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有道者,隐处入松陵。堂构中和在,人将太古称。
吴君有道者,隐处入松陵。堂构中和在,人将太古称。
箕裘今奕叶,簪绶世飞腾。榻有留徐稚,门多候季膺。
箕裘今奕叶,簪绶世飞腾。榻有留徐稚,门多候季膺。
兴来书满案,欢极酒如渑。山水长招隐,琴樽或聚朋。
兴来书满案,欢极酒如渑。山水长招隐,琴樽或聚朋。
桃溪春涨小,笠泽晚波澄。芳草帘频捲,孤云几独凭。
桃溪春涨小,笠泽晚波澄。芳草帘频捲,孤云几独凭。
松江全带雨,苕水半流冰。琳馆闻霜磬,香台见夜灯。
松江全带雨,苕水半流冰。琳馆闻霜磬,香台见夜灯。
茆亭深絓月,雪洞尽垂藤。贤圣惟心到,乾坤一气凝。
茆亭深絓月,雪洞尽垂藤。贤圣惟心到,乾坤一气凝。
仲尼嗟已远,兹道更谁徵。
仲尼嗟已远,兹道更谁徵。

wéngāngzhōngtáng--wánggōng

jūnyǒudàozhěyǐnchùsōnglíngtánggòuzhōngzàirénjiāngtàichēng

qiújīnzānshòushìfēiténgyǒuliúzhìménduōhòuyīng

xìngláishūmǎnànhuānjiǔmiǎnshānshuǐzhǎngzhāoyǐnqínzūnhuòpéng

táochūnzhǎngxiǎowǎnchéngfāngcǎoliánpínjuǎnyúnpíng

sōngjiāngquándàisháoshuǐbànliúbīnglínguǎnwénshuāngqìngxiāngtáijiàndēng

máotíngshēnguàyuèxuědòngjǐnchuíténgxiánshèngwéixīndàogānkūnníng

zhòngjiēyuǎndàogèngshuízhēng

王恭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10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¹矣上帝,临²³有赫(hè)。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yuán)¹⁰¹¹爰度(duó)¹²。上帝耆(jī)¹³之,憎其式廓¹⁴。乃眷¹⁵西顾¹⁶,此¹⁷维与宅¹⁸
译文: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注释:¹皇:光辉、伟大。²临:监视。³下:下界、人间。⁴赫:显著。⁵莫:通“瘼”,疾苦。⁶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⁷政:政令。⁸获:得。不获,不得民心。⁹四国:天下四方。¹⁰爰:就。¹¹究:研究。¹²度:图谋。¹³耆:读为“稽”,考察。¹⁴式廓:犹言“规模”。式:语助词。¹⁵眷:思慕、宠爱。¹⁶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¹⁷此:指岐周之地。¹⁸宅:安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¹之屏(bǐng)²之,其菑(zī其翳(yì)。修之平之,其灌其栵(lì)。启之辟¹⁰之,其柽(chēng)¹¹其椐(jū)¹²。攘¹³之剔¹⁴之,其檿(yǎn)¹⁵其柘(zhè)¹⁶。帝¹⁷迁明德¹⁸,串夷¹⁹²⁰²¹。天立厥²²²³,受命既²⁴²⁵
译文: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天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注释:¹作:借作“柞”,砍伐树木。²屏:除去。³菑:指直立而死的树木。⁴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⁵修:修剪。⁶平:铲平。⁷灌:丛生的树木。⁸栵:斩而复生的枝杈。⁹启:开辟。¹⁰辟:排除。¹¹柽:木名,俗名西河柳。¹²椐:木名,俗名灵寿木。¹³攘:排除。¹⁴剔:剔除。¹⁵檿:木名,俗名山桑。¹⁶柘: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¹⁷帝:天帝。¹⁸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¹⁹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²⁰载:则。²¹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²²厥:其。²³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²⁴既:犹“而”。²⁵固:坚固、稳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帝省(xǐng)¹其山²,柞(zuò)(yù)³,松柏斯兑(duì)。帝作作对,自大伯¹⁰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¹¹。则¹²友其兄,则笃¹³其庆¹⁴,载¹⁵¹⁶之光¹⁷。受禄无丧¹⁸,奄¹⁹有四方。
译文:天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天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天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注释:¹省:察看。²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³柞、棫:两种树名。⁴斯:犹“乃”。⁵拔:拔除。⁶兑:直立。⁷作:兴建。⁸邦:国。⁹对:疆界。¹⁰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¹¹友:友爱兄弟。¹²则:犹“能”。¹³笃:厚益,增益。¹⁴庆:吉庆,福庆。¹⁵载:则。¹⁶锡:同“赐”。¹⁷光:荣光。¹⁸丧:丧失。¹⁹奄:全。尽。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mò)¹其德音,其德克²³。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wàng)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¹⁰文王,其德靡悔¹¹。既受帝祉(zhǐ),施(yì)¹²于孙子。
译文:就是这位王季祖宗,天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天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注释:¹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²克:能。³明:明察是非。⁴类:分辨善恶。⁵长:师长。⁶君:国君。⁷王:称王,统治。⁸顺:使民顺从。⁹比:使民亲附。¹⁰比于:及至。¹¹悔:借为“晦”,不明。¹²施:延续。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帝谓文王:无然畔(pàn)(yuán)¹,无然歆(xīn)²,诞³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gōng)。王赫¹⁰怒,爰整其旅¹¹,以按¹²徂旅¹³。以笃¹⁴于周祜(hù)¹⁵,以对¹⁶于天下。
译文:天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注释:¹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²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³诞:发语词。⁴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⁵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⁶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⁷徂:往,至。⁸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⁹赫:勃然大怒的样子。¹⁰斯:犹“而”。¹¹旅:军队。¹²按:遏止。¹³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¹⁴笃:厚益、巩固。¹⁵祜:福。¹⁶对:安定。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¹其在京²,侵自阮疆。陟(zhì)³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yǎn)原,居岐(qí)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译文: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注释:¹依:凭借。²京:高丘。³陟:登。⁴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⁵阿:大的丘陵。⁶鲜:犹“巘”,小山。⁷阳:山南边。⁸将:旁边。⁹方:准则,榜样。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¹声以²色,不长³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gòu)尔仇,同尔弟兄¹⁰。以尔钩援¹¹,与尔临冲¹²,以伐崇¹³(yōng)¹⁴
译文:天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天帝意旨遵循莫忘。”天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注释:¹大:注重。²以:犹“与”。³长:挟,依恃。⁴夏:夏楚,刑具。⁵革:兵甲,指战争。⁶顺:顺应。⁷则:法则。⁸仇:同伴。⁹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¹⁰弟兄:指同姓国家。¹¹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¹²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¹³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¹⁴墉:城墙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临冲闲闲¹,崇墉言言²。执讯³连连,攸(guó)安安。是是禡(mà),是致¹⁰是附¹¹,四方以无侮。临冲茀(fú)¹²,崇墉仡(yì)¹³。是伐是肆¹⁴,是绝是忽¹⁵。四方以无拂¹⁶
译文: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¹闲闲:摇动的样子。²言言:高大的样子。³讯:读为“奚”,俘虏。⁴攸:所。⁵馘: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⁶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⁷是:乃,于是。⁸类:通“禷”,出征时祭天。⁹禡: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¹⁰致:招致。¹¹附:安抚。¹²茀茀:强盛的样子。¹³仡仡:高崇的样子。¹⁴肆:通“袭”。¹⁵忽:灭绝。¹⁶拂:违背,抗拒。

  这首颂诗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说明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天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天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天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这些内容表现了周从一个小部族逐渐发展壮大,依靠的绝对不是后世所歌颂的单纯的所谓礼乐教化,而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武力征伐,扩张疆域,从而获得了灭商的实力。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述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却又显得非常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7-544
2、 姚小鸥 郑丽娟.《大雅·皇矣》与“文王之德”考辨[J].中州学刊,2007,02.

huáng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huángshàng línxiàyǒu jiānguānfāng qiúmínzhī wéièrguó zhènghuò wéiguó yuánjiūyuánduó shàngzhī zēngshìkuò nǎijuàn西 wéizhái 

zuòzhībǐngzhī  xiūzhīpíngzhī guànliè zhīzhī chēng rǎngzhīzhī yǎn檿zhè qiānmíng chuànzài tiānjuépèi shòumìng 

xǐngshān zuò sōngbǎiduì zuòbāngzuòduì tàiwáng wéiwáng yīnxīnyǒu yǒuxiōng qìng zàizhīguāng shòusàng yǎnyǒufāng 

wéiwáng duóxīn yīn míng mínglèi zhǎngjūn wángtàibāng shùn wénwáng huǐ shòuzhǐ shīsūn 

wèiwénwáng ránpànyuán ránxīnxiàn dànxiāndēngàn réngōng gǎntàibāng qīnruǎngōng wáng yuánzhěng àn zhōu duìtiānxià 

zàijīng qīnruǎnjiāng zhìgāogāng shǐlíng língē yǐnquán quánchí duóyǎnyuán zhīyáng zàiwèizhījiāng wànbāngzhīfāng xiàmínzhīwáng 

wèiwénwáng huái怀míng tàishēng zhǎngxià shízhī shùnzhī wèiwénwáng gòuěrqiúfāng tóngěrxiōng ěrgōuyuán ěrlínchōng chóngyōng 

línchōngxiánxián chóngyōngyányán zhíxùnliánlián yōuguóānān shìlèishì shìzhìshì fāng línchōng chóngyōng shìshì shìjuéshì fāng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古木阴中系(xì)¹短篷²,杖藜(lí)³扶我过桥东。
译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注释:¹系:联接。²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³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¹,吹面不寒杨柳风²。 
译文: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¹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²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8-43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5-256
3、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jué

zhìnán sòngdài 

yīnzhōngduǎnpéng zhàngguòqiáodōng 
zhānshī湿xìnghuā chuīmiànhányángliǔfēng 
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烦暑。一枕新凉宜客梦,飞入藕花深处。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刬然长啸,起来秋满庭户。
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¹烦暑。一枕新凉宜客梦,飞入藕花深处。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刬(chǎn)²长啸,起来秋满庭户。
译文:秋风好像通晓人意,为人们洗刷尽了三伏天的酷热。枕边吹来清新、凉爽的秋风,趁此良辰睡去,梦里追逐新凉游荡,最后竟飞到了荷花丛深处。在此安宁祥和、庄严清净的琉璃世界中,人的一切烦恼苦闷都荡然无存,胸怀也变得如冰雪般澄澈高洁。我发出一声长叹,坐起身来,看着那满院的秋色。
注释:¹三庚:三伏。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²刬然:一作“划然”。
应笑楚客才高,兰成愁悴,遗恨传千古。作赋吟诗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淡月阑干,微云河汉,耿耿天催曙。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
应笑楚客¹才高,兰成愁悴,遗恨传千古。作赋吟诗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淡月阑干,微云河汉²,耿耿³天催曙。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
译文:应该笑那才华横溢的屈原和因忧愁而憔悴的兰成吧,他们千年的遗恨流传至今。吟诗作赋只不过是他们无奈的自我排遣罢了,那些忠言无人赏识不值分文,甚至不够买一杯清酒。淡淡的月亮西沉了,银河周围飘浮着薄云。天色渐亮,催促着黎明的到来。有谁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呢?恐怕只有打在梧桐树叶上稀疏的雨点吧。
注释:¹楚客:屈原。²河汉:指天上的银河。³耿耿:形容明亮。
本词上片侧重写秋夜之所见,下片主要写秋夜之所思所感。作者认为,古来骚人往往为人生失意而遗恨千古,何如托身山林,寄情风月呢?这当然是消极的,但在当时作为志行高洁者自我解脱的一种出路,也自有可理解之处。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到处陂(bēi)¹决决²流,垂杨百里罨(yǎn)³平畴(chóu)
译文:池塘里流着清水,垂柳罨覆着平野。到处一片翠绿,满眼都是生机。
注释:¹陂塘:池塘。²决决:流水声。³罨:覆盖。⁴平畴:平整的田地。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行人¹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译文:使人觉得仿佛胡须眉毛都被染绿了,一路蝉声陪伴我走过许州。
注释:¹行人:出行人。此处指自己。

  过许州时,诗人身处绵延百里的柳荫道中,碧青的池水,翠绿的垂杨,周围一片绿色,他甚至觉得连自己的胡须、眉毛也被这美好的景色染绿了,这使他感到十分赏心悦目。而一路知了的欢快叫声,更增添了他的愉悦之情,使他非常轻松地在不知不觉中过了许州。

  这首诗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都是些类乎村夫野老之语从心底自然流出,没有丝毫雕琢痕迹。但只要静气按节,密咏恬吟,就会涵濡深悟其妙,真可谓是“语淡而味终不薄”。第一句“到处陂塘决决流”,是从听觉角度写池塘美妙的流水声。“决决”,流也,见《广雅释训》,王念孙疏证:“《说文》:‘决,行流也。’重言之则曰‘决决’;‘决决’,水貌也。”韦应物的《县斋诗》有“决决水泉动”之句,范成大的《喜雨诗》有“流渠决决绕幽居”之句。诗人用“决决”一词来攀写潺潺的流水声,不仅穷其声音,而且形神毕现,那种水流的状态,如一群孩童你追我逐,如几十只鸭子争相戏水,哗哗的水声和欢声笑语相互融合,那的确是一幅非常绚丽的图画。而后两句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是诗,也是画,足以引人扬首展眉、心旷神怡。末尾一句,表达了诗人轻快的心情,听着蝉声好像忘掉了旅途的劳累。

guòzhōu

shěnqián qīngdài 

dàochùbēitángjuéjuéliú chuíyángbǎiyǎnpíngchóu 
xíngrénbiàn便juéméi绿 chánshēngguòzhōu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李侯¹有佳句²,往往似阴铿(kēng)³
译文:李白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
注释:¹李侯:指李白。²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借指美妙的诗文。³阴铿:南朝文学家,字子坚,官至陈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余亦东蒙客¹,怜²君如弟兄。
译文: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注释:¹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东蒙,此指鲁郡(今山东兖州)一带。²怜:喜爱。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醉眠秋共被¹,携手日²同行。
译文: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注释:¹共被:同被而寝,谓亲如兄弟。²日:一作“月”。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更想幽期¹处,还寻北郭生²
译文:想到我们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郭先生。
注释:¹幽期:隐逸之期约。²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称,借指隐士。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入门高兴¹发,侍立小童²清。
译文: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年幼的小童也让人感到清雅。
注释:¹高兴:高雅的兴致。²小童:年幼的男仆。《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落景(yǐng)¹闻寒杵(chǔ)²,屯云³对古城。
译文: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
注释:¹落景:夕阳。景,同“影”。²寒杵:寒秋时的杵声。³屯云:积聚的云气。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向来吟橘颂¹,谁²与讨莼(chún)(gēng)³
译文: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注释:¹橘颂:《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²谁:一作“惟”。³莼羹:用蓴菜烹制的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不愿论簪(zān)(hù)¹,悠悠²沧海情³
译文: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注释:¹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²悠悠:安闲貌。³沧海情:谓无复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此诗先写作者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全诗有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

  全诗可分三部分。

  开头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作者对待李白的交情。两人共被同行,亲如弟兄。“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可见作者是应约来此欢聚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见来此已是秋天,更见二人情谊之深。

  中间六句为第二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两句,叙途中之事。“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

  虽然诗中有对李白的赞叹,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几幅简约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寻北郭”“入门高兴发”“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归,望天,问海,这种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刘辰翁以为“入门高兴发,侍立小重清”两句不可解,金陵生撰文认为此即曹洞宗所谓“不犯正位”,言小童清,则主人之清雅脱俗固不难想见。“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两句,朱彝尊谓“‘谁’字疑当作‘惟’字谓得”。金陵生据诗意认为当以“谁”为长。此联是正反两面言之,上句谓范十隐居自是为全其志节,如《橘颂》所咏之“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者;下句反诘,谁欲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若作“惟”则与结联“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表意重复。

  这首诗写寻范居士仅数句,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确乎难能可贵。若论叙事的真实、细节的生动、形象的传神、语言的幽默,却不及李白同时的作品《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3-85
2、 金陵生.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解.文学遗产,2002(0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