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城上角三呼,扈跸防边列万夫。
汉川城上角三呼,扈跸防边列万夫。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dēngxìngyuánchéngguānfēnghuǒ--tángyànqiān

hànchuānchéngshàngjiǎosānfángbiānlièwànbāozhǒngqiánfēnghuǒzhīquánxiàyán

唐彦谦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 1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辛勤得茧不盈¹筐,灯下缫(sāo)²恨更长。
译文:辛勤劳苦获得的蚕茧不满筐,深夜里煮蚕抽丝恨比丝更长。
注释:¹盈:满。²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丝来。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zhuó)¹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译文:贵人们穿绫罗哪知道养蚕苦,他们只是贪恋衣上的绣鸳鸯。
注释:¹著:穿衣。

  这首诗第一句写养蚕的辛勤劳苦。诗人在这里没有过多地描写养蚕的过程,只是用“辛勤”与“得茧不盈筐”互相对照,突出了蚕事的艰辛。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因此诗人在下句说这些养蚕人“灯下缥丝恨更长”。这句诗用茧丝来比喻蚕农的恨,既形象又贴切。劳动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丝织布,每一缕丝都是蚕农辛酸的记录,但是他们享受不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劳动果实被统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恨,那每一声织机的声响都是劳动人民的叹息,都是劳动人民的诉说。

  第三句诗锋一转,写穿绫罗绸缎的贵人。他们穿着华美的衣服,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蚕农和织妇的辛酸,他们只知贪爱绣在绸缎上的鸳鸯图案。这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更为明显,更清楚地点明封建社会贫富的对立,写出劳动人民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愤恨和鄙视,诗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社会作用更广泛了。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前两句同后两句构成对比,使诗意更加鲜明,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的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6-307

yǒngcán

jiǎnggōng dài 

xīnqínjiǎnyíngkuāng dēngxiàsāohèngèngcháng 
zhuóchùzhīláichù dàntānshàngxiùyuānyāng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¹不动夕阳迟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
注释:¹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²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登临吴蜀横分地¹,徙(xǐ)(yǐ)²湖山欲暮时。
译文: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注释:¹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²徙夕:徘徊。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¹更凭危²
译文: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
注释:¹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²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白头吊古¹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¹吊古:哀吊,凭吊。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天入平湖晴不风¹,夕帆和雁正浮空。
译文:晴空万里,湖面风平浪静,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注释:¹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楼头客子杪(miǎo)¹后,日落君山²元气中。
译文: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
注释:¹杪秋:晚秋。²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北望可堪回白首¹,南游聊得看丹枫²
译文:向北看只见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则看见枫叶红艳似火。
注释:¹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²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一路只顾观赏风景很少留神思考,结果到了巴陵还未作出好的诗篇。

  其一

  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夕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0-831
2、 彭锡瑞,七律二首 登岳阳楼,朔方,1983

dēngyuèyánglóuèrshǒu

chén sòngdài 

dòngtíngzhīdōngjiāngshuǐ西 liánjīngdòngyángchí 
dēnglínshǔhéngfēn shānshí 
wànláiyóuháiwàngyuǎn sānniánduōnàngèngpíngwēi 
báitóudiàofēngshuāng lǎocāngxiànbēi 

tiānpíngqíngfēng fānyànzhèngkōng 
lóutóumiǎoqiūhòu luòjūnshānyuánzhōng 
běiwàngkānhuíbáishǒu nányóuliáokàndānfēng 
hànlínfēnliúshǎo shīdàolíngháiwèigōng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píngshā--wánglíngrán

píngshācuīcánsuìyuèshē

yǒugēnhéngshuǐshíyānxiá

chūnzhìtáiwèidōngláixuězuòhuā

féngxīnghàn使shǐshuíbiànshìlíngchá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yìn)恭勤不倦¹,博学²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náng)³(chéng)数十萤(yíng)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注释: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在文中是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¹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恭:谨慎的意思。²博学:学识渊博。³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⁴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既具¹,未布²,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乃³,募民有能徙置北乃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xǐ)。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注释: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¹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具:准备就绪。²布:公布,颁布。³国都市南乃:指城后边市场南乃。⁴怪:感到奇怪。⁵金:古代货币单位。⁶辄:就。
于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时太子犯法。卫鞅(yāng)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sì)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qián),黥(qíng)¹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qiè)于私斗,乡邑大治。
译文: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人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注释:¹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