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吟但写胸中妙,饮酒能忘身后名。
(é)¹但写胸中妙,饮酒能忘身后²名。
译文:我时常通过吟唱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饮酒来忘却世间的名利得失。
注释:¹哦吟:吟咏。²身后名:世代相传的美名。
但愿长闲有诗酒,一溪风月共清明。
但愿¹长闲²有诗酒,一溪风月共清明。
译文:只希望能有终日闲暇的生活,可以伴清风,随明月,泛舟溪上,饮酒诵诗。
注释:¹但愿:只希望。²长闲:终日闲暇度日。
“但愿长闲有诗酒,一溪风月共清明”作者在诗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的襟怀。表现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追求,是一种超然物外、啸傲山林的志向的体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时常通过吟唱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饮酒来忘却世间的名利得失。

只希望能有终日闲暇的生活,可以伴清风,随明月,泛舟溪上,饮酒诵诗。

注释

哦吟:吟咏。

身后名:世代相传的美名。

但愿:只希望。

长闲:终日闲暇度日。

猜您喜欢
捻冰髭,绕孤山枉了费寻思。自逋仙去后无高士,冷落幽姿,道梅花不要诗。休说推敲字,效杀颦难似。知他是西施笑我,我笑西施?
(niǎn)冰髭(zī)¹,绕孤山²枉了费寻思。自逋仙³去后无高士,冷落幽姿,道梅花不要诗。休说推敲字,效杀颦(pín)难似。知他是西施笑我,我笑西施?
译文:捻着银白色的髭须,绕着孤山徘徊徒然地思索,自从逋仙林逋去后再也找不到高人雅士,冷落了逋花的幽姿,不要写什么逋花诗,不要谈什么推敲的事,东施竭力仿效西施捧心皱眉也难以相似。谁知道是西施笑我,还是我笑西施?
注释:¹冰髭:银白色的髭须。²孤山:北宋诗人林逋在西湖的隐居地多植梅,号“孤山梅”。林逋亦善咏梅之作。³逋仙:指林逋。⁴高士:志行高尚之士。⁵推敲字:用唐代贾岛作诗字斟句酌典故。⁶效杀颦:杀:竭力仿效之意。效颦,东施效颦的略语。典出《庄子》寓言:西施因病常捧心皱眉,益添其美;东施仿效西施捧心皱眉,反添其丑。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近有平阴¹信,遥怜舍弟²存。
译文:最近得到了一封从平阴来的信,知道弟弟还安然无恙,让我的心稍稍得到安慰。
注释:¹平阴:县名,隋属济州,天宝十三载(754年)州废,县属郓州。²舍弟:指杜颖。舍,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年纪小辈分低的亲属。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侧身¹千里道,寄食²一家村³
译文:为了躲避贼寇的追捕,他一侧身便逃到了千里以外,寄住在平阴县一个荒僻的小村里。
注释:¹侧身:言避寇不敢正行。²寄食:依附别人生活。³一家村:指平阴荒僻之乡。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烽举¹新酣(hān)²,啼垂旧血痕。
译文:现在战火一直不断,有战争就有伤亡,血痕一处接着一处,有多少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注释:¹烽举:举起烽火,表示有敌情。²酣战:战斗激烈。酣战曰新,见杀伐未休。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不知临老日¹,招得几人²魂。
译文:我也到了老年之期了,死神正向我走来,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注释:¹“不知”两句:此用《楚辞·招魂》典,表示死期将至,人难相见,魂可招。²人:一作“时”。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¹
译文:我知道你生性胆小怕事,要回到西京来是不可能的,我年老力衰要到你那儿去也是遥遥无期。
注释:¹未期:无期。谓不知何日。
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
浪传¹乌鹊喜²,深负鶺(jí)(líng)³
译文:看来乌鹊报喜,只是空喜一场,我也深负鶺鴒之意,兄弟二人只能心心相印,而人却不能相见。
注释:¹浪传:空传;妄传。²乌鹊喜:《两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随笔》云:北人以乌声为喜,鹊声为非。南人闻鹊噪则喜,闻乌声则唾而逐之。³鶺鴒诗:喻指为兄弟危难而着急。《诗经·小雅·常棣》:“脊令(鶺鴒)在原,兄弟急难。”鶺鴒,鸟类的一属。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
生理¹何颜面²,忧端³且岁时。
译文:面对生活上的困境,心中羞愧难言,一年到头无时无刻不在被忧伤愁绪困扰着。
注释:¹生理:生计。²何颜面:谓穷困而惭。³忧端:愁绪。
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两京三十口¹,虽在命如丝。
译文:东京西京两家人口已有三十口,不但我们兄弟两人难保,全家人都命如悬丝,危在旦夕。
注释:¹三十口:当合杜甫和杜颖两家而言。张远注:两京,公在西京,弟在东京也。三十口,合公与弟家属而言,公《赴奉先》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止言十口,可明征矣。

  这两首诗传递了诗人无限复杂的感情,对兄弟的关爱之情充溢诗间。第一首写初得消息,怜弟而复自伤;第二首叙兄弟远离,而叹资生无计,不但兄弟两人难保,且家人命如悬丝。全诗语言精练,情感真挚,不事夸张与渲染,充分体现了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

  两首诗非常真切地道出了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可以说句句是血,字字是泪。让人边读边为之心动。特别是最后四句,“不知临老日,招得几时魂”,“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从这诗句中,几乎能听到诗人的哀泣声,这不是夸张,也不是渲染,这是诗人真实心情的写照。

  历史造成了兄弟之间相隔千里的局面,从而,也垒成了兄弟之情的坚实台阶。与其说,诗人在开展对弟弟的关怀,不如说,诗的主题在于“消息”的描绘到底怎样才能尽情。在诗的启程之际,已有书信的铺垫,不一定有热烈的问候,但骨肉联系的桥梁令人放心。作为隐私的“消息”,可以在诗的放大镜前,转化为公共事件的考察,从而,在勾勒兄弟之情与展露时局变化之间找到共同点。他的回函可以只装下这两首诗,而不必用散文体的书札:这两首诗兼顾了确切读者与理想读者的需要——即使是他的弟弟打开信札读到它们,也不会嫌弃其中载有的危言耸听,按照他所理解的文化传统,他能接听到他的哥哥诗与信合二为一的决心,以及当初哥哥耳畔响起的种种天籁。简言之,作为家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定能理解诗人给诗下的一个定义:诗是信念。

  信,可谓对生存的禀告与报答;而诗,不妨理解为人生的筹划与安慰。正因为凭借诗的广阔胸怀,他在一种私密的二人对话中勇敢地涉及政局的动态。他不仅是要求亲人分享或分担他对时局的敏感,而且他假定了这种敏感一经装入诗的怀抱,就会变成认知世界的能力,从而与广袤历史并驾齐驱,赢得不朽。由不得他在回复中介绍异乡趣闻或者对一只乌鸦的十三种观察方式,他提笔之际,抬眼望去,就是烽烟的缭绕,竖耳听去,那边就有不绝的涕泣。他要在三种诉求上谋取平衡点:一是诗的体制,二是作为信仰的答复,三是因时制宜地参与现实的认知。随着笔墨的铺展,“弟弟”作为这两首诗的确切读者的惟一性被稀释了,他意识到了他人目光正流连其中,渐渐地,措辞摆脱了对信的服从或服务,更多地听命于诗的理想或理想读者的召唤。其中作为支撑信息的兄弟之情在兼顾中体现出惜墨如金的效果。

  于是,当他直接指明弟弟的懦弱时,看似一反常态,但依靠对偶装置——那种能迅速擦拭言辞锋芒的设施,他顺利地促成了懦夫形象的合理化及其对情义的有增无损的奉献。在“吾衰”的表白之余,“汝懦”不再是丝毫的贬抑,反而像撬起诗人形象的一根杠杆。承认二人之间的共性,拉拢了词与词之间的缝隙,同时,也合乎诗历来所倡导的一事与另一事相辅相成的审美原则。可以说,通过诗的铺排,“弟弟”的懦弱变成了“哥哥”呵护的义务,以及为了承担这一义务他开展的内心斗争,尤其是个体的懦弱被置入一种宏大的时代背景中,使得读者有理由相信造成一个人懦弱的起因来自外部世界,而非这个人的天性。

  事实上,探讨人的懦弱、衰老,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也不容易谈出新意,不如当它们是时局在人身上形成的缩影,或者谓之诗人对生存时间的意识混淆了希望与怅望的边界,之后,借助诗的体制,他果断地从中摆脱出来,立即唤出两只鸟雀,擦着兄弟之情的古典波纹或者烽烟中隐隐约约的鼓点,飞跃了这一可能形成险情的话题。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7-91

xiāoèrshǒu

 tángdài 

jìnyǒupíngyīnxìn yáoliánshècún 
shēnqiāndào shíjiācūn 
fēngxīnhānzhàn chuíjiùxuèhén 
zhīlínlǎo zhāorénhún 

nuòguī shuāiwǎngwèi 
làngchuánquè shēnlíngshī 
shēngyánmiàn yōuduānqiěsuìshí 
liǎngjīngsānshíkǒu suīzàimìng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译文:八月的北疆,风高气爽,北疆的老鹰全身是洁白如锦的羽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译文:单独飞行的时候就像一片巨大的雪花飘,可是它却可以明察百里以外的毫毛。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译文:在寒冷的十二月份,刚刚被捕的老鹰被猎人剪掉了强劲的羽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寄言燕雀莫相啅(zhào)¹,自有云霄(xiāo)万里高。
译文:一群小燕子小麻雀却在那里噪聒:落毛的老鹰不如雀!哈哈!老鹰说:你们别高兴太早,我迟早还要飞上万里云霄。
注释:¹啅:众口貌,太白借用作嘲诮意。
秋风正劲的时候,白鹰高飞。诗人很喜欢白色,于是就非常突出鹰之白。“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就是反衬鹰之白的。百世纯洁的色泽,李白就像是纯洁的白鹰,孤飞在太空,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片洁白。

guānfàngbáiyīngèrshǒu

bái tángdài 

yuèbiānfēnggāo yīngbáijǐnmáo 
fēipiànxuě bǎijiànqiūháo 

hándōngshíèryuè cāngyīngjiǔmáo 
yányànquèxiāngzhào yǒuyúnxiāowàngāo 

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
永与清溪¹别,蒙将玉馔(zhuàn)²俱。
译文:我将永远与清溪那个地方告别了,感谢你们把我与那些精美的食品一起配制成美味佳肴。
注释:麂(jǐ):鹿类兽,雄者,有短角,脚短力劲,善跳跃,居于深山僻地。¹清溪:唐道路名。一说指山名。²玉馔:供统治者食用的精美的食品。
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
无才¹逐仙隐²,不敢恨庖(páo)³
译文:因为自己太愚钝不能追随仙人隐士得道,被人杀了送进厨房,不敢有丝毫怨恨。
注释:¹才:指才干。²逐仙隐:追随仙人隐士。仙隐乘鹿,故有此说。³庖厨:厨师。
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
乱世轻全逐¹,微声²³祸枢
译文:荒乱年辰,杀戒滥开,稍一出声,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我将被那些贪婪的食客们狼吞虎咽地吃掉,顷刻之间被吃得干干净净。
注释:¹轻全逐:开杀戒。全逐,保护生命体完整。²微声:小小的名声。黄麂在发情或取食高兴时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声音不大,但却招致杀身之祸。³及:遭。⁴祸枢:祸机,伏而待发的祸患。枢:捕兽机关。猎人设置在麂经常行走的路上,并加以伪装。
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衣冠¹兼盗贼,饕(tāo)(tiè)²用斯须。
译文: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吃我的正是这些衣冠楚楚的食客,个个都包藏着一颗盗贼之心。
注释:¹衣冠:统治者。²饕餮:上古传说中的贪得无厌的食人怪兽。

  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夔州的第二年所写八首咏逐诗之一。虽只有五言八句,但其意义和写作技巧却都臻于上乘。诗的前四句代麂写意,自悔不能见机远离伤害。后四句感叹世人因为贪食美味而残害生灵。全篇代麂立言,前半婉而多讽,后半愤怒斥责。该诗借逐言情,写麂自悔不能全身远离祸害,代麂抒情,感叹世人为了口腹之欲而残害生灵。

  诗的首句说自己被迫和自由天地“永”“别”,又被抬举与“玉馔”并列充人口腹。次两句“无才”三字是关键。文意是既没有本事高飞远引与仙人为侣,那就无法逃脱被吃的命运。 “不敢恨”,正说明痛苦之深。“不敢恨”,是虽死无怨,写得更深更惨。后半,头两句总结出一条道理,即: “乱世”生命不值钱,有名即是祸根。残酷现实的根源在哪里,“衣冠兼盗贼”五字作了回答,这是对残暴的统治者的高度概括。全诗与其说是写麂,毋宁说是写人。所指可以是某个人,而更重要的则是揭示了类似的无数人的共同命运。那是几千年封建时代无法消除的社会悲剧、历史悲剧。此诗虽小,可以喻大。

  这是一首禽言诗,该诗以讽刺怒骂成文,显示杜甫嫉恶如仇的性格。全诗以将死之麂的口气写成,杜甫借麂之口,毫不留情地遣责了权贵者贪婪残忍的本性。诗人以麂比善良人士,以“衣冠兼盗贼”痛骂奸佞小人。讽刺贪婪成性的人本身就是“盗贼”,有着“鱼肉人民”的本性。此诗构思巧妙,寓意婉转,虽为咏逐诗,却不给人咏逐之感。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3.10:492.
2、 (唐)杜甫.杜甫诗集 插图本 增订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7:233.

--

yǒngqīngbiéméngjiāngzhuàncáizhúxiānyǐngǎnhènpáochú

luànshìqīngquánwēishēnghuòshūguānjiāndàozéitāotièyòng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sì)¹我于著(zhù)乎而²,充耳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qióng)乎而。
译文:我的郎恭谨等候在影壁前,冠上洁白丝绦垂在两耳边,缀饰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注释:著:通“宁(zhù)”。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著。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¹俟:等待,迎候。²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³充耳:又叫“塞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tiàn)。”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dǎn),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⁴素:白色,这里指悬充耳的丝色。⁵尚:加上。⁶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⁷“华”与下文的“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庭¹乎而,充耳以青²乎而,尚之以琼莹(yíng)乎而。
译文:我的郎恭谨地等候在庭院,冠上青绿丝绦垂在两耳边,晶莹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注释:¹庭:中庭。在大门之内,寝门之外。²青:与上文的“素”、下文的“黄”指各色丝线,代指紞。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俟我于堂¹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译文:我的郎恭谨等候在正堂前,冠上明黄丝绦垂在两耳边,精美的玉石悬荡在我眼前。
注释:¹堂:庭堂。

  此诗写男女结婚仪式,写新妇到男方家看到丈夫形象的情景。全诗写的只是一个小剪影,但有步骤,有层次,有色彩,有新妇微妙的心理状态,把华夏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新进门的妻子在憧憬与期待中慌乱而羞涩地抬起美丽的双眸,却只看见丈夫的一个背影,他在迎接她,引导着她一步步走近他们的洞房。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句法,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述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乎而”二字甚妙,就好像后世民歌中“呼而嗨呦”类的衬词。

  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全诗每章只在三处换了三个字,就表现出新娘出嫁的喜悦和对新郎的满意与赞许。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0-191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90-191

zhù

míng xiānqín 

zhùér chōngěrér shàngzhīqiónghuáér 
tíngér chōngěrqīngér shàngzhīqióngyíngér 
tángér chōngěrhuángér shàngzhīqióngyīngér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