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忻五月凉,连得六月雨。泉石养芝朮,圳浍长禾黍。
已忻五月凉,连得六月雨。泉石养芝朮,圳浍长禾黍。
病虽未能饮,起亦尚可句。凌晨百鸟啼,静夜百虫语。
病虽未能饮,起亦尚可句。凌晨百鸟啼,静夜百虫语。
寺外钟磬音,樵歌自来去。
寺外钟磬音,樵歌自来去。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塞马南来,五陵草树无颜色。云气黯,鼓鼙声震,天穿地裂。百二河山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
塞马¹南来,五陵²草树无颜色。云气黯(àn),鼓鼙(pí)³声震,天穿地裂。百二河山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què)
译文:塞外的元兵,奔驰南下;长安五陵旁的树木都失去了颜色,云雾阴沉地笼罩者,军鼓的声音震耳欲聋,似要穿裂天地。险固的河山均被一一攻破,守将们束手无策。渐渐战争的烽烟,直弥漫到了京都的上空,笼罩在了宫殿之上。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始为《上江虹》,原为吴民祭祀河神的迎神之曲,双调九十三字,有平韵、仄韵两体。¹塞马:同赛(saì)马,塞外的骑兵。指元军。²五陵:长安北有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这里用来指北宋、金都城汴梁。³鼓鼙:鼓,大骨;鼙,小鼓;鼓鼙指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⁴百二河山:形容山川形势险固。古人称函谷关之险,二万人可以抵挡一百万。⁵筹策:计谋策划。⁶烟尘:战争的烽烟。⁷九重城:指京都。⁸蒙金阙:笼罩在宫殿之上。比喻国家灭亡。金阙,宫阙。
长戈袅,飞鸟绝。原厌肉,川流血。叹人生此际,动成长别。回首玉津春色早,雕栏犹挂当时月,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
长戈(gē)(niǎo)¹,飞鸟绝。原厌肉²,川流血。叹人生此际,动成长别³。回首玉津春色早,雕栏犹挂当时月,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
译文:挥动着长戈,战场上连飞鸟都灭绝了;原野上堆满了尸体,山川在流血。悲叹人生的这个时候,动不动就会亲人、朋友间彼此永别。回头看那开封城外的玉津园,春天刚刚来到,雕花的栏杆犹挂着一轮新月。更有那西来的流水环绕着城墙,独自悲怆地呜咽着。
注释:¹长戈袅:挥动长戈。戈,古代兵器。袅,摇曳。²原厌肉:厌同原野上堆满了尸体。厌,通“餍”(yàn),饱足。³动成长别:动辄就会彼此永别。⁴玉津:园名,在开封南门外。⁵雕栏:雕花的栏干。

  上片写塞马南来的凶残与金朝君臣将帅的昏庸无能导致亡国。蒙古军队狂奔而来,硝烟滚滚,战火连天,汴京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草木失色,百姓悲号,天昏地暗,战鼓震天,大有“天穿地裂”之势。全国呈现出一片混乱。接着作者沉痛地指出导致金朝亡国的原因:本来可以凭借险要山气作为屏障以拒塞马,但朝廷昏庸,将帅无能,以致“百二气山”的险要也发挥不了作用,使蒙军长驱直入,直逼九重,终至亡国。作者既痛心国亡,又气愤统治者的昏聩,心中之气,悲抑难平。

  下片写亡国之惨状和自己的心灵感受。“长戈袅”四句,蒙军长戈飞舞,连天空的飞鸟都已灭绝,原野上尸体多得无处堆放,似乎气中流淌的都是鲜血。兵燹酷烈,生灵涂炭,这是如实地描述当时元军的暴行,字字血泪,力敌万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回写自身。以“叹”字领起,在国难之中,活着的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与家人动辄失散,遂成永别。词写到此,已将国难家难写尽,于是以“回首”二字宕开,追古伤今。当年的汴京,春光满城,莺鸣芳树,燕舞晴空,如今却疮痍满目,雕栏虽在,明月犹悬,而人事全非,故国之思,令人肝肠寸断。接着,以“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作结。“更”字加强感情力度,气水呜咽,着一“空”字,透出作者在亡国之后无可奈何的悲叹,徒增伤感。

  全词写兵祸以实录,用史笔也;写悲感移情于景,用笔空灵。词情激愤,悲壮沉重。

参考资料:
1、 刘筑琴编著.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8:第455页
平原人有善治伛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
平原¹人有善治伛(yǔ)²者,自云:“不善³,人百一人耳。”
译文:平原郡有个善于治疗驼背的人。他到处自我吹嘘说:“治不好的,一百个人里不过一个人。”
注释:¹平原:汉平原郡,今山东西部一带。²伛:背弯,驼背。³不善:指治不好,不容易治的。⁴人百一人: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个人。
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求治。
有人曲度¹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²求治。
译文:有个驼背的人,顺着弯曲的身体量长八尺,从头到脚垂直量高六尺,特地带着很多钱,请求治疗。
注释:¹度:长。²厚货:很多钱,大价钱。
曰:“君且卧。”欲上背踏之。
曰:“君且卧。”欲上背踏之。
译文:善于治驼背的人说:“请您俯卧。”说着就要上背去踩。
伛者曰:“将杀我。 ”
伛者曰:“将杀我。 ”
译文:驼背的人一见惊恐万分,叫道:“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
曰:“趣(cù)¹令君直,焉知死事。”
译文:善治驼背的人说:“我只管尽快弄直你的驼背,不管死活。”
注释:¹趣:古同“促”,催促;急促。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tiáo)¹之华²,芸(yún)³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译文: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注释:¹苕: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²华:同“花”。³芸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⁴维其:何其。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其此,不其无生!
译文: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zāng)¹坟首²,三星³在罶(liǔ)。人可以食,鲜(xiǎn)可以饱!
译文: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注释:¹牂羊:母羊。²坟首:头大。³三星:泛指星光。⁴罶:捕鱼的竹器。⁵鲜:少。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其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其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其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确其清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其实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其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云:“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12-514

tiáozhīhuā

míng xiānqín 

tiáozhīhuā yúnhuáng xīnzhīyōu wéishāng 
tiáozhīhuā qīngqīng zhī shēng 
zāngyángfénshǒu sānxīngzàiliǔ rénshí xiǎnbǎo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小楼还被青山碍(ài)¹,隔断楚天²遥。昨宵(xiāo)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cháo)³。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shāo)
译文: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心事忧愁不定,似飞花一般,双眉紧锁不展,恰如残柳。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¹碍:遮挡。²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³有信春潮:潮水有涨有落,其去来都有定时,称为“信潮”。⁴飞花:飘飞的落花。

  “小楼”两句,写从小楼远望。西湖到处是青山,故作者在楼上远望时,被层叠的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望见遥远的“楚天”。这两句,情调有点惆怅,不但通过意象来表现,而且通过一个“还”字强调出来。“还”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想眺望远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碍了,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显出了懊恼之意。曲文一开头就笼罩了一层低沉不快的情绪绪,从而为下面只体的叙述抒情定下了基调。

  “昨宵入梦”三句为叙事,是说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进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来了,但她现在却不知在什么地方。这里借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惆怅的梦境。说它美丽,是因为美人入梦,必有许多旖旎温馨,说它惆怅,是因为醒后相忆,不知她身在何处。这种别后酌“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许多文人才士难堪的,张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对开头两句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原来,所谓“遥断楚天遐”,实寓两地分离,同“那人”的关系被隔断之意;而“青山”之碍,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见。

  “门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继续发展,叙述那段时间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对的,只有“秋月”与“春潮”而已,非常寂寞,无聊。然而还不止此,“秋月”而曰“无倩”‘,“春潮”而曰“有信”,这就增加了数倍的感伤色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有句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埋怨秋月的无情,这里的“无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这三句在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浓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结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这说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发怀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写景,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显得形象而含蓄,体现了张可久散曲典雅蕴藉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辞典编辑组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0
2、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334-335

rényuèyuán··chūnshàng--zhāngjiǔ

xiǎolóuháibèiqīngshānàiduànchǔtiānyáozuóxiāomèngrénchùchuīxiāoménqiáncháoqíngqiūyuèyǒuxìnchūncháokànkànqiáocuìfēihuāxīnshìcánliǔméishāo

鰕䱇游潢潦,不知江海流。
(xiā)¹(shàn)²游潢(huáng)(lǎo)³,不知江海流。
译文:鱼虾游戏于池塘小流之间,不知道还有江海河流。
注释:¹鰕:同“虾”;一说大鲵,一种小鱼。²䱇:即“鳝”,黄鳝一类。³潢潦:雨水积的水池。潢,积水池。潦,雨水。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燕雀戏藩柴¹,安识鸿鹄(hú)²游!
译文:燕雀在树枝柴篱间上下嬉戏,又岂能知道鸿鹄的志向!
注释:¹藩柴:篱笆。²鸿鹄:天鹅。
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
世士¹雀诚明²,大德³无俦(chóu)
译文:世俗之事由此可见一般,德行高尚之人总是无比孤独的。
注释:¹世士:志士。²雀诚明:真正知道上面所喻之理。一作“诚明性”,又作“比诚明”。³大德:大功德。⁴固:必定。一作“故”。⁵无俦:无比。
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¹²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译文:驾车登上五岳这般高峰,然后又下到大丘之上。
注释:¹驾:驾车。²言:语助词。
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
俯观上路人¹,势利惟是谋²
译文:俯观仕途上奔波的人,熙熙攘攘间只图谋势利。
注释:¹上路人:指在仕途上奔走营私的小人。²惟是谋,一作“是谋雠”。
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
(chóu)高念皇家¹,远怀²³九州
译文:在皇室之中得到高的礼遇,远大的抱负得以在天下实行。
注释:¹“雠高”句:一作“高念翼皇家”。高念,最高的信念。皇家:指魏国。²远怀:远大的抱负。³柔:安定。⁴九州:雀指全国。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抚剑而¹雷音²,猛气纵横浮。
译文:抚剑高歌处雷音浩荡,猛士之气纵横浮沉。
注释:¹而:如。²雷音:雷霆之声,形容剑鸣声大,威力震人。
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泛泊¹徒嗷(áo)²,谁知壮士忧?
译文:那些飘荡无根之人唯有徒然抱怨,又哪里了解壮士的志向?
注释:¹泛泊:漂荡,指混日子的人。²嗷嗷:呼叫声。

  雀诗在《乐府诗集》中被收入《相和歌·平调曲》。这是曹植自制的新题乐府,篇名取自篇首二字。《乐府解题》说:“曹植拟《长歌行》为《鰕䱇》。”古诗又云:“长歌正激烈。”可见《长歌行》是慷慨激烈的调子。这使得雀篇形式非常切合内容。

  全诗可分两层。前十句是对追名逐利的世俗小人的轻蔑讥斥;后六句是对胸怀大志的壮士的崇高赞美,同时抒发他们不被人知的痛苦。雀诗多用典故和比兴手法,产生了既蕴藉深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诗中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感奋交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千古同慨的悲壮之境。

  开头四句,以“鰕䱇”“燕雀”比世间热衷于谋私营利之徒。以“江海”“鸿鹄”喻胸怀“皇家”“九州”的壮士。鰕䱇只会在浑浊的小水坑里游动,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深广的大江湖海。雀句语出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燕雀只能在柴荆编成的篱笆间嬉戏,不懂得鸿鹄遨游长空的壮举。雀句源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诗人通过“潢潦”与“江海”、“藩柴”与苍穹、“鰕䱇”“燕雀”与“鸿鹄”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感情。句子的寓意显而易见:唯利是图、唯权是夺的浅薄小人,不可能知道那志士的宽阔胸怀和豪壮举动。对志士与小人的褒贬,从诗人《赠丁翼》诗中也可找到印证。诗人这这里抒发了遨游天地的壮志。

  接着六句进一步说明:世上之有识之士,正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效鸿鹄之志,以成就无与匹比的大德大业。正如驾车升登于五岳之巅,再俯看天下之山,简直就如小丘小陵一样。然而世人大多图谋于势位利禄,奔波于仕宦之途。

  第一层多用典故和比兴,表现诗人与势利之辈眼界、胸怀之不同。而第二层即后六句,转入对诗人志向内涵的直接披露。最后发出慨然长啸。这里的“壮士”实际是诗人的自期自许。结尾在慷慨悲歌中突发变徵之音,与开篇的勃郁之气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不遇知音、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悲怆。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7-239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52-25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