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公门下四科同,政事文章造就工。向以清寒为乐境,转于笑语度春风。
列公门下四科同,政事文章造就工。向以清寒为乐境,转于笑语度春风。
表扬庐墓冥当鉴,付托楹书梦竟空。一束生刍未及奠,痛瞻杖履画图中。
表扬庐墓冥当鉴,付托楹书梦竟空。一束生刍未及奠,痛瞻杖履画图中。

wǎnzhāngjūnpéishī--wángzhū

liègōngménxiàtóngzhèngshìwénzhāngzàojiùgōngxiàngqīnghánwèijìngzhuǎnxiàochūnfēng

biǎoyángmíngdāngjiàntuōyíngshūmèngjìngkōngshùshēngchúwèidiàntòngzhānzhànghuàzhōng

王季珠

王季珠

字馨吾,诸生。顾山人,居镇东,额曰旷庐,莳花种竹,吟啸其中。诗规陆放翁,书法赵松雪。著有旷庐草诗集。 ▶ 2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春风先发苑(yuàn)中梅,樱杏桃梨次第¹开。
译文:春风先吹开了苑中的梅花,紧接着樱花、杏花、桃花、梨花都相继开放。
注释:¹次第:依次 ,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荠花榆(yú)(jiá)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译文:就连那生长在深村里的荠花和榆荚也好像在说,春风是为我而吹来。

chūnfēng--bái

chūnfēngxiānyuànzhōngméiyīngxìngtáokāi

huājiáshēncūndàochūnfēngwèilái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¹²装缀(zhuì)。槿(jǐn)(lí)³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译文:一个小园子,两三亩地,随方位地势之所宜,随品种配搭之所宜,栽花种竹,点缀园子。槿树篱笆茅草房屋,便有了山家的风味。闲来无事的时候在池边饮上几杯美酒,醉于林间。
注释:¹随宜:按方位地势安排。²旋:很快。³槿篱:槿:槿树。以槿树枝做成的篱笆。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¹。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²谁道在、尘寰(huán)³外。
译文:在静谧恬静的山林里每日围绕自己过活,心中没有任何牵挂,迷人的风景也争先恐后地映入眼帘。人生短短几十载,莫要虚度光阴,要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谁说洞天福地都应该在尘世之外?
注释:¹趁游戏:趁机游戏人间取悦人们。²洞天: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³尘寰:犹尘世。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开篇引领全词,似儿歌、童谣般浅显明了,读来轻松亲切。一个小园子,两三亩地,词人如话家常一般谈论自己的生活,透露出一丝清心寡欲和知足常乐的坦然。

  “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随家风味。”这三句在内容是对上句的承接,词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种上鲜花和竹子,俨然一派园林之风,他又在园子周围插上一圈整齐的篱笆,再加上一间茅草屋,带着几许随里人家的味道。

  词人用词匠心独运,整个上阕既没有用任何优美的词藻加以修饰,也没有用一字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平实自然的词语,烘托出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隐逸情感,一花、一竹、一篱、一舍,勾勒出一幅城郭依随栾、茅舍傍流水的田园画,令人心旌荡漾。

  “等闲池上饮,林间醉”,这正是词人日常生活的写照,每日畅游在自己的小园子里,品品躬耕之乐,不为红尘世事劳心伤神,闲来无事的时候在池边饮上几杯美酒,醉于形更醉于心。这几句简单的景物描写里糅进点点叙事,更突出词人闲适从容的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词人仍然沿用上阕惯用的笔法进行描摹,在静谧恬静的随林里每日围绕自己过活,心中没有任何牵挂,迷人的风景也争先恐后地映入眼帘。词人抛去周遭庞杂的污秽和杂念,只管循迹随林,沉醉于随水,感受心灵与大自然的契合。

  这首词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为特色,“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道出人生在世,屈指可数,莫要虚度光阴,要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此外这两句还透露出一丝哀婉悲戚和几许慨叹光阴如梭的无奈之情。

  词人在下句为如何度过余生作出了回答:“洞天谁道在、尘寰外。”人生过半,剩下的每寸光阴,词人都打算在这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洞天”度过,怡然自得、自娱自乐的满足感跃然纸上。此句原本的语序应是“谁道洞天在尘寰外”,此处巧用倒装,使全词韵脚押韵,格律一致,整体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韵律美。全词从头到尾宏观抒情,微观落笔,词人对随水的眷恋溢于言表。词中的一字一句淡雅温馨,洋溢着超然和闲适,让人体味到心平气和的同时,也憧憬起那生机勃勃的随林生活。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41页

gǎnhuángēn··xiǎoyuánér--zhūdūn

xiǎoyuánérliǎngsānhuāzhúsuíxuánzhuāngzhuì槿jǐnmáoshě便biànyǒushānjiāfēngwèiděngxiánchíshàngyǐnlínjiānzuì

dōuwèijiāxiōngzhōngshìfēngjǐngzhēngláichènyóuchēngxīnshènghuórénjiānsuìdòngtiānshuídàozàichénhuánwài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¹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²也相关³
译文: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冬日的积雪冰层、严寒的风所摧残了,五更时这株柳树只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无论柳树稀疏还是繁茂,都一般关怀。
注释:¹层冰:厚厚之冰。²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³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¹繁丝²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³。湔(jiān)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译文:特别是在这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如今斯人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注释:¹最是:特别是。²繁丝:指柳丝的繁茂。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³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这里指代亡妻。⁴湔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⁵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这是一首借咏寒柳而抒伤悼之情的词作,纳兰在词中咏物写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远,可谓是其咏物词中的佳作,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纳兰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谁见过柳树开花呢?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杨花呢?的确,杨树、柳树本是两种不同的树,但由于它们的种子杨花和柳絮都带有白絮能飞,飞絮期又基本相同,因此杨花和柳絮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被认为是代表同一个意象,而纳兰在这里用到“杨花”的意象,估计是想要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湔,这里是洗的意思。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词,曾被那位对纳兰词评价不高的陈廷焯赞为纳兰词中的压卷之作,不知道容若听到了会不会高兴一些呢?无论如何,“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都是性灵之句,非挚情挚性之奇男子无以得之。纳兰何以有此“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的伤感情调?清朝气数正旺盛,却有此醒人气的词人和词作,真是可悲可叹可钦啊!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还要深思一层,“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实呢?有文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而寄寓对亡妻的哀思,实亦即悼亡之作。作为一种猜测容或可以,但作为学术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后的情况下,则不可以武断地这样定论。如果说里面寄托有纳兰一贯婉转哀凉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2、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海古籍版社,1996年.
3、 张秉戍编注 .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1年 .
4、 [清]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

línjiāngxiān ·hánliǔ

lánxìng qīngdài 

fēifēihuāchùshì céngbīngxuěcuīcán shūshūshùgēnghán àimíngyuèhǎo qiáocuìxiāngguān 
zuìshìfányáoluòhòu zhuǎnjiàorénchūnshān jiānqúnmèngduànyìngnán 西fēngduōshǎohèn chuīsànméiwān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gǔn)¹窃帝²之息壤³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¹⁰土以定九州¹¹。《山海经·海内经》
译文: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一说是鲧被流放,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鲧死后腹中化生出大禹,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禹采用疏导法来治水,平定水患。
注释:¹鲧:人名,禹的父亲。²帝:指天帝。³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⁴堙:堵塞。⁵不待帝命: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⁶祝融:火神的名字。⁷羽郊:羽山的近郊。⁸复:通“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⁹卒:率领部下。¹⁰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¹¹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西汉以前认为禹治水后划定九州。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民瀍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
舜之时,共工¹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xìng)²,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quē)³,民瀍(chán),平通沟陆,流注东海。
译文:舜帝的时代,共工兴起洪水,大水逼近空桑,这时龙门尚未凿开,吕梁还没挖通,长江、淮河合流泛滥,天下四海一片汪洋,百姓都逃往山上,爬上大树。于是舜便让禹疏通三江五湖,开辟伊阙,疏导廛水和涧水,整治疏通大小沟渠,使水流入东海。
注释:¹共工: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²溟涬:水势无边际的样子。³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⁴瀍涧:瀍水和涧水的并称。
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淮南子》
鸿水¹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淮南子》
译文:洪水排泄了,九州大地平静了,百姓们都能各安其生。
注释:¹鸿水:大水。
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
禹尽力沟洫(xù)¹,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
译文:禹尽全力从事开沟挖渠的工作,疏导河川,夷平山岳。黄龙拖着尾巴在他的前面做向导,玄龟驼着青泥在后面紧紧跟随。
注释:¹沟洫:田间水道。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惨结¹秋阴,西风送、霏(fēi)²雨湿。凄望眼、征鸿³几字,暮投沙碛(qì)。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译文:空阴沉愁云盘结多悲惨,西风凄凉吹送满天细雨湿江舟。抬眼望风雨凄迷归雁结成人字队,暮色里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铁蹄下请问我家乡在何处,江上云水相连浩浩荡荡不辨南北迷双眸。我只见一抹寒冷的青色时隐现,想必是江对岸遥远的山峦峰头。
注释:¹结:凝聚。²霏霏:形容雨细密。³征鸿:飞,仨的鸿雁。⁴几字:指雁飞结成人字形或一字行。⁵沙碛:沙石浅滩。⁶山色:山的景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¹。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²、长江入尊罍(léi)³,浇胸(xiōng)(yì)
译文:国家破我南渡天涯飘泊江上成难客,时危艰我寸肠欲断满头白发生忧愁。空悲叹我心烦意乱搔首踟蹰郁苦恨,谁料到晚年竞与家人分散避寇仇。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却无奈饮酒有尽情不休。便只有引取江水入酒杯,以浇我胸中块垒万古愁。
注释:¹离拆:分散开。此指离开中原故土。²挽取:牵引。取为语助词。³尊罍: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⁴胸臆:胸襟和气度。

  上片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就白了头发。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平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全文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参考资料:
1、 云葭,青黎.《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560页
2、 赵敏俐,吴思敬.《中国诗歌通史(宋代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47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