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送画桥春渌。戏水紫鸳争逐。柳花落画短长亭,偏乱惹低鬓绿。
风送画桥春渌。戏水紫鸳争逐。柳花落画短长亭,偏乱惹低鬓绿。
人倚翠楼如玉。忍使妩眉长蹙。鹧鸪飞上竹枝啼,停樽且尽吴娘曲。
人倚翠楼如玉。忍使妩眉长蹙。鹧鸪飞上竹枝啼,停樽且尽吴娘曲。
丁澎

丁澎

(约1622—1686)清浙江仁和人,字飞涛,号药园。回族。顺治十二年进士,官主事。充河南乡试副考官,荐升郎中。科场案起,以违例被劾,谪塞上五年。工诗。早年与毛先舒、柴绍炳等人称“西泠十子”,后又与宋琬、施闰章等人号“燕台七子”。有《信美堂诗选》、《扶荔堂集》。 ▶ 1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飘蓬¹只逐惊飙(biāo)²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³,茂陵风雨秋。
译文:飘蓬在狂风中乱飞,行人已经过尽,只剩远山在雾霭中绵延。停下来,从河流的走向来辨别方位,明十三陵在秋风秋雨中更显萧瑟。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¹飘蓬:飘飞的蓬草。 比喻人事的飘泊无定。²惊飙:狂风。此句谓人事无定,在光阴中随风四散,漂泊不定。³认河流:从河流的走向来辨别方位 。⁴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
寂寥行殿索,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寂寥行殿¹索,梵(fàn)²琉璃火³。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译文:无人的行宫紧锁,只透出些许琉璃灯曲光亮与僧人们的唱经声。在这群山深处,太阳似乎更快地西沉,只有北方的雁和栖息在宫殿里的乌鸦守候着这份光寞。
注释:¹行殿:行宫。皇帝出行在外时所居住之宫室。唐李昂《戚夫人楚舞歌》:“风花菡萏落辕门,云雨徘徊入行殿。”²梵呗:佛家语。谓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经师论》:“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陈思,曹植。³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⁴塞雁:大雁远渡,随季节而在江南、塞北之间往返。⁵宫鸦:栖息在宫苑中的乌鸦。
容若这一阕亦是过明皇陵的感怀之作。这样的作品《饮水》词中颇有几首,《好事近》有“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采桑子》有“行人莫话前朝事,风雨诸陵,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等句,都是诗人过经明十三陵时,对前朝皇陵景象的描绘。这首再加吟咏,容若全以景语入词,以词境作画,以画意入词。将“行人过尽烟光远”的飘渺、“茂陵风雨秋”的沧桑、“寂寥行殿锁”的荒芜和“山深日易斜”的感伤溶合在一起。故更婉曲有致,此词犹如一副山水写意图,画意幽远。而其不胜今昔之感,兴亡之叹又清晰可见。

mán··piāopéngzhǐzhújīngbiāozhuǎn--lánxìng

piāopéngzhǐzhújīngbiāozhuǎnxíngrénguòjǐnyānguāngyuǎnrènliúmàolíngfēngqiū

liáoxíng殿diànsuǒfànbeiliúhuǒsāiyàngōngshānshēnxié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路出大梁¹城,关河²开晓晴。
译文:我一路经过大梁城,旭日初升照着河流关山。
注释:¹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²关河:原指函谷关、蒲津关等与黄河,后多泛指山河。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日翻龙窟(kū)¹动,风扫雁沙²平。
译文:阳光下翻滚的浪涛把龙宫摇撼,狂风扫平了大雁栖息的沙滩。
注释:¹龙窟:龙住的地方,此处指水底。²雁沙:大雁栖息的沙地,此处指黄河岸边的沙滩。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倚剑嗟(jiē)身事,张帆快旅情。
译文:斜倚着宝剑感叹身世飘泊不定,张帆快行旅途心情暂时舒展。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茫茫不知处,空外¹(zhào)²声。
译文: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什么地方,空旷处有船棹歌声声传到耳旁。
注释:¹空外:天外,空中。²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开始这两句点明他从大梁走出来,经过一些关山,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来烈了黄河边上。接着便写渡黄,河所看到的壮美景象,“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上承“晓晴”,太阳从东方升起,远射天汉,云蒸霞蔚,光采绚丽;阵阵暖人的晨风,把落雁平沙吹拂得那样平整熨贴。上句写天空,大河的上空阳光放出异彩;下句写河滩,晨风阵阵轻柔拂面。“翻”和“扫”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两句相对,构成了一个浓淡相生、动静适宜的意境。

  “倚剑嗟身龙,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樟歌声。”触景生情,四句写自己在渡黄河时发出的感慨。谢榛为人正直,又重友情,在旅游京师时以诗交友,曾居“后七子”的盟长。后来由于和李攀龙论诗意见不合,竟借口谢为“布衣”被排斥在“七子”之外,甚至受到人身攻击,这对于谢榛来说,心中肯定是有不平的,一个“嗟”字道出了他被弃置后的悲凉。现在已在渡河,晨风习习,帆张船疾,旅途的快乐使他忘却了一腔不快,心中抑郁为之一扫。诗人站在船头上,广阔的天际,滔滔巨流,四顾茫茫,几乎不觉身在何处,在虚空渺远的地方,还传来一阵阵船夫的号子声和歌声。这是劳动的欢乐,抑为痛苦的呻吟。它能激起诗人共鸣的原因诗中并没有明说,但联系他的性格,以及他的遭遇,其心境有欢乐也有悲哀。有对于黄河壮美景色的赞叹,也有内心郁闷的抒发。

  这首诗风格规模杜甫,句法格律,森严井然。尾联拓开,以一片空灵虚幻的景色寄意属情,如同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一样,不言而言之,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广的想象境地。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张军主编.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102
2、 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8:747

huáng--xièzhēn

chūliángchéngguānkāixiǎoqíng

fānlóngdòngfēngsǎoyànshāpíng

jiànjiēshēnshìzhāngfānkuàiqíng

mángmángzhīchùkōngwàizhàoshēng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八月凉风天气晶¹,万里无云河汉²明。
译文:仲秋之夜,风清气爽,在万里无云的高朗星空中,那条横贯中天的银河,显得分外明亮。
注释:明河:即银河,天河。¹晶:一作“清”。²河汉:指银河。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译文:日暮时分,它出现在“南楼”上空,清澈浅显;清晨,它斜挂在“西山”之上,似纵却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洛阳城阙(què)¹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译文:洛阳城中高大的宫殿直抵云霄,长长的银河照临宫室。
注释:¹城阙:原指城门两边的望楼。此泛指京城的宫殿。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复道¹连甍(méng)²共蔽亏,画堂琼户³特相宜。
译文:因为天桥和屋脊的遮蔽,却看不见完整的银河,只有在别的精美的居室中观看,才最为相宜。
注释:¹复道:天桥。²甍:屋脊。³琼户:饰玉的门户。形容华美的居室。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译文:银河的光洒在帐幔上,仿佛天上的水流淌到了人间;走到水晶帘外观望,银河更加明亮。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zhuō)¹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译文:这银河像一条纯洁白绢,从东城一直连接着辽远的南郊。
注释:¹倬:广阔。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译文:远戍南郊的征人一去不归,今晚什么人在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¹边一雁飞。
译文:那在鸳鸯机上的女子,从萤光中抬头看到了银河,勾起对征人的思念,一只孤雁飞过鹊桥,哀鸣声声。
注释:¹乌鹊桥:即鹊桥。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译文:思妇的离愁难以平息,她痴痴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银河渐渐地隐没在晓天之中。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译文:银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之道,在渐晓之时任由浮云的遮蔽,毫不吝惜地将光辉让给那晓月,悄然隐去。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chá)¹一问津。
译文: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而不可亲,我希望能乘槎到天上去追寻。
注释:¹乘槎:乘坐竹、木筏。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楂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¹
译文:还要拿织女支承织布机的石头,回访成都卖卜人。
注释:¹成都卖卜人:西汉严君平,曾卖卜于成都市,每日得到百钱,足以自养,即闭门下帘读书。修身自保,不为苟得,甚受蜀人敬爱。后用为卖卜、卜卦的典故。亦省作“成都卜”。

  关于《明河篇》这首诗有个典故。《唐诗纪事》载:“之问求为北门学士,天后不许,故此篇有乘槎访卜之语。后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其才,但以其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这条记载虽颇类小说家言,似未必可靠,但这首诗中的确蕴含着某种怨愤情绪。诗人以神奇瑰丽的笔调,咏赞了秋夜银河的美好,在扑朔迷离的氛围中,抒写了天上、人间的离愁别恨。全诗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流溢出凄迷、伤感的情调,隐隐透露出志不得扬的怅惘。

  开头四句,以写景河笔。这里的“南楼”“西山”借用了两个典故。《世说新语·容止》载:“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另《世说新语·简傲》载:“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抒发自己希望像魏晋名士那样,纵情山水的心愿,寄寓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短短的四句诗中,先是以风凉、气清和万里无云,来衬托河汉的“明”;接着,把银河比作一条清浅的河流,还赋予它以“纵复横”的动势,使之更显清莹可爱,而典故的运用,使诗意更为深厚,所抒之情更加含蓄、婉转。

  接着八句,诗人描绘在洛阳城中观看明河的情景。在这八句中,诗人以“画堂琼户”“云母帐”“水晶帘”等华美的辞藻,使各种富丽堂皇的景象接连呈现,既表现了帝都特有的风物,也与明澈的银河相映照,在一片柔光中,给帝都蒙上了一层朦胧、幽深而又神秘的色彩,使天上、人间连为一体。作者是富有创造力的宫廷诗人。他在诗中出色地运用了河的比喻:云母帐前反射的月光变成“泛滥”的“河水”。

  接着诗人在以下的八句中,想象在银河的映照下,“南陌”思妇对于征人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诗人从万户捣衣声中,想到了一去不归的征人,并进而想到了正在“鸳鸯机”上刺绣的女子。正在思妇思念征人时,一只孤雁正从牛郎、织女相会过的“乌鹊桥”边飞过,发出哀怨悲鸣,更使思妇的离愁难以平息,她痴痴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银河渐渐地隐没。这明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出处进退之道。《关尹子·三极》:“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无穷,圣人之道则然。”明河在黎明渐晓之时,任由浮云的遮蔽,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光辉让给那晓月的流光,悄然隐去;而思妇的眷怀之情,却无法停歇。这一段,是上文的转折和深入,它由单纯对明河的赞美,转入对人事的感叹,进一步把人间、天上融为一体。那捣衣之声与雁飞萤度相交织,冷清、凄切之感,无穷的相思之情,将伴着耿耿长河,无终无了。特别是诗人在“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两句中,赋予明河以人的崇高感情,使得它本来就美好的风彩更为美好。这里采用十分婉曲的手法,进一步赞美了明河,也为最后四句埋下了伏笔。

  最后四句,诗人以神话故事,作了精彩而又富有深意的收结。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不可亲”,因此,诗人要到天上去。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有人乘槎而去。遇一丈夫牵牛而饮。遂问此是何处。牵牛人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按严是汉代术士)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又据《太平御览》卷八引刘义庆《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诗人把这两个故事糅合到一起,自然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执着地追求美好明河的强烈意愿。同时,诗情几经曲折,终于从地下跃升到了渺远的空中,天上、人间,到此合而为一,使诗歌充满了神奇、幽远的艺术魅力。自己终究希望离开那城阙阻障、复道蔽空的帝都洛阳,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去,字里行间深深地隐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怨愤。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下,蕴含着诗人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苦闷与忧愁,以及对于当时政治的不满情绪。

  这首诗虽然充满了典故和传统寓意,却仍然生动地描写出京城上空的银河景象。全诗疏密有致,摇曳生姿,既有跨越天上人间的宏大境界,又有对思妇之情的细致剖析。在结构上变化波澜,恰到好处地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如“复出东城接南陌。南陌征人去不归”,“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使得转接自然,气势流走。另外,全诗以散行为主,但却穿插了一些对句,如昏见晓河、云母水晶句,在自然中表现出精工,显得从容整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技巧。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6-49
2、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47-248
初夜含娇入洞房,理残妆,柳眉长。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整顿金钿呼小玉,排红烛,待潘郎。
初夜含娇入洞房,理残妆,柳眉长。翡翠屏中,亲爇玉炉香。整顿金钿呼小玉,排红烛,待潘郎。

  和凝的《江城子》共有五首,是一组完整的组词,内容相连,叙述一位女子与情人夜间约会相见的整个过程,从第一首“排红烛,待潘郎”到第五首“天已明”,写出这位女子含娇、含恨、含笑、含情、含愁的一个等待恋人时特有的心态流程,表现出她对恋人的一片痴情。因为它“章法清晰”,所以被人誉为“联章之祖”,又称“江城五支,为言情者之祖”。所谓“江城五支,为言情者之祖”,指的应该并不是“托美人以写情,指落花而自喻”,而应该是采用组词这种特别的方式,叙述了一件完整的情事过程。这属于和凝的首创,所以称祖。 《江城子·初夜含娇入洞房》为第一首,是全组词的序曲。此词描绘女子等待情郎的种种情状,有动作,有语言,非常形象。

jiāngchéngzi··chūhánjiāodòngfáng--níng

chūhánjiāodòngfángcánzhuāngliǔméizhǎngfěicuìpíngzhōngqīnruòxiāngzhěngdùnjīndiànxiǎopáihóngzhúdàipānláng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¹九世孙。其先隋末西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西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mín)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西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²,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miǎn)居徂来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译文: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他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的时候,见到李白并认为他与一般人不同,说:“这个青年天生才智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注释:¹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hào),唐玄宗二年追谥。²任城:今山东济宁。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¹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²,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西水靧(huì)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tī)³其诗西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ào)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译文: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交好。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从天上来到凡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馀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酒八仙人”。李白恳请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就赏赐钱财放他回去。李白漫游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同崔宗之乘船从采古矶到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注释:¹谪仙:不宜译解为贬谪的仙人,宜解为下凡的仙人。²沈香亭:沉香亭。沈通沉。³擿:挑剔,指摘。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位,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西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位,西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译文: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知道永王李璘起兵,他就逃回彭泽了;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被判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仪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到寻阳,又因为一件事获罪而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路经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过多久,李白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zhǔ)()至姑孰¹,悦谢家青山²,欲终焉。及卒,葬东麓(lù),元和末,宣歙(xī)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西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³其夫徭役。
译文: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爱谢家青山,他想在此地终老。等到他去世后,就葬在谢家青山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拜祭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砍柴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已嫁给平民做妻子,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大家的风范,她们就伤心地说:“先祖是想埋在青山的呀,临时葬在东麓,这不是他原来的想法啊。”于是范传正把他移葬在谢家青山,并在那里立了两通石碑。他还告诉李白的两位孙女,要将他们改嫁给士族作妻;二孙女说:孤独穷苦而委身于平民,怕是命该注定的,不想再改嫁了。范传正嘉奖并赞叹她们,并免除她们丈夫的徭役。
注释:¹姑孰:安徽省当涂县姑孰镇。²谢家青山:在今当涂县,因东晋时谢眺曾居此而名。又名青林山。³复:免除,复除。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文宗时,诏西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译文:唐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斐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