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译文:庭院小小,园圃却极清幽雅致,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译文:雨后成双成对的鸟雀在竹枝上对鸣、跳跃,深秋时节,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
唤人扫壁开吴画¹,留客临轩试竹茶。
译文:唤人打扫墙壁灰尘把吴道子的画挂起,与好友在窗边一边品着香茗,一边细细端详赏鉴这画。
注释:¹吴画:指 唐 吴道子所画的佛像。
野兴¹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译文: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就如同过去的山居生活一样闲适。
注释:¹野兴:指对郊游的兴致或对自然景物的情趣。

  此诗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闲适心情,同时勾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起联先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颔联上承首句,扣住诗题,写北斋雨后之景。诗中虽然只写了景,可是这景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赏这美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紧紧关合。末句则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通篇情深意挚,曲折婉转,柔和含蓄,意境幽美。

  起联先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北斋是作者在府衙内读书休憩的地方。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因为作者非常喜爱这个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幽圃”不仅指地方僻静,主要还在于这里吏民不到,没有官事打扰,能使人得到心灵上的平静。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报告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说“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务,而是无事报告时,即免去虚套,用字很有分寸。这两句总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联,即分别从景、事、情三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颔联上承首句,扣住诗题,写北斋雨后之景。鸟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睛,它们也最先出来活动,所以作者最先听到竹上的鸟雀声。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如一鸟便有孤栖冷落之感。“占”是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如改“占”为“站”,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深秋时节,蝶影已稀,故只写一蝶。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

  文同是宋代大画家,尤其擅长画竹,苏轼曾多次为其所画之竹题赞,《图画见闻志》也说:“文同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此联鸟声蝶影,高下相映,竹摇翠影,花含水珠,再衬着蓝天碧草,画面美丽,是大画家的手笔。“占”字、“寻”字,尤其传神,近代诗人陈衍特别赞赏它“下得切”,(见《宋诗精华录》),点评得很确切。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那样淡雅素净,雨后的空气一尘不染,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正是首句“绝清佳”的绝好写照。诗中虽然只写了景,可是这景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赏这美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紧紧关合。

  上面写室外,下面转到作者在室内的生话。“吴画”指唐代大画家、被后人尊为“画圣”的吴道子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扫壁”不仅是因为爱惜画,也表明兴致很高,所以特别挂在壁上,细细端详品鉴,绝非随便打开草草一瞥。“越茶”即越地(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所产之茶。越地盛产茶叶,多名贵品种,诗中因用作名贵茶叶的代称,同时也兼含着路远难致之意。茶叶既这样名贵难得,又是初次“试”饮,能享有此味者,是作者的知心好友,他们交谈时十分快乐欢畅。观画品茗,都是极其高雅之事,而一为独处之乐,一为交友之乐,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闲适则相同。

  这清幽的景色和闲适的乐趣,勾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因而引出末联。“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情趣。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而公事之少,又与作者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情。在作者的《丹渊集》中,载有不少他在各地任官时向朝廷上奏的减免当地人民赋税的奏状,可见他还是比较能同情人民疾苦的。然而,作者从1049年(皇祐元年)中进士,次年开始任官,到此时已二十五年,对仕宦生涯,已产生了一些厌倦情绪,所以末句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舌的向往。作者次年所写的《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说:“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侵沙一万枝。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与该篇所写正是同样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180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庭院小小,园圃却极清幽雅致,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

雨后成双成对的鸟雀在竹枝上对鸣、跳跃,深秋时节,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

唤人打扫墙壁灰尘把吴道子的画挂起,与好友在窗边一边品着香茗,一边细细端详赏鉴这画。

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就如同过去的山居生活一样闲适。

注释

吴画:指 唐 吴道子所画的佛像。

野兴:指对郊游的兴致或对自然景物的情趣。

赏析

  此诗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闲适心情,同时斋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起联先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颔联上承首句,扣住诗题,写北斋雨后之景。诗中虽然只写了景,可是这景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赏这者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紧紧关合。末句则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通篇情深意挚,曲折婉转,柔和含蓄,意境幽者。

  起联先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北斋是作者在府衙内读书休憩的地方。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因为作者非常喜爱这个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幽圃”不仅指地方僻静,主要还在于这里吏民不到,没有官事打扰,能使人得到心灵上的平静。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报告公事,雨“衙参”,也省称“衙”。说“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务,而是无事报告时,即免去虚套,用字很有分寸。这两句总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联,即分别从景、事、情三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颔联上承首句,扣住诗题,写北斋雨后之景。鸟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睛,它们也最先出来活动,所以作者最先听到竹上的鸟雀声。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雀鸣雨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大一鸟便有孤栖冷落之感。“占”是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大改“占”为“站”,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深秋时节,蝶影已稀,故只写一蝶。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

  文同是宋代大画家,尤其擅长画竹,苏轼曾多次为其所画之竹题赞,《图画见闻志》也说:“文同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此联鸟声蝶影,高下相映,竹摇翠影,花含水珠,再衬着蓝天碧草,画面者丽,是大画家的手写。“占”字、“寻”字,尤其传神,近代诗人陈衍特别赞赏它“下得切”,(见《宋诗精华录》),点评得很确切。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那样淡雅素净,雨后的空气一尘不染,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正是首句“绝清佳”的绝好写照。诗中虽然只写了景,可是这景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赏这者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紧紧关合。

  上面写室外,下面转到作者在室内的生话。“吴画”指唐代大画家、被后人尊为“画圣”的吴道子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扫壁”不仅是因为爱惜画,也表明兴致很高,所以特别挂在壁上,细细端详品鉴,绝非随便打开草草一瞥。“越茶”即越地(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所产之茶。越地盛产茶叶,多名贵品种,诗中因用作名贵茶叶的代称,同时也兼含着路远难致之意。茶叶既这样名贵难得,又是初次“试”饮,能享有此味者,是作者的知心好友,他们交谈时十分快乐欢畅。观画品茗,都是极其高雅之事,而一为独处之乐,一为交友之乐,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闲适则相同。

  这清幽的景色和闲适的乐趣,斋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因而引出末联。“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情趣。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而公事之少,又与作者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情。在作者的《丹渊集》中,载有不少他在各地任官时向朝廷上奏的减免当地人民赋税的奏状,可见他还是比较能同情人民疾苦的。然而,作者从1049年(皇祐元年)中进士,次年开始任官,到此时已二十五年,对仕宦生涯,已产生了一些厌倦情绪,所以末句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舌的向往。作者次年所写的《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说:“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侵沙一万枝。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与该篇所写正是同样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180页
创作背景

  此诗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闲适心情,为作者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任兴元府(治所在今陕西汉中)知府时作。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180页
文同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3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怨粉愁香绕砌多,大风一起奈卿何。
怨粉愁香¹绕砌(qì)²多,大风一起奈卿何³
注释:¹怨粉愁香:怨和愁的脂粉和香气。²砌:台阶。³奈卿何:是说把你(指虞姬)怎么得了。
乌江夜雨天涯满,休向花前唱楚歌。
乌江¹夜雨天涯满,休²向花³前唱楚歌。
注释:¹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今名乌江浦。项羽兵败垓下,被追困,于此处自刎。²休:不要。³花:指虞姬。
诗人以“怨粉愁香”比喻虞美人于穷途末路时的情状,十分贴切入情,使一个愁绪万千的虞美人鲜活起来。“大风”句既是诗人对刘邦成名后得志的轻蔑,又是对风情万种的虞美人无奈的惋惜。“乌江夜雨天涯满”乃化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句诗意。意在营造气氛。末句的“花”应指虞美人死后,其魂魄所化的虞美人花,意思是说,即使如此,也不想再听到那些令人销魂的楚歌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cí)¹何处寻?锦官城²外柏(bǎi)森森³
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注释:¹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²锦官城:成都的别名。³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¹(hǎo)音。
译文: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
注释:¹空:白白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频(pín)¹天下计,两朝开济²老臣心。
译文: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注释:¹频烦:犹“频繁”,多次。²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¹,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译文: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注释: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柏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参考资料:
1、 赵君虎 等 .语文(必修·提高)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5-67 .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07-508 .

shǔxiàng

 tángdài 

chéngxiàngtángchùxún jǐnguānchéngwàibǎisēnsēn 
yìngjiēcǎochūn huángkōnghǎoyīn 
sānpínfántiānxià liǎngcháokāilǎochénxīn 
chūshīwèijiéshēnxiān chángshǐ使yīngxiónglèimǎnjīn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
屈指数春来,弹指¹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píng)²,题满伤春句。
译文:掰着手指数来了春天,却惊讶地发现,弹指之间春天就已过去。蛛丝网兜住了落花,也要把春留住。好几天为春晴而欢喜,却又一连几夜愁听春雨。曲折的小山屏风,写满了伤春的诗句。
注释:双调:宫调名,属北曲十七宫调之一,是元曲的常用宫调。楚天遥过清江引:为双调带过曲,由《楚天遥》与《清江引》两个曲牌组成。¹弹指:本为佛家语,“一弹指”的略语,喻时间短暂。²六曲小山屏:可开可合的六折画屏。六曲,指屏风一共六扇。
春若有情应解语,问着无凭据。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春若有情应解语¹,问着无凭据。江东日暮云,渭(wèi)北春天树²,不知那答儿³是春住处?
译文:春天如果真有感情,就应该了解我的心曲,可问起来却没有凭据。傍晚时,江东烟霭迷濛;春天里,渭北一片花树,不知道哪里是春天的住处?
注释:¹解语:善解人意。²“江东”二句:为唐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二句的倒用。³那答儿:哪里,哪边。元人俗语。

  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富有诗词韵味。

  前段《楚天遥》,通篇五字八句四韵,句式与词牌《生查子》同。开头两句化用了南宋词人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词意,揽括全篇,抒发了爱春、惜春、伤春的复杂心绪。“屈指”“弹指”、“春来”“春去”,两相对比,益见感慨之深。“蛛丝”二句,写眼前景物,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留春住”,是作者此际的心情,因而感到客观的境物,亦与自己的心融会为一。落花象征着即将消逝的春天。“蛛丝网落花”似从辛弃疾《摸鱼儿》“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词句化出,物与我会,境与情融。“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天晴时似觉春可暂留,因而喜悦;夜雨时便觉春归迅速,更惹伤悲。雨晴不定,愁喜无端,正见作者胸中不可名状的伤春意绪。唯是在“六曲小山屏”上,“题满伤春句”。至此点出伤春的主题。

  后段《清江引》,基本上是五七言句法,末句加上衬字,便显出元曲的特点。“春若有情应解语”,承上启下。此句继承了唐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和温庭筠“花若有情还怅望”(《李羽处士故里》的手法,句中再作转折,用意尤为婉曲。“问着无凭据”,言外之意是说,春既无情,亦不解人心意,来去匆匆,徒令人伤怀而已。“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诗语。杜甫寄居长安,李白漫游江浙,原诗两句是写杜甫和李白各自所在的景物。此曲直用杜诗,也寄寓着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怀念。这两句点出伤春的理由,深化了主题,并逼出末句“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这句化用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意,既是写惜春的情怀,也是写对友人的思念。

  全曲前段力写伤春之情,后段引用前人诗句,略点离愁无尽之意,两段结合得水乳交融,景中有情,神余象外。曲中化用了不少前贤惜春伤春名句,却能浑然一体,自成新篇,诗词功夫转化为曲而不失曲的特殊韵味,足见作者的诗家功夫。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79-780
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215

chǔtiānyáoguòqīngjiāngyǐn··zhǐshùchūnlái--xuēáng

zhǐshùchūnláidànzhǐjīngchūnzhūwǎngluòhuāyàoliúchūnzhùchūnqíngchóuchūnliùxiǎoshānpíngmǎnshāngchūn

chūnruòyǒuqíngyīngjiěwènzhepíngjiāngdōngyúnwèiběichūntiānshùzhīérshìchūnzhùchù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占得佳名¹绕树芳²,依依³相伴向秋光
译文:拥有佳名的金钱花围绕着大树吐露芬芳,相依相伴地依偎在一起向着明丽的秋光。
注释: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因而得名。¹佳名:好名字。²芳:芳香。³依依:形容花开朵朵,相亲相随的样子。⁴秋光:秋天的风光景色。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若教(jiāo)¹此物堪²收贮(zhù)³,应被豪门(zhú)(jiāng)
译文:如果它们真像金钱那样可以被收藏起来,应该早就被那些豪门贵族之家挖尽砍光。
注释:¹教:一作“交”。²堪:可,能。一作“也”。³收贮:收藏。⁴豪门:指有钱有势的人家。⁵尽:都,全。⁶劚:掘,砍。⁷将:语气词。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是借金钱花抨击了豪门贵族贪得无厌、残酷无情的本性。

  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诗人就极口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绘出金钱花柔弱美丽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瞩目。

  “依依相伴向秋光”,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就像情投意合的伴侣,卿卿我我,亲密无间,展示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景象。金黄色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色泽鲜丽,娇美动人。作者把金钱花写得楚楚动人,可亲可爱,诗人笔下的金钱花是十分美丽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赞叹之情。

  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然其实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边两句议论:“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笔锋一转,突发奇想: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尽砍光了!这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他们的丑恶本质。诗人的态度由充满热情转为一脸冷峻。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力量。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

  罗隐的诗,笔锋犀利泼辣,善于把冷隽的讽刺与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别具一格。这首诗像一把匕首将豪门贵族的假面具剥得精光,具有很强的讽刺和批判力量,充分表现出了这个特色。

参考资料:
1、 施绍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1278-1279

jīnqiánhuā--luóyǐn

zhànjiāmíngràoshùfāngxiāngbànxiàngqiūguāng

ruòjiàokānshōuzhùyīngbèiháoménjǐnzhǔjiāng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¹
译文:从去年开始落一个牙齿,今年又落了一个。
注释:¹齿:口中两颊生的齿叫牙,俗称大牙。前近唇者称齿。诗中牙齿互文,无别。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俄然¹落六七,落势²殊未已。
译文:不久便连续落了六七个,看来落势还不会停止。
注释:¹俄然:突然间,形容时间短。²落势:牙齿脱落的势头。殊未已:还没有停止。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yú)存皆动摇,尽落¹应始止²
译文:留存着的牙齿都在动摇了,看来总要到落尽才完结。
注释:¹尽落:落尽,掉完。²始止:才停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忆初落一时¹,但念豁(huō)可耻²
译文:想当初落下第一个牙齿时,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怪羞人的。
注释:¹落一时:掉第一颗牙时。²但念豁可耻:只觉得豁牙难看。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¹
译文:及至后来又落下两三个,才耽忧年寿衰老,恐怕快死了。
注释:¹始忧衰即死:才担心因衰老快要死了。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每一将落时,懔(lǐn)¹恒在己²
译文: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常觉得中心懔懔。
注释:¹懔懔:畏惧的样子。²恒在己:自己经常处于这种畏惧状态。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叉牙¹妨食物,颠倒²(qiè)漱水³
译文: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
注释:¹叉牙:与“权桠”义同。即参差不齐。²颠倒:横竖,即横竖都不舒服。³怯漱水:怕用水漱口。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¹
译文:可是它终究还是舍弃我而落下了,这时我的情绪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
注释:¹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最后牙齿离开我脱落寸,像山崩一样快。形容牙掉的突然。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今来落既熟¹,见落空相似。
译文:近来已经对于落掉牙齿习熟了,落一个,也不过和上一个差不多。
注释:¹熟:习以为常。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馀存二十馀,次第¹知落矣。
译文:现在还留馀二十多个,也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得一个一个地落掉。
注释:¹次第:一个接着一个。
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
(tǎng)¹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²
译文:如果经常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
注释:¹倘:假如。²两纪:一纪十二载,两纪二十四年。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¹
译文: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
注释:¹指:同惰,当意向或意思差不多讲。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¹
译文:有人说,牙齿在掉了,看来生命也靠不住了。
注释:¹恃:维持、凭借。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译文:我说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人言齿之豁,左右¹惊谛(dì)²
译文:有人说,牙齿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会吃惊。
注释:¹左右:左右的人。²谛视:仔细看。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我言庄周¹云,木雁各有喜²
译文:我说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我的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
注释:¹庄周:名周,人称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国吏。²各有喜:指主人对木与雁的态度,大木、鸣雁等各得其所,比喻有牙无牙各有各的好处。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语讹(é)¹默固好,嚼²废软³还美。
译文: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
注释:¹语讹:语音不清。²嚼:能嚼食的牙齿。³软:柔软的舌。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¹妻子。
译文:因为歌咏落齿,就写成了这首诗,常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让他们惊笑。
注释:¹诧:夸耀。

  这首诗完全不用一般人所熟习的诗的修辞。除了押韵和五言句这两个诗的特征之外,可以说全是散文的表现法。因此,讲这首诗一点也不费力,思想段落仍是四句一绝,我们现在把它译成散文:第一绝说:从去年开始落一个牙齿,今年又落了一个,不久便连续落了六七个,看来落势还不会停止。牙与齿虽然有一点区别,但这里是互文同义。第二绝和第三绝说:“留存着的牙齿都在动摇了,看来总要到落尽才完结,想当初落下第一个牙齿时,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怪羞人的。及至后来又落下两三个,才耽忧年寿衰老,恐怕快死了。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常觉得中心懔懔。第四绝描写将落的牙齿。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可是它终究还是舍弃我而落下了。这时我的情绪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叉牙”是个连绵词,歪斜旁出之意,是状词,不是名词。第五绝和第六绝叙述习惯于落齿的心理状态。近来已经对于落掉牙齿习熟了,落一个,也不过和上一个差不多,现在还留馀二十多个,也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得一个一个地落掉。如果经常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第七绝说:有人说,牙齿在掉了,看来生命也靠不住了。我说: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第八绝说:有人说:牙齿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会吃惊。我说: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山木因不中用,故得尽其天年;雁因为能鸣,故得免于被杀,可知有才与无才,各有好处。我的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第九绝说:落了牙齿,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没有牙齿,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最后两句是结束:因为歌咏落齿,就写成了这首诗,常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让他们惊笑。

  全诗只用了一个《庄子·山木篇》里的典故,此外没有必须注释才能懂的辞句,我们演译为散文,宛然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小品文。牙齿一颗一颗地落掉,是每一个渐入老年的人都会遇到的事。作者就利用这一件平常的事,描写他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情绪。从紧张到旷达,从忧衰惧死到乐天知命,整个过程,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从执着到自然,基本上还是老庄思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会,也可以说,作者不因落齿而消沉,对人生的态度,仍然是积极的。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表现方法,在初、盛唐诗中,确是不曾有过。因此,韩愈的诗和文,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都被认为是一种怪诞的文学。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集》的序文中说:“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这是记录了当时人对韩愈的态度:始而惊讶,继而讥笑,最后便大施攻击。但韩愈并不动摇,他坚守他的原则:第一,不用陈辞滥调。第二,有独创的风格。他说:“若然与世浮沉,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这是说:如果跟着一般人的路走,而没有独创的风格,在当时虽然不被人排斥为怪,可是也必不能流传到后世。从此也可以了解,韩愈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文艺创作,不是迎合当世,而是有意于影响后世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创作是为将来的。

  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实现革新的目的,所以他的第一个原则是“师古”,要向古圣贤人学习。他说:要学习古人的意,而不是学习古人的文辞。“师其意,不师其辞。”就是“务去陈言”和“能自树立”。他的散文,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师,就是学习他们的创作方法。同样,他的一部分诗,虽然当时人以为怪,其实也还是远远地继承了汉魏五古诗的传统,或者还可以迟到陶渊明。从陶渊明以后,这种素朴的说理诗几乎绝迹了三四百年,人们早已忘记了古诗的传统,因而见到韩愈这一类诗,就斥为怪体了。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著.唐诗百话 施蛰存全集 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2:380-383

luò齿chǐ--hán

niánluòjīnniánluò齿chǐ

éránluòliùluòshìshūwèi

cúnjiēdòngyáojǐnluòyīngshǐzhǐ

chūluòshídànniànhuōchǐ

zhìluòèrsānshǐyōushuāi

měijiāngluòshílǐnlǐnhéngzài

chāfángshídiāndàoqièshùshuǐ

zhōngyānshěluòbēngshān

jīnláiluòshújiànluòkōngxiāngshì

cúnèrshízhīluò

tǎngchángsuìluòzhīliǎng

luòbìngkōngjiàntóngzhǐ

rényán齿chǐzhīluò寿shòumìngnánshì

yánshēngyǒuzhǎngduǎněr

rényán齿chǐzhīhuōzuǒyòujīngshì

yánzhuāngzhōuyúnyànyǒu

éhǎojuéfèiruǎnháiměi

yīnsuìchéngshīshíyòngchàz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