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声声急,行行楚水濆。道无裨政化,行处傲孤云。
杜宇声声急,行行楚水濆。道无裨政化,行处傲孤云。
幸到膺门下,频蒙俸粟分。诗虽曾引玉,棋数中埋军。
幸到膺门下,频蒙俸粟分。诗虽曾引玉,棋数中埋军。
山好还寻去,恩深岂易云。扇风千里泰,车雨九重闻。
山好还寻去,恩深岂易云。扇风千里泰,车雨九重闻。
晴雾和花气,危樯鼓浪文。终期陶铸日,再见信陵君。
晴雾和花气,危樯鼓浪文。终期陶铸日,再见信陵君。
贯休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5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zhū)¹。兔走²(chù)³株,折(jǐng)而死。因(shì)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¹⁰兔。兔不可复得,而身¹¹¹²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注释:¹株:树桩。²走:跑。³触:撞到。⁴折:折断。⁵因:于是,就。⁶释:放,放下。⁷耒:一种农具。⁸冀:希望。⁹复:又,再。¹⁰得:得到。¹¹身:自己。¹²为:被,表被动。
《守株待兔》仅39个字,寓意却很深刻。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可农夫却幻想这桩巧事能变成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被人笑话的下场。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也常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事赋。
译文:开辟山路得到一块石壁,把它命名为苍壁。此事出乎意料之外,以为是上天的恩赐,因高兴而写此词。
注释:千年调:词牌名。此调曹组词名“相思会”,因其首韵有“人无百年人,刚作千年调”句,辛弃疾改此名。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左手把青霓(ní)¹,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²前导,叫开阊(chāng)(hé)³。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hú)泉,千丈石。
译文:左手拿住青霓,右手挟住明月,我让雷神丰隆在前面做向导,叫开天宫之门。我周游太空,径直走入天之最高处。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
注释:¹青霓:虹霓。²丰隆:雷神。³阊阖:天门。⁴寥天一:空虚浑然一体的高天。⁵斛:古代量米容器,十斗为一斛。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钧天广乐¹,燕²我瑶³之席。帝饮(yìn)觞甚乐,赐汝苍壁。嶙(lín)(xún)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译文:天帝用钧天广乐并设瑶池宴来款待我。天帝请我饮酒,并赐苍壁一块。苍壁重叠高耸,正在瓢泉丘壑山水之间。我的马不肯前行,驾车人因思家而悲伤,从天上返回人间我觉得恍惚惆怅。
注释:¹钧天广乐:天上仙乐。²燕:同“宴”,即宴饮。³瑶:瑶池,传说中的仙池,为群仙宴饮之所。⁴饮予:请我饮酒。⁵嶙峋突兀:形容苍壁重叠高耸。⁶余马怀:我的马因怀乡事不肯前行。⁷仆夫悲:我的驾车人因思家事悲伤。

  小序“意天之所赐邪,喜事赋”,表明了写作的原因和心情。作者自以为得了天赐石壁,精神为之一振,又看到所得的苍壁“势欲摩空”、“有心雄泰华”,他似乎由此得了天命,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思想又在胸中激荡,追求理想的精神鼓舞他在幻想的世界里纵横驰骋。在这样的心境下,这首词应运事生。

  全词抒发词人超逸不凡的胸怀,反映他爱国怀乡精忠报国的思想,表现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上阕写登天与周游。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神马飞入太空。“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起句很有气势,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之中。接下去,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描绘进入天宫的情景。“叫开阊阖”一句由《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事望予”凝缩事来。屈原为了上下求索,曾想象飞上天空,到达天门,但当他命令守门的帝阍打开天门时却吃了闭门羹。辛弃疾在这一点上似乎比屈原幸运得多,他是禀承着天恩登天的,天神自然不会挡驾,他的开路先锋雷师很顺利地叫开了天门,让他进入天国。“吾使丰隆前导”脱胎于《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原句是描写屈原上天碰壁后准备到下界“求女”出发时的情景的,事在“令帝阍开关”事被拒之门外之后,词人在这里重新组合,把两件事融为一体了。“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入于寥天一”是《庄子·大宗师》篇中语。这四句描写遨游天宇的情景。词人在天国里上下周游,直到太虚之境,在那里饱览了天上的奇景珍物,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

  下阕写受赐与怀乡。“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这四句写天帝对词人的恩赐。这里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的典故。赵简子曾有病,五日不省人事,扁鹊对赵的家臣说,昔日秦穆公也曾这样过,三天后一定会醒过来。又过了两天半果然醒来,醒后对家臣说:我到了天帝那里,玩得很快乐,我和众神在中天游玩,欣赏了天上的仙乐和仙舞,天帝很高兴,还赐我两个竹篮子。辛弃疾把这个典故借用过来,描写自己想象中受天帝款待、赏赐的情景:天帝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他,在瑶池设下宴席,众多乐工奏起仙乐,天帝亲自斟酒,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予你。”这是至高无上的恩遇,只有当年将成霸业的秦穆公和将要拜为正卿的赵简子才得到过。辛用此典,可见胸襟之博大与自命不凡。天帝赐赵简子两个篮子,日后果然得到了应验,赵简子接连攻下二国,扩大了奉邑,成为晋国的实权派。辛弃疾把苍壁看作“天之所赐”与当年赵简子的受天幸相比,表现出他立功报国的勃大雄心和凌云壮志。

  “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这两句描写苍壁的形象和位置。这苍壁形体虽小,但气势雄伟。作者在《临江仙》中说:“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一丘一壑”本指隐者的住处,这里指作者瓢泉宅第亭园的一部分,也代指他的居所。这样一块苍壁坐落在一丘一壑之间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作者这样写,大概是在表明他虽然身在一丘一壑之间,却志在千里之外,“位卑未敢忘忧国”也许作者正是这样来领会天赐苍壁的用意的。

  词的最后三句借用《离骚》中的“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事不行”,抒发怀念故土的感情。词人虽然在天宫受到盛情接待,过着美好生活,但他仍然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和家乡,致使他的随从和马都悲伤起来,于是辞别天宫,恍恍惚惚地回返尘寰。这里也反映出词人当时思想的矛盾,他虽然羡慕那醉眠的陶令,却又不甘心去过那种完全超然世外的桃源生活。苍壁的出现触动了他的积极用世思想,赋苍壁寄托着远大的抱负。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五彩缤纷的联想和光怪陆离的幻觉。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主客观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常常在诗歌中以幻想的方式求得精神的寄托和解脱。辛弃疾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在这首词中,通过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形象和理想的神仙世界。他在那里得到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受到礼遇和赏赐,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形成鲜明对照。这首词不仅表现手法象屈原的《离骚》,事且多处融进了《离骚》的句意,因此它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同《离骚》有许多共同点。

  但是,作者并没有机械地模仿《离骚》。所用《离骚》的诗句都经过了加工改造和融会创新。借用的诗句涉及到《离骚》的许多情节,屈原求见天帝被拒之门外,下界求女又遭到拒绝,后来终于听了巫咸、灵氛的劝告去“周流观乎上下”,但终因“仆夫悲,余马怀”事告终。这些情节到了辛弃疾笔下,得到有机地重新组合,内容上赋予它以新的涵义,并与赵简子受天幸的典故自然地融合为一,创造出另一番神游天外的意境,使之适合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事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qiānniándiào··zuǒshǒuqīng--xīn

kāishānjìngshíyīnmíngyuēcāngshìchūwàngwàitiānzhīsuǒxiéér

zuǒshǒuqīngyòushǒuxiémíngyuè使shǐfēnglóngqiándǎojiàokāichāngzhōuyóushàngxiàjìngliáotiānlǎnxuánwànquánqiānzhàngshí

jūntiān广guǎngyànyáozhīyǐnshāngshéncānglínxúnzhèngzàiqiū怀huáibēixiàhuǎng

囝,哀闽也。
(jiǎn)¹生闽(mǐn)²,闽吏得之,乃绝³其阳
译文:男孩生在闽中这个地方,闽地的官吏得到了他。于是割断了他的阳具。
注释:¹囝:福建一带方言,指儿子。²闽方:闽中,今福建省一带。³绝:割断。⁴阳:男性生殖器。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zāng)为获¹,致金满屋。
译文:他成了奴隶当牛做马,使闽吏家金银装满屋。
注释:¹臧获:都是奴隶的别称。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kūn)¹为钳(qián)²,如视草木。
译文:男孩被剃去头发,用铁圈套在颈上,看待他如同对待低贱的草木。
注释:¹髡:剃去头发。²钳:用铁圈套在颈上。髡、钳:古代刑罚的名称,也是奴隶身分的标志。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¹无知,我罹(lí)²其毒³
译文:天道根本就属于无知,让我遭受到如此毒害。
注释:¹天道:犹天理,天意。《易·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²罹:遭遇不幸的事情。³毒:加害。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¹无知,彼²受其福。
译文:神明也根本属于无知,让他享受着这些福佑。
注释:¹神道:神明之道。谓鬼神赐福降灾神妙莫测之道。《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²彼:指掠卖奴隶的人。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¹别囝,吾悔生汝(rǔ)²
译文:父亲和儿子告别时说:我真后悔当初要生你。
注释:¹郎罢:方言。 闽人用以称父。²汝:你。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¹
译文:当你已经出生的时候,别人都劝我不要养你。
注释:¹不举:不养育。指一生下来就把他弄死。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¹人言,果获是苦²
译文:我没有听从别人劝告,你果然遭受这些痛苦。
注释:¹从:听从。²是苦:这样的痛苦(指做奴隶)。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¹²下。
译文:儿子悲痛地与父亲告别,心如被摧裂眼中似泣血。
注释:¹摧:伤。²血:血泪。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¹,不得²在郎罢前。
译文:从此我们将天地隔绝,一直到我们进入黄泉,也不能够再到您面前!
注释:¹及至黄泉:犹言一直到死。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阴间。《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²得:能。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第二部分透过这一生活现象,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第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父子离别时痛不欲生的情景。

  第一部分的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风俗盛行的地区(闽方)、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闽吏)以及戕害儿童的方式(绝其阳),极其简练。然后叙述奴隶的痛苦生活。诗人没有列举具体生活事例,而只是并列摆出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奴隶为主人“致金满屋”,本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然而却被视如草木,受到非人待遇。金,极言其贵;草木,极言其贱。一贵与一贱,两相比照,揭露奴隶所受待遇的不合理,写出了奴隶生活的不堪忍受。

  第二部分,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生活,使他们的怨愤非常之深,以致连封建社会里视若神圣的“天道”和“神道”,都被他们诅咒起来──都是上天和神灵无知,才造成如此不公平的世道!这里“彼”“我”对举,形象地揭示出对立的阶级关系──奴隶主们之所以能够大享其福,正是建筑在奴隶遭受荼毒的基础上的。这四句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们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诗人抽出一个具体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囝被掠为奴,同郎罢分别时父子痛不欲生的情景。诗人把囝同郎罢的心理对照来写,笔墨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写郎罢,处处从他违反常情的心理着笔。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希望人丁兴旺,又由于重男轻女的习惯,尤其希望生男孩。可是这位做父亲的却后悔不该生男孩,生下后更不该养育他。这看来很“反常”。然而,正是从种“反常”中,才表现了他的断肠悲痛和对孩子的深爱。“人劝不举”一语更进一步说明,受这种野蛮风俗之害的,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闽地人民受害之惨,受害之广,使人人都心怀恐惧。写囝,则是着力刻画他对郎罢的依恋,完全是小孩子的心理。这种对照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父子相依、不忍分离的骨肉亲情。而造成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的,却正是那些掠卖儿童的人。所以,这种描写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

  诗人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哀闽也”。对闽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却通篇不发一句议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事实来说话,产生了雄辩的力量,因而比简单的说教内涵更丰富。诗人继承《诗经》的讽谕精神,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取首句的第一个字为题,采用四言体,并且大胆采用了闽地方言如“囝”“郎罢”入诗,使诗歌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1-662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¹村路板桥斜。
译文: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注释:¹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妇姑¹相唤²浴蚕³去,闲着中庭(zhī)花。
译文: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注释:¹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²相唤:互相呼唤。³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⁴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⁵中庭:庭院中间。⁶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 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倘如是平原大川,村落不会很小,一鸡打鸣往往会引起群鸡合唱(“群鸡正乱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雨看来不大(后文有“浴蚕”之事),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 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看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这诚如前人所说:“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参考资料:
1、 施亚,王美春.历代纺织诗解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8-6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唐宋名篇 唐诗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215-216
3、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201

guòshāncūn

wángjiàn tángdài 

míngliǎngjiā zhúcūnbǎnqiáoxié 
xiānghuàncán xiánzhezhōngtíngzhīhuā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¹见应稀。
译文:在故国飘泊流落,江山依旧,人物已非,往时王谢堂前也少见这样的白燕。
注释:白燕:金丝雀的一类,体色有黄色、白色、桔红色、古铜色等,此应专指羽毛白色的。¹王谢:王导和谢安,二人为东晋的名臣贵族,住在金陵乌衣巷,宅院十分豪华。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月明汉水¹初无影,雪满梁园²尚未归。
译文:明亮的月光照着汉水辨不出它的身影,大雪纷飞还没飞回梁王的兔园。
注释:¹汉水:即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源于陕西,在武汉入长江。²梁园:唐寇豹《白赋》“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瘐亮之楼,月明千里”。 瘐楼、梁园都是才俊之士聚合之所。谢惠连《雪赋》“云岁将暮,寒风积梁王与邹阳、枚乘等游梁园,赋《雪赋》”。诗即用此典。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译文:在柳絮飞舞的池塘边进入香甜的梦乡,冷意侵人的时候梨花已开满庭院。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赵家姊(zǐ)¹多相忌,莫向昭阳²殿里飞。
译文:赵家姐妹生性喜欢嫉妒,切记不要往昭阳殿中飞舞翩跹。
注释:¹赵家姊妹:指汉成帝赵皇后飞燕及其妹。²昭阳:汉宫殿名,即赵飞燕姊妹所居。

  此诗首联用刘禹锡诗句触题,总赞一笔,并就其所沉积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化丰富了内涵;中间颔、颈两联着重写燕体之白,以柳絮、梨花等洁白的景色,造成典型意境,衬托白燕;尾联转过笔势,忽作充分拟人化的奇想,希望白燕洁身自重,尤见诗人殷殷之情。全诗写形传神而形神兼具,用典自然而贴切,且语言秀丽流畅,构思巧妙,确为咏物之佳作。

  首联作者已开始就用了一个有名的“燕”的典故。“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玉谢见应稀”,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说江山如故,人物已非。借王谢旧事点明所咏为燕,再用“见应稀”三字进一步点出“白燕”这个题目。

  接着,诗人展开想象,极写白燕之白。“明月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诗人用汉代梁孝王与文士梁园赋雪故事,但不是写雪,而是以雪比燕之白,故云“未归”。

  人们写燕子,总离不了写它“度帘幕中间”还相雕梁藻井”,袁凯避开了这类俗套,别出心裁地专为白燕设计了活动的新天地“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院落冷侵衣。”诗人人以柳絮、梨花等洁白的景色,造成典型意境,衬托白燕,唤起人们的联想,字面上无一“燕”字,而白燕自然从景中浮现。“柳絮池塘”“梨花庭院”二句,化用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诗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似乎是两幅画屏,令人感觉到画面一角有玉剪飞舞的燕影。

  最后尾联作者用空灵蕴藉的笔法,为白燕传神写照写出了白燕特有的精神气质,诗人把白燕想象成无比的纯洁、灵巧美丽,在他的笔下,像是冰清玉洁的姑射仙子的化身了。所以诗人于诗的末尾倾注了无限珍爱、怜惜的感情,叮咛白燕:“赵家姐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最后用赵飞燕这位汉宫美人的名字,关合题面的“燕”字,也颇有妙趣。

  而时太初的《白燕》诗则没有把白燕的体态风神写足,“珠帘十二中间卷”,是燕子共有的习性,非特白燕。又如“玉剪一双高下飞”,以“玉剪”比喻白燕也太实了,而没有传白燕之神。袁凯就聪明了,全篇都紧扣白燕来写,驰骋想象,避实就虚用类似国画家写意的手法,构造意境来烘托白燕特有的风采,脱略形骸,传其神韵,确要比时太初高出一筹了。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87-8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