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点形骸,牙齿空存,凋零可哀。似潮啮危岩,谽谺欲堕,虫雕败叶,次第成灰。
检点形骸,牙齿空存,凋零可哀。似潮啮危岩,谽谺欲堕,虫雕败叶,次第成灰。
活玉巢边,大郎游戏,狗窦从君出入来。昌黎曰、倘岁常落一,两纪奚猜。
活玉巢边,大郎游戏,狗窦从君出入来。昌黎曰、倘岁常落一,两纪奚猜。
只愁三五为侪,拼一夜、霜风散早梅。彼伏生床上,传经诘曲,张君柱下,觅乳徘徊。
只愁三五为侪,拼一夜、霜风散早梅。彼伏生床上,传经诘曲,张君柱下,觅乳徘徊。
语怕成讹,食还喜软,遮莫廉颇善饭哉。柔能久、但吾生舌在,暂此衔杯。
语怕成讹,食还喜软,遮莫廉颇善饭哉。柔能久、但吾生舌在,暂此衔杯。
曹贞吉

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 清代著名诗词家。字升六,又字升阶、迪清,号实庵,安丘县城东关(今属山东省)人。曹申吉之兄。康熙三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卒。嗜书,工诗文,与嘉善诗人曹尔堪并称为“南北二曹”,词尤有名,被誉为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 ▶ 2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桂水¹(chéng)²夜氛³,楚山清晓云。
译文:秋水漾桂香,晚风多清朗,楚山清幽幽,晓云映晨光。
注释:¹桂水:源出湖南蓝山县南,向东北流入湘江。²澄:澄清。³夜氛:夜气。⁴楚山:泛指湖南一带楚地的山峦。此句说楚山上空朝云清淡。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秋风两乡¹怨,秋月千里分²
译文:托萧瑟秋风寄去异地的乡愁,在千里之外共对皎洁的月亮。
注释:¹两乡:各处异乡。一指范云所在,一指沈约的去处。²千里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寒枝¹²共采,霜猿(yuán)³行独闻。
译文:枝头凄冷怎能共折兰菊?猿啼哀号孤旅哪堪悲凉。
注释:¹寒枝:秋夜中的树枝。²宁:哪能。寒枝不能共采,喻两人即将分别。³霜猿:霜天的猿啼声。
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扪萝(luó)¹正意我,折桂²³思君。
译文:手抚松萝你当念我曾相依伴,采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无双。
注释:¹扪萝:抚萝。萝即松萝。²折桂:折取桂枝。³方:正。此句用折桂寄托自己对沈约的思念。

  范云十几岁时,其父范抗在郢府(今湖北武汉附近)任职,范云随侍其侧,年长其十岁的沈约也在郢府为记室参军,一见如故,遂相友好。八年以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两人分别。这首诗当作于此时,诗题中的沈记室即沈约。史称范云八岁赋诗属文,“操笔便就”,“下笔辄成”(《梁书·范云传》),这首诗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并非特指某一条水,只是用以形容其水的芳香。王褒《九怀》中有“桂水兮潺湲”句,王逸注云:“芳流衍溢,周四境也。”后人遂常用之,如陆云《喜霁赋》中“戢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尘于沉泥。”江淹《杂体三十首》中亦有“且泛桂水潮”、“桂水日千里”等句,均非实指。范诗中用这一词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送别诗,可以写送别时的情景、场面,以及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诗轻轻带过,遂转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郢州与荆州,古时均属楚地,故用“楚山”代之。启程的情景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这毕竟是少年人所写的诗,所以,他笔下的离别不是凄惨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丽之气贯穿于内,显得轻盈洒脱。沈约《别范安成》诗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过,中国人重视朋友(为五伦之一),重视友情,朋友的离别,总难免有些许的哀愁。“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故而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写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见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写景,后二句偏写情,所以转下去便偏写事。“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送别,但无论是偏于写景、写情或写事,都暗涉了离别。然而离别只是形体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意”通“忆”。“扪萝”、“折桂”由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

  这里牵涉到一句诗的异文。“扪萝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遗”,一作“勿遗”。“忽遗我”意思是:忽将我遗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约与范云间的感情,且与全诗情绪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种希冀之情,虽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达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从范云诗的整体风格来看,也以“正意我”于文为胜。范诗的结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对写。如“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当对酒》)“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饯谢文学离夜》)“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等等。而在这首诗中,也只有作“扪萝正意我”,才可与“折桂方思君”相对得最为工稳,也最能体现范云诗歌句法、结构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是一句一转,但同样是“转”,如沈约的《别范安成诗》(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评为“句句转”),是层层递进式的转,而范云此诗则是句句回环式的转。这种回环式的结构、回环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诗风的典型。所以钟嵘《诗品》曾评范云诗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正是抓住了其诗风格的整体特征。《送沈记室夜别》虽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难看出,这首诗已经奠定了范诗风格的基础。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920-922页

sòngshěnshìbié--fànyún

guìshuǐchéngfēnchǔshānqīngxiǎoyún

qiūfēngliǎngxiāngyuànqiūyuèqiānfēn

hánzhīnínggòngcǎishuāngyuánxíngwén

ménluózhèngzhéguìfāngjūn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¹新词²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³。夕阳西下几时回
译文:填一曲新词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注释:¹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³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⁴夕阳:落日。⁵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⁶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¹花落去,似曾相识²燕归来³。小园香径(pái)(huái)
译文: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留恋。
注释:¹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²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³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⁴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⁵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⁶徘徊:来回走。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上阕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阕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词中无意间描写的现象,往往含有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参考资料:
1、 程帆 等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 :342-343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81-182 .
3、 刘学锴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06-409 .

huànshā ·xīnjiǔbēi

yànshū sòngdài 

xīnjiǔbēi niántiānjiùtíngtái yáng西xiàshíhuí 
nàihuāluò céngxiāngshíyànguīlái xiǎoyuánxiāngjìngpáihuái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

  颔联、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暗起的环境。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末联里“独”树,“残”“秋色”,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 向了高潮。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严羽《沧浪诗话》曾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在某方面说来,这一评价是有一定依据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59-660页

biānchéngwàng--dài

liáopíngwēidiéwàngànxiāngqíng

shuāngluòjiānjiābáishānhūnshēng

tānyànxiàrónglěihànjīng

shùcánqiūkuánglèimǎnyīng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忆昔娇小姿,春心¹亦自持²
译文:回忆起以前未嫁之时,尚是一个娇小之女,虽有思春之情,芳心亦可自持。
注释:¹春心:思春之心。²自持:能够自我控制。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译文:想早日嫁个乘龙快婿,免得常在空闺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译文:谁知今日却嫁给了个商人,却令人好不愁苦。
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自从为夫妻,何曾思乡土。
译文:自从结婚为夫妻以来,他何曾一日在家呆过?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去年下扬州¹,相送黄鹤楼²
译文:去年他下扬州时我在黄鹤楼前为他送行。
注释:¹扬州:唐属淮南道,为大都督府,商业繁荣,万商云集,为东方大都会。即今江苏扬州。²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故址思武汉长江南岸的蛇山黄鹤矶上。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译文:眼看帆已去远,我的心也随江流逐他而去。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译文:只说去一年就回来,可是,过了三年他还没有回来。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译文:使得我想得愁肠欲断,怨恨夫君之情如悠悠的江水。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译文:与他一起出发的东邻西舍,人家北去南来不到一个月都回来了。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未知行李¹游何方,作个音书²能断绝?
译文:也不知道夫婿的影踪如今在何方?给他写封书信也没处投递。
注释:¹行李:行人随行之衣物,此代指行人。²音书:即书信。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适来往南浦¹,欲问西江²船。
译文:于是前来南浦,想打听一下是否有西江来的商船。
注释:¹南浦:地名。思江夏县南三里。《楚辞·离骚》:“送美人兮南浦。”²西江:江夏以西的长江。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正见当垆女¹,红妆二八年。
译文:正好见一个卖酒的少妇,年方二八,红妆靓然,与夫一同当垆卖酒。
注释:¹当垆女:卖酒女。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一种¹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译文:同样是为人之妻,唯有我影只人单,独然一身,好不凄然。
注释:¹一种:一样,同样。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译文:我如今对镜垂泪,逢人欲泣,好不后悔。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不如轻薄儿¹,旦暮长相随。
译文:还不如当初就嫁给一个轻薄少年,也能与他早晚相随。
注释:¹轻薄儿:轻薄少年。即游手好闲的浮浪子弟。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译文:我悔作商人之妇,大好青春却长期过着别离的生活。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译文:如今正好是同欢乐的大好时光,夫君一去,我的青春容华谁得知?

  《江夏行》与《长干行》写的是同类题材,同样采用女子口吻的代言体形式,两个女主人公的遭遇则有同异。江夏女子的丈夫也在外经商,她的凄苦较多,而幸福的回忆却较少。

  江夏女子与丈夫的结合,感情基础较之长干女夫妇似乎薄弱得多。这位江夏女子自幼多愁善感,向往爱情几乎是她惟一的精神生活。她的幻想是“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不免把爱情问题看得太简单,她还不知道“负心汉”的含义,就委身商贾。殊不如商贾的生活方式特点之一是流动性大,根本不可能“白头不相离”的。

  她所委身的这男子,似乎较其他商贾更为重利轻别:“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他的去处是扬州,乃是大都会,温柔富贵之乡。同去的人都还知道有个家,唯独他不回来。于是江夏女子痛苦得发疯,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她妒嫉一切少妇:“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她痛悔昨日的轻信:“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由此看来 ,李白笔下的妇女题材绝非千篇一律,妇女问题在大诗人笔下得到了多角度的反映。《江夏行》与《长干行》彼此是不能替代的。此诗较前诗比兴为少,赋法为主,又运用了五、七言相间的形式,音节上更见灵活多致。不过,大约是即兴创作,较少文字推敲,此诗比《长干行》出语稍易,腔调稍滑,不免在艺术上略逊一筹。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55-156
侬是江南游冶子,乌帽青鞋,行乐东风里。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nóng)¹是江南游冶子,乌帽青鞋²,行乐东风里。落尽杨花春满地,萋(qī)萋芳草愁千里。
译文:我是这江南浪荡才子,穿着闲居的常服,在这春风中尽情玩乐。杨花落尽,芳草乐乐,勾起了我满腹愁绪。
注释:¹侬:古吴语,指我。²乌帽青鞋:闲居的常服。
扶上兰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吹下相思泪。
扶上兰舟¹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双蛾(é)²翠。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吹下相思泪。
译文:(我)醉眼迷蒙中被人扶上了游船,看到暮色斜阳下,青山相对,宛如美女之眉黛;船上的人正在湖光山色的掩映下,载歌载舞,一派欢乐景象。山色妩媚,歌欢舞美,面对此情此景,我却不禁潸然泪下。
注释:¹兰舟:船之美称。²双蛾:双眉。以上二句以青山喻眉,二者相映,益显其美。

  此词寄托的是一种“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思,同时也寓有一种年华虚度的伤感。词中叙事、写景、抒情交错而下,化用前人诗句也浑然天成,如自己出,因而饶有流动自然之美。

  起唱直叙春游情事:“侬是江南游冶子,乌帽青鞋,行乐东风里。”“游冶子”犹言浪荡子,“乌帽青鞋”是山野之人的服饰,词人的言语虽然豪纵,心情却甚凄苦。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云:“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又陆游《东阳道中》诗云:“风吹乌帽送轻寒,雨点春衫作醉斑。”语既出此,意亦近之。赵孟頫本是赵宋王孙,如今却在浪迹江湖,心中怎能没有感慨?所以自称为“行乐东风里”的“游冶子”,其实是百无聊赖的自嘲自笑,其中隐含着一种难言之痛。

  续拍描绘眼前光景:“落尽杨花春满地,凄凄芳草愁千里。”屈原《离骚》有句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里也隐喻着同样的感慨——杨花都已落尽,桃李当更无花,明明是春已去,却还说“春满地”,可见惜春之意极痴,在春已难寻之时,仍将满地杨花看做春的存在,如此婉言“落尽杨花春满地”,比直说“落尽杨花春已去”更觉伤心。以草寓愁,古来多有,如南唐李煜《清平乐》词云:“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萋萋芳草”语出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词人用此,亦寄寓着王孙流落的悲哀,芳草萋萋,一望无际,正如愁思的茫远,所以说“愁千里”。

  重起转写游湖情景:“扶上兰州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兰舟”即木兰舟,南朝任昉《述异记》言浔阳江七里洲有鲁班造木兰舟,故用为船的美称。“双蛾”即双眉,因女子之美细长弯曲,犹如蚕蛾的触须,故美称为蛾眉。“扶上兰州人欲醉”上承“行乐”一语,谓被人扶上游船时已有醉意,可见此前“行乐”颇为恣肆。“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远处的青山在落日余晖中色浓如黛,与船上歌女的翠梅遥相映衬,本是山美人美,但与“日暮”连在一起,又微微透漏出一种“美人迟暮”的忧伤。情融景中,耐人寻味。

  结拍翻出心中悲感:“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催下相思泪。”“歌扇”是歌舞女郎用来传情饰态的彩扇,“相思泪”本指苦思情侣之泪,借指怆怀故国之泪。万顷湖光都展现在歌扇之下,景象十分瑰丽壮阔。一声歌起便催落相思之泪,情绪又异常凄苦悲凉。这样以清歌美景托出仇恨哀伤,尤见情思厚重,意境深远,言辞有尽而韵味无穷。

  这首离别相思词,上片写游子游乐逍遥的神态,接着点出对情人的思念使他“愁万里”;过片忆起离别饯行,酒入愁肠,人已半醉;结句“一声催下相思泪”,把全词情感推向高潮,成为点题之笔。此词妙在写送别场面并未直接写情人,而只以男子口气道出,“扶上兰舟”一句告诉读者,送行的情人扶他上船,挥手而别,一时难忍相思泪。至此全词结束,给读者留下不尽的回味。

参考资料:
1、 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52-53
2、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55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