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竹青虚卉木苍,行穿溪水过山房。
黄冠相对如泥醉,此是人间不老方。
花竹青虚卉木苍,行穿溪水过山房。
黄冠相对如泥醉,此是人间不老方。
苏泂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 ▶ 5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
译文:从城池的东门步行而出,试着眺望千里。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¹
译文:青山横陈在苍苍树林中,火红的太阳团在平原之上。
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
渭北走邯郸,关东¹出函谷²
译文:渭水的北边通着邯郸,从关东地区眺望,出了函谷关。
秦地万方会,来朝九州牧。
秦地¹万方²会,来朝九州牧。
译文:秦地之中,各方诸侯来聚集,共同朝见皇帝。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
鸡鸣咸阳中,冠盖¹相追逐。
译文:当拂晓鸡啼的时候,城中官员的车马已经一辆接一辆互相追逐了。
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丞相过列侯¹,群公饯²光禄³
译文:丞相去拜访列侯,一群显贵在光禄寺设立酒席互相送别。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¹
译文:司马相如却正是年老多病,独自回到茂陵的家中。
注释:¹茂陵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晚年因消渴症(糖尿病)辞去官职,住在茂陵(汉武帝陵寝)。
此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但诗中多次出现工整的对偶句,如“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渭北走邯横,关东出函谷”“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这是唐代五言古诗的典型特征,而汉代的五言古诗中往往没有高频率的工整对仗出现。“步出城东门”借用了汉代五言诗的诗句。诗歌前六句平实悲壮地展现了关中地区远眺所见的冬日秋景,“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壮丽又贴切地展现了冬日山上万木凋零、平野开阔空旷的景象。诗歌第七句“秦地”二字承接上文,“万方会”三字引出下文。临近新年,首都长安地区的官员往来特别热闹,各地的官员来京城朝见皇帝,官员之间互相应酬、建设官场关系网,从公鸡晨啼开始,长安城内充斥着急于奔走的官员。诗人对这些冬日的应酬活动不大感兴趣,于是离开熙熙攘攘的长安城,独自回到城郊。末句“独归茂陵宿”巧妙地与首句“步出城东门”相呼应。诗歌最后,诗人借用司马相如的典故,托言年老多病远离京城交际圈,流露出诗人对官场风气的深深不满,也就点出了冬日出城游览的缘由:躲避城中的各种交际活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¹得归²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注释:¹始:才。²归:回家。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道逢¹乡里人,家中有阿(ē)²谁?
译文: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注释:¹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²阿: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¹是君²家,松柏(bǎi)³(zhǒng)(lěi)(lěi)
译文:“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注释:¹遥看:远远地望去。²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³松柏:松树、柏树。⁴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高坟。累累:众多的样子。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兔从狗窦(dòu)¹入,雉(zhì)²从梁上飞。
译文: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注释:¹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²雉:野鸡。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中庭¹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²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注释:¹中庭:屋前的院子。²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chōng)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²
译文: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注释:¹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²羹:用菜叶做的汤。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贻 一作:饴)
羹饭一时¹熟,不知贻(yí)²阿谁?(贻 一作:饴)
译文: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注释:¹一时:一会儿就。²贻:送,赠送。一本作“饴”。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东向看¹,泪落沾²我衣。
译文: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¹看:一说为“望”。²沾:渗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
秋江渺(miǎo)¹芙蓉芳²,秋江女儿将断肠³
译文:秋江无边无际荷花正芬芳,秋江的女儿们想你想断肠。
注释:兼善:即泰不华,字兼善,十八岁中右榜状元,曾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中台御史,以敢于直谏闻名于朝。¹秋江渺渺:秋天的江面浩大无边,看不到尽头。²芙蓉芳:荷花散发芳香。³断肠:形容极度的思念棚悲痛。即秋霜将至,荚蓉凋零,采莲女们无比怜惜。喻对贤良受挫而深表同情。
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
(jiàng)¹春浅护云暖,翠袖²日暮迎风凉。
译文:春天刚到红色袍带云护暖,夕阳西沉翠绿袖口迎风凉。
注释:¹绛袍:即绛纱袍,古代常用着朝服。²翠袖:绿色的长袖,即女人所穿。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
鲤鱼¹吹浪江波白,霜落²洞庭³飞木叶。
译文:鲤鱼风吹动江中白浪,秋霜降落洞庭满地飞木叶。
注释:¹鲤鱼:即鲤鱼风,通常称九月风或秋风。²霜落:喻黑暗的社会邪恶势力。³洞庭:即洞庭湖。
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译文:采莲人要荡舟到何处,你要爱惜荷花的好颜色。

  有人将《芙蓉曲》解释为婉言进谏的政治隐喻诗,也有人认为此诗暗含感伤身世、知音未遇等意义。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只将这首诗视为一首丽情乐府,分析和领略它的意境和艺术风格,也无不可。自古以来,尤其是南北朝乐府里,有诸多作品描写江南采莲这一风俗,以及由此而衍发的采莲人的各种情思。萨都剌这首《芙蓉曲》继承前人乐府诗之风,以芙蓉起兴,描写水乡女子触景生情,哀伤青春易逝。

  诗的首联描写了秋日江上的芙蓉和江上荡舟的女子。江上芙蓉盛开的美景,与女子的断肠愁思相对举,两相映衬。

  颔联两句进而描写秋江女儿的生活:温暖的春日里,她穿着一袭红衣,看护着满江的荷叶;秋日暮色里,她的翠色长袖和荷叶一起迎着凉风翻飞飘扬。“绛袍”和“翠袖”都是秋江女儿的穿着,这两种颜色又分别是芙蓉花和叶的颜色,暗示着人与花的关联,人如花,花似人。“春浅”、“日暮”相对,意为秋江女儿与芙蓉从春到秋、从晨至暮始终相依相伴。“翠袖日暮迎风凉”,很容易联想到杜甫《佳人》诗的最末两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描写的是一位居住在空谷中躲避战乱的女子,亲人已死,夫婿又抛弃她娶了新人。“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是旧时女子最凄惨的爱情悲剧。这就隐隐透露出秋江女儿愁思的根源了。

  颈联描写了江波,落叶等寒秋之景。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开始,洞庭秋叶萧萧飘坠成为寒秋初至的鲜明标志。萨都剌化用这一典故,点出江上季节的变化。树木凋零,令人触景生情:木已如此,那比树木还娇嫩的莲花又该如何抵挡季节的摧残。

  尾联说秋江女儿面对满江盛开的莲花,因为爱惜这娇艳的花朵,不忍心划桨荡舟,唯恐碰伤了芬芳美丽的鲜花,更不愿意采折。这一片爱花惜花之心,也回答了诗的开篇提出的悬念:秋江女儿对着正盛开的芙蓉“将断肠”呢,原来是因为看到芙蓉盛放,正是最美的时候,但秋季也已来临,花朵马上就要凋落;娇艳只是短暂的,美丽并不能持久,这就是爱惜芙蓉的秋江女儿的哀叹。芙蓉尚有秋江女儿来爱护,秋江女儿却无人来怜惜。由花及人,秋江女儿对着满江云霞般的芙蓉,自然愁思无限。整首诗情感的展示非常细腻曲折。

  这首诗是萨都剌乐府诗的代表作。与萨都剌交情颇好的元代诗人杨维桢曾这样评价好友:“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把这首《芙蓉曲》的成就与王建、张籍等人的诗歌相提并论,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诗的风格清丽婉转,以芙蓉起兴,曲折反复地表达了秋江女儿的心曲,她面对盛放的芙蓉以及萧萧落木,触景生情,产生了花木凋零、红颜易老、青春美丽无法永驻的愁思。在这里,花即是人,人亦是花,秋江女儿与秋江芙蓉两种意象是重叠在一起的。在女子发出的对花的哀叹和惋惜中,揭示了最盛之时即是衰败之始的道理。这首诗风格绮丽,但不俗艳;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意境,但不生硬,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感染力。作者用清丽的文笔,捕捉少女若有若无的心思:由伤花之凋零,到哀伤自己青春的易逝;由没有惜花之人,到自己没有知己的自怜自惜。似哀怨,又似期待,余韵悠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01-104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¹,落絮轻谁扑绣帘。
译文: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注释:¹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译文: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译文: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译文: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译文: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译文: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译文: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译文: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译文: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译文: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译文: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译文: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译文: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奴 一作:侬)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译文: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译文: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译文: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译文: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译文: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¹
译文: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注释:¹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póu)¹净土²掩风流。
译文: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注释:¹一抔: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²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谁染的土地。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译文: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译文: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nóng)知是谁¹
译文: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注释:¹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译文: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译文: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便也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参考资料:
1、 季学原 .红楼梦诗歌精华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98-104 .

zànghuāyín

cáoxuěqín qīngdài 

huāxièhuāfēihuāmǎntiān hóngxiā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yóuruǎnpiāochūnxiè luòqīngzhānxiùlián 
guīzhōngérchūn chóumǎnhuái怀shìchù 
shǒuhuāchúchūxiùlián rěnluòhuālái 
liǔjiáfāngfēi guǎntáopiāofēi 
táomíngniánnéngzài míngniánguīzhōngzhīyǒushuí 
sānyuèxiāngcháolěichéng liángjiānyàntàiqíng 
míngniánhuāsuīzhuó quèdàorénliángkōngcháoqī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fēngdāoshuāngjiànyánxiāng 
míngmèixiānyánnéngshí zhāopiāonánxún 
huākāijiànluònánxún jiēqiánchóushāzànghuārén 
huāchúlèiàn shàngkōngzhījiànxuèhén 
juānzhènghuánghūn chúguīyǎnchóngmén 
qīngdēngzhàorénchūshuì lěngqiāochuāngbèiwèiwēn 
guàishìbèishāngshén bànwèiliánchūnbànnǎochūn 
liánchūnzhìnǎo zhìyòuyánwèiwén 
zuóxiāotíngwàibēi zhīshìhuāhúnniǎohún 
huāhúnniǎohúnzǒngnánliú niǎoyánhuāxiū 
yuànnóngshēngshuāng suíhuāfēidàotiānjìntóu 
tiānjìntóu chùyǒuxiāngqiū 
wèiruòjǐnnángshōuyàn póujìngyǎnfēngliú 
zhìběnjiéláihuánjié qiángnàoxiàngōu 
ěrjīnnóngshōuzàng wèinóngshēnsāng 
nóngjīnzànghuārénxiàochī niánzàngnóngzhīshìshuí 
shìkànchūncánhuājiànluò biàn便shìhóngyánlǎoshí 
zhāochūnjìnhóngyánlǎo huāluòrénwángliǎngzhī   chénggāotōngxíngběn

huāxièhuāfēifēimǎntiān hóngxiā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yóuruǎnpiāochūnxiè luòqīngzhānxiùlián 
guīzhōngérchūn chóumǎnhuái怀shìchù 
shǒuhuāchúchūxiùlián rěnluòhuālái 
liǔjiáfāngfēi guǎntáopiāofēi 
táomíngniánnéngzài míngniánguīzhōngzhīyǒushuí 
sānyuèxiāngcháolěichéng liángjiānyàntàiqíng 
míngniánhuāsuīzhuó quèdàorénliángkōngcháoqī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fēngdāoshuāngjiànyánxiāng 
míngmèixiānyánnéngshí zhāopiāonánxún 
huākāijiànluònánxún jiēqiánmēnzànghuārén 
huāchúlèiàn shàngkōngzhījiànxuèhén 
juānzhènghuánghūn chúguīyǎnchóngmén 
qīngdēngzhàorénchūshuì lěngqiāochuāngbèiwèiwēn 
guàishìbèishāngshén bànwèiliánchūnbànnǎochūn 
liánchūnzhìnǎo zhìyòuyánwén 
zuóxiāotíngwàibēi zhīshìhuāhúnniǎohún 
huāhúnniǎohúnzǒngnánliú niǎoyánhuāxiū 
yuànxiéxiàshēngshuāng suíhuāfēidàotiānjìntóu 
tiānjìntóu chùyǒuxiāngqiū 
wèiruòjǐnnángshōuyàn jìngyǎnfēngliú 
zhìběnjiéláihuánjié qiángnàoxiàngōu 
ěrjīnnóngshōuzàng wèinóngshēnsāng 
nóngjīnzànghuārénxiàochī niánzàngnóngzhīyǒushuí 
shìkànchūncánhuājiànluò biàn便shìhóngyánlǎoshí 
zhāochūnjìnhóngyánlǎo huāluòrénwángliǎngzhī   jiǎběn

huāxièhuāfēihuāmǎntiān hóngxiā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yóuruǎnpiāochūnxiè luòqīngzhānxiùlián 
liánzhōngérchūn chóumǎnhuái怀chù 
shǒuhuāchúchūxiùlián rěnluòhuālái 
liǔjiáfāngfēi guǎntáopiāoliǔfēi 
táomíngniánnéngzài míngsuìguīzhōngzhīyǒushuí 
sānyuèxiāngcháolěichéng liángjiānyàntàiqíng 
míngniánhuāsuīzhuó quèdàorénliángkōngcháoqī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fēngdāoshuāngjiànyánxiāng 
míngmèixiānyánnéngshí zhāopiāonánxún 
huākāijiànluònánxún jiēqiánmēnshāzànghuārén 
xiāngchúlèiàn shànghuāzhījiànxuèhén 
juānzhènghuánghūn chúguīyǎnchóngmén 
qīngdēngzhàorénchūshuì lěngqiāochuāngbèiwèiwēn 
guàishìbèishāngshén bànwèiliánchūnbànnǎochūn 
liánchūnzhìnǎo zhìyòuyánwén 
zuóxiāotíngwàibēi zhīshìhuāhúnniǎohún 
huāhúnniǎohúnzǒngnánliú niǎoyánhuāxiū 
yuànxiéxiàshēngshuāng suíhuāfēiluòtiānjìntóu 
tiānjìntóu chùyǒuxiāngqiū 
wèiruòjǐnnángshōuyàn póulěngyǎnfēngliú 
zhìběnjiéláihuánjié qiángnàoxiàngōu 
ěrjīnshōuzàng wèishēnwáng 
jīnzànghuārénxiàochī niánzàngzhīshìshuí 
shìkànchūncánhuājiànluò biàn便shìhóngyánlǎoshí 
zhāochūnjìnhóngyánlǎo huāluòrénwángliǎngzhī   zhōuchāngjiàoběn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
木棉¹花映丛祠(cí)²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qí)³赛多。
注释:¹木棉:热带乔木,初春时开花,深红色。²丛祠:荒祠野庙。³祈:求。
客帆风正急,茜袖偎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客帆风正急,茜¹袖偎(wēi)²立。极浦³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注释:¹茜:草,可做红色染料。茜色即红色。²墙:一本作“樯”,桅杆。³极浦:远水。
木棉花开,春光大好。铜鼓蛮歌声中,忽见一帆,飘然而来,船上红袖偎樯,顷刻间消失在烟波江上。几番回头,令人不胜怅惘。这首词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南国风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mán··miánhuāyìngcóngxiǎo--sūnguāngxiàn

miánhuāyìngcóngxiǎoyuèqínshēngchūnguāngxiǎotóngmánnánrénsàiduō

fānfēngzhèngqiànxiùwēiqiánghuítóuyānxià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