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店梢头起灶烟,江云弄色半晴天。
暗泉绕砌喧人语,远烧侵林照客鞯。
晚日未收鸡上树,春风欲度鸟耘田。
布帆无恙归心稳,才到家山又迫年。
野店梢头起灶烟,江云弄色半晴天。
暗泉绕砌喧人语,远烧侵林照客鞯。
晚日未收鸡上树,春风欲度鸟耘田。
布帆无恙归心稳,才到家山又迫年。
周文璞

周文璞

周文璞(约公元1216年前后在世)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等,阳糓(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祖上农事耕桑。祖、父随宋室南渡而流落江南。他在宁宗时曾任过溧阳县丞,后隐居于方皋,穷困潦倒。与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友好。著有《方泉集》四卷。《四库总目》张端义极称他的灌口二郎歌、听欧阳琴行、金铜塔歌,以为不减李贺与李白。词存二首。 ▶ 1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轨息陆途初,枻鼓川路始。
轨息¹陆途初,枻(yì)²鼓川路始。
译文:刚刚停下陆路车马,举棹湖上游览开始。
注释:¹息:停止。²枻:桨鼓:摇动。
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
(lián)(yī)¹繁波漾,参差²层峰峙(zhì)³
译文:涟漪丛生繁波荡漾,远方群山错落耸立。
注释:¹涟漪:细小的波纹。²参差:错落不齐。³峙:耸立。
萧疏野趣生,逶迤白云起。
萧疏¹野趣生,逶(wēi)(yí)²白云起。
译文:村落稀疏野趣丛生,绵延不绝白云升起。
注释:¹萧疏:稀疏。²逶迤:弯弯曲曲、延绵不绝。
登陟苦跋涉,䁹盼乐心耳。
登陟(zhì)¹苦跋涉,䁹(bì)²乐心耳。
译文:登临高山苦于跋涉,观赏风景乐在心里。
注释:¹陟:登高。²䁹盼:泛指观赏风景。
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
即玩玩有竭¹,在兴兴无已²
译文:尽情游玩定有终时,而我兴味无时可止。
注释:¹竭:完,尽。²已:停止,完毕。

  诗的首二句,交代启程游览的经过:刚刚从陆路停下车,连忙就划起桨开始游湖。从驱车,暗示诗人是长途跋涉而来;车一停就划船,又显示出诗人游兴甚浓,好山好水吸引着他,使他迫不及待。起句简炼清峭,于叙述中见情致。

  中间四句写湖上风光,是全诗的主体。“涟漪繁波漾”,写湖水浩渺,清波荡漾;“参差层峰峙”,写湖上峰峦迭翠,错落有致;“萧疏野趣生”,写两岸烟村竹树时聚时散,朦胧疏淡;“逶迤白云起”,写远处白云出岫,徐徐升起,连绵缭绕。这四句,每句描写一个方面,又互相映衬、烘托。波光粼粼的湖水,重重叠叠的峰峦,疏疏落落的树木、村舍,冉冉出谷的白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远近高低,组合成一幅萧疏清旷、野趣横生的山水画,令人有溪山无尽之思。这里是采取“大写意”的笔法,诗人抓住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独特的美的感受,选用“涟漪”、“参差”、“萧疏”、“逶迤”等富有动感等形容词,略加点染,用以显示客观景物内在的情韵。读这样的诗,使人如观米家山水画,从近处局部看,只有几个墨点,似乎用笔甚草草,但从远处整体看,则景物粲然,满纸云烟。

  诗的后四句即写游览中的体验和感受,诗人徜徉于此佳山丽水之中,触景生情。“登陟苦跋涉”,此句与开头“轨息陆涂初,鼓枻川路始”呼应,极言游途的辛苦。“䁹盻乐心耳”,此句与上四句写景呼应,极言游览的快乐。这两句富有理趣,诗人以亲身感受启示人们:经过“跋涉”苦,方得“䁹盻”乐;乐从苦来。这一哲理使诗的思想内容得到升华。诗以“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煞尾,表达了诗人留连忘返的心情,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令人寻思而萦回不已。

  该诗写得很洗炼。短短五十个字,概括了丰富的内容。诗中不论是叙述、描景还是议论,都含蕴着诗人独特感受到的情趣和韵味,故耐人品赏,发人深思。诗的章法,起承转合井然有序,造句清秀俊逸,也增添了艺术光彩,使全诗显得玲珑剔透,清新可爱。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386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高阁客竟去¹,小园花乱飞。
译文:高阁上的游人早已远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注释:¹竟:完毕;终了。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参差¹连曲陌²,迢(tiáo)(dì)³送斜晖。
译文: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注释:¹参差:错落不齐的样子。²曲陌:曲折的小径。³迢递: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¹
译文:我肝肠欲断,真不忍心把扫去满地落花;盼望残留枝头的春花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注释:¹仍欲归:仍然希望其能归还枝头。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芳心¹向春尽,所得是沾衣²
译文:盛开的鲜花将随着春天而去,面对这一切,我只有落泪沾衣。
注释:¹芳心:这里既指花的精神灵魂,又指怜爱花的人的心境。²沾衣:这里既指落花依依沾在人的衣服之上,又指怜爱花的人伤心而抛洒的泪滴。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首联是说,高阁上的游客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已经随风飘零纷纷乱飞。

  诗一开始便写落花景象,前人称赞它发端“超忽”。其实,“小园花乱飞”一句不过是人皆可道之景,手法平平,并不新奇;妙就妙在首联两句之间的联系。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人来去本无必然的联系,但诗人却说花是因为客人去了才“乱飞”,这样一来,连落花也看作有情的了。这种因果关系的描写颇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落花虽然早有,客人在时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绿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思。两句诗不单写花,也兼写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颔联是说,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三四两句承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结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诗人是立于高阁向下俯视,所以园内景象尽收眼底。这两句对落花的本身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的内心并不平静。此时此刻,在他眼前出现的落花和斜晖已经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现象,而是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们像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告别。诗人十分敏感的捕捉住这富有特征的景象,使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暗淡的色调里,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颈联是说,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五、六句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肠断未忍扫”,就不单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自然倍觉伤情。“眼穿仍欲归”一句写出诗人的痴情和执着,他望眼欲穿,巴望花不要再落,却事与愿违,枝上残留的花朵越来越稀疏。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尾联是说,爱花惜花自然要埋怨春天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这又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末二句,语意双关,低回凄婉,感慨无限。

  全诗纯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神情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个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不难看出,它已不是见花落泪、春归伤情的一般伤情诗了,而是比平常的伤春诗有更多的意蕴,更丰富的内涵。诗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诗的首尾两联,更是既得落花神韵,又意在言外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思。

  诗歌是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诗歌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这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诗人通过对花落表达出诗人身世坎坷。

参考资料:
1、 邓丹 陈芝国.李商隐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42-43

luòhuā

shāngyǐn tángdài 

gāojìng xiǎoyuánhuāluànfēi 
cēnlián tiáosòngxiéhuī 
chángduànwèirěnsǎo yǎnchuān穿réngguī 
fāngxīnxiàngchūnjìn suǒshìzhān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liáo)
译文: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译文: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¹雪未消。
译文: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
注释:¹虚庭:空空的庭院。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堂上花灯¹(zhū)²集,重闱(wéi)³应念一身遥。
译文: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第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¹花灯:即灯花。²诸弟:指在余姚家乡的兄弟。³重闱:父母居室。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去年今日卧燕台¹,铜鼓中宵(xiāo)隐地雷²
译文:去年的今天还住在京城,元宵节的铜鼓声隐约如滚地的雷响。
注释:¹卧燕台:住在京城。燕台,指燕京。²隐地雷:隐隐的雷声。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¹马蹄回。
译文:月儿依傍着苑楼灯影暗淡,风中传来阁道上来回的马蹄声。
注释:¹阁道:古宫苑中架木通车的复道。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qiāng)¹三更谩自哀。
译文:在万里炎荒之地频频回首往事,夜深时听见百姓的笛声使人徒自悲哀。
注释:¹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此处借指龙场苗族百姓吹奏的乐器。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¹曾为两宫开。
译文:还记得先朝许多快乐的事情,孝宗皇帝曾经为两宫开禁。
注释:¹孝皇:指明朝的孝宗皇帝。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这是诗人与王维等同游蓝田辋川时所作,王维有《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感化寺”,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首句点明禅院位置,暗示昙兴上人远避闹市、静居山林的品德。“灞陵”,汉文帝陵墓,在西安市东郊,与蓝田相接,灞水从此流过,风景十分优美。昙兴上人山院并不在灞陵,但作者有意指出“灞陵边”,旨在从总体上勾画禅院优美的地理位置。次句引出昙兴上人,他于此安居习禅,远避尘世,将近10年,足见他雅洁高爽的情怀。首二句人地双关,看似率易,但平中见奇、直中见曲,自然逗起下文。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切合 “游”字,逐层描绘山院清幽雅静的风景。进入禅院,但见丛竹阴翳、竹间曲径回绕,幽趣逸人。黄昏,殷盛的主人留下客人在院中共坐,静听山泉。此时,落日斜照,空旷的树林中洒满晚霞,鸟雀在林间自由飞翔,时而发出清脆欢快的啼鸣。鸟鸣声与远处的山泉声相交映,使山院显得格外幽静恬美,人置身其间也觉得十分闲逸。这四句笔法变化有致: “留客”句,景中有人,它包含了宾主洒脱闲逸的情趣,与凡俗留客宴饮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一种淡雅淳朴的人生境界; “鸟啭”句以动显静,与王维“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同一境界; “心闲”句,以物观我,借鸟之闲映衬自己情之闲、心之淡,表现出一种心静神怡、物我一体的禅趣。作者通过这种灵活多变的笔法,勾画了他们游寺的基本内容,显示了诗人的感情倾向。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点明游山寺的主旨。从前六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到,诗人一开始即以一种羡慕的心情去感受禅院的一切,院中的竹径、远处的山泉、林间的飞鸟、天边的落日,对他都那样亲切、那样自然,使他对尘世的一切都产生了厌恶和幻灭感,人间的功名算什么呢? 除了劳生伤神还有何益? 在禅院中诗人仿佛摆脱了一切心理束缚,找到了一个自由纯真的自我。诗人悟了、超脱了,终于说出了心中的宿愿—— “从此愿栖禅”。

  全诗笔法细腻,景致幽雅,情趣生动,意脉贯通,堪与王维诗相匹。

yóugǎnhuàtánxìngshàngrénshānyuàn--péi

yuǎnlíngbiānānxiàngshíniánmén穿chuānzhújìngliútīngshānquán

niǎozhuànshēnlínxīnxiánluòzhàoqiánmíngjìngcóngyuànchán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楚江¹微雨里,建业²暮钟时³
译文:楚江笼罩在蒙蒙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时之钟。
注释: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¹楚江:指长江,因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皆为古代楚国境。²建业:今江苏南京。战国时亦楚地,与楚江为互文。³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漠漠¹帆来重(zhòng),冥冥²鸟去迟。
译文:江面水汽迷蒙,被打湿的船帆显得沉重,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
注释:¹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²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海门¹深不见,浦(pǔ)²树远含滋(zī)³
译文: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注释:¹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²浦:近岸的水面。³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相送情无限,沾襟(jīn)¹比散丝²
译文: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
注释:¹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²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漠。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离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漠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漠。下面的“漠”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漠,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漠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漠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1-193

sòngzhòu

wéiyìng tángdài 

chǔjiāngwēi jiànzhōngshí 
fānláizhòng míngmíngniǎochí 
hǎiménshēnjiàn shùyuǎnhán 
xiāngsòngqíngxiàn zhānjīns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