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天晴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língcháojiāngzuòzhōushī--wéichéngqìng

tiānqíngshàngchūchūnshuǐsòngzhōushānyuǎnshùcháopíngshìliú

ànhuākāiqiěluòjiāngniǎoméiháiwàngshāngqiānzhǎngqiǎnchóu

韦承庆

韦承庆

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性谨畏,事继母笃孝。第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长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未拜卒,谥曰温。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捻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
画堂雅宴¹。一抹²朱弦³初入遍。慢捻(niǎn)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
译文:华美的大厅里正举行高雅的宴集,乍弹朱弦刚刚进入弹奏第一章。轻轻地拢,慢慢地捻,纤长的细指犹如嫩葱。
注释: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¹画堂雅宴:在彩绘厅堂举行歌舞宴集。²抹:琵琶弹奏手法,一抹即乍弹。³朱弦:华美琵琶之弦。⁴入遍:初始弹奏第一章。遍,曲调中的一解,即一章。⁵捻:搓。⁶拢:抚。均为弹奏琵琶的手法。⁷“玉指”句:谓琵琶女的手指细嫩如葱白。
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
拨头¹(còng )²。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³。倚暖香檀(tán)曲未成。
译文:拨头抑郁低落,带着愁怨的花月自有无限意。舞女身姿轻灵美好,倚着檀槽弹不成一首曲子。
注释:¹拨头:舞蹈名。²憁利,失意的样子。³红粉轻盈:指舞女轻灵美好。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与白粉。代指美女。⁴香檀:即檀槽,弦乐器架弦之架。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在歌舞筵席上侑洒佐欢的歌女形象。她琴艺高超,琴曲哀怨动人。作品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对歌女的同情。

  上片点明宴会在宽敞的画阁里进行,其后进入正题,写到女子弹奏琵琶的技巧。大概作者明知描写琵琶演奏不可能超越白居易的《琵琶行》,所以干脆把《琵琶行》里“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成句搬移到词中,反倒显得朴素真切。欣赏琵琶的人,不可能不同时欣赏弹奏者高超的技巧,于是作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女子的手上,干脆又把自居易的“十指剥春葱”挪移过来,于是翻新成了另一个完美的琵琶女。这种移花接木的效果,往往比自出机杼更有神趣。

  下片刻意点明女子弹奏的曲子是《慢头》,其中妙处,今人可能无法知晓,因为这支曲子已经失传了。然而作者之所以要明言曲名,定有他的深意,这种深意随后的描写中显露无遗,先是出现了“怨月愁花无限意”的幽怨哀愁,而且是面对皎月和鲜花产生的愁怨,表明女子的弹奏一定触动犷她内心的隐痛,她是把自己想象成了皎月和鲜花,其晶莹娇美本该得到尊重和欣赏,如今却沦落到为人佐酒的卑贱地步,其中的“无限意”怕是无人理解。作者似乎隐隐感到了女子情绪的变化,所以对这位“红粉轻盈”的美女为什么突然停止弹奏产生了极大的疑问,这种疑问他没有道破,留给读者去细细体会,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才是这首词成功的设计。

参考资料:
1、 李之亮.欧阳修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40-41
2、 郁玉莹.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6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到晓不成梦,思量¹²白头。
译文:到了早上仍然没有入睡,无尽的思念让人白了头!
注释:¹思量:想念,相思。²堪:可,能。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译文: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光阴,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万般愁怅中度过。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译文:人世间的路应该很难走到尽头,谋生的手段到了死的那天也还不会停止。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译文:不要再说什么名和利,要知道名利才是我们自身最大的仇人。

qǐn--

dàoxiǎochéngmèngliàngkānbáitóuduōbǎiniánmìngzhǎngyǒuwànbānchóu

shìyīngnánjǐnyíngshēngwèixiūyánmíngmíngshìshēnchóu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昆仑使者¹无消息,茂陵²烟树³生愁色
译文:西王母的神鸟,还没带回长生的信息,茂陵的烟树却已深染愁色。
注释:¹昆仑使者:指为西王母当信使的青鸟。²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³烟树:云雾笼罩的繁茂树木。⁴愁色:凄愁暗淡的气氛。
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
金盘玉露¹自淋漓²,元气³茫茫收不得。
译文:宫中的金盘仍在承接玉露,但茫茫的元气却收取不得。
注释:¹金盘玉露: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在长安的宫中筑台,上铸一尊金钢仙人,手捧铜盘,用以承接露水。²淋漓:指露珠沾湿或流滴的样子。³元气:指天地间之精气。方士认为服吸它可长生不老。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
(qí)(lín)¹背上石文裂,虬(qiú)²鳞下红枝折。
译文:墓道上的石兽,背上早生裂纹,石雕虬龙的鳞片多半残缺。
注释:¹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珍异祥瑞之兽。这里指陵墓前的石麒麟。²虬龙:这里指寝殿丹漆柱上雕刻的龙。虬:传说中的无角龙。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何处偏伤万国¹心,中天²夜久高明月。
译文:让天下人伤心的不是别处,是陵墓上长夜高悬的明月。
注释:¹万国:即九州。指中国各地。²中天:天中,指茂陵上空。

  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写汉武帝求仙徒劳,来嘲讽唐宪宗服药石以求长生,荒诞误国,对古今帝王追求神仙长生的愚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首联“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起笔徐纡,“无消息”与“生愁色。相对,既把诗的背景追溯到神话传说之中,又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汉武帝刘彻身上。尽管汉武帝生前追求长生不死,喝玉露,吸元气,但结果还是葬身茂陵,与世长辞。这说明人类无法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颔联“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虽无“愁”字却延续了愁意。“愁”是诗人精心结构的意象。西王母的青鸟没有带回长生的消息是一愁,金盘承露,服食无法长生又是一愁。其愁的延长,那茂陵破败的景象无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因而,诗人认为最使人感到伤悲的,是茂陵上空高照的明月。言外之意,最可叹的是汉武帝求长生的徒劳。唐人有借汉说唐的习惯,因此,对汉武帝的讽刺实际上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两句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发展,巨石造成的麒麟天长日久也会崩裂,雕刻在粗大宫柱上的虬龙总有一天会肢体断折。可见那种所谓长生不老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这反映了李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末句是说只有这轮光照千古的明月,阅尽人间沧桑,是汉武帝求长生未遂的见证人,也是当今君王执迷此道而荒误国政的见证人,汉武帝虽然有求仙的迷信思想,但毕竟还不失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因此,作者在诗中也表现出对他有所惋惜。

  这首诗从歌颂汉武帝的雄图大略入手,却感叹人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是借汉武帝来讽刺唐宪宗的痴心妄想,意在反对服药石以求长生这类荒诞无稽之事。此诗意境悲凉,笔势奇崛,情致冷峭。

参考资料:
1、 本社.李贺诗选读:广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08月第1版:第178页

kūnlún使shǐzhě--

kūnlún使shǐzhěxiāomàolíngyānshùshēngchóu

jīnpánlínyuánmángmángshōu

línbèishàngshíwénlièqiúlónglínxiàhóngzhīzhé

chùpiānshāngwànguóxīnzhōngtiānjiǔgāomíngyuè

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楚女¹不归,楼²枕小河春水。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³
译文:她回南方去了,现在还没有踏上归途。我独居的小楼枕卧溪畔,夜夜愁听那春水汩汩。明月也无伴,像我一样孤独。春风吹杏花稀疏零落,更使我愁伤春暮。
注释:¹楚女:古代楚地的女子。此指抒情主人公,一个身世飘零的歌舞女伎。²楼:楚女暂栖之所。³稀:一作“飞”。
玉钗斜篸云鬟重,裙上金缕凤。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玉钗斜篸(zān)¹云鬟(huán)²重,裙上金缕凤³。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译文:玉钗在你的头上,斜斜地簪住云髻雾鬟。你裙上绣金的凤凰,仿佛栖息在我心间。真盼这春天又变秋天,请南飞的鸿雁,带去我的书信,带去我千里的思念。
注释:¹斜篸:斜插。篸,通“簪”,此处用作动词。²云鬟:高耸的环形发髻。³金缕凤:用金丝线绣的凤凰图形。⁴八行书:信札的代称。古代信札每页八行。

  此词起拍二句,言“楚女”飘零在外,寄居于水乡的临河楼宇中。“楼枕小河春水”的“楼”是“楚女”暂栖之所,可推测为一歌楼舞馆,临水构筑。“春水”,点明季节。“枕”字下得别致。
  
  “月孤明”三句写暮春月夜之景而隐含伤春离别之情,说“楚女”自伤身世、月夜难眠。“风又起”,从听觉着笔,表明“楚女”虽然置身床榻而长时间处于不眠状态。“杏花稀”(系“楚女”的想像之辞)虽为景语,但其中亦寓有惜春、伤别之意。月本无所谓孤不孤,但对于欲归不归的楚女来说,它却显得孤独凄清,物象染上了人的主观情感色彩。加之“风又起,杏花稀”,其景象就更凄清,不眠的人儿,心情可想而知。这里既写暮春之景,又寓有自伤身世飘零,自伤老大,自伤离别的情绪。

  过片二句写女子服饰,分别从头上玉钗、乌黑的鬓发及衣裙上金线所绣凤鸟图案着笔,一句写她的头饰和美发,一句写她用金缕盘绣成凤鸟图纹的舞裙,对“楚女”的形态进行描写。金玉锦绣的字面,恰好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空虚索寞。“楚女”如此艳美,然而却长期漂零在外,其独居凄怆之情亦自在不言中。于是最后三句要借“八行书”,诉千里相思隔魂梦萦牵之情,恰值月夜闻雁,便欲凭雁足传书,以道相思之意。言作书寄远,并点明题旨。这数句与李商隐“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异曲同工,虽然明说着欲凭鸿雁寄相思之意,其实隐含的意味却是鸿雁长飞,锦书难托,确有含蓄不尽之情。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6-57

jiǔquánzi··chǔguī--wēntíngyún

chǔguīlóuzhěnxiǎochūnshuǐyuèmíngfēngyòuxìnghuā

chāixiécǎnyúnhuánzhòngqúnshàngjīnfèngxíngshūqiānmèngyànnánfēi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qiāng)¹梅花引,吴溪²(lǒng)水情³
译文:羌笛声声吹起《梅花引》的曲子,却让人在这吴溪听到陇头流水般的伤情。
注释:¹羌笛:古代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竹笛。²吴溪:指清溪,古属吴。³陇水情:“情”一作“清”。陇水:即《陇头水》,古乐府横吹曲。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¹声。
译文:又使这月光下的秋浦寒山,响遍令人肠断的边关之声。
注释:¹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李白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以铺叙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羌笛笛声哀怨、陇头流水幽咽的荒凉凄美画。诗中荒凉壮丽与哀怨婉转也是直接用羌笛吹出的。诗人夜半闻笛声,或许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调,或许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调,但诗人联想到悲愁的身世和处境,从而引发了悲愁之情。《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可见陇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之句,可见这里的“清溪陇水情”乃是断肠之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此处的寒山当在秋浦,而玉关声应该是使人肠断的悲声,因“春风不度玉门关”,亦表达出诗人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月光、流水、笛声、断肠人便是构成这幅画图的基本元素。

  从此诗可以看出羌笛已经和表现征战之苦、思乡之痛 的《从军行》、《度关山》联系起来了,集中表现家国之思、思乡之痛。这主要是因为羌笛多与出塞、关山、陇头水等边塞的地名相联系,而这些地名令人自然而然想起荒凉的边关塞漠、流血厮杀的战场、久戍边疆未归的将士。而诗歌的基调是低沉的、伤痛的。

qīngbànwén

bái tángdài 

qiāngméihuāyǐn lǒngshuǐqíng 
hánshānqiūyuè chángduànguān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