī huò miánshàng míng wéizhītián yuē  zhìguò qiějīngshà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