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昔我去¹草堂,蛮夷(yí)²³成都。
译文:宝应元年我离开草堂时,蛮夷正充斥成都城。
注释:¹去:言离开。²蛮夷:指徐知道叛乱是纠集的川西羌兵。³塞:犹言充斥。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今我归¹草堂,成都适无虞(yú)²
译文:而今我返回草堂,正值成都安定无忧之际。
注释:¹归:言返回。²虞:忧患。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请陈¹初乱时²,反复³乃须臾。
译文:让我陈述最初叛乱的情况,徐知道叛乱好像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注释:¹陈:陈述。²初乱时:宝应元年,七月徐知道叛乱初起时。³反复:指叛乱。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大将¹赴朝廷,群小²起异图。
译文:因大将被召回朝廷,这伙群小便乘机窃据成都谋反。
注释:¹大将:指严武,当时他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²群小:指徐知道及其同伙。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请宵¹斩白马,盟歃气已粗²
译文:半夜斩白马盟誓,气势凌人。
注释:¹请宵:半夜。²气已粗:气势凌人。
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西取邛(qióng)¹兵,北断剑阁隅(yú)
译文:并西联邛州之南的羌兵以虚张声势,北断剑阁要道以抗拒长安王师。
注释:¹邛南:邛州(今四川邛嵊县)以南一带,当时为内附羌夷居所,知道引之为乱。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布衣¹数十人,亦拥专城²居。
译文:数十个跟随徐知道作乱的人,虽无官职,却也占城为王,独当一面了。
注释:¹布衣:指跟徐知道反叛之平民。²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其势不两大¹,始闻蕃汉殊²
译文:但徐知道手下的人与羌夷头目各自争长,互不相让,并且蕃、汉殊情,以致叛乱后发生内讧。
注释:¹两大:两者并大。²蕃汉殊:蕃,汉不和而内讧。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西卒¹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译文:结果发生了羌夷兵的倒戈,叛乱魁首们彼此互相残杀。
注释:¹西卒:指李忠厚统帅的邛南羌兵。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焉知¹肘腋祸,自及枭(xiāo)(jìng)²徒。
译文:哪知祸起腋下,徐知道被自己部下所杀。
注释:¹焉知:哪知。²枭獍:在古典诗文请,常用来比喻狠恶忘恩的人。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义士¹皆痛愤,纪纲²乱相逾³
译文:当时主持正义的人对叛乱这都很愤恨,因为他们使国家的法纪政纲受到了破坏。
注释:¹义士:指当时倡议讨乱者。²纪纲:指封建王朝的法纪,政纲。³逾:越轨,引申为破坏。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译文:徐知道手下的李忠厚辈均拥兵自立,百姓成了各种势力头目们所宰割的鱼肉。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唱和¹作威²³,孰肯辨无辜
译文:这伙群小竞相作威作福,谁肯为无辜受害的平民辩解呢。
注释:¹唱和:此唱彼和。²作威:恣意杀戮。³福:穷奢极欲。⁴辜:罪也。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眼前列杻械¹,背后吹笙(shēng)(yú)
译文:他们还一方面残害百姓,一方面寻欢作乐。
注释:¹杻械:刑具。在手为杻,在足为械,即脚镣手铐。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译文:他们在谈笑间滥杀百姓,长街上溅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到今用钺(yuè)¹地,风雨闻号呼。
译文:在他们行刑的地方,甚至风雨之时还可以听到冤魂的哀嚎声。
注释:¹用钺:指杀人。“钺”,古代兵器,方形圆刃,持以砍伐。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鬼妾与鬼马,色悲¹充尔²³
译文:被杀害之人留下的妻子、马匹为贼徒占有,这些遗孀甚至马匹还要含着内心的悲痛供其取乐。
注释:¹色悲:言面带悲色。²尔:你,你们。此指乘徐知道叛乱请,假平乱诛逆为名而为非作歹之徒。³娱:谓含悲供人取乐。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译文:国家法纪何在?实在令人不甚叹息!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贱子¹且奔走,三年²望东吴。
译文:我只得奔走于梓、阆之间,三年中都想离蜀而去东吴。
注释:¹贱子:杜甫自称。²三年:指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杜甫逃离成都,往来梓、阆间,凡三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弧矢¹暗江海,难为游五湖²
译文:由于那里也有战乱,结果竟难以成行。
注释:¹弧矢:犹弓箭,喻战乱。²五湖:指江苏太湖一带,古为吴地。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
不忍竟舍¹此,复来剃榛(zhēn)(wú)²
译文:我不忍舍弃这间花草堂,回来要除杂草杂木,重整庭院和药栏。
注释:¹舍:放弃。²榛芜:丛生的荆棘野草。
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入门四松在,步屟(xiè)¹万竹疏²
译文: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
注释:¹步屟:著屐散步。²疏:疏朗。一解,林间空地。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旧犬喜我归,低徊¹入衣裾(jū)²
译文: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别乍归,它常情热的低回在我的身旁。
注释:¹低徊:徘徊留恋貌。²衣裾:衣腋下摆。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邻舍喜我归,酤(gū)¹携胡芦。
译文:邻居喜我归来,拿着葫芦买酒准备与我畅饮。
注释:¹酤酒:买酒。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大官¹喜我来,遣骑²问所须。
译文:大官严武喜我久别乍归,就遣人骑马来问我需要什么东西。
注释:¹大官:指严武。²骑:指跨马使者。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城郭¹喜我来,宾客隘(ài)²村墟。
译文:城郭间的邻人喜我久别乍归,他们来探视、问候我的人,简直挤满了整个村墟。
注释:¹城郭:指城郭间邻人。²隘:阻塞。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¹
译文:天下尚不得安宁的今天,当兵的都胜过迂腐的书生。
注释:¹腐儒:迂腐的书生,实指杜甫自己。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飘摇¹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译文: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何处可安置我这个老头呢?
注释:¹飘摇:形容时局的动荡不安。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于时见疣赘,骨髓(suǐ)幸未枯。
译文:我真的成了多余的人,所幸的是还算活了下来。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饮啄(zhuó)¹愧残生,食薇²不敢馀。
译文:我既无用于世,在此余生里一饮一啄已感到惭愧,所以甘于清苦生活,不敢有所奢求。
注释:¹饮啄:此处杜甫以禽鸟自比,言个人要饮食。²食薇:吃野菜。“薇”,野草名,高二三尺,嫩时可食,常采以充饥。

  从形式上看,《草堂》用大量篇幅回溯了徐知道乱蜀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是对旧史的重要补充,是诗史。而众多注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这首诗的价值的。这无疑是杜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这方面而论,《草堂》的确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例如对徐知道乱蜀原因:“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准确把握;对汉、蕃相互勾结又相互火并的生动刻画:“请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对乱象错综复杂情况的巨细不遗:“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以及对贼谋“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的揭露,其广度和深度,是抵得上一篇徐知道乱蜀始末记而有余的。

  特别是“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虞”,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无比痛愤。当这位伟大诗人写到这里时,是站在审判台上,面对着毫无人性的魔鬼,怒不可遏地申斥他们的罪行的。一个“尔”字,就维妙维肖地表明了他那种面对魔鬼,痛予呵叱的坚定立场。死者而有妾,马,当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似乎有点为互相残杀而死的贼徒,或者为殃及阔人的枉死鬼而一表同情的嫌疑。其实不然,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深一层写法。对鬼妾、鬼马尚且这样肆无忌惮地蹂躏、糟踏,则对一般老百姓的残忍、凶暴,更不消说了。杜甫的同情,始终是在无辜而死的老百姓一边的。

  然而仅仅看到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价值,尚不足以尽《草堂》的极致。《草堂》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除了上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回忆蜀乱始末的笔触上,融入了杜甫对严武最真挚的友谊,希望他面对“成都适无虞”、“天下尚未宁”的冷酷现实,认真思考“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原因;吸取祸生肘腋的沉痛教训,整顿纪纲,厉行国家法令,不要重蹈“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覆辙。《草堂》诗主要是按这样的构思,艺术地再现当时的乱象的。

  开头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这是对严武的忠告,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正确估计。论者多从它同下文的关系,许其为一篇之纲,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了让严武清醒地记取“蛮夷塞成都”的惨痛教训,诗人接着写到:“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请陈”者,请允许我(杜甫)陈于大将之前。“大将”者,剑南节度使严大将军武也。这就充分表明《草堂》主要是向严武陈情。而陈情的第一件事是“反覆乃须臾”间事,不可掉以轻心;是诗人把“群小起异图”,直接同严武赴朝廷联系起来。这固然可以说明严武举足轻重,国家安危所系,用《八哀诗》哀严武的诗句来说,就是“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严武治蜀还有严重问题,以至于前脚刚刚跨出成都,便祸生心腹。一句话,“群小起异图”,严武是不能完全辞其咎的。这是杜甫希望严武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杨伦对“请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加了“写出草草乌合光景”八个字的旁批。需要补充一句:岂止草草乌合,他们在歃血为盟之初,就有过激烈争吵呢。这消息,是“气已粗”三个字透露出来的。气粗就是喉咙大,出大声气,是提劲争吵的形象语言。它生动地反映出:叛乱集团从一开始就有冲突,其发展为分裂,为自相残杀,而终归灭亡,是必然的。

  诗请“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这一句,也是很值得严武深省的大问题。布衣一般指老百姓。这就是说,除徐知道这股乱军,还有铤而走险的老百姓。当然,无论从组织,还是从性质看,其铤而走险的情况都极其复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逼上梁山的。在当时,除了这条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严武这个人,《旧唐书》批评他,一则说: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再则说: “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三则说:“穷奢极靡,赏赐无度,蜀方间里,以征敛殆至匮竭。”这些,杜甫都是知道的。有时也尽过朋友之道,微言相感。但因爱才心切,加以严武“骄倨”,多言未必见纳,所以平常相处,表扬鼓励居多。徐知道的反叛,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的骚动,同严武上述缺点是有关系的。现在,再镇成都,不知道会不会认真总结“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血腥教训,改弦更张,防患未然。杜甫从“遣骑问所须”这件小事上,深深意识到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再不提出,严武个人成败事小,天下安危事大。因而在痛愤之馀,结撰至思,向严武表明了“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的态度,同时,又通过初乱的回忆,提示了若干值得严武虚心思考的问题,目的都在促使严武的猛省,去其所短,用其所长,把两川的事情办好。

  《草堂》,杜甫“穷年忧黎元”的高大形象以及“何人怀抱尽”的谏诤风范,都是令人仰之弥高,即之弥亲的。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146-15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宝应元年我离开草堂时,蛮夷正充斥成都城。

而今我返回草堂,正值成都安定无忧之际。

让我陈述最初叛乱的情况,徐知道叛乱好像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因大将被召回朝廷,这伙群小便乘机窃据成都谋反。

半夜斩白马盟誓,气势凌人。

并西联邛州之南的羌兵以虚张声势,北断剑阁要道以抗拒长安王师。

数十个跟随徐知道作乱的人,虽无官职,却也占城为王,独当一面了。

但徐知道手下的人与羌夷头目各自争长,互不相让,并且蕃、汉殊情,以致叛乱后发生内讧。

结果发生了羌夷兵的倒戈,叛乱魁首们彼此互相残杀。

哪知祸起腋下,徐知道被自己部下所杀。

当时主持正义的人对叛乱这都很愤恨,因为他们使国家的法纪政纲受到了破坏。

徐知道手下的李忠厚辈均拥兵自立,百姓成了各种势力头目们所宰割的鱼肉。

这伙群小竞相作威作福,谁肯为无辜受害的平民辩解呢。

他们还一方面残害百姓,一方面寻欢作乐。

他们在谈笑间滥杀百姓,长街上溅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

在他们行刑的地方,甚至风雨之时还可以听到冤魂的哀嚎声。

被杀害之人留下的妻子、马匹为贼徒占有,这些遗孀甚至马匹还要含着内心的悲痛供其取乐。

国家法纪何在?实在令人不甚叹息!

我只得奔走于梓、阆之间,三年中都想离蜀而去东吴。

由于那里也有战乱,结果竟难以成行。

我不忍舍弃这间花草堂,回来要除杂草杂木,重整庭院和药栏。

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

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别乍归,它常情热的低回在我的身旁。

邻居喜我归来,拿着葫芦买酒准备与我畅饮。

大官严武喜我久别乍归,就遣人骑马来问我需要什么东西。

城郭间的邻人喜我久别乍归,他们来探视、问候我的人,简直挤满了整个村墟。

天下尚不得安宁的今天,当兵的都胜过迂腐的书生。

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何处可安置我这个老头呢?

我真的成了多余的人,所幸的是还算活了下来。

我既无用于世,在此余生里一饮一啄已感到惭愧,所以甘于清苦生活,不敢有所奢求。

注释

去:言离开。

蛮夷:指徐知道叛乱是纠集的川西羌兵。

塞:犹言充斥。

归:言返回。

虞:忧患。

陈:陈述。

初乱时:宝应元年,七月徐知道叛乱初起时。

反复:指叛乱。

大将:指严武,当时他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

群小:指徐知道及其同伙。

请宵:半夜。

气已粗:气势凌人。

邛南:邛州(今四川邛嵊县)以南一带,当时为内附羌夷居所,知道引之为乱。

布衣:指跟徐知道反叛之平民。

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两大:两者并大。

蕃汉殊:蕃,汉不和而内讧。

西卒:指李忠厚统帅的邛南羌兵。

焉知:哪知。

枭獍:在古典诗文请,常用来比喻狠恶忘恩的人。

义士:指当时倡议讨乱者。

纪纲:指封建王朝的法纪,政纲。

逾:越轨,引申为破坏。

唱和:此唱彼和。

作威:恣意杀戮。

福:穷奢极欲。

辜:罪也。

杻械:刑具。在手为杻,在足为械,即脚镣手铐。

用钺:指杀人。“钺”,古代兵器,方形圆刃,持以砍伐。

色悲:言面带悲色。

尔:你,你们。此指乘徐知道叛乱请,假平乱诛逆为名而为非作歹之徒。

娱:谓含悲供人取乐。

贱子:杜甫自称。

三年:指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杜甫逃离成都,往来梓、阆间,凡三年。

弧矢:犹弓箭,喻战乱。

五湖:指江苏太湖一带,古为吴地。

舍:放弃。

榛芜:丛生的荆棘野草。

步屟:著屐散步。

疏:疏朗。一解,林间空地。

低徊:徘徊留恋貌。

衣裾:衣腋下摆。

酤酒:买酒。

大官:指严武。

骑:指跨马使者。

城郭:指城郭间邻人。

隘:阻塞。

腐儒:迂腐的书生,实指杜甫自己。

飘摇:形容时局的动荡不安。

饮啄:此处杜甫以禽鸟自比,言个人要饮食。

食薇:吃野菜。“薇”,野草名,高二三尺,嫩时可食,常采以充饥。

创作背景

  迨至广德二年(764)三月,严武复任东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杜甫始携家人自阆州返回成都。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自阆州返回成都草堂后。

参考资料:
1、 卢国琛.杜甫诗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145-148
赏析

  从形式上看,《草堂》用大量篇幅回溯了徐知道乱蜀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是对旧史的重要补充,是诗史。而众多注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这首诗的价值的。这无疑是杜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这方面而论,《草堂》的确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例如对徐知道乱蜀原因:“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准确把握;对汉、蕃相互勾结又相互火并的生动刻画:“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对乱象错综复杂情况的巨细不遗:“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以及对贼谋“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的揭露,其广度和深度,是抵得上一篇徐知道乱蜀始末记而有余的。

  特别是“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虞”,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无比痛愤。当这位伟大诗人写到这里时,是站在审判台上,面对着毫无人性的魔鬼,怒不可遏地申斥他们的罪行的。一个“尔”字,就维妙维肖地表明了他那种面对魔鬼,痛予呵叱的坚定立场。死者而有妾,马,当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似乎有点为互相残杀而死的贼徒,或者为殃及阔人的枉死鬼而一表同情的嫌疑。其实不然,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深一层写法。对鬼妾、鬼马尚且这样肆无忌惮地蹂躏、糟踏,则对一般老百姓的残忍、凶暴,更不消说了。杜甫的同情,始终是在无辜而死的老百姓一边的。

  然而仅仅看到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价值,尚不足以尽《草堂》的极致。《草堂》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除了上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回忆蜀乱始末的笔触上,融入了杜甫对严武最真挚的友谊,希望他面对“成都适无虞”、“天下尚未宁”的冷酷现实,认真思考“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原因;吸取祸生肘腋的沉痛教训,整顿纪纲,厉行国家法令,不要重蹈“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覆辙。《草堂》诗主要是按这样的构思,艺术地再现当时的乱象的。

  开头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这是对严武的忠告,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正确估计。论者多从它同下文的关系,许其为一篇之纲,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了让严武清醒地记取“蛮夷塞成都”的惨痛教训,诗人接着写到:“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请陈”者,请允许我(杜甫)陈于大将之前。“大将”者,剑南节度使严大将军武也。这就充分表明《草堂》主要是向严武陈情。而陈情的第一件事是“反覆乃须臾”间事,不可掉以轻心;是诗人把“群小起异图”,直接同严武赴朝廷联系起来。这固然可以说明严武举足轻重,国家安危所系,用《八哀诗》哀严武的诗句来说,就是“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严武治蜀还有严重问题,以至于前脚刚刚跨出成都,便祸生心腹。一句话,“群小起异图”,严武是不能完全辞其咎的。这是杜甫希望严武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杨伦对“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加了“写出草草乌合光景”八个字的旁批。需要补充一句:岂止草草乌合,他们在歃血为盟之初,就有过激烈争吵呢。这消息,是“气已粗”三个字透露出来的。气粗就是喉咙大,出大声气,是提劲争吵的形象语言。它生动地反映出:叛乱集团从一开始就有冲突,其发展为分裂,为自相残杀,而终归灭亡,是必然的。

  诗中“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这一句,也是很值得严武深省的大问题。布衣一般指老百姓。这就是说,除徐知道这股乱军,还有铤而走险的老百姓。当然,无论从组织,还是从性质看,其铤而走险的情况都极其复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逼上梁山的。在当时,除了这条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严武这个人,《旧唐书》批评他,一则说: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再则说: “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三则说:“穷奢极靡,赏赐无度,蜀方间里,以征敛殆至匮竭。”这些,杜甫都是知道的。有时也尽过朋友之道,微言相感。但因爱才心切,加以严武“骄倨”,多言未必见纳,所以平常相处,表扬鼓励居多。徐知道的反叛,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的骚动,同严武上述缺点是有关系的。现在,再镇成都,不知道会不会认真总结“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血腥教训,改弦更张,防患未然。杜甫从“遣骑问所须”这件小事上,深深意识到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再不提出,严武个人成败事小,天下安危事大。因而在痛愤之馀,结撰至思,向严武表明了“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的态度,同时,又通过初乱的回忆,提示了若干值得严武虚心思考的问题,目的都在促使严武的猛省,去其所短,用其所长,把两川的事情办好。

  《草堂》,杜甫“穷年忧黎元”的高大形象以及“何人怀抱尽”的谏诤风范,都是令人仰之弥高,即之弥亲的。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146-151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可惜庭中树,移(yí)¹(zhú)²汉臣³
译文: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注释:¹移根:移植。²逐:跟随。³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只为¹来时晚,花开不及²春。
译文: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无法在春天里绽放。
注释:¹为:由于。²不及:赶不上。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shìyànyǒngshíliú

kǒngshàoān tángdài 

tíngzhōngshù gēnzhúhànchén 
zhǐwèiláishíwǎn huākāichūn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河边独自看星宿¹,夜织天丝²难接续。
注释:¹星宿:指列星。²天丝:仙女纺织用的丝线。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抛梭振镊动明珰(dāng)¹,为有秋期眠不足。
注释:¹明珰:用以泛指珠玉。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yuán)¹鹊填石。
注释:¹车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幸回郎意且斯须¹,一年中别今始初。
注释:¹斯须:须臾;片刻。
明星未出少停车。
明星未出少停车。

--wángjiàn

biānkànxīng宿zhītiānnánjiē

pāosuōzhènnièdòngmíngdāngwèiyǒuqiūmián

yáochóujīnshuǐlóngjiàchēyuánquètiánshí

liúcuìzhàngxīngzhǔjiānhuánpèishēngdēng

liǎngqíngchánmiánwèiqiūfēngshēngxiǎo

xìnghuílángqiěniánzhōngbiéjīnshǐchū

míngxīngwèichūshǎotíngch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¹压城城欲摧²,甲光³向日金鳞(lín)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注释:¹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²摧:毁。³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⁴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⁵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jiǎo)¹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zhī)凝夜紫²。(塞上 一作:塞土)
译文: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的血迹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注释:¹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²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临¹易水²,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³
译文: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注释:¹临:逼近,到,临近。²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³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¹君黄金台²上意³,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译文: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¹报:报答。²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遗址尚存。用来形容招纳贤才的地方或人才荟萃之地。³意:信任,重用。⁴玉龙:宝剑的代称。⁵君:君王。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金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金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金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金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金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金,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金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6-997

yànméntàishǒuxíng

 tángdài 

hēiyúnchéngchéngcuī jiǎguāngxiàngjīnlínkāi 
jiǎoshēngmǎntiānqiū sàishàngyānzhīníng  (sàishàngzuò sài )
bànjuǎnhónglínshuǐ shuāngzhònghánshēng 
bàojūnhuángjīntáishàng xiélóngwèijūn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guàn)¹之阳²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³。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rǎn)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zhé)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yín)龂然,不可以不更¹⁰也,故更之为愚溪。
译文: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将家安在这里。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得不改名了,就把它定名为愚溪。
注释:¹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今称灌江。²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³潇水:在今湖南省道县北,因源出潇山,故称潇水。⁴能:胜任的,能做到的。⁵以愚触罪:唐宪宗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革新政治失败,被贬永州。愚,指此事。⁶尤绝:更好的,指风景极佳美的。⁷家:居住。⁸愚公谷: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刘向《说苑·政理》曾记载此谷名称的由来:“齐桓公出猎,入山谷中,见一老翁,问曰:‘是为何谷?’对曰:‘愚公之谷。’桓公问其故,曰:‘以臣名之。’”⁹龂龂然:争辩的样子。¹⁰更:易,改换名称。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¹,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²也。合流屈曲而南³,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sāi)其隘(ài),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译文: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有一处泉水,买下来以为已有,将它称作愚泉。愚泉一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汇合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注释:¹买居之:买下来以为已有。居,占有、拥有。²上出:指泉向上冒。³合流屈曲而南:泉水汇合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⁴负土累石:指运土堆石。负,背。累,堆积。⁵塞其隘:堵住水沟狭窄的地方。⁶错置:交错布置,以求变化。⁷辱:屈辱。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夫水,智者乐(yào)¹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²多坻(chí)³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译文: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无法进去;幽深浅显狭窄,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注释:¹乐:喜爱,爱好。此句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²峻急:湍急。³坻:水中的高地或小洲。⁴幽邃:深远。⁵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或不愿做。⁶适:恰好。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宁武子¹“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²“终日不违如愚”,睿³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bèi)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译文: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这是聪明人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看起来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般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注释:¹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谓宁武子乃佯愚,并非真愚。²颜子:颜回,字子渊,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意谓颜回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看法,好象很愚笨。但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不但懂得孔子的话,而且还有所发挥,可见他不愚。³睿:通达,明智。⁴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⁵悖:违背,逆而不顺。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¹万类²,清莹³秀澈,锵(qiāng)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shù)(dí)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¹⁰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¹¹,超鸿蒙¹²,混希夷¹³,寂寥(liáo)而莫我知也¹⁴。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译文: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如玉色光洁清澈,能像金石一样铿锵作响,能使愚蠢的人眷恋,喜爱得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写些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注释:¹鉴:照。²万类:万物。³清莹:形容水如玉色光洁。⁴澈:清澄。⁵锵鸣金石:水声象金石一样铿锵作响。锵,金石撞击声。金石,用金属、石头制成的钟、磬一类乐器。⁶眷慕:眷恋、爱慕。⁷文墨:指写作。⁸漱涤:洗涤。⁹牢笼:包罗,概括。¹⁰愚辞:指所作序的《八愚诗》,诗已失传。¹¹不违、同归:此处都是谐合的意思。两句谓茫茫然昏昏然好像同愚溪融为一体。¹²超鸿蒙:指超越天地尘世。鸿蒙,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语出《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¹³混希夷:指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希夷: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道家所指的一种形神俱忘、空虚无我的境界。¹⁴寂寥而莫我知也:谓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寂寥,寂静空阔。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序。

  《八愚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而写的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八愚诗》已经亡佚。

  一般说来,序有两种,一种是书序,一种是别序。书序一般用来陈述著作者的旨趣,多放在篇首。别序一般用来为朋友赠别。《愚溪诗序》是书序,是柳宗元陈述他写作《八愚诗》的旨趣的。

  愚溪本来叫冉溪。为什么叫冉溪呢?有人说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以姓得名,所以叫冉溪;又有人说溪水能染色,所以叫染溪。总之,不论叫它冉溪还是叫它染溪,都是有缘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给溪水改名呢?据说“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意思是说,当地人对于究竟是冉溪,还是染溪,争论不休,所以不能不改。但是,为什么要改叫愚溪呢?因为“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故更之为愚溪”。

  “予以愚触罪”,意思是我因糊涂触犯了刑律得了罪。“谪潇水上”,意思是被贬在潇水这个地方。“得其尤绝者家焉”,意思是寻得一处风景极佳的地方安了家。这里的“家”字是动词,安家、住下的意思。“愚公谷”,在现在山东临淄西。“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故更之为愚溪”,意思是说,现在我住在这溪边,不知道起一个什么名字好,鉴于古代有愚公谷,所以便改溪名为愚溪。

  其实,愚公并不愚,他所以自称为愚公,不过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同样,改溪名为愚溪,也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不仅于此,“予以愚触罪”,就更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了。“以愚触罪”,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言外之意就是说,聪明人是不会去干那种所谓的犯罪的傻事的。触罪之后,不仅要连累到妻子儿女,而且连自己居住的地方,都要受到连累,这是一种多大的不公平!这还不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吗?

  更有甚者,连“愚溪之上”的小丘,丘东北六十步的泉,泉合流屈曲而南的沟,负土累石塞其隘的池,池东的堂,堂南的亭,池中的岛……虽然“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也一概以愚字命名,称之为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岛。这是为什么?都是“以予故,咸以愚辱焉”。这更是一种不公平,自然也是对黑暗政治的抗议!

  “合流屈曲而南”,意思是泉水汇合到一起曲曲折折向南流。“嘉木异石错置”,意思是好的林木、奇异的石头交错陈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和愚本来是联系不到一起的,“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这难道是可以允许的吗?道理据说是有的,“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其流甚下”,指溪的水位太低。峻急,指水势湍急;坻石,指滩石。幽邃浅狭,指溪谷幽深,溪流浅窄;蛟龙不屑,就是蛟龙不屑于居住。蛟龙,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民间相传它能兴风作雨发洪水。“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溪没有可利于人世的地方,只是和我相类似,因而虽然用愚的称号来屈辱它,那也是可以的。然而把愚和我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从而说溪“适类于予”,使用愚的称号来屈辱溪,自然也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了。

  溪水无辜,而所以要用愚的称号来屈辱它,完全是因为“予家是溪”。而“我”又“以愚触罪”。那么,“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愚人呢?由此便转入写愚的种类和性质。

  有三种愚人,一种像宁武子那样,“邦无道则愚”;一种像颜回那样,“终日不违如愚”。宁武子是“智而为愚者也”,颜回是“睿而为愚者也”。所以他们“皆不得为真愚”──他们都不是真的愚笨。

  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论语·公冶长》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清明时,他就显得很聪明;当国家昏暗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到,他的那种傻劲,别人就做不到了。颜回,字子渊,是孔子的忠实门徒。《论语·为政》记载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出不同的意见,好像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传授的东西能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笨。

  像宁武子和颜回,当然都不愚笨。其实何只是不愚笨,应该说他们都是聪明人。“智”,智慧;“睿”,通达。“智”和“睿”,都有聪明的意思。“智而为愚者也”,意思是聪明而装糊涂;“睿而为愚者也”,意思是明白而装傻。因此,宁武子和颜回,都不是真的愚笨。而“我”的愚就完全不同了:“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才是真正的愚人呢!

  “有道”,指天子圣明;“遭有道”,就是遇到了圣明的天子;“违于理”,就是违犯了道理;“悖于事”,就是行事谬误。这都是就永贞革新这件事说的。

  公元805年,就是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入主朝政,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柳宗元就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所谓“遭有道”,就是指遇到了宪宗这样的天子。像宪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的“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这样,世上就没有能和我争这条溪水,只有我才占有它,并给它命名为愚溪。这就更是愤激不平之词了!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朝廷规定他终生不得量移。这就是说,柳宗元只能老死在贬所。这对柳宗元来说,自然是最沉重的一种打击。在这沉重的打击面前,柳宗元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无法发泄,便只有寄情于山水,以超脱于尘世来自我麻醉,这就是所以要写第五段文章的原因。

  “善鉴万类”,就是能够鉴照万物;“清莹秀澈”,就是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锵鸣金石”,是水声铿锵鸣响,有金石般的声音;“漱涤万物”,就是洗涤世间万物;“牢笼百态”,就是包罗各种形态;“鸿蒙”,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超鸿蒙”,等于说出世;“希夷”,指空虚寂静,不能感知的状态;“混希夷”,就是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寂寥”,就是寂寞;“莫我知”,就是没有谁了解我。

  这段话所抒发的仍然是一种愤激不平之情。

  这段开头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般的声音。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么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使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接下来笔锋又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寞、孤单,却有一支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之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清净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愚溪诗序》侧重于抒情,文章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和溪水的愚融为一体。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可是,“予家是溪”,由于我住在这溪水边,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的头上。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就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的愚融为一体。从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也就可以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溪、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全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便成了作者耿介性格的象征。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贴,不愧是传世的名篇。

shī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guànshuǐzhīyángyǒuyān dōngliúxiāoshuǐ huòyuē rǎnshìcháng xìngshìwéirǎn huòyuē rǎn míngzhīnéng wèizhīrǎn chùzuì zhéxiāoshuǐshàng àishì èrsān yóujuézhějiāyān yǒugōng jīnjiāshì érmíngnéngdìng shìzhīzhě yóuyínyínrán gēng gēngzhīwéi 

    zhīshàng mǎixiǎoqiū wéiqiū qiūdōngběixíngliùshí quányān yòumǎizhī wéiquán quánfánliùxué jiēchūshānxiàpíng gàishàngchū liúérnán wéigōu suìlěishí ài wéichí chízhīdōngwéitáng nánwéitíng chízhīzhōngwéidǎo jiāshícuòzhì jiēshānshuǐzhīzhě  xiányān 

    shuǐ zhìzhě jīnshìjiàn zāi gàiliúshènxià gàiguàn yòujùnduōchíshí zhōu yōusuìqiǎnxiá jiāolóngxiè néngxīngyún shì érshìlèi ránsuīérzhī  

    nìng bāngdào  zhìérwéizhě yán zhōngwéi  ruìérwéizhě jiēwéizhēn jīnzāoyǒudàoérwéi bèishì fánwéizhě ruò rán tiānxiànéngzhēngshì zhuānérmíngyān 

    suīshì érshànjiànwànlèi qīngyíngxiùchè qiāngmíngjīnshí néngshǐ使zhěxiàojuàn érnéng suī wénwèi shùwàn láolóngbǎitài érsuǒzhī  mángránérwéi hūnránértóngguī chāohóng鸿méng hùn liáoérzhī shìzuò shī  shíshàng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
园花¹笑芳年²,池草艳春色³
译文:园花笑在美好的年岁,春光里池草更觉鲜艳。
注释:¹园花:泛指园中百花。²芳年:美好的年岁。亦指少年青春,意即为各自的芳年而笑。³艳春色:献艳于春色之中。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犹不如槿花,婵(chán)¹玉阶侧。
译文:还不如篱边的木槿花,在玉阶旁姿态如婵娟。
注释:¹婵娟:形容姿容美好的样子。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
芬荣¹何夭促²,零落在瞬息³
译文:花香草茂生命太短促,花草凋落只在霎那间。
注释:¹芬荣:芳香、繁茂。²夭促:死亡得很快,此喻花落之迅疾也。³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极短的时间。
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岂若¹琼树枝²,终岁³长翕(xī)(xì)
译文:哪里像美丽的玉树枝,一年到头都光彩灿烂。
注释:¹岂若:哪里象。²琼树枝:指名贵花木;玉树之枝。³终岁:即终年,全年,一年。⁴翕赩:光色盛貌。翕:收敛,聚合。赩:大红色。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的景致。诗中“园花笑”“池草艳”来烘托出园花、池草本来也是美好之物,也不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写满园花草在李白眼中,都不如木槿,排斥了“园花”、“池草”。李白再运用拟人手法,把槿花喻意为“蝉娟”般美好的容颜,如婵娟般亭亭而立的槿花将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统统的比下去了,从而使得诗句文采特异、铺陈辞藻,可见奔放不羁的李白对木槿花情有独钟,怜香惜玉也是因花而异。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描绘出一幅园花易零落、池草易萎糜的伤感景致。诗中“夭促”“零落”暗寓出诗人或许多少有点遗憾,美丽总是太仓促,常在瞬间零落,爱花的人是挽留不住落花匆匆的脚步的。其中也不无隐喻满园花草生命之短暂的意味,于是,流露出一种感花伤怀的情绪。

  “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侧面槿花的朝开暮落只是表面现象,它“终岁”“翕赩”正表明了槿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品格。正如东方朔在写给公孙弘借用马车的信中说“木槿夕死朝荣,士亦不长贫也。”诗人用“岂如琼树枝,终岁长翕赩”两句诗对木槿花予以高度评价,热情地赞颂,从而完成了对木槿花形象的塑造。

  诗人开始并不直接写木槿花,而是以“园花”、“池草”起兴,指出它们一个“笑芳年”,一个“艳春色”都曾盛极一时,但它们最大的弱点是生命太短促。也就是说尽管园花姹紫嫣红,芬芳馥郁,但是花开自有花落时,当它零落在东风里时,它就会黯然失色,再也无复青春的色彩。同样,小草尽管它萎萋无数,枝叶碧翠柔嫩,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脾性。但是,当严霜降落之时,它就会在瞬息间,萎糜以至朽腐,留给大地以不尽的思索。这就是园花和池草生命的全部意义。接着诗人在否定“园花”和“池草”的基础之上,对木槿花予以讴歌的赞美。

  从该诗诗句排列顺序的颠倒上,可以知道诗人思绪的奔涌,情感的炽烈,特别是思绪、情感的跳荡性,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根植于诗人的浪漫气息。

参考资料:
1、 葛世奇,杨春鼎编著.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408-40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