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笠宜多病,衣冠错致身。
清愁偏待客,白发解禁人。
江月深留雪,山梅探借春。
兴从湖上发,诗为道人频。
蓑笠宜多病,衣冠错致身。
清愁偏待客,白发解禁人。
江月深留雪,山梅探借春。
兴从湖上发,诗为道人频。
陈师道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4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
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
译文:秋浦满是竹实,凤凰来到这里怎么还会饥饿?
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译文:还同月下的喜鹊,绕了三圈都没有找到可以安然栖息的枝条。
夫子即琼树,倾柯拂羽仪。
夫子即琼(qióng)¹,倾柯(kē)拂羽仪。
译文:夫子你就是琼树,倾斜下垂的枝条庇护。
注释:¹琼树:即琼枝。以谬琳琅轩为食,凤凰食之。
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
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
译文:敬仰你的高尚品德,别后会日夜把你思念。
诗的开头用凤雏依梧桐而栖和啄食竹实的典故,说明秋浦地方政绩得人心,自己对此地很留恋,接着又用曹操诗强化这种感想,然后把话题转向柳圆,表达自己的心愿。巧妙用典和就典故发议论切入现实,是这首诗的特点。晚年的李白飘泊在江南,也许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曾有不少夸赞地方长官的诗,常常会将古人的德、言、行随手拈来用入诗中,却并不是累赘繁琐,不妨碍思想的流畅表达,其中既有诗人艺术技巧高超熟练之处,也有暂为人下的无奈。
参考资料:
1、 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22页

zèngliǔyuán--bái

zhúshímǎnqiūfènglái

háitóngyuèxiàquèsānràowèiānzhī

ziqióngshùqīng

怀huáijūnliànmíngguīxiāng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出镇淮门,循¹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wěng)²,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jiàn)³;又如丽人靓妆袨(xuàn),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译文:出了镇淮门,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岸边起伏姿态多样,竹木郁郁葱葱,映照得河水愈发清幽。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乘了小艇,沿河向西北而行,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宛然而见,既像是一道垂虹向下饮于涧中,流光四溢;又像是一个装扮漂亮的美人正照着镜子,顾盼生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了。
注释:¹循:依照。²蓊郁:形容草木茂盛或浓密。³涧:山间小溪。⁴袨服:盛服,艳服。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hàn)(dàn)¹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fǎng),络绎如织²,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译文:游客登平山堂,大多都要去法海寺,往往要下船而选择步行,所以必定要经过红桥。红桥四面都是荷塘。六七月间,荷花开了,香气能飘到数里之外,于是来往游玩的船只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快意的游览了。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都要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
注释:¹菡萏:荷花的别称。²络绎如织:这里是指来往船只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zhǔ)和。
译文:登上红桥,四处观望,忽然又徘徊感叹。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却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缘故。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齐景公和晏子游于牛山时生发的悲凉,现在看来,也是有怨的啊康熙元年六月十五日,我与箨庵、茶村、伯玑一行人,依律而互相唱和。箨庵接着加了一章,我跟着他唱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jiē)¹!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gòu)²,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译文:唉,用音乐来陶冶情操何必要等到中年呢?山水清音,本就是一段佳话。我与朋友们或聚或散,本来就不恒久,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轻易就能遇到的,所以红桥的名字,或许反而因我们几个而流传于后世,为后世怀古凭吊者平添些徘徊感叹,就如同我今日一般,这又有谁说得准呢。
注释:¹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²遘:相遇;碰上。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江上旗亭¹,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lán)呼渡。云压沙鸥暮。
注释:¹旗亭:即酒楼。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漠漠¹阑阑²,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lǔ)³。相逐寒潮去。
注释:¹漠漠:密布弥漫的样子。²阑阑:这里指的是风雨声。³柔橹:指船桨,也指船桨划动的击水声。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两句起笔,写出离别的地点在“江上旗亭”。在江边小酒楼里为朋友饯行。离愁难堪,更何况“送君还是逢君处”。过去欢乐地相逢在这个地方,而眼下分手又是在这同一个地方;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悲哀。抚今追昔,触景生情,更令人不堪回忆过去。

  “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二句,写作者与友人不得不分手时的无限眷恋之情。之所以“劝君更进一杯酒”,是因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不知何日再次相逢。尽管深情留连,眷恋不舍,但酒阑日暮,只得分手,只好呼唤渡船载友离去。苍茫的暮霭中,只有沙鸥在低暗的云层下飞翔,离别而去的朋友,犹如眼前这“天地一沙鸥”,行踪不定,浪迹天涯。而送行者的此时的心情,又好像周围四合的暮云一样黯淡无光,这里“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呼渡”、“沙鸥”与“江上”照应。

  下片“漠漠阑阑,香冻梨花雨”,承接上片结句的句意。写出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无限愁思。“香冻”和“梨花雨”,可见此时正是春天。潇潇暮雨洒江天,天解人意,好像为离别而洒泪,云霭弥漫,春寒料峭,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怎能不使人“添愁绪”呢!“添”,给本来已贮满愁绪的心头,又增添了几许愁绪。结句意蕴深远:“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随着那令人闻之肠断的船桨声,朋友所乘之船与寒潮相逐逐渐远去,船橹击水声则愈来愈弱,而伫立江岸的词人的心情,即久久不能平静。独立苍茫,暮雨潇潇,柔橹远去,心随船往……这是一幅非常使人动情的“暮雨江干送行图”。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暖雨晴风初破冻¹,柳眼²梅腮³,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diàn)重。
译文: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感觉到春天将近了。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
注释:¹初破冻:刚刚解冻。²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³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⁴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¹试夹衫金缕缝²,山枕³斜欹(qī),枕损钗(chāi)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注释:¹乍:起初,刚刚开始。²金缕缝:用金线缝成的衣服。³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⁴欹:靠着。⁵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⁶夜阑:夜深。⁷灯花: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斜”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采。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 .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324-325

diéliànhuā ·nuǎnqíngfēngchūdòng

qīngzhào sòngdài 

nuǎnqíngfēngchūdòng liǔyǎnméisāi juéchūnxīndòng jiǔshīqíngshuígòng lèiróngcánfěnhuādiànzhòng 
zhàshìjiáshānjīnféng shānzhěnxié zhěnsǔnchāitóufèng bàonóngchóuhǎomèng lányóujiǎndēnghuānòng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一径¹沿崖²踏苍³壁,半坞(wù)寒云抱泉石。
译文: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向上走,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被寒冷的云朵环绕着。
注释:¹径:小路。²崖:山崖。³苍:深青色。⁴坞:山坳。⁵抱:环绕,围绕。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山翁(wēng)¹酒熟²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译文:去拜访的隐者喝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
注释:¹山翁:指诗题中诗人所访的隐者。²酒熟:酒酿制结束。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参考资料:
1、 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10-111页

访fǎngyǐnzhě--guōxiángzhèng

jìng沿yáncāngbànhányúnbàoquánshí

shānwēngjiǔshúchūméncánhuāmǎ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