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古城路,上尽见青山。
黄花古城路,上尽见青山。
桑柘晴川口,牛羊落照间。
桑柘晴川口,牛羊落照间。
野情随卷幔,尘事隔重关。
野情随卷幔,尘事隔重关。
道合偏重赏,官微独不闲。
道合偏重赏,官微独不闲。
鹤分琴久罢,书到雁应还。
鹤分琴久罢,书到雁应还。
为谢登临客,琼林寄一攀。
为谢登临客,琼林寄一攀。
卢纶

卢纶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 3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译文: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黄莺(yīng)久住浑¹相识,欲别频(pín)²四五声。
译文: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注释:¹浑:全。²频啼:连续鸣叫。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jiābiéshàngtíng

róng tángdài 

hǎoshìchūnfēngshàngtíng liǔtiáoténgwànqíng 
huángyīngjiǔzhùhúnxiāngshí biépínshēng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晋文公¹既定襄王²于郏³,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译文: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襄王不许,说:“从前以先王掌管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供奉天帝和山川百神,以供应百姓兆民的用度,以防备诸侯不服朝廷或意外的患难。其余的土地就平均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使人们各有地方安居,以顺应天地尊卑的法则,而不受灾害。先王还有什么私利呢?他宫内女官只有九御,宫外官员只有九卿,足够供奉天地神灵而已,岂敢尽情满足他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只有死后生前衣服用具的色彩花纹有所区别,以便君临天下、分别尊卑罢了。此外,天子还有什么不同?
注释:¹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²襄王:周襄王。³郏:今河南洛阳西。⁴隧:掘墓道安葬。古时天子的葬礼。⁵甸服:国都近郊之地。⁶不庭:不来进贡。⁷不虞:意料不到的事。⁸神祇:天神和地神。⁹百度:各种法令、法度。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今天降祸灾¹於周室,余一人²仅亦守府,又不佞³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译文:现在上天降祸周朝,寡人也只是谨守先王故府的遗规,加以自己无能,不得不麻烦叔父;如果再分出先王的大礼来报答寡人的私德,那么,叔父也会厌恶寡人,责备寡人了。否则,寡人岂敢有所吝惜?前人说过:‘身上的佩玉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不一样。’如果叔父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姓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服饰文采以安抚百姓,寡人也许会流放边疆,还有什么话可说?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位列公侯,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分;那么,天子所用的大礼就不可更改了。叔父还是努力发扬德行吧,您所需要的事物自然会来的。就算以敢因酬私德而改变先王的制度,从而玷辱了天下,又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又如何推行政令?否则,叔父有的是土地,就是开通墓道举行隧礼,寡人又从何知道呢?”
注释:¹天降祸灾:周王朝发生内乱。²余一人:古代帝王的谦称。³不佞:谦词,不才。⁴叔父:天子对同姓诸侯的称呼。⁵更姓改物:改朝换代。⁶显庸:显示功能。⁷流:放逐。⁸辟:受刑罚。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译文:晋文公于是不敢请隧礼,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去了。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郭橐(tuó)¹,不知始²何名。病偻(lǚ)³,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其名¹⁰,亦自谓¹¹“橐驼”云¹²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注释:¹橐驼:骆驼。这里指驼背。²始:最初。³病偻:患了脊背弯曲的病。⁴隆然:脊背突起的样子。⁵有类:有些像。⁶之:代词,指起外号这件事。⁷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当:恰当。⁸因:于是,就,副词。⁹舍:舍弃。¹⁰其名:他原来的名字。¹¹谓:称为。¹²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豪富人 一作:豪家富人)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¹西。驼业²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³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¹⁰。他植者¹¹虽窥伺效慕¹²,莫¹³能如¹⁴也。(豪富人 一作:豪家富人)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
注释:¹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²业:以……为业,名词作动词。³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为,从事,经营。⁴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郭橐驼),取养:雇用。⁵或:或者。⁶移徙:指移植。徙,迁移。⁷硕茂:高大茂盛。⁸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⁹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¹⁰蕃:多。¹¹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¹²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效仿。窥伺:偷偷地察看。效慕:仿效,慕也是"效"的意思。¹³莫:没有谁,代词。¹⁴如:比得上,动词。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有问之¹,对曰:“橐驼²非能使木³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¹⁰¹¹¹²,其培¹³欲平,其土欲故¹⁴,其筑¹⁵欲密¹⁶。既然¹⁷¹⁸,勿动¹⁹勿虑²⁰,去²¹不复顾²²。其²³(shì)²⁴也若子²⁵,其置²⁶也若弃²⁷,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²⁸。故吾不害其长²⁹而已³⁰,非有能硕茂³¹之也;不抑耗其实³²而已,非有能早而蕃³³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³⁴而土易³⁵,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³⁶。苟³⁷有能反是者³⁸,则又爱之太恩³⁹,忧之太勤⁴⁰。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⁴¹,爪其肤⁴²⁴³⁴⁴其生枯⁴⁵,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⁴⁶,而木之性日以离⁴⁷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⁴⁸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注释:¹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²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³木:树。⁴寿且孳: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⁵天:指自然生长规律。⁶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致,使达到。⁷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⁸凡:凡是,所有,表示概括,副词。⁹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¹⁰本:树根。¹¹欲:要。¹²舒:舒展。¹³培:培土。¹⁴故:旧。¹⁵筑:捣土。¹⁶密:结实。¹⁷既然:已经这样。¹⁸已:(做)完了。¹⁹勿动:不要再动它。²⁰勿虑:不要再担心它。²¹去:离开。²²顾:照看。²³其:如果,连词。²⁴莳:栽种。²⁵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²⁶置:放在一边。²⁷若弃:像丢弃了一样不管。²⁸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得到了。则:那么,连词。者:助词,无义。²⁹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³⁰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³¹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³²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³³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³⁴根拳:树根蜷缩。³⁵土易:更换新土。³⁶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焉:句中语气词,无义。³⁷苟:如果,连词。³⁸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³⁹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⁴⁰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⁴¹甚者:更严重的。甚,严重。⁴²爪其肤:掐破树皮。爪,掐,作动词用。⁴³以:表目的,连词,用来。⁴⁴验:检验,观察。⁴⁵生枯:活着还是枯死。⁴⁶疏密:指土的松与紧。⁴⁷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⁴⁸不我若:不若我,比不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理 一作:官理)
问者曰:“以子之¹²,移之³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¹⁰,而¹¹卒以祸¹²。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¹³促尔耕¹⁴,勖(xù)¹⁵尔植¹⁶,督¹⁷尔获¹⁸,早缫(sāo)而绪¹⁹,早织而缕²⁰,字²¹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²²。’鸣鼓而聚之²³,击木²⁴而召之。吾小人²⁵(chuò)(sūn)(yōng)²⁶²⁷劳吏者²⁸,且²⁹不得暇³⁰,又何以³¹蕃吾生³²而安吾性³³耶?故病且怠³⁴。若是³⁵,则与吾业者³⁶³⁷亦有类³⁸乎?”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兴旺,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注释:¹之:助词,的。²道:指种树的经验。³之:代词,指种树之“道”。⁴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⁵而已:罢了。⁶理:治理百姓。⁷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⁸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⁹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¹⁰焉:代词,同“之”。¹¹而:但,连词。¹²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¹³官命:官府的命令。¹⁴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¹⁵勖:勉励。¹⁶植:栽种。¹⁷督:督促。¹⁸获:收割。¹⁹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缫: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²⁰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²¹字:养育。²²遂而鸡豚: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顺利地成长。豚,猪。²³聚之:召集百姓。聚:使聚集。²⁴木:这里指木梆。²⁵吾小人:我们小百姓。²⁶辍飧饔: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²⁷以:来,连词。²⁸劳吏者:慰劳当差的。²⁹且:尚且。³⁰暇:空暇。³¹何以:以何,靠什么。³²蕃吾生: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³³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³⁴病且怠:困苦又疲劳。病:困苦。怠:疲倦。³⁵若是:像这样。³⁶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³⁷其:大概,语气词。³⁸类:相似。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问者曰:“嘻¹,不亦善夫²!吾问养树,得养人³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注释:¹嘻:感叹词,表示高兴。²不亦善夫:不是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³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⁴传:作传。⁵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⁶戒:鉴戒。

  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第三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前后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

  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四段。

  四、五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参考资料:
1、 种树郭橐驼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2-6]
2、 王彬主编.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zhòngshùguōtuótuózhu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guōtuótuó zhīshǐmíng bìng lóngránxíng yǒulèituótuózhě xiāngrénhàozhī tuó  tuówénzhīyuē  shènshàn míngdàng  yīnshěmíng wèi tuótuó yún 

    xiāngyuēfēngxiāng zàichángān西 tuózhòngshù fánchángānháorénwéiguānyóumàiguǒzhě jiēzhēngyíngyǎng shìtuósuǒzhòngshù huò huó qiěshuòmào zǎoshífán zhízhěsuīkuīxiào néng  (háorénzuò háojiārén )

    yǒuwènzhī duìyuē  tuótuófēinéngshǐ使shòu寿qiě néngshùnzhītiān zhìxìngyāněr fánzhízhīxìng běnshū péipíng  zhù rán dòng  shìruò zhìruò tiānzhěquánérxìng hàizhǎngér fēiyǒunéngshuòmàozhī hàoshíér fēiyǒunéngzǎoérfánzhī zhízhěrán gēnquánér péizhī ruòguòyān gǒuyǒunéngfǎnshìzhě yòuàizhītàiēn yōuzhītàiqín dànshìér ér shènzhě zhǎoyànshēng yáoběnguānshū érzhīxìng suīyuēàizhī shíhàizhī suīyuēyōuzhī shíchóuzhī ruò yòunéngwéizāi  

    wènzhěyuē  zhīdào zhīguān   tuóyuē  zhīzhòngshùér  fēi ránxiāng jiànzhǎngrénzhěhàofánlìng ruòshènliányān érhuò dànláiéryuē  guānmìngěrgēng ěrzhí ěrhuō zǎosāoér zǎozhīér éryòuhái suìértún  míngérzhī érzhàozhī xiǎorénchuòsūnyōngláozhě qiěxiá yòufánshēngérānxìng bìngqiědài ruòshì zhěyǒulèi   (zuò guān )

    wènzhěyuē   shàn wènyǎngshù yǎngrénshù  zhuànshìwéiguānjiè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¹之方中,作于²³宫。揆(kuí)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zhēn)(lì),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译文: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注释:¹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²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³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⁴揆:测度。⁵日:日影。⁶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椅,山桐子。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升彼虚¹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²,景山³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译文: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注释:¹虚: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²堂:楚丘旁邑。³景山:大山。⁴京:高丘。⁵臧:好,善。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¹雨既零²,命彼倌(guān)³人。星言(sù)驾,说(shuì)于桑田。匪也人,秉心塞渊¹⁰。騋(lái)¹¹(pìn)¹²三千¹³
译文: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小倌人。天晴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良马三千多如云。
注释:¹灵:善。²零:落雨。³倌:驾车小臣。⁴星言:晴焉。⁵夙:早上。⁶说,通“税”,歇息。⁷匪:犹“彼”。⁸直:特也。⁹秉心:用心、操心。¹⁰塞渊:踏实深远。¹¹騋:七尺以上的马。¹²牝:母马。¹³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此诗分三章,每章共七句。首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古代科学技术还比较原始,建造宅邸需要定向,只能依靠日星。定星每年夏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黄昏时分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至于东西,揆度日影也可确知。又十月后期方届农闲,严寒尚未至,古人于此时修宫筑室,自是相当科学。至于栽种树木,古代在宫殿庙宇建筑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也有一定规定。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兴土木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可见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非苟且偷安者比,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写的是群体劳动,那样的科学规划,那样的紧张有序,那样的自豪自信,在颇为整饬而略带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读者仿佛触摸到了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可是,人们不可能自发盲目劳作,也不可能群龙无首,这一大规模工程究竟由谁擘画和领导的,由此造成小小悬念,自然折入二章的倒叙缘由,章法安排上具有跌宕之势。

  二章追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全过程包括二个层次: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端详得极其细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作为贤君自然不会疏忽。这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划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最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读者认识古代历史。

  与二章大刀阔斧手笔迥不相侔,三章却于细微处见精神。三章写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有一天夜里春雨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文公平时夙兴夜寐劳瘁国事的情景,都不难想见。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结穴,揭出题旨:他可不是平庸的一般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深远啊!全诗叙事,都用赋的手法,从赋中让人品味出赞颂的韵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二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不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才使卫国由弱变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写,无不围绕“秉心塞渊”而展开。

  诗末句“騋牝三千”,好像与全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上述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此句是果。兵强马壮,常体现一国的富强,在文公治理下,卫国确实日臻富强。《诗经原始》也高度评价文公治卫,称其“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96-99

dìngzhīfāngzhōng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dìngzhīfāngzhōng zuòchǔgōng kuízhī zuòchǔshì shùzhīzhēn tóng yuánqín 
shēng wàngchǔ wàngchǔtáng yǐngshānjīng jiàngguānsāng yún zhōngyānyǔnzāng 
línglíng mìngguānrén xīngyánjià shuìsāngtián fěizhírén bǐngxīnsāiyuān láipìnsānqiān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¹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译文:长夜漫漫故人在何处?小船在这碧波夜月之中缓缓前行。
注释:¹遥:远。这里指时间漫长。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悠悠天宇¹(kuàng),切切故乡情。
译文:天空辽阔悠远,思念故乡的情思越发真切。
注释:¹天宇:天空。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外物悠无扰,中流澹(dàn)自清。
译文:身边万物寂静不语,只有清澈的河水在缓缓流动。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¹生。
译文:想象着等我回到家时,林中的树木已经长出新叶,满怀乡愁,我一人独坐,不知不觉寒露渐生。
注释:¹露华:露水。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犹有汀(tīng)洲鹤,宵(xiāo)分乍一鸣。
译文: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夜半时分,乍然一声长鸣。

西jiāngxíng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yáorénzài chéngtányuèxíng 
yōuyōutiānkuàng qièqièxiāngqíng 
wàirǎo zhōngliúdànqīng 
niànguīlínhuàn chóuzuòhuáshēng 
yóuyǒutīngzhōu xiāofēnzhà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