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¹
译文:天道幽深而玄远,鬼神之事渺难算。
注释:怨诗楚调:汉代乐府《相和歌》中有《楚调曲》,《楚调曲》中有《怨诗行》,简称怨诗。庞主簿:指庞遵,字通之,诗人的朋友。古代官府,上自御史府,下至州县,都有主簿一官,职掌簿书。邓治中:其人名字与事迹不详,亦为诗人之友。汉置治中从事史,简称治中,为州之佐史。居中治史,主众曹文书,故名治中。¹“天道”二句:是说鬼神之事渺茫难知。天道:天理。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结发¹念善事²,僶(mǐn)(miǎn)³六九年
译文: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岁犹勤勉。
注释:¹结发:束发,指十五岁。此处指青年时。²善事:做好事。³僶俛:勤奋努力。⁴六九年:五十四岁。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弱冠¹发世阻²,始室³丧其偏。
译文:二十岁上遭时乱,三十丧妻我独鳏。
注释:¹弱冠:指二十岁。其时体尤未壮,故称弱冠。²发世阻:陶渊明年轻时,时局非常混乱,前秦曾大举入寇,江西一带又遭遇饥荒,所以说“发世阻”。³始室:三十岁。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炎火屡焚如¹,螟(míng)(yù)²(zì)中田³
译文:旱天烈日似火烧,害虫肆虐在田间。
注释:¹“炎火”句:此句是说,酷热的阳光老是像火一样的燃烧。指遭到了旱灾。²螟蜮: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泛指害虫。³恣中田:在田里肆意为害。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chán)¹
译文:风雨交加来势猛,收获不足纳税钱。
注释:¹不盈廛:不满室。谓所收获粮食不多。廛:古时一户占用地。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夏日长¹抱饥²,寒夜无被眠。
译文: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注释:¹夏日长:抱饥时间也长。²长抱饥:一作“抱饥长”。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¹夕思鸡鸣,及晨愿乌²迁。
译文: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注释:¹造:至。²乌: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称太阳为金乌。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在己何怨天,离忧¹凄目前。
译文:我命自苦难怨天,遭受忧患心熬煎。
注释:¹离忧:遭遇到忧患。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吁嗟身后名¹,于我若浮烟。
译文:死后名声何足叹,在我视之如云烟。
注释:¹名:名声。当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慷慨独悲歌,锺期¹²为贤。
译文:慷慨悲歌孤独心,唯有知音晓哀怨。
注释:¹锺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²信:诚然。

  作品分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诗人从自己半生的艰难遭遇出发,对自古以来众口所说的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怀疑。开头两句是结论,是贯穿全段的。下面的十二句是这个结论所由得出的事实根据。他说:从刚刚成人(结发)那个时候起,我就一个心眼地想着做好事,苦力巴结(僶俛),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自己的遭遇又是如何呢?二十岁(弱冠),世道乱离,苻坚南侵;三十岁(始室),家门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后就是天灾屡降,气候反常,先是荒旱不已,螟蜮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闹得庄稼收不了一把,从而挨冻受饿,自己的经济生活现在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看看这种现实,这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福善祸淫”的天道鬼神。后段共六句,写他面对目前这种艰难处境的思想活动。他愤慨地说:我今天陷入到这个如此穷困悲凉的境地,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什么别的天命或人为;历代圣贤不总是教导人们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名垂青史,像画麒麟么,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就如同过眼的烟云一样无足轻重,我自己在这里慷慨悲歌,我别无他求,我以有你们这两位像锺子期一样的知音人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这是表现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景况及其思想情绪的一篇极其重要的作品。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著称,他的作品流传最广而又最脍炙人口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这种文,和《归园田居》、《和郭主簿》、《饮酒》这种诗。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批评提醒,人们又开始注意了《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少数所谓带有点“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而真正了解陶渊明晚年的生活与思想的读者仍是不多。因此,读者有必要向了解《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悲惨的生活情景,他已经到了挨饿受冻,无法维持的境地。他“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以至冻得“造夕思鸡鸣”,夜间盼着快点天亮;饿得“及晨愿乌迁”,白天又盼着快点天黑。这是多么难熬,多么难以忍受的岁月啊!反映陶渊明晚年的这种悲惨困苦生活,可以用来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相参证的,还有《杂诗》,其中说:“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梗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还有《饮酒》,其中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词语都几乎一样。回想陶渊明归田的初期,那时他的家庭尽管不很富,但至少还保持着一个小康局面。他的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他的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当隐士,自然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好景不长,四十四岁那年他家中失了大火,“一宅无遗宇”,什么都给烧得精光了。从此他的生活日益贫困,他的参加劳动也不得不由原来的观赏性、点缀性而逐渐地变成了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正因此,自然灾害对于陶渊明也就成为一个关系极其紧密的问题了。例如眼下陶渊明的困境就是由于“炎火屡焚如,螟蜮滋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这种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的经历中极为少见。

  其次,它表现了诗人晚年对社会现实的极大愤慨与不平,他满腹牢骚,甚至连天道、鬼神都恨起来了。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从自己的切身遭遇可以证明这些都是骗人的东西。与此相近,他在《饮酒》诗中还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情绪都是非常激烈的。在这里,他表面上是指着天道鬼神,实际上他的批判矛头乃是指向当时的黑暗社会,指向那个掌握着人类命运的腐朽的统治集团。陶渊明这时的思想情绪和他归田初期的那种面貌大不相同了,归田初期他总爱唱那种“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高调,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归去来辞》中他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时的陶渊明是以和平恬淡,与世无争著称。现在则不同了,牢骚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大。不是他的修养水平降低了。鲁迅先生说:“‘雅’要想到适可而止。‘雅’要地位,也要钱。”(《病后杂谈》)不论谁要说“安贫”,那他首先得保持一种至少是不太贫的经济条件。否则要想使人“安”得住,而且还要“乐”起来,那是很难的。陶渊明先前总爱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颇有点像是读书弹琴成癖的样子。可是到了晚年写作《咏贫士》,当他已经“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时候,他也就“诗书塞座下,日昃不遑研”了。越穷越苦,思想矛盾也就越多,情绪也就越激烈,这是人之常情,是真实的。陶渊明的诗歌以真实著称,但若以后期这种艰难地写痛苦写愤怒的作品,和前期那种轻易地写快乐写恬淡的作品比起来,则是后期作品表现的思想更真切、更实在。

  第三,作品表现了陶渊明在这种极其痛苦难熬的生活中的意志坚定,宁死不移。他已经横下一条心来,无论怎样穷困,他再也不出去作官,再也不去和那个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了。他说:“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这是什么意思?比陶渊明早百余年的放诞派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不是陶渊明也像张翰那样肆无忌惮地蔑视前代圣贤的古训,他所蔑视的正是当时官场中像苍蝇追逐血腥一样所追逐的那种东西。他说他之所以陷入今天这样的困境,这都怪他自己,怪不得天道鬼神或其他人事。这不是真话,这是牢骚,这是他在变相地表现他对当时政治的不平,同时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坚守了节操,在精神道德上获得了胜利的骄傲与自豪。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与黑暗官场不合作,蔑视功名利禄而隐居田园去当清闲地主的,历代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忍冻受饿,竟至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地宁可去向人家乞食,也决不回头,而一直挺下去,直至老死田园的,却除了陶渊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陶渊明的气节是感人的,陶渊明的骨头的确比别人硬。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是以淳朴实在著称,所以梁启超曾经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读者相接触的,只有阮步兵和陶渊明,而陶尤为甘脆鲜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他晚年写的这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就如同一位老朋友用连珠一般的语言在诉说他一系列的不幸,在那里发牢骚,在那里怨天恨地,在抒发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愤不平。这首诗和他归田初期作品中的那种宁静恬淡、情景交融比起来,是变得更为愤激、更为质直了,但是陶渊明作品中那种突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却是始终一贯的。他有乐说乐,有苦说苦,有牢骚不平也决不故意掩饰。他的语言是那样浅近、凝练、生动、准确,例如:“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种对于受冻者在冬天的长夜里盼望天亮,盼着快点日出;挨饿者在夏天的长昼里盼着天黑,以为上床不动,肚子也可能会好受一些的心情的描写,没有一点实际感受的人莫说是写不出,就是想也恐怕难以想到。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88-49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道幽深而玄远,鬼神之事渺难算。

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岁犹勤勉。

二十岁上遭时乱,三十丧妻我独鳏。

旱天烈日似火烧,害虫肆虐在田间。

风雨交加来势猛,收获不足纳税钱。

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我命自苦难怨天,遭受忧患心熬煎。

死后名声何足叹,在我视之如云烟。

慷慨悲歌孤独心,唯有知音晓哀怨。

注释

怨诗楚调:汉代乐府《相和歌》中有《楚调曲》,《楚调曲》中有《怨诗行》,简称怨诗。庞主簿:指庞遵,字通之,诗人的朋友。古代官府,上自御史府,下至州县,都有主簿一官,职掌簿书。邓治中:其人名字与事迹不详,亦为诗人之友。汉置治中从事史,简称治中,为州之佐史。居中治史,主众曹文书,故名治中。

“天道”二句:是说鬼神之事渺茫难知。天道:天理。

结发:束发,指十五岁。此处指青年时。

善事:做好事。

僶俛:勤奋努力。

六九年:五十四岁。

弱冠:指二十岁。其时体尤未壮,故称弱冠。

发世阻:陶渊明年轻时,时局非常混乱,前秦曾大举入寇,江西一带又遭遇饥荒,所以说“发世阻”。

始室:三十岁。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

“炎火”句:此句是说,酷热的阳光老是像火一样的燃烧。指遭到了旱灾。

螟蜮: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泛指害虫。

恣中田:在田里肆意为害。

不盈廛:不满室。谓所收获粮食不多。廛:古时一户占用地。

夏日长:抱饥时间也长。

长抱饥:一作“抱饥长”。

造:至。

乌: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称太阳为金乌。

离忧:遭遇到忧患。

名:名声。当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

锺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

信:诚然。

赏析

  作品分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诗屡从自己说生迅艰难遭遇出发,对自古以来众口所说迅天道鬼画迅存在提出了怀疑。开头两句是结论,是贯穿全段迅。下面迅十二句是这个结论所由得出迅事实根据。他说:从刚刚成屡(结发)那个时候起,我就一个心眼地想着做好事,苦力巴结(僶俛),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自己迅遭遇又是如何呢?二十岁(弱冠),世道乱离,苻坚南侵;三十岁(始室),家门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后就是天灾屡降,气候反常,先是荒旱不已,螟蜮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闹得庄稼收不了一把,从而挨冻受饿,自己迅经济生活现在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看看这种现实,这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福善祸淫”迅天道鬼画。后段共六句,写他面对目前这种艰难处境迅思想活动。他愤慨地说:我今天陷入到这个如此穷困悲凉迅境地,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什么别迅天命或屡为;历代圣贤不总是教导屡们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名垂青史,像画麒麟么,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就如同过眼迅烟云一样无足轻重,我自己在这里慷慨悲歌,我别无他求,我以有你们这两位像锺子期一样迅知音屡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这是表现陶渊明晚年迅生活景况及其思想情绪迅一篇极其重要迅作品。陶渊明以“田园诗屡”著称,他迅作品流传最广而又最脍炙屡口迅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这种文,和《归园田居》、《和郭主簿》、《饮酒》这种诗。后来经过鲁迅先生迅批评提醒,屡们又开始注意了《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少数所谓带有点“金刚怒目”式迅作品,而真正了解陶渊明晚年迅生活与思想迅读者仍是不多。因此,读者有必要向了解《怨诗楚调示庞主簿着治中》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描绘了诗屡晚年悲惨迅生活情景,他已经到了挨饿受冻,无法维持迅境地。他“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以至冻得“造夕思鸡鸣”,夜间盼着快点天亮;饿得“及晨愿乌迁”,白天又盼着快点天黑。这是多么难熬,多么难以忍受迅岁月啊!反映陶渊明晚年迅这种悲惨困苦生活,可以用来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着治中》相参证迅,还有《杂诗》,其中说:“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梗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还有《饮酒》,其中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词语都几乎一样。回想陶渊明归田迅初期,那时他迅家庭尽管不很富,但至少还保持着一个小康局面。他迅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他迅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在这样迅生活条件下当隐士,自然是比较容易迅。但是好景不长,四十四岁那年他家中失了大火,“一宅无遗宇”,什么都给烧得精光了。从此他迅生活日益贫困,他迅参加劳动也不得不由原来迅观赏性、点缀性而逐渐地变成了维持生活迅基本手段。也正因此,自然灾害对于陶渊明也就成为一个关系极其紧密迅问题了。例如眼下陶渊明迅困境就是由于“炎火屡焚如,螟蜮滋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这种原因造成迅。这样迅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家们迅经历中极为少见。

  其次,它表现了诗屡晚年对社会现实迅极大愤慨与不平,他满腹牢骚,甚至连天道、鬼画都恨起来了。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画茫昧然”,从自己迅切身遭遇可以证明这些都是骗屡迅东西。与此相近,他在《饮酒》诗中还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情绪都是非常激烈迅。在这里,他表面上是指着天道鬼画,实际上他迅批判矛头乃是指向当时迅黑暗社会,指向那个掌握着屡类命运迅腐朽迅统治集团。陶渊明这时迅思想情绪和他归田初期迅那种面貌大不相同了,归田初期他总爱唱那种“乐天知命”、“安贫乐道”迅高调,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归去来辞》中他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时迅陶渊明是以和平恬淡,与世无争著称。现在则不同了,牢骚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大。不是他迅修养水平降低了。鲁迅先生说:“‘雅’要想到适可而止。‘雅’要地位,也要钱。”(《病后杂谈》)不论谁要说“安贫”,那他首先得保持一种至少是不太贫迅经济条件。否则要想使屡“安”得住,而且还要“乐”起来,那是很难迅。陶渊明先前总爱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颇有点像是读书弹琴成癖迅样子。可是到了晚年写作《咏贫士》,当他已经“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迅时候,他也就“诗书塞座下,日昃不遑研”了。越穷越苦,思想矛盾也就越多,情绪也就越激烈,这是屡之常情,是真实迅。陶渊明迅诗歌以真实著称,但若以后期这种艰难地写痛苦写愤怒迅作品,和前期那种轻易地写快乐写恬淡迅作品比起来,则是后期作品表现迅思想更真切、更实在。

  第三,作品表现了陶渊明在这种极其痛苦难熬迅生活中迅意志坚定,宁死不移。他已经横下一条心来,无论怎样穷困,他再也不出去作官,再也不去和那个黑暗迅上层社会同流合污了。他说:“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这是什么意思?比陶渊明早百余年迅放诞派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不是陶渊明也像张翰那样肆无忌惮地蔑视前代圣贤迅古训,他所蔑视迅正是当时官场中像苍蝇追逐血腥一样所追逐迅那种东西。他说他之所以陷入今天这样迅困境,这都怪他自己,怪不得天道鬼画或其他屡事。这不是真话,这是牢骚,这是他在变相地表现他对当时政治迅不平,同时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坚守了节操,在精画道德上获得了胜利迅骄傲与自豪。在中国两千多年迅封建社会中,与黑暗官场不合作,蔑视功名利禄而隐居田园去当清闲地主迅,历代不乏其屡。但是能够忍冻受饿,竟至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地宁可去向屡家乞食,也决不回头,而一直挺下去,直至老死田园迅,却除了陶渊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陶渊明迅气节是感屡迅,陶渊明迅骨头迅确比别屡硬。

  陶渊明诗歌迅艺术风格是以淳朴实在著称,所以梁启超曾经说,“唐以前迅诗屡,真能把他迅个性整个端出来和读者相接触迅,只有阮步兵和陶渊明,而陶尤为甘脆鲜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他晚年写迅这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着治中》,就如同一位老朋友用连珠一般迅语言在诉说他一系列迅不幸,在那里发牢骚,在那里怨天恨地,在抒发他对现实社会迅愤愤不平。这首诗和他归田初期作品中迅那种宁静恬淡、情景交融比起来,是变得更为愤激、更为质直了,但是陶渊明作品中那种突出迅真情实感迅流露,却是始终一贯迅。他有乐说乐,有苦说苦,有牢骚不平也决不故意掩饰。他迅语言是那样浅近、凝练、生动、准确,例如:“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种对于受冻者在冬天迅长夜里盼望天亮,盼着快点日出;挨饿者在夏天迅长昼里盼着天黑,以为上床不动,肚子也可能会好受一些迅心情迅描写,没有一点实际感受迅屡莫说是写不出,就是想也恐怕难以想到。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88-491
创作背景

  这是陶渊明仿照汉乐府《怨诗》的样式写给自己朋友的一首诗。根据诗中“僶俛六九年”句,知此诗是作于诗人五十四岁,当时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前一年秋天,东晋军队克后秦进入长安,主帅刘裕十二月返建康。诗人的爱国热望幻灭。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88-491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0-73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1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āo)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¹慧褒²始舍于其址³,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¹⁰者,褒之庐冢(zhǒng)¹¹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¹²其乃¹³华山之阳¹⁴¹⁵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¹⁶,其文¹⁷漫灭¹⁸,独¹⁹²⁰为文²¹²²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miù)²³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弟子在其墓旁盖的屋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注释:¹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²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³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⁴而:连词,并且。⁵卒:死。⁶之:指褒禅山麓。⁷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⁸名:命名,动词。⁹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¹⁰慧空禅院:寺院名。禅院:佛寺。¹¹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¹²以:因为。¹³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¹⁴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¹⁵名:命名,动词。¹⁶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¹⁷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¹⁸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¹⁹独:唯独,只有。²⁰其:指代石碑。²¹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²²犹:还,仍。²³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¹,而记游²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³五六里,有穴窈(yǎo),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¹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¹¹愈奇。有怠¹²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¹³尽。”遂与之俱出。盖¹⁴余所至,比好游者尚¹⁵不能十一¹⁶,然视其左右,来而¹⁷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¹⁸其至¹⁹又加²⁰少矣。方是时²¹,余之力尚足以²²入,火尚足以明²³也。既²⁴²⁵出,则²⁶²⁷(jiù)²⁸²⁹欲出者,而余亦悔其³⁰随之,而³¹不得³²³³³⁴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注释:¹侧出:从旁边涌出。²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³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⁵问:探究,追究。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⁷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⁸穷:穷尽。⁹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¹⁰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¹¹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¹²怠:懈怠。¹³且:副词,将,将要。¹⁴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¹⁵尚:还。¹⁶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¹⁷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¹⁸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¹⁹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²⁰加:更,更加。²¹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²²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²³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²⁴既:已经,……以后。²⁵其:助词。²⁶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²⁷或:有人。²⁸咎:责怪。²⁹其:那,那些。³⁰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³¹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³²不得:不能。³³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³⁴夫:这,那,指示代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于是¹余有叹焉²。古人之³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¹⁰¹¹近,则¹²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¹³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¹⁴,常在于险远¹⁵,而¹⁶人之所罕至焉¹⁷,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¹⁸¹⁹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²⁰幽暗昏惑(huò)²¹而无物以²²(xiàng)²³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²⁴至焉²⁵,于人²⁶²⁷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²⁸²⁹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³⁰也!
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注释: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²焉:句末语气词。³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⁴得:心得,收获。⁵以:因为。⁶求思:探求、思索。⁷而:连词,表递进,而且。⁸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⁹夫:表议论的发语词。¹⁰夷:平坦。¹¹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¹²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¹³而:可是。¹⁴观:景象,景观。¹⁵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¹⁶而:因而。¹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¹⁸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¹⁹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²⁰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²¹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²²以:连词,表目的。²³相:帮助,辅助。²⁴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²⁵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²⁶于人:在别人(看来)。²⁷为:是。²⁸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²⁹孰:谁。³⁰得:心得,收获。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¹而莫能名²者,何可胜道³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shèn)之也。
译文: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并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注释:¹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²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³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⁴所以:表示“……的原因”。⁵慎取:谨慎取舍。⁵以:以(之),因此。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四人者:庐陵¹萧君圭²君玉,长乐³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译文: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注释:¹庐陵:今江西吉安。²萧君圭,字君玉。³长乐:今福建长乐。⁴王回:字深父。⁵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⁶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至和元年¹七月某日,临川²王某³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注释:¹至和元年:公元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²临川:今江西临川。³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该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

  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

  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禅山褒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该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

  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又感慨倒在路边的碑,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2、 程帆.古文观止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3、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华书局,1999
4、 杨振中.走进文言文: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5、 朱庆.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yóubāochánshā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āochánshānwèizhīhuāshān tánghuìbāoshǐshèzhǐ érzàngzhī hòumíngzhīyuē bāochán  jīnsuǒwèihuìkōngchányuànzhě bāozhīzhǒng yuàndōng suǒwèihuāyángdòngzhě nǎihuāshānzhīyángmíngzhī dòngbǎi yǒubēidào wénmànmiè wéiwényóushíyuē huāshān  jīnyán huā  huāshí zhī huā zhě gàiyīnmiù 

    xiàpíngkuàng yǒuquánchū éryóuzhěshènzhòng suǒwèiqiándòng yóushānshàngliù yǒuxuéyǎorán zhīshènhán wènshēn hàoyóuzhěnéngqióng wèizhīhòudòng rényōnghuǒ zhīshēn jìnnán érjiàn yǒudàiérchūzhě yuē  chū huǒqiějìn  suìzhīchū gàisuǒzhì hàoyóuzhěshàngnéngshí ránshìzuǒyòu láiérzhīzhěshǎo gàiyòushēn zhìyòujiāshǎo fāngshìshí zhīshàng huǒshàngmíng chū huòjiùchūzhě érhuǐsuízhī éryóuzhī 

    shìyǒutànyān rénzhīguāntiān shānchuān cǎo chóng niǎoshòu wǎngwǎngyǒu qiúzhīshēnérzài jìn yóuzhězhòng xiǎnyuǎn zhìzhěshǎo érshìzhīwěi guīguài fēichángzhīguān chángzàixiǎnyuǎn érrénzhīsuǒhǎnzhìyān fēiyǒuzhìzhěnéngzhì yǒuzhì suízhǐ ránzhě néngzhì yǒuzhì éryòusuídài zhìyōuànhūnhuòérxiàngzhī néngzhì ránzhìyān rénwéi érzàiwéiyǒuhuǐ jìnzhìérnéngzhìzhě huǐ shúnéngzhī zhīsuǒ 

    bēi yòubēishūzhīcún hòushìzhīmiùchuánérnéngmíngzhě shèngdàozāi suǒxuézhěshēnérshènzhī 

    rénzhě língxiāojūnguījūn chángwánghuíshēn ānguópíng ānshàngchún 

    zhìyuánniányuèmǒu línchuānwángmǒu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幅巾¹(lí)²杖北城头,卷地³西风满眼愁。
译文: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
注释:¹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²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³卷地: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一点烽传散关¹信,两行雁带杜陵²³
译文: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
注释:¹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²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人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³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山河兴废¹²搔首,身世³安危入倚(yǐ)楼。
译文: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
注释:¹山河兴废:指北方沦陷区至今还没有收复。兴废,这里偏用“废”字。²供:令人,使人。³身世:指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自身的遭遇。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横槊(shuò)赋诗¹非复昔,梦魂²犹绕古梁州³
译文: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注释:¹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²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³梁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关中地区。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951-953
2、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67-68
3、 陆坚.陆游诗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108-109

qiūwǎndēngchéngběilóu--yóu

jīnzhàngběichéngtóujuǎn西fēngmǎnyǎnchóu

diǎnfēngchuánsànguānxìnliǎngxíngyàndàilíngqiū

shānxìngfèigōngsāoshǒushēnshìānwēilóu

héngshuòshīfēimènghúnyóuràoliángzhōu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云霞堕(duò)西山,飞帆¹拂天镜²
译文:云霞坠落西山,飞驶的帆船轻拂着明净的湖面。
注释:豁然阁:在今江苏吴江,濒临太湖。¹飞帆:飞驶的帆船。²天镜:指明净的湖面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译文:是谁开的这扇窗呢?凭倚窗前,太湖千顷碧波尽收眼底。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
寒蟾(chán)¹发淡白,一雨破孤迥(jiǒng)²
译文:天上的明月发出淡淡的白光,一阵风挟来了一霎雨,划破这孤寂的意境。
注释:¹寒蟾:冷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²孤迥:孤寂意。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
时邀竹林¹交,或尽剡(shàn)²兴。
译文:时而邀来志趣高尚的竹林之友,时而出访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访戴。
注释:¹竹林:指竹林七贤。²剡静:即曹娥江上游,在浙江嵊县南。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piān)¹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译文:一叶扁舟返回北城时,只隐隐听到钟磬之声远远传来。
注释:¹扁舟:小舟。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闲暇之余黄昏泛舟游太湖的所见所感以及乘舟返城的过程。全诗高雅淡远,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游玩时闲适以及对豁然阁的依依眷顾之情。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句写诗人黄昏出游,飞帆驶入澄静的太湖。“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奇美的境界,绚丽多姿的晚霞在西山上空飘浮,清风徐吹,帆船轻轻划破水平如镜的湖面,这景象,令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中间四句写诗人登上了豁然阁,凭窗远眺。阁窗直对湖面,湖光映照得十分明亮。他赞叹这窗开得巧,凭倚窗前,太湖千顷碧波尽收眼底。当幽暗的夜的帷幕缓缓下降的时候,湖景倍加奇丽,映照水面的明月射出淡淡的白光,朦胧而又神秘。一阵风挟来了一霎雨,破坏了平静,把如璧的湖月撕得粉碎,仿佛沉人了湖底。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静兴。”句概述诗人的志趣。他时而邀朋聚会,这些朋友志趣高尚,如同晋代的竹林七贤;他又时而出访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全凭兴趣。

  结尾二句写乘舟返城。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船返回北城,途中隐隐约约听见清脆悠扬的钟磬声发自附近的庙宇。诗人隐隐流露了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

  这首五古文笔轻淡,诗思摇漾。其中前两句一“堕”一“拂”,高阁之崇,湖水之阔尽现。次二句以“一窗明”纳“千顷静”,形成视觉与听觉之通感效果,末二句以一叶扁舟遥协“飞帆拂天镜”,然又忽折笔势,将此轻快的动感复引入“隐隐闻钟磬”的幽深而空灵的静境。明显受了中唐诗人韦应物“高雅闲淡”的山水诗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刘学军.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79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历代山水诗鉴赏:江山留胜迹.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5
3、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816

huōrán--chéng

yúnxiáduò西shānfēifāntiānjìng

shuíkāichuāngmíngqiānqǐngjìng

hánchándànbáijiǒng

shíyāozhúlínjiāohuòjǐnshànxìng

biǎnzhōuháiběichéngyǐnyǐnwénzhōngqìng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
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衰颜甘屏迹,幽事供高卧。
衰颜甘屏迹,幽事供高卧。
鸟下竹根行,龟开萍叶过。
鸟下竹根行,龟开萍叶过。
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
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
犹酌甘泉歌,歌长击樽破。
犹酌甘泉歌,歌长击樽破。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他过着笨拙、简朴的生活,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要坚定自己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道”。地里的桑与麻都在雨露里安静地生长,燕子和麻雀也渐渐在这里安家了。这是杜甫安静的生活状态,朴实而淡定,淳静而单调。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远处不时传来村里社鼓的声音,急促而有力,溪里的渔舟在水面流转飘荡。“心迹双清”现在已经成为成语,最早的出处是南朝·宋·谢灵运的《斋中读书》里有这样的句子:“矧迺归山川,心迹双寂寞。”注意,他是寂寞,到杜甫才有了“双清”这个说法。杖藜,指拄着手杖行走。藜,是野生植物,茎非常坚韧,可以做拐杖。《庄子·让王》里说:“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这时杜甫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可不就是白首。心迹双清,指心地、行为高洁,没有尘俗之气,杜甫觉得自己的生活超脱了尘俗,对于杜甫来说,这是一种无奈的快乐。

  “村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因为家里没有任何紧迫的事情可做,于是,不用起来那么早,因为不需要经营,也不参与勾心斗角(其实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或者说,他从来都是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他的居处变得格外清幽。竹子衬托着田野的绿色,草舍的倒影在江流里荡漾。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没有学上,就放纵孩子的懒惰不去管他们,因为太穷,也只能听任妇人的唠唠叨叨个没完,诗人也不想去赚钱(其实他没门路赚钱),任凭家里一直穷着。人生百年不过是浑然一醉罢了,不需要见人,因此长达一个月不用梳头(因为梳头没有用,没必要梳头),后来闻一多引用过这个典故,专心做学问的闻一多,觉得修饰形容不重要,这跟杜甫的“一月不梳头”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衰颜甘屏迹,幽事供高卧。鸟下竹根行,龟开萍叶过。”容颜衰朽的我甘愿屏却我的踪迹,有一些清幽的事情供我在高卧赏心:鸟儿落在地上,在竹根旁边行走,乌龟顶开水中的浮萍叶子游过。

  “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犹酌甘泉歌,歌长击樽破。”年景不好,原来的酒钱已经不够用了,我只能并日而食(两天吃一天的饭),省下来经营园蔬得来的收入,用以买酒。“甘泉歌”是一首乐府诗,原歌是:“运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塸。'诗人一边唱着甘泉歌,一边击打着酒樽,歌太长,酒樽都被敲破了,歌真的长吗,不长,但一直唱,一直敲,酒樽总会破掉的。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草堂的生活状态,这给人的印象是杜甫是懒散的,这像一个混吃等老的闲人,一个失去理想的人,实际情况是这样吗,不是的。杜甫的懒散是因为他想做事而做不成,他苦恼,他没有办法,大环境之下,他只能以自己的“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做形式上的抗争,他憋屈,他苦恼,他以懒散的行状示人,而实际上,他的生活是相当积极的,否则就不会有草堂安定的生活了,他砍树除草,他伐竹种药,比如《除草》诗“芟荑不可阙,疾恶信如仇”,比如《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成竿”。老杜不管在怎样的生活状态之下,他从来都是积极的。

píngsānshǒu--

yòngzhuōcúndàoyōujìnqíngsāngshēnyànquèbànshēngchéng

cūnshíshízhōuqīngzhàngcóngbáishǒuxīnshuāngqīng

wǎnjiāshìyíngzhuǎnyōuzhúguāngtuánshěyǐngyàngjiāngliú

shīxuécóngérlǎnzhǎngpínrènchóubǎiniánhúnzuìyuèshūtóu

shuāiyángānpíngyōushìgōnggāoniǎoxiàzhúgēnxíngguīkāipíngguò

niánhuāngjiǔjiàbìngyuánshūyóuzhuógānquánzhǎngzūn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译文: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万古齐州¹烟九点²,五更沧海日三竿。
译文: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注释:¹齐州:即济南。²烟九点:形容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罗峙。化用李贺《梦天》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向来井处¹方知隘(ài),今后巢(cháo)居亦觉宽。
译文: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注释:¹井处:居处狭隘,即其下句所言巢居,眼界窄,活动区域小。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笑拍洪崖¹咏新作,满空笙(shēng)²下高寒³
译文: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注释:¹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在江西省新建县西南,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山下有炼丹井,名崖井。²满空笙鹤:传说仙鹤从空而降,接仙人乘鹤在天上的笙乐声中升天而去。³高寒:指天上仙人居处。

dēngtàishān

zhāngyǎnghào yuándài 

fēngyúndàotiānguān kuàishēngpíngyǒuguān 
wànzhōuyānjiǔdiǎn gēngcānghǎisāngān竿 
xiàngláijǐngchǔfāngzhīài jīnhòucháojuékuān 
xiàopāihóngyǒngxīnzuò mǎnkōngshēngxiàgāoh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