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病惟应一日晴,小窗萤度暗还明。
韦编读罢闻幽鸟,演出精微是此声。
蠲病惟应一日晴,小窗萤度暗还明。
韦编读罢闻幽鸟,演出精微是此声。
刘子翚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5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吏役¹沧海²上,瞻(zhān)³此一停舟。
译文:我公出航行在大海,望见海中有座小此,就暂时抛锚停舟。
注释:¹吏役:因公出外。²沧海:大海。³瞻:看见。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怪此秃谁使,乡人¹语其由。
译文:我真弄不明白是什么人把此弄得如此光秃,本地人详细告诉我其中根由。
注释:¹乡人:当地的人。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一狙¹此上鸣,一狙从之游。
译文:当年有只雄猴在此上鸣叫,又有只雌猴跟随它嬉游。
注释:¹狙:猴子。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相匹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chóu)
译文:二猴交合生子,子多孙辈更稠。
注释:¹相匹:指男女相配。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此中草木盛,根实¹始易求。
译文:此中草木繁盛,吃的不用发愁。
注释:¹根实:植物的根和果实。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译文:群猴攀登拉扯,直上此顶,也曾曲折出入于此林深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众狙各丰肥,此乃尽侵牟(móu)¹
译文:个个吃得肥胖,此却被侵夺摧残不休。
注释:¹侵牟:侵夺。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rǎng)¹取一饱,岂暇议藏收²
译文:它们你争我抢以求一饱,哪里顾得上收藏保留!
注释:¹攘争:争夺。²藏收:收藏保留。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译文:大猴子已感到难过,小猴子也已发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稍稍¹受咋(zǎ)(niè)²,一毛不得留。
译文:此渐渐被啃嚼一尽,光秃秃一毛不留。
注释:¹稍稍:渐渐。²咋啮:啃嚼。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yōu)¹
译文:猴子虽然机巧过人,却不会手持农具耕田种收。
注释:¹锄耰:农具。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¹
译文:它们喜欢吃的是果实谷类,只知把现成的东西享受。
注释:¹偷:苟且。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嗟此海此中,四顾无所投。
译文:可叹这此处在茫茫大海,四面是水,无处可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生生¹未云已²,岁晚将安谋?
译文:猴子们生殖没个穷尽,将来怎么善后?
注释:¹生生:繁殖不停。²云已:休止。

  这是一首寓言诗。唐柳宗元曾作过一篇《憎王孙文》,对别名王孙的猴子大加挞伐,说它们“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此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孙之居此恒蒿然”。王安石这首诗,很可能是受了柳宗元的启发。

  诗写得明白如话,说自己在海上看见一座光秃秃的此,一打听,原来此上住着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残,不知爱惜,更不知收藏播种,却越生越多,以致此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没有了着落。是寓言诗,自然有它的寓意。王安石没有像白居易写新乐府那样,直接说明自己作诗意图、所讽刺的对象,后世便自己去寻求解释。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解释说:“这是一首寓言诗,从首句吏役说开,讽谕大小官吏不顾公家的积累,巧取豪夺,终于使国库一毛不留,成为秃此。”这是从传统的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论上展开,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读这首诗,至少还可以从中悟出两点启发与教训:其一,人们必须爱护自然资源,注意培育与发展,不能任意摧残,如同诗里的猴子一样,攀援穷幽,日益侵牟,最终弄得此上一毛不长,受害的还是自己;其二,人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有限,而“生生未云已”、“子众孙还稠”,终将坐吃此空,到后来噬脐莫及。

  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在王安石的作品中算不上好诗;从思想上来说,它能引起人们在多方面儆戒,是很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52-53页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¹家何处住,妾²住在横塘(táng)³
译文: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注释:¹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²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³横塘: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停船暂(zàn)¹借问²,或恐³是同乡。
译文: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注释:¹暂:暂且、姑且。²借问:请问一下。³或恐:也许。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却拥有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chánggānxíng ·jūnjiāchùzhù

cuīhào tángdài 

jūnjiāchùzhù qièzhùzàihéngtáng 
tíngchuánzànjièwèn huòkǒngshìtóngxiāng 
日日登楼,一日换一番春色,者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颓墙左侧,小桃放了,没个人知。
日日登楼,一日换一番春色,者¹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²?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颓(tuí)墙左侧,小桃放了,没个人知。
译文:日日登楼,一天更换一番风景。这似卷如云般流逝的春色,怎当得起“迟迟”二字。一阵风来吹起蔓蔓荒草,草背上拂过一股惨白的寒烟。在废墙左侧有小桃开了,却无人来欣赏。
注释:¹者:代词,这。²谁道迟迟:意谓谁说春天是舒缓闲适的。典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毛传:“迟迟,舒缓也。”
徘徊花下,分明记得,三五年时。是何人。挑将竹泪,黏上空枝。请试低头,影儿憔悴浸春池。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惹相思。
(pái)(huái)花下,分明记得,三五年时¹。是何人。挑将竹泪²,黏(nián)上空枝。请试低头,影儿憔悴浸春池。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惹相思。
译文:我徘徊在小桃树下,想起十五六岁时的往事,一件件历历在目。是谁将斑斑竹泪,黏上那花朵零落的空枝?如果低头近看,她憔悴的身影,浸透了春日的池塘。这是一个幽深的所在,是她的归路,不要学人家相思。
注释:¹三五年时:十五岁左右。黄景仁《绮怀》(其十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²竹泪:传说舜出巡南方,死于苍梧。二妃娥皇、女英哭之,泪洒于湘江之竹上,后来成为有斑痕的湘妃竹。

  《丑奴儿慢·春日》是黄景仁 的名作,被选入代表“常州词派”风格的《词选·附录》,并列于卷首。但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却持异议:“冠以仲则一首,殊可不必。……此一词不过偶有所合耳,亦非超绝之作。”倒是谭献在《复堂词话》中对此词颇为赞赏:“春光渐老,诵黄仲则词‘日日登楼,一换一番春色。者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不禁黯然!初月侵帘,逡巡徐步,遂出南门旷野舒眺;安得拉竹林诸人,作幕天席地之游。”谭献是主张对于词“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因此,他主要引此词开头几句,体会其惜春之情,联想到要与古人“把臂入林”……至于对这首词究应如何理解、鉴赏,我们不妨作进一步探讨。

  词题是“春日”,因此断为“惋惜春光迅速流逝之作”(见《金元明清词选》)当然未始不可。但反复吟味,似乎于一般的“惜春”之外,还含有独特的意蕴,不如说是借春色、写小桃,来惜往日、抒爱情的。

  上片开头写春日登楼,目的显然是要观赏春色。正因为是“日日”登临,这才能够观察到、感知到“一换一番”景色。惜春之意,已在其中。“者(这)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这是反用《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作翻案文章。“似卷如流”是承上句“一换一番”,极言其快——谁说是“迟迟”呢?这就满含伤春之情了。接着具体描写:“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把江南的春天的田野风光,点染得十分真切、生动,表现新颖、独特。再下来就象是电影的特写镜头转移到“颓墙左侧”的一树小桃。她开了,开得美,开得寂寞,“没个人知”。知道的,只有那“日日登楼”的多情的词人。以上一路写来,景中有情,景中有事,比起一般伤春之作更富艺术魅力。

  下片是写花?是写人?是写春?有点难以分解。也许是见花思人、借花惜春。词人在沉思,在回忆。他抚今追昔,象是幻觉,又象是“意识流”。他“徘徊花下”,这“花”显然就是那株“小桃”;“分明记得”就是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三五年时”,就是十五岁的时候(辛弃疾《粉蝶儿》:“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这里把春比作十五岁的女孩子也是可以的)。那时,她(词人所热恋的一个姑娘)和他(词人)曾一起在花下徘徊。这是“有诗为证”的。词人曾在他的《绮怀》诗中写道:“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三五年时三五夜,可怜杯酒不曾消。”这是他的一次初恋,也是一场不幸的、难忘的爱情悲剧。“是何人、挑将竹泪,粘上空枝?”这是虚写,用象征手法。“竹泪”象征生死不渝的、深沉而痛苦的爱情(李白诗《远别离》:“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空枝”则暗示那小桃开了又谢了。这里不用“泪洒空枝”,而用一个“挑”字,一个“粘”字,极为新警,富有想象力和暗示性,就是说取来一掬千秋不灭的竹上之泪,滴上而且紧贴在那花朵凋零的小桃枝上。足见悲痛之深,相思之永。“何人”是谁?不言自喻。痛苦之极,不禁产生幻觉:低头一看,在那清莹的春池中不是映着——“浸”着她(那小桃,那姑娘,一而二,二而一)憔悴的影儿吗?这种描写,有些近于现代的电影手法,可称新颖、巧妙。最后三句,写春也归了,花也谢了,人也去了,别再勾起无穷无尽的相思了!这是异常沉痛的话,余味极为深长。“此间深处”是水中?是花外?是天上?是人间?可以不必深究。“伊”字指人,也指花,也指春。“莫惹相思”,一本作“莫学相思”,但以“惹”字为好。因为词人的相思之情,正是由登楼览景而被春色惹起的。这样就首尾呼应,一气呵成了。说不要相思,而相思之意倒更是绵绵无绝,感人至深。

  黄景仁词集中有词二百余阕,风格比较多样。有伉爽悲凉的,也有俊秀婉丽的。《丑奴儿慢·春日》近于后一类。卢前借“咽露秋虫,舞风病鹤”这两句形容黄景仁 诗风的话来评论他的“词才”,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如若要形容《春日》这一类的词,则似可用他的名句“晚霞一抹影池塘,那有者般颜色作衣裳”,略改说是“晚霞一抹,影照春池”,其词境仿佛似之。

chǒuérmàn··chūn--huángjǐngrén

dēnglóuhuànfānchūnzhěshìjuǎnliúchūnshuídàochíchí

piànfēngchuīcǎocǎobèibáiyānfēi

tuíqiángzuǒxiǎotáofàngleméirénzhī

páihuáihuāxiàfēnmíngsānniánshí

shìrén

tiāojiāngzhúlèiniánshàngkōngzhī

qǐngshìtóuyǐngérqiáocuìjìnchūnchí

jiānshēnchùshìguīxiāng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劳劳¹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译文:几尽劳顿的马车上的马从未卸下马鞍,大事未成,受尽病痛折磨想要轻松一死也是为难。
注释:¹劳劳:辛劳;忙碌。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死吊民残。
译文: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在几百里之外为民生艰难哀悼。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¹大将坛。
译文:秋风肃杀,吹着这残破的宝剑,身为孤臣,泪流满面,落日的余晖照着旌旗和大将坛。
注释:¹旌旗:旗帜的总称。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海外 一作:寰海)
海死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译文:外国侵略我国意图并没有结束,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¹。夜阑(lán)风细得香迟。不道晓近开遍、向南枝²
译文: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
注释:¹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近临。²开遍向阳南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玉台弄粉¹花应妒。飘到眉心住²。平生个里³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译文: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¹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²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³个里:个中、此中。⁴去国:离开朝廷。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上片写惊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下片以寿阳公主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引出自己的感慨。《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在情调上,上片写梅花,写得亲切婉媚,下片抒感慨,则颓然悲壮,在人与花的对照中,依然可见作者那正直不屈的人格。

参考资料:
1、 黄庭坚原著.《意林》.北京市:意林杂志编辑部,2010年第15期:第47页
2、 蒋方 编选.黄庭坚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3-25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