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淡月¹疏星²绕建章³,仙风吹下御(yù)香。
译文: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
注释:¹淡月:淡淡的月光。²疏星:稀疏的星星。³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 即建章宫。⁴仙风:这里喻宫中吹来的风。⁵御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侍臣鹄(hú)¹通明殿²,一朵红云³捧玉皇
译文: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注释:¹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²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³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⁴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首句“谈月疏星绕建章”描绘出仙境般的宫殿外观: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闪烁,巍峨的宫殿在它们的环绕下,恍若天上宫阙,缥缈犹如仙境,照映着雄伟的建章宫。月谓“淡”,星谓“疏”,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写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圆,群星自然隐烁稀疏,不可能繁星满天。而时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会像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时令;二是要使月和星与建章(宫殿)构成一组完整意象。诗人用了个“绕”字点明宫为主,星月为宾的关系,为全诗定下了飘飘若仙的基调。同时,也以宫殿与星月的关系来暗示君臣关系,从而为诗的最后两句实写埋下伏笔。

  次句“仙风吹下御炉香”承上而来,将上句创造的气氛坐实为仙境。写宫殿内景:似是天上宫阙,阵阵仙界之风吹过,吹送着御炉前的袅袅香烟,使偌大的皇宫清香流荡。诗人以馥郁香气的到来,暗示了皇帝即将驾临。

  三句“侍臣鹄立通明殿”,照应诗题“侍宴”。写侍宴的群臣像鸿鹄一样,引颈肃立,宫殿满堂生辉,气氛庄严而祥和。此时,群臣们静立恭候皇帝驾临,但诗人此时已犹如置身仙境、浮想联翩。“鹄”,一说指天鹅,一说为鹤。这里应理解为鹤。因为不仅鹤立与鹄立是同义词,而且更重要的是释成鹤更增强了仙界的气氛。鹤在古人看来是仙鸟,称为仙鹤,认为它们是神仙的座骑。在诗人眼中,此时群臣们像仙鹤一样引颈挺立,静待主人的骑乘。“通明殿”,表面上指举行宴会的宫殿灯火通明,金碧辉煌,而实际双关天上玉帝的宫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彻,故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误明星保留传》)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气氛。

  末尾“一朵红云捧五星”突出画面的主题:像朵朵红云烘托朝阳一样,身着红袍的侍臣们簇拥着皇帝,场面热烈壮观。这本是指皇帝驾临筵席,但诗人夸张地写成在玉阶紫殿上,红霞千朵,金光万道,簇拥着天上至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出现。可见,诗人早已感到置身于仙境,水到渠成地产生了这种幻象。

  此诗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层层铺垫,节节拔高,使仙界气氛越来越强。表现在与仙境直接相关的字眼越来越多。首句的淡月疏星与建章都是实写,但只用了一个“绕”字,便创造出了仙界的气氛。二句用了“仙风”两字。三句用了“鹄立通明殿”五字。而第四句则是七字。这样,层层叠加铺垫,让仙境更加美妙空幻。

  第二,实景虚写,虚景实写。首句本是实写所见之景,但用了“疏”、“淡”、“绕”等形象不具体的飘忽的字眼,所以造成了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而尾句写诗人对皇帝出现场面的幻觉联想,是个虚景,但用了范围明确如“一朵”,色彩鲜明如“红”、 “玉”等字眼,反倒显得很具体可感。

  此诗虽写颂扬皇家之辞,但十分得体,有君臣之仪,无阿谀之意。全诗设境肃穆隆重,明朗壮美,语言自然而形象,如身临其境,见到了宋王朝升平时期的一次皇家盛典。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阎琦主编.《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26

shàngyuánshìyàn

shì sòngdài 

dànyuèshūxīngràojiànzhāng xiānfēngchuīxiàxiāng 
shìchéntōngmíngdiàn殿 duǒhóngyúnpěnghu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注释

淡月:淡淡的月光。

疏星:稀疏的星星。

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 即建章宫。

仙风:这里喻宫中吹来的风。

御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

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

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

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创作背景

  元祐七年八月,苏轼自扬州以兵部尚书诏还,九月到京,后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守礼部尚书任。此诗是元祐八年(1093)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苏轼侍从皇帝观灯而作的“应制诗”,写了元宵夜皇帝举行宴会而群臣陪饮的所见所感,为宋王朝歌功颂德。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8
2、 蒙万夫,阎琦主编.《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26
赏析

  首句“谈月疏星绕建章”描绘出仙境般的宫殿外观: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闪烁,巍峨的宫殿在它们的环绕下,恍若天上宫阙,缥缈犹如仙境,照映着雄伟的建章宫。月谓“淡”,星谓“疏”,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写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圆,群星自然隐烁稀疏,不可能繁星满天。而时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会像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时令;二是要使月和星与建章(宫殿)构成一组完整意象。诗人用了个“绕”字点明宫为主,星月为宾的关系,为全诗定下了飘飘若仙的基调。同时,也以宫殿与星月的关系来暗示君臣关系,从而为诗的最后两句实写埋下伏笔。

  次句“仙风吹下御炉香”承上而来,将上句创造的气氛坐实为仙境。写宫殿内景:似是天上宫阙,阵阵仙界之风吹过,吹送着御炉前的袅袅香烟,使偌大的皇宫清香流荡。诗人以馥郁香气的到来,暗示了皇帝即将驾临。

  三句“侍臣鹄立通明殿”,照应诗题“侍宴”。写侍宴的群臣像鸿鹄一样,引颈肃立,宫殿满堂生辉,气氛庄严而祥和。此时,群臣们静立恭候皇帝驾临,但诗人此时已犹如置身仙境、浮想联翩。“鹄”,一说指天鹅,一说为鹤。这里应理解为鹤。因为不仅鹤立与鹄立是同义词,而且更重要的是释成鹤更增强了仙界的气氛。鹤在古人看来是仙鸟,称为仙鹤,认为它们是神仙的座骑。在诗人眼中,此时群臣们像仙鹤一样引颈挺立,静待主人的骑乘。“通明殿”,表面上指举行宴会的宫殿灯火通明,金碧辉煌,而实际双关天上玉帝的宫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彻,故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误明星保留传》)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气氛。

  末尾“一朵红云捧五星”突出画面的主题:像朵朵红云烘托朝阳一样,身着红袍的侍臣们簇拥着皇帝,场面热烈壮观。这本是指皇帝驾临筵席,但诗人夸张地写成在玉阶紫殿上,红霞千朵,金光万道,簇拥着天上至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出现。可见,诗人早已感到置身于仙境,水到渠成地产生了这种幻象。

  此诗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层层铺垫,节节拔高,使仙界气氛越来越强。表现在与仙境直接相关的字眼越来越多。首句的淡月疏星与建章都是实写,但只用了一个“绕”字,便创造出了仙界的气氛。二句用了“仙风”两字。三句用了“鹄立通明殿”五字。而第四句则是七字。这样,层层叠加铺垫,让仙境更加美妙空幻。

  第二,实景虚写,虚景实写。首句本是实写所见之景,但用了“疏”、“淡”、“绕”等形象不具体的飘忽的字眼,所以造成了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而尾句写诗人对皇帝出现场面的幻觉联想,是个虚景,但用了范围明确如“一朵”,色彩鲜明如“红”、 “玉”等字眼,反倒显得很具体可感。

  此诗虽写颂扬皇家之辞,但十分得体,有君臣之仪,无阿谀之意。全诗设境肃穆隆重,明朗壮美,语言自然而形象,如身临其境,见到了宋王朝升平时期的一次皇家盛典。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阎琦主编.《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26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shuò)¹烽火照甘泉²,长安飞将³出祁(qí)
译文: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注释:¹朔方:北方。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²甘泉: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³飞将:飞将军李广。⁴祁连:山名。匈奴语意为“天山”。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xī)(qú)¹玉剑²良家子³,白马金羁(jī)侠少年。
译文: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注释:¹犀渠:用犀皮制成的盾牌。古代传说中的兽名。²玉剑:玉具剑,剑鼻和剑镡用白玉制成的剑。³良家子:好人家的子弟。⁴金羁:金饰的马络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平明¹(yǎn)²屯右地³,薄暮鱼丽逐左贤
译文: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注释:¹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²偃月:横卧形的半弦月。喻天黑。半月形的阵营。³右地:匈奴右贤王的领地。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左地,汉代匈奴左贤王辖下的上谷以东地区。⁴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⁵鱼丽:鱼丽阵。⁶左贤:匈奴的左贤王。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谷中石虎经¹(xián)²,山上金人³曾祭天。
译文: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注释:¹经:曾经。²衔箭:以口含箭。犹中箭。出自李广射石虎典故。³金人:铜铸的人像。指佛像。张守节正义:“金人即今佛像。”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天涯一去无穷已¹,蓟(jì)²迢递(dì)³三千里。
译文: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注释:¹穷已:穷止。穷尽。²蓟门:即蓟丘。³迢递:遥远貌。连绵不绝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朝见马岭¹黄沙合²,夕望龙城³阵云起。
译文: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注释:¹马岭: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²合:合起。聚集。³龙城:有说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有说龙城是指河北卢龙。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庭中奇树¹已堪攀²,塞外³征人殊未还。
译文:(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注释:¹奇树:少见之树种。²堪攀:能够攀折。³塞外: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⁴殊:过期。很,甚。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白雪初下天山¹外,浮云直向五原²间。
译文: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注释:¹天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在中国新疆中部。²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¹月。
译文: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注释:¹芳菲:芳香。花草盛美。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流水本自¹断人肠,坚冰旧来²伤马骨。
译文: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注释:¹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本来就,一向是。²旧来:原来,从来;向来。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边庭¹节物²与华异,冬霰(xiàn)³秋霜春不歇
译文: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注释:¹边庭:边境的朝堂。²节物:时节和物品。与华异:与中华大地不同。³冬霰: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⁴春不歇:在春天里都不能停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长风¹萧萧²渡水来,归雁连连³映天没。
译文: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注释:¹长风:远风。暴风;大风。²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形容凄清、寒冷。³连连:连续不断。⁴映天:反映在天空。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¹,单于²渭桥³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译文: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注释:¹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²单于:匈奴的君长的称号。³渭桥: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离别之地。⁴拜:拜服。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层绿¹(é)²,纤琼³(jiǎo),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¹⁰晚。
译文:长满绿苔的梅树层层叠叠,点点白梅如皎皎细玉,素洁典雅,倒压湖面,一池绿波更觉清浅。年华瞬逝,但你动人的幽意依然如故,再次重逢已是几度春光易换。曾记得与朋友一起畅饮,探访芳景的情形,而美丽的梅花却久开不败,好像盈盈盛妆的美人迟迟不愿卸妆。
注释:¹层绿:重重叠叠长满绿苔的梅枝。²峨峨:高耸的样子。³纤琼:纤细娇弱的白梅。⁴皎皎:润泽洁白的样子。⁵倒压:倒映贴近。⁶幽意:幽静的意趣。⁷几番:几度。⁸唤酒:相约饮酒。⁹盈盈:形容女子容貌端庄秀丽。此处喻白梅。¹⁰褪妆:指梅花凋谢。
已销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已销黯¹。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nǐan)²。荏(rěn)(rǎn)³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jīn)幽怨。
译文:往日的乐事已消黯,更何况近日心境凄然,快要忘记了以前明月下金辇深夜归去的美好情景,报春的梅花已渐渐凋零,最可恨这东风匆匆归去,故人却依然在天涯。纵然有点点残花还在,却依依都飘落到衣襟上,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物是人非的铅泪。还是深情地折下一枝梅独自品尝,聊且排遣一下心中的幽怨与哀伤吧。
注释:¹已消黯:那往日欢乐已在记忆中黯然消逝。²归辇:游园归来的銮驾。此处暗指南宋盛时帝王临幸而归。³荏苒:指柔弱的样子。⁴一枝春:指梅花。⁵征衣:远游在外穿的衣服。⁶铅泪:眼泪。⁷殷勤:情意浓厚。⁸遣:排遣。

  上阕写梅开之盛。开头三句化用姜夔《暗香》“千树压,西湖寒碧”句意,描绘聚景园梅花盛开之美景。“层绿峨峨”,写绿梅如云;“纤琼皎皎”,写白梅如雪;“波痕清浅”,写水中梅花倒影重重。“过眼”三句写相逢之难,感叹物是人非,美境依旧,而心情却已经迥然不同。“过眼年华”,写光阴的迅速;“动人幽意”,写梅情的高雅;“几番春换”写多次逢春才一见园梅。接下来由此接入对往日快乐时事的的追忆,仍以梅花绾合。“唤酒寻芳”,忆当年游赏之处。“盈盈褪妆晚”情景兼到,是生花妙笔。既有对梅花钟爱之情,亦含有对往事眷恋之意。

  下阕转而写今昔沧桑之感,“已消黯”写词人的伤神,点出国家沦亡的惨痛事实,“况凄凉近来离思”,写朋友之间彼此悬隔,无由再见。接下来的一句更为沉重,作者面对聚景亭中的梅花,发出“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的哀叹。聚景亭建于宋孝宗时,本为供已经退位的高宗游赏。高宗崩逝后,孝宗、光宗、宁宗等朝,此园遂成为皇家御苑,天子多有游幸。如今国家已属他人,往昔的盛事当然应该“忘却”,可是想忘却的东西恰恰是最不易忘却的,想回避的东西恰恰是最不易回避的。这句满含辛酸眼泪的话语,正带出作者不可遏制的亡国之恨。再二句写漂泊之悲。“纵有残花”,写词人惜梅之意;“征衣、铅泪”,叹江南流浪无期。词的末尾用“一枝梅”的典故,感叹友人相隔之远。既然连“聊赠一枝春”都难以做到,也只有折梅自赏了。

  本词副标题是咏梅,所以全篇贯穿着梅花的标格和神韵,盛也梅花,衰也梅花。作者的兴废之感都通过这浅淡幽香的生命表达出来,可谓语意传神。

参考资料:
1、 郭伯勋编著.宋词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第570页
2、 上疆村民编 李之亮译.白话宋词三百首: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486页

xiànxiānyīn ·jǐngtíngméicǎochuāngyùn

wángxùn sòngdài 

céng绿éé xiānqióngjiǎojiǎo dàohénqīngqiǎn guòyǎnniánhuá dòngrényōu xiāngféngfānchūnhuàn huànjiǔxúnfāngchù yíngyíngtuìzhuāngwǎn 
xiāoàn kuàngliáng jìnlái yīngwàngquè míngyuèshēnguīniǎn rěnrǎnzhīchūn hèndōngfēng réntiānyuǎn zòngyǒucánhuā zhēng qiānlèidōumǎn dànyīnqínzhé qiǎnjīnyōuyuàn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李,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译文:知悼子死,还没有下葬。平公饮酒(作乐),师旷、李调陪伴侍奉,敲击编钟(演奏乐曲)。杜蒉从外面来,听到编钟声,说:“(平公)在哪?”(仆人)说:“在寝宫。”杜蒉前往寝宫,拾阶而上。斟酒道:“师旷干了这杯。”又斟酒道:“李调干了这杯。”又斟酒,在大厅的北面(面对平公)坐下干了酒。走下台阶,跑着出去。
注释:知悼子:知罂(yīng),春秋时晋国大夫。悼是他的谥号。 师旷:晋国乐师。李调:晋臣。侍:作陪。鼓钟:敲钟。 杜蒉:晋平公的厨师。 寝:寝宫。国君休息的宫殿。 降:这里指走下殿阶。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译文:平公喊他进来,说:“蒉,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啊?”(杜蒉)说:“子日和卯日不演奏乐曲(据说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县于乙卯日死亡;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后代君王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疾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还在堂上(停灵),这事与子卯日相比大多了!师旷,是太师啊。(他)不告诉您道理,所以罚他喝酒啊。”“你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李调,是君主身边的近臣。为了一点喝的一点吃食忘记了君主的忌讳,所以罚他喝酒啊。”“你自己(罚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我杜蒉,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务,却敢干预(对君主)讲道理防范错误的事,所以罚自己喝酒。”平公说:“我也有过错啊。斟酒来罚我。”杜蒉洗干净然后高高举起酒杯。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
注释:进之:让他进来。曩者:刚才。 饮:要别人喝酒。 子卯不乐:商纣王是在甲子那天自杀,夏桀在乙卯日被流放的,所以甲子日、乙卯日是历代君王的忌讳之日,禁止享乐。 在堂:灵柩还放在殿堂里没有下葬。 悼子是亲近大臣,死了还没下葬,这忌讳应当大于桀纣之忌。 太师:对乐师的称呼。诏:告诉。 亵臣:宠幸的近臣。疾:犹言忌讳之事。 宰夫:厨师。共:同“供”。匕:羹匙。“刀匕是共”,宾语前置句。 与:参加。知防:察觉和防止违礼的事。 扬:高高举起。觯:饮酒器皿。 爵:饮酒器。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译文:直到今天,(人们)敬完酒后,都要高举酒杯,叫做“杜举”。
杜蒉进谏,如果当时直接指出平公的不是,平公未必能接受。于是在罚酒三杯之后,即快步走出,引起平公的怪异;待平公主动问及,他才一一说出,平公也就爽然自失,不得不接受了。杜蒉可说是个善于提意见的人。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¹
译文:人生在各处的相遇都是偶然的机遇,此次相聚仿佛是梦中,但你我的头上都有了白发了。
注释:¹华颠:指头发花白。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¹十五年。
译文:远离杭州许久了,这次回来又能够如醉如痴地观赏西湖的雨景,不见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已经十五年了。
注释:¹跳珠:形容雨点落在湖面上的样子。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从军有苦乐¹,但问所从²谁。
译文:从军有苦有乐,要看随谁去出征。
注释:¹苦乐:《史记·李将军列传》载:程不识与李广俱戍边,二人治军严简不同,程军击刁斗、李军则不击。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士卒“咸乐为之死”。²从:跟随。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所从神且武¹,焉得久劳师²
译文:跟随智勇双全的主帅,哪里会有持久的战争。
注释:¹神且武:意为智勇双全。神:神机妙算,谓有韬略。武:勇敢。²劳师:让部队去打仗。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相公¹征关右²,赫(hè)³震天威
译文:我们主公征伐关西地,盛怒下奋起天朝威风。
注释:¹相公:指曹操,时任汉丞相,故称。²关右:古地名,即函谷关以西之地,古人以西为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三月率兵出关征讨张鲁等割据势力。³赫怒:勃然震怒。⁴天威:天朝军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一举灭獯(xūn)¹,再举服羌(qiāng)²
译文:头一次降服那里部族,二次又迫使羌兵投诚。
注释:¹獯虏:对猃狁的蔑称。猃狁(xiǎn yǔn),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陕、甘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此指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龚屠氐(dī)王窦茂以下万余人之事。氐又称西戎,为猃狁的一支。²羌夷:对羌族的蔑称。此指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巴族七姓夷王朴胡等举巴夷及賨(cóng)民归附曹操一事。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西收边地贼¹,忽²若俯³拾遗
译文:西征用兵神速,取胜像弯腰拾取东西一样容易。
注释:¹边地贼:指张鲁、韩遂等边关割据势力。此指西平、金城诸将麴演、蒋石等共斩叛将韩遂以献以及张鲁投降之事。²忽:犹如,好像。³俯:低下头。⁴拾遗:拾取东西。这里喻容易。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¹²越丘山,酒肉逾³(chí)
译文:犒赏丰盛,赏品堆积如山,酒肉漫过河流。
注释:¹陈:陈列。²赏:赏赐。³逾:超过。⁴川:河。⁵坻:水中的高地。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军中多饫(yù)¹,人马皆溢肥²
译文:军营里官兵酒足饭饱,人马更加壮实和勇猛。
注释:¹饫饶:饱食、富裕。²溢肥:指兵强马壮。溢:同“益”,更加。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徒行¹兼乘²还,空出有余资³
译文:徒步出征凯旋乘马归,去时空空回来财物丰。
注释:¹徒行:步行。²兼乘:两乘、两匹战马。³余资:丰裕的财物。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拓地¹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译文:开拓关西三千里地盘,往返神速犹如鸟飞腾。
注释:¹拓地:指通过战争而占领地盘。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歌舞入邺(yè)¹,所愿获无违。
译文:载歌载舞胜利回邺都,原有誓愿大功已告成。
注释:¹邺城: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王,定都于此。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昼日¹处大朝²,日暮薄言³归。
译文:白天大会群臣同庆贺,傍晚兴高采烈回家中。
注释:¹昼日:白天。昼,《文选》作“尽”。 ²大朝:天子大会诸侯群臣。³薄言:发语词。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译文:朝廷上参谋清明政治,回家里料理家事繁荣。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禽兽惮(dàn)¹为牺²,良苗³已挥
译文:禽兽怕做牺牲自断尾,我如良苗茁壮沐春风。
注释:¹惮:怕,畏惧。²为牺,意谓被捕捉杀死。牺: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³良苗:指庄稼。⁴实:所结的果实。⁵挥:摇动。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¹慕负鼎翁²,愿厉³朽钝姿
译文:虽然力量有限,但是愿以伊尹为榜样,刻苦自勉为国尽力。
注释:¹窃:私下。²负鼎翁:指殷商时贤相伊尹。传说伊尹善于烹调,尝负鼎求见商汤。³厉:同“砺”,本指磨刀石,此为磨砺的意思。⁴朽钝姿:朽木、钝刀般的资质,为王粲自谦之词。姿:同“资”。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不能效¹(jǔ)²,相随把锄犂(lí)³
译文:不能学习长沮与桀溺,相互追随隐退将地耕。
注释:¹效:效仿,学习。²沮溺:指长沮、桀溺,是春秋时的两位隐士。³把锄犂:指耕种土地。把:拿着。犂:同“犁”。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孰览¹夫子²诗,信知所言³非。
译文:仔细阅读孔子隐居诗,确知夫子主张行不通。
注释:¹孰览:仔细观看。孰:同“熟”。²夫子:指孔子。³所言:指孔子主张归隐之言。

  词前十八句为第一段。首四句以议论开头,说明只要统帅神武,从军就无苦有乐。接着“相公征关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证明。诗中以“震天威”、“俯拾遗”、“一举”、“再举”等夸张之笔,写曹操用兵所向无敌的神武之态;以“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写曹军的兵强马壮、轻捷矫健;接着八句,以“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写军中饮食宴乐之盛和俘获物资之多。

  “歌舞入邺城”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写班师凯旋,并述厉节入仕协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诗语言明快,感情豪壮,专写从军之乐,极尽铺张扬厉,比喻夸张,与其它“愀怆之辞”(钟嵘《诗品》)迥然不同。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9-3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