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老将至,瘦来方自惊。朝昏多病色,起坐有劳声。
不觉老将至,瘦来方自惊。朝昏多病色,起坐有劳声。
腠暖苦肌痒,藏虚唯耳鸣。桑公富灵术,一为保馀生。
腠暖苦肌痒,藏虚唯耳鸣。桑公富灵术,一为保馀生。

xíngyàoqiánxuānchéngdǒngshānrén--lún

juélǎojiāngzhìshòuláifāngjīngcháohūnduōbìngzuòyǒuláoshēng

còunuǎnyǎngcángwéiěrmíngsānggōnglíngshùwèibǎoshēng

卢纶

卢纶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 3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年少因何¹有旅愁²,欲为东下更西游。
译文:年少为什么会有愁闷心情,想要东下却不得已向西行。
注释:崔珏(jué):字梦之,唐朝人。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西川:指成都,为西川节度使府所在地。诗作于大中元年闰三月,商隐赴桂林途经江陵时。浣花:西川浣花溪。¹因何:为什么。²旅愁:羁旅者的愁闷心情。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西¹烧益州²
译文:一条雪浪咆哮怒吼着穿过巫峡,蔓延千里的火云像燃烧着益州。
注释:¹火西:夏日之西。²益州:泛指今四川境,包括唐之东、西川。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卜肆(sì)¹至今多寂寞,酒垆(lú)从古擅风流。
译文:卖卜的铺子如今是多么冷清,酒垆从古至今都是产生风流雅士之地。
注释:¹卜肆:卖卜的铺子。也就是占卜的地方,盛于唐朝。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浣花笺(jiān)¹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²
译文:在那淡淡的桃花色浣花笺纸上,好好题上一首咏玉钩的古诗。
注释:¹笺纸:用于写信、题写诗文的特制纸张。²玉钩:喻新月。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陵阳¹北郭²隐,身世³两忘者。
译文:陵阳山上的隐士,是身、世两忘的人。
注释:¹陵阳:陵阳山,在宣城。传说是陵阳子明得道成仙的地方。²北郭:指北郭先生廖扶。³身世:身,自身。世,社会。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蓬蒿(hāo)¹三亩居²,宽于一天下。
译文:他们住杂草丛生的简陋居室,令人觉得比整个天下还宽广。
注释:¹蓬蒿:蓬草和蒿草。形容杂草丛生。²三亩居:泛指村野寒俭的住宅。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
(zūn)酒对不酌(zhuó),默与玄相话¹
译文: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地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注释:¹“樽酒”两句:用东汉扬雄比喻元处士。这两句是说:他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¹
译文:人们由于不知足,故常爱叹息自己遭遇不好。
注释:¹寡:少。

  全诗描绘了元处士的隐居生活,蒿他的清静无为、心与玄游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示赞许。

  前两句总述,点明元处士的隐居地点和高行。在陵阳山上有一个德行像汉代北郭先生的隐者,他是一个蒿自己、蒿世间都超然相忘的人。以下从居室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分述。元处士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野草,但在他看来,这么简陋狭窄的地方,却比整个天下都要宽广。这些说明,正是因为他胸怀宽广,所以才有这种感觉。元处士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即使斟了一杯酒,也常常不饮,而是默默地玄想冥览,心游太玄。他身居斗室心宽天下,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到达这境界须有寻“玄”觅“道”的文化底蕴支撑。“玄”就是“道”。中国古代任何学派都不否认道,亦即都承认宇宙是个自然展开的过程,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捉摸道的运动变化。针蒿不同问题捉摸道便产生各种学说。而元处士则更希望超越一切学说而直接到达道的境界。心宽天下便取得真正自由。这两句亦是蒿元处士的赞誉。

  最后两句带有惋惜之情,蒿元处士如今的处境表示同情。诗人认为,人生本来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元处士平时也一定常叹息自己的人生机遇少,没有得到好的机遇或没遇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话虽如此,语气中却带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得的意绪,避世而相忘于江湖,悠然忘我,与自然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状书局,2007年:45页
2、 李克和.昨夜星辰 李商隐 杜牧 黄景仁诗选 :岳麓书社,2002年:85

zèngxuānzhōuyuánchùshì--

língyángběiguōyǐnshēnshìliǎngwàngzhě

pénghāosānkuāntiānxià

zūnjiǔduìzhuóxuánxiānghuà

rénshēngàitànzāoféngguǎ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¹文物²草连空,天淡³云闲今古同。
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注释:¹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²文物:指礼乐典章。³淡:恬静。⁴闲:悠闲。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¹水声中。
译文:苍山翠柏间百物飞来飞去,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注释:¹人歌人哭: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¹
译文:深秋的雨就像帘幕一样笼罩千家万,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注释:¹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chóu)(chàng)无因见范蠡( lǐ)¹,参差²烟树五湖³东。
译文: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¹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²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³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这里指太湖。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8-39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xuānzhōukāiyuánshuǐ

 tángdài 

xiàyuān jiārén 

liùcháowéncǎoliánkōng tiāndànyúnxiánjīntóng 
niǎoniǎoláishān rénrénshuǐshēngzhōng 
shēnqiūliánqiānjiā luólóutáifēng 
chóuchàngyīnjiànfàn cēnyānshùdōng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叔向见韩宣子¹,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qīng)之名而贺其实²,贺以从二三子³,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译文: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注释:¹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²实:这里指财富。³贺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对曰:“昔栾(luán)武子¹贺一卒之田²,其宫不备其宗器³,宣其德行,顺其宪(xiàn),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róng)(dí)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jiù),以免于难。及桓(huán),骄泰(shē)(chǐ),贪欲贺艺¹⁰,略则行志¹¹,假货居贿(huì)¹²,宜及于难,而赖(lài)武之德¹³以没其身¹⁴。及怀子¹⁵,改桓之行,而修¹⁶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huán)之罪¹⁷,以亡于楚¹⁸。夫郤(xì)昭子¹⁹,其富半公室²⁰,其家半三军²¹,恃(shì)其富宠²²,以泰于国²³。其身尸于朝²⁴,其宗灭于绛(jiàng)²⁵。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²⁶,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贺德也。今吾子²⁷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²⁸,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²⁹不暇(xiá),何贺之有?”
译文: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公室财产的一半,他一家人可以抵得上半个三军的数目,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注释:¹栾武子:晋国的卿。²贺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一卒之田,顷。是上大夫的俸禄。³宗器:祭器。⁴宪则:法制。⁵越:传播。⁶行刑不疚: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⁷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被迫逃亡。⁸桓子:栾武子的儿子。⁹骄泰:骄慢放纵。¹⁰艺:度,准则。¹¹略则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¹²假货居贿:把财货借给人家从而取利。贿,财。¹³而赖武之德:但是依靠栾武子的德望。¹⁴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¹⁵怀子:桓子的儿子。¹⁶修:研究,学习。¹⁷离桓之罪:(怀子)因桓子的罪恶而遭罪。离,同"罹",遭到。¹⁸以亡于楚:终于逃亡到楚国。¹⁹郤昭子:晋国的卿。²⁰其富半公室:他的财富抵得过半个晋国。公室,公家,指国家。²¹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当时的兵制,诸侯大国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一说郤家人占据了晋国三军中一半的职位。晋国有三军,三军主将与将佐,合称为“六卿”。²²宠:尊贵荣华。²³以泰于国:就在国内非常奢侈。泰,过分、过甚。²⁴其身尸于朝:(郤昭子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²⁵其宗灭于绛: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掉了。绛,晋国的旧都:在现在山西省翼城县东南。²⁶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个人,其中五个大夫,三个卿。²⁷吾子:您,古时对人的尊称。²⁸能其德矣:能够行他的道德了。²⁹吊:忧虑。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宣子拜,稽(qǐ)¹焉,曰:“起²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³之,其自桓叔以下,嘉(jiā)吾子之赐。”
译文: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注释:¹稽首:顿首,把头叩到地上。²起:韩宣子自称他自己的名字。³专承:独自一个人承受。⁴桓叔:韩氏的始祖。

  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先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文章先不直接说明所以要贺的原因,而是举出栾、郤两家的事例说明,贫可贺,富可忧,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继而将宣子与栾武子加以类比,点出可贺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忧贫,则不但不可贺,反而是可吊的,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后用韩宣子的拜服作结,说明论点,有巨大的说服力。这样既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本文引用历史事实,阐明了贫不足忧,而应重视建德,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这段文字记叙了叔向向韩宣子提建议的过程。叔向的建议,采用了正反结合的阐述方法,因此相当有说服力,他的言论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卿大夫身家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也对“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本文语言上难度较大,应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结合注解和上下文,再来理解较难的词语和句子。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去岁荆(jīng)¹梅似雪,今年蓟(jì)²北雪如梅。
译文:去年在荆南时,梅花盛开如雪一样;今年到了蓟北,漫天的雪花如盛开的梅花一般。
注释:幽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蓟县(位于北京市西南)。¹荆南:唐代方镇名,治所在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²蓟:即指幽州。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译文:昨南今北,令人叹息人事的变化无定;让人感到高兴的只有时光去了又再来,不失常度。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边镇¹(shù)²连夜³动,京城(liáo)彻明
译文:守卫边镇士兵的歌声连夜不息,京城的烛火彻夜大放光明。
注释:¹边镇:指幽州。²戍歌:守卫战士唱的歌。³连夜:一作“连日”。⁴京城:即长安。⁵燎火: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⁶彻明:入夜到天明。⁷开:开放。此引申为大放光明。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遥遥西向长安日¹,愿上南山寿一杯。
译文: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注释:¹日:喻指皇帝。

  诗的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任荆州大都督长史时,见到荆南的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诗人从南方来到了北方,幽州的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这句诗用了互喻的手法。所谓互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 即先用喻体比本体, 再用本体比喻体。这种比喻使两种物象缠绕勾连, 曲折有趣,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读来有循环反复之妙趣 , 增强了韵文的韵味与节奏, 强化了艺术感染力。互喻的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比如,南梁范云的《别诗》中有句曰:“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宋人吕本中《踏莎行》词中有句曰:“雪似梅花, 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张说的灵感当来源于范云,而吕本中的句子则很可能从此联而来。此联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体现诗人时此时彼的仕途遭遇,其中饱含着对人生无常,仕途坎坷的感慨。然而,字句十分秀雅,未露丝毫伤感痕迹,表达十分蕴藉高妙。

  颔联讲的是,诗人南北流离,转徙如蓬,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然而,旧岁去了新年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却也使诗人感到欢欣。这是紧承上联发的感慨。出句抒发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对句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骨子里却潜藏着一种时光蹉跎的复杂心理。句中“去复来”三字,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诗人在新年对政治生命复苏的预期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人的语言极其委婉,将怅惘而又急切的心情藏在轻松的笔墨之下,使得诗歌的韵味更加悠远绵长。清代学者谭宗在《近体秋阳》中评价这首诗说:“常调尔,顾但见其老,而不嫌其俗,以其气清语真也。”“气清语真”确实是本诗语言的最大特色。

  后二联中,诗人满怀深情地说,他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值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至此,诗人企望重新来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心情才明白地表露了出来。 总的来看,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年”发感慨,表心愿,娓娓道来,意脉相联,轻松自如。将对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情,仕途坎坷的忧虑之情,新年仕途进步的愿望之情,对京都的思念之情,对皇帝的颂扬之情,都表达地含蓄蕴藉,自然妥帖,开启了盛唐诗歌的新气象。当然,像尾联这样的文字多少有媚上之嫌,然而,诚如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中所说: “上寿近俗,但君王不得不尔。”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著. 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3-34.

yōuzhōuxīnsuìzuò--zhāngshuō

suìjīngnánméishìxuějīnniánběixuěméigòngzhīrénshìchángdìng

qiěniánhuáláibiānzhènshùliándòngjīngchéngliáohuǒchèmíngkāi

yáoyáo西xiàngzhǎngānyuànshàngnánshān寿shòub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