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尽苍苔色欲空。竹篱茅舍要诗翁。
点尽苍苔色欲空。竹篱茅舍要诗翁。
花余歌舞欢娱外,诗在经营惨淡中。
听软语,笑衰容。一枝斜坠翠鬟松。
花余歌舞欢娱外,诗在经营惨淡中。
听软语,笑衰容。一枝斜坠翠鬟松。
浅颦轻笑谁堪醉,看取萧然林下风。
浅颦轻笑谁堪醉,看取萧然林下风。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人间岁月堂堂¹去,劝君快上青云²路。圣处一灯传³,工夫萤(yíng)边。
译文:光阴匆匆而去,劝君早立高志,登程前行。儒家思想的精义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授下去,全在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青般的读书决心。
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曹君:未详何人。¹堂堂:盛大。²青云:比喻志高。句意:光阴匆匆而去,劝你快快立志去做一番事业。这两句语本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诗:“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³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释氏以灯喻法,故纪载其衣钵相传之史迹者名《传灯录》。⁴萤青:车胤囊萤,孙康映青。指学习刻苦。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qū)¹风味恶²,辜(gū)负西窗约³。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译文:不要因喝酒而耽误读书,会贻误终身,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远远看到有小船向沙岸驶来。而我寄去的家书啊,却迟迟不见携带回信而来的大雁。
注释:¹麴生:谓酒。《开天传信记》》:“道士叶法善精于符籙之术。……尝有朝客数十人诣之,解带淹留,满座思酒。忽有人叩门,云麴秀才,……傲睨直入。年二十余,肥白可观。笑揖诸公,居末席,伉声谈论,援引古人,……法善密以小剑击之,随手丧元,坠于阶下,化为瓶榼。一座惊慑惶遽。视其处所,乃盈瓶醲酝也。咸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坐客醉而揖其瓶曰:‘麴生麴生,风味不可忘也。’”²风味恶:黄庭坚《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舜泉已酌尽官酝不堪不敢送》诗:“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³西窗约: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送别词,是送曹君之庄所,即去他的田庄或别墅的。全词洋溢着作者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开头二句劝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说:“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发出人生易老的慨叹。此处与之同意,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身青云之上。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学习。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承传下来的,它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下苦工夫才能学到手。作者还认为:“学窥圣处文章古,诗到穷时风味苦。”这就是说“学窥圣处”便可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就可以从政了。“工夫萤、雪边”五字,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工夫学习,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换头二句劝其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曲生,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结尾二句讽其来书。言其乘小舟离沙岸而去,不要不寄书哟!可谓语重心长!

mán··sòngcáojūnzhīzhuāngsuǒ--xīn

rénjiānsuìyuètángtángquànjūnkuàishàngqīngyúnshèngchùdēngchuángōngyíngxuěbiān

shēngfēngwèiè西chuāngyuēshāànpiànfānkāishūyànlái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¹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²石齿³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chuáng),立者如人,卧者如虬(qiú)。松下草间有泉,沮(rù)伏见;堕石井,锵(qiāng)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wān)(yán)¹⁰如大螈(yuán)¹¹。其上有鸟,黑如鸲(qú)(yù)¹²,赤冠长喙(huì)¹³,俯而啄,磔(zhé)¹⁴有声。
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能骑马在乱石纵横的路上行进。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简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流入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长着数十尺的长藤,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身啄食,发出吱吱的叫声。
注释:新城:今属浙江富阳。北山:官山,在新城北。¹去:距离。²骑行:骑马而行。³石齿:指路面有突出的齿状碎石。⁴盖:车盖。盖柄弯曲,故形容曲松。⁵幢:古代旗子一类的东西。⁶虬: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形容盘曲的松树。⁷沮洳:低湿的地方。⁸伏见:指泉流忽隐忽现。⁹锵然:象声词。¹⁰蜿蜒:曲折绵长的样子。¹¹大螈:即蝮蛇。¹²鸲鹆:即八哥。¹³喙:乌嘴。¹⁴磔然:鸟呜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xī)介然¹,仅可步。系马石觜(zuǐ)²,相扶携而上,篁(huáng)(xiǎo)³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niè)(lǚ)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mí)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shǔn),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yǒu)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duó)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¹⁰暮,皆宿。
译文: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大家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林十分茂盛,抬头连太阳都看不见。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注释:¹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²石嘴:石角。³篁筱:竹。⁴布袍蹑履:穿着袍子、鞋子。⁵栏楯:栅栏。直为栏,横为楯。⁶如蜗鼠缭绕:像蜗牛、老鼠那样弯曲而行。⁷相值:相对。⁸铎:大铃。⁹二三子:同行的几位朋友。¹⁰且:将。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于时¹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²,如适³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jiá),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zōng),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bìn)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pò)而不得寐。迟(zhì),皆去。
译文: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注释:¹于时:时值。²光大:指的是星既亮且大。³适:正,刚。⁴磨戛:摩擦相击。⁵棕:棕榈。⁶森然:阴森森的样子。⁷离立突鬓:两两并立、鬓发怒张的样子。⁸魄动:心惊。⁹迟明:将近天明。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译文: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内容分析

  文章第一节写初入山的见闻。首三句“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便点明题目,点出了此山的特色:幽深。同时,两个“渐”字,又巧妙地交代了游山的动作性。随着进山的愈深,各种自然景观联翩沓至,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作者在描绘其所闻所见时,看似信手而写,实是经过筛选而紧扣一个中心:以松树为其主背景而突出其幽静的气氛。齿牙交叉的石路旁,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松,这些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形态各异而招人爱赏。接着又在松荫底下发现了悄悄流淌的清泉,它们蜿蜒曲折,时伏时现;当其泻入古井时,竟然发出了“锵然而呜”的音乐一般的美妙声响。接着是盘缠其间的古藤,形如大螈,蜿蜒盘绕。这又是一幅神秘幽静的景象。在这里,气氛似乎有些静得可怕,因此作者便借松间几声“磔然有声”的鸟叫来打破这万籁俱寂的气氛,八哥鸟的啄食之声恰又从反面格外烘衬了这里的寂静,行文奇妙。

  文章第二节描写继续登山的闻见,愈加渲染出此山的幽深僻静。作者本是骑马游山,但行至西山,遇一小径,只能步行。于是只得系马于石嘴,相互扶携而登山。由此便从侧面写出了山势之峥嵘难攀,暗示出此间的人迹罕至和十分幽静。但是就在旅伴们于仰面不见天日的竹径里穿行四五里后,忽从半空中传来了鸡鸣之声,这就告诉人们,不远处定有人居。作者巧作曲笔,表面似写山中有人,实际却仍在渲染此山的宁静气氛。鸡声带给人的联想通常是养鸡的农妇和熙熙攘攘的农家生活;可这里的鸡却是青灯古庙中陪伴僧人、为之催晓的报时鸡,这就益知此地的地僻人稀了。接下来所写的老僧那种“聘而顾,如麇鹿不可接”的情状,便更加强了上述印象——这位僧人对于远客非但不热情通问,反倒像桃花源中的土著居民那样乍见生人,“乃大惊”;而与之交谈,则又“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地一问三不知。僧人待客的这种冷漠与惊愕神情,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山的绝少人来;而另一方面,游人所见的“蜗鼠缭绕”的奇特建筑,以及他们憩堂殿时所聆听的山风吹拂檐铃之声,也同样使人感到此庙之古与此山之静。这两方面的感受叠加,于是便使游人“相顾而惊”,产生了未知此身是否尚在人境的误觉。这一节的文字,先从实见实闻写来,最后归结到心理感受上来,其目的仍是为要突出北山的僻静幽深;而事实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种种景象无不启示:新城郊外的这座北山,除开那不知始建于何时的古刹和不知来自于何地的老僧以外,尚未经过人化的是一座未被发现的处女山。而在写毕其“不知身之在何境也”的感受之后,作者忽又作一拗笔:“且暮,皆宿”。一方面交代出登山的已告结束,另一方面又引出下文的夜宿。笔调简洁峻峭,具有柳宗元风味。

  文章第三节写夜宿山寺的闻见。起笔补叙时间,以下引出“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两句描写,用简洁的词语构筑成了一个优美静谧的诗一般的意境。紧接这种总体式的描写,又把文笔转向对于具体景物的细致观察方面:首先是“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此三句看似平淡无奇,实质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在内。晁氏对星斗显得特别“光大”与“如适在人上”的感受,一以表明山寺之高似能上接于天,二亦表现山间空气洁净,故看星斗皆亮而又大了。其次是“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又凭借其听觉为读者制造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再次是“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这就更从具体的所见所闻,引导到心理感受的阴森恐怖上去,故其结尾便接言道:“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前两节文字较偏重于状写客观的景物,而这一节就转向于偏重写其主观感受与心理体验。第三节中的写景,带有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色。这样既写出了山寺的地势之高和景色之幽,同时又写出了人的精神活动。所以从形神兼备的角度来看,这一节文字可谓最富耐人咀嚼的韵致和情趣。

  文章最后一节写游山之后的回味无穷。这其实是在对北山之美和游山之乐作一种补充和加强的描写。“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言其印象深刻、事过而境不迁也。“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这又是在仿效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结尾而稍作变化,意仍在强调北山之游的常在脑海中萦绕而不能忘怀。

  《新城游北山记》是继柳宗元之后又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准确地抓住了北山的个性,精细描摹了此山极为幽静优美的特色,使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其次,又在于它能在刻画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使得此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富有特定的神韵和情趣 [5]  。

  艺术特色

  一、穷形尽态的摹写

  《新城游北山记》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作者把大松的曲、直、立、卧种种形态,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又用“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对山顶之屋数十间的结构形态,作了简明、贴切而又生动的刻划。摹写声音,草间的泉水堕人石井,是“锵然而鸣”;赤冠长喙的鸟儿俯而啄食,是“磔然有声”;山风是“飒然而至”,堂殿上是“铃铎皆鸣”,窗间竹“相摩戛”,是“声切切不已”。他摹写光亮,在竹林里是“仰不见日”,夜晚宿山顶上则“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所有这些声、光、形、态的描写都可说是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二、形象生动的比喻

  《新城游北山记》比喻用得很多,都很贴切,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松树的比喻是“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用16字即道出松树的多姿多态,真是言简意赅。山顶僧人,不常与世人接触,“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这是传神的比喻。麋鹿见生人,即惊慌不定,以之喻山僧见人时之局促不安,十分形象和恰当。此外,“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和“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等比喻,也形象、生动,不仅逼真地形容了物态,而且渲染了山行及夜宿时的森然恐怖的气氛。

  三、主观感受的融入

  《新城游北山记》的写景状物所以生动且具魅力,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主观感受,既以“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等直抒心灵的方式表现出来,又隐含在以移情人景、移情于物、营造氛围的大段描写中。读者随着作者文笔的指引,仿佛进入北山,见到形状各异的松树,听到鸟声、鸡声、风声和铃声,与惊恐不安的山僧接触,并在山顶度过一个难寐之夜。北山的幽深、僧居的静寂、夜间的阴森,所有这些描写,都因作者的笔端含情,而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388-1390页
2、 张绍民著.牵着灵魂去旅行 与史上游记名家的心灵对话:西苑出版社,2012.07:第116页

xīnchéngyóuběishān

cháozhī sòngdài 

    xīnchéngzhīběisānshí shānjiànshēn cǎoquánshíjiànyōu chūyóuxíngshíchǐ齿jiān pángjiēsōng zhěgài zhízhěchuáng zhěrén zhěqiú sōngxiàcǎojiānyǒuquán xiàn duòshíjǐng qiāngránérmíng sōngjiānténgshùshíchǐ wānyányuán shàngyǒuniǎo hēi chìguānchánghuì érzhuó zhérányǒushēng 

    shāo西 fēnggāojué yǒujièrán jǐn shízuǐ xiāngxiéérshàng huángxiǎoyǎngxiàn  nǎiwénshēng yǒusēngpáonièláiyíng zhī èér 鹿jiē dǐngyǒushùshíjiān zhéwéilánshǔn shǔliáoràonǎichū ményǒuxiāngzhí zuò shānfēngránérzhì tángdiàn殿língduójiēmíng èrsànxiāngérjīng zhīshēnzhīzàijìng qiě jiē宿 

    shíjiǔyuè tiāngāoqīng shānkōngyuèmíng yǎngshìxīngdǒujiēguāng shìzàirénshàng chuāngjiānzhúshùshígān竿xiāngjiá shēngqièqiè zhújiānméizōng sēnránguǐmèibìnzhīzhuàng èrsānyòuxiāngdòngérmèi chímíng jiē 

    huánjiāshù yóuhuǎngruòyǒu yīnzhuīzhī hòudào ránwǎngwǎngxiǎngxiànshì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suō)¹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译文:想走就轻轻松松地走,想坐就安安静静地坐。渴了就喝,饿了就吃,酒喝醉了就唱几曲山歌,困了就在草地上躺一躺。日月漫长,天地宽广,休闲的日子好快活。
注释:¹莎茵:指草坪。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旧酒投¹,新醅(pēi)²,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sǒu)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译文:老酒已经再次酿过,新酒也酿造出来了,大家围着老瓦盆一个个笑呵呵,和山僧村翁一起饮酒唱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休闲的日子好快活。
注释:¹投:本作“酘”(dòu),指再酿之酒。²醅泼:醅指未滤过的酒;泼即“酦”(pō),指酿酒,新醅泼是说新酒也酿出来了。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意马收,心猿¹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²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译文:拴住了意马又把心猿来锁,跳出那人心险恶的红尘风波,大白天南柯梦几人惊醒过。离开了名利争夺的场所,钻入自己手造的安乐窝,休闲的日子好快活。
注释:¹意马、心猿:是来自佛教经典中的典故。把人的名利心比作奔腾的马、烦躁的猿,必须拴住、锁着才能静得下来。²槐阴午梦:即南柯梦。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南亩耕(gēng)¹,东山卧²,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yú)的是我,争甚么³
译文:像陶潜一样在南边地上耕作,像谢安一样在东边山上仰卧,经历的世态人情那样多。闲暇时把往事一一思量过。贤明的是他,愚蠢的是我,还争个什么呢?
注释:¹南亩耕:典出《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馈彼南亩,田唆至喜。”²东山卧: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曾隐居在东山(今浙江上虞县西南),后入朝为相。后来人们常用“东山高卧”形容那些高洁之士的隐居生活。³甚么:即“什么”。

  第一首曲子概括写出闲适生活的情景,反映了作者的心境比天地更空旷,他似乎什么思绪都没有,进入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境界,正如《庄子·逍遥游》所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顺应着万物的本性,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生活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虚无缥缈之中,对什么也不依靠,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逍遥的境界。作者的闲适,正是向往着这种境界,“闲快活”是进入这一境界的心情。

  其实作者未必就如此闲适,快活得似神仙。如果深人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许可以看到快活的背后积淀着无穷的辛酸和苦闷。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文人们最甜的梦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旦雁塔题名,龙门跳进,便可大展才华,或为国家效劳,或为私利奔波,就都有了权力的保障,实现理想也方便多了。可惜元代这条路是那么坎坷而狭窄,荆棘丛生,陷阱遍布,一不小心跌倒下去,就会遭到灭顶之灾。蒙元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属于三、四等人,处于下层;而知识分子,则为下层之下,所谓“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可见,在“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权贵们面前,儒生们显得何等可怜,其斯文早就扫地以尽了。

  由高雅之士降而为受欺之民,前程一片渺茫,所以总会伴随着强烈的失落感。当时的剧作家多有此感。石君宝在《秋胡戏妻》中哀叹道: “儒人颠倒不如人!”马致远在《金字经》里也曾发牢骚说:“困煞中原一布衣……恨无上天梯。”关汉卿实际上也同他们一样,对黑暗的异族统治怀着强烈的仇恨,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这样一位满腔忠愤、为人热忱、关心世态、勤奋著述的“梨园领袖”和“杂剧班头”,是决不会超然物外,闲得无所事事的。大丈夫生在世上,理应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即使走不通仕途,也有别的途径可走,关汉卿就是用自己丰富的杂剧为国家、为民族建了大功、立了大业。

  第二首曲子描写诗人与朋友诗酒欢宴的惬意场面。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作者村居的房舍里充溢着闲适和舒畅的气氛。旧酒已被重酿过一遍,新酒也已经酿熟了,满屋都散发着香喷喷的酒味。主人呼朋引伴,在自家简陋的方桌上摆上了几个旧瓦盆,里面盛满了菜肴。酒菜虽不是山珍海味,但也还鲜美可口,荤素兼有,颇为丰富。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自自在,不分彼此,一边品嚼着酒菜,一边吟诗唱和;不管是山僧还是野叟,读书人还是农夫,都是老朋友,无贵无贱,无上无下,你一杯,我一盏,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唱,我一和,玩个随心所欲,乐个开怀如仙。

  有趣的是这次宾主宴会,不是主人礼仪性地宴请客人,而纯属一种友人们“打平伙”式的聚餐,这在特别讲究礼仪的府第和官场,是难以见到的。“你出一对鸡,我出一只鹅”,他带几样自种的蔬菜,大家动手,既做主人,又做客人这种老友平等而真诚的相聚,比起一人掏腰包来招待众人倒是公平合理得多,快活有趣得多,还确实有点返朴归真的情味。

  关汉卿用朴质的文笔,描写了乡间生活的这一场景,表现了他追求着一种高雅的情趣。在这里,人们和睦友好,真诚相待,不拘泥于繁琐的礼节,率性而行;邻里之间情同手足,世俗的恩恩怨怨,官场的尔虞我诈,在这里已无影无踪了。杜甫《客至》中写道:“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也是对这种情景的称道。

  第三首曲子反映了作者看破红尘、放下名利希望在归隐中安享晚年的内心呼唤。开头就活用了一个成语“心猿意马”。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菩萨品》云:“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又《维摩诘经·香积品》云:“难化之人,性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能调伏。”这是把人的名心利欲,比作奔腾的野马、跳跃的山猿,只有将它牢牢地拴起锁住,才能安静下来。

  人往往为名利所支配,在社会上你争我夺,弄得疲惫不堪,结果害人害己,如幻梦一场。因此,在名利场中,尤其是处于阶级、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元代,一些知识分子看穿了名利,力图摆脱它的枷锁。关汉卿也多次流露出这种心态。这同样是元代许多文人的共同心理。如卢挚的“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庾天锡的“紧地心猿系,罕将意马拴”,都将这种心态表露无遗。

  现实的种种险恶,使得文人们不得不长叹。屈原沉江、伍胥伏剑、淮阴饮恨的悲剧在不断地重演着,即便是金榜题名,万里封侯,终忘不了“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于是立下决心“跳出红尘恶风波”,并感慨地诘问:“槐阴午梦谁惊破。”槐阴梦就是南柯梦。午梦等于说“白日梦”。世间人心险恶,人海风波浊浪翻滚,世人对未来的奢望乃至已在手中的荣华富贵实质上与南柯一梦没有两样。但真能参破这白日梦的没有几人。这些观察与思考历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知识份子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产生出许多遁迹山林、隐居田园的隐士和逸人。特别是在元朝那种特殊的外族人统治、法律不平等、对知识份子苛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元代的大知识份子都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其中许多都作过一阵子官还包括一些身居高位的大臣。当然先决条件是这些人心中得能保持正念看到官场污浊、人心险恶时才会退出。如果正念不坚、甚至毫无正念,还不是同流合污、与世沦沉而已。

  第四首曲子倾诉了自己为何愿意过闲适的隐居生活的苦衷,可看做是这组小令的总结。他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看到了贤愚颠倒的混沌现实,没有什么可争的了。曲末一声“争什么”突出了与世无争的思想。

  “南亩耕,东山卧”即是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南亩耕”,取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诗意。在此含有归田躬耕的意味。“东山卧”,用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不难得知,似陶渊明、谢安这等雅洁的隐士生活,在作者心中是向往已久的。作者会产生归隐山林之想的原因并非他不关怀世事。恰恰相反,他也曾像陶渊明、谢安等人一样有过治国平天下以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在亲身经历纷繁万种的世态人情,看透了世态炎凉的社会世相之后,诗人终于若有所悟。恍然回首,“闲将往事思量过”,明白了“世态”为何物,人情又为何物。虽然此处他没有明言,但这首小令之后却让读者心中泛起深沉凝重的波澜。

  《窦娥冤》中“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善恶颠倒;《裴度还带》中“红尘万丈困贤才”,“十谒朱门九不开”的人才悲剧;《鲁斋郎》中“利名场上苦奔波”,“蜗牛角上争人我”的奔波钻营;“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的淡薄世风,所有这些,历历在目,发人深省,又似过眼云烟,轻轻飘过。作者回首往事,反复思量的结果是:“贤”的是别人,“愚”的是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争的了。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64-68 .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¹依约²落潮平。
译文:趁着傍晚天气晴好鼓满风帆江中行,隐隐约约见到天寒时的长江潮退浪又平。
注释:¹寒江:指天寒时的长江。²依约:依稀隐约,不分明貌。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吴山带雨参(cēn)(cī)¹没,楚火沿流次第²生。
译文:朦胧细雨中高低不平的吴山时隐时现,舟船济济沿江渔火依次明。
注释:¹参差:高低不平貌,形容吴山。²次第:逐次的意思。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名士尚传麾(huī)扇渡¹,踏歌²终怨石头城³
译文:麾扇渡口人们依然怀旧事,石头城下人们仍在踏着节拍唱歌诉怨情。
注释:¹麾扇渡:地名,一名毛羽渡,在今南京市北长江南岸。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睃相陈敏反,据建邺。厩荣与甘卓等起兵讨敏,敏率众万余人出迎敌,荣以羽扇挥军,败敏众于此。“名士”指顾荣。²踏歌:踏节拍歌唱。³石头城:城名,本战国时金陵邑,三国时吴孙权改名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南朝¹无限伤心史,惆(chóu)(chàng)²秦淮³玉笛声。
译文:南朝匆匆一部亡国伤心史,秦淮怅怅玉笛又奏哀苦声。
注释:¹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朝代总称,与北朝相对而言,称南朝。²惆怅:失意哀伤。³秦淮:河名,在今南京市内。

  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渡江时见到的晚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山是“参差没”,火是“次第生”,处处体现“暮晴”的特点。

  诗的后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南朝史事的感慨,诗中的“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前两句诗相对照,一句赞颂名士顾荣平叛有功,后一句写南朝的灭亡,从而流露出对南京亡国的伤感,后两句诗,诗人运用典故“秦淮玉笛声”来写南朝灭亡的伤心史,不能不使人惆怅,在秦淮河上,又听到用笛子伴奏,像是又唱起《玉树后庭花》。这里诗人借写南朝陈后主荒淫亡国的许多伤心事,来怨恨朝廷不引以为戒,致使国破家亡的感慨。

  诗词在艺术手法上,用词精炼真切,动景出神入化,体现了神韵派诗的特点。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的感觉。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典故,意寓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咏怀古迹,提到了“怨”,是因为什么怨,诗人写得非常含蓄,特别是最后一个典故“秦淮玉笛声”道出了作者咏史的原因,抒写亡国的缘由,可这也是含蓄的,略显深沉。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09:第784页

hòuguānyīnménjiāng

wángshìzhēn qīngdài 

bǎoguàqīngfānchènqíng hánjiāngyuēluòcháopíng 
shāndàicēn chǔhuǒyán沿liúshēng 
míngshìshàngchuánhuīshàn zhōngyuànshítóuchéng 
náncháoxiànshāngxīnshǐ chóuchàngqínhuáishēng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dì)¹之杜,其叶湑(xǔ)²湑。独行踽(jǔ)³。岂无他岂?不如我同父。嗟行之岂,胡不比焉?岂无兄弟,胡不佽(cì)焉?
译文: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注释:¹有杕: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²湑:形容树叶茂盛。³踽踽: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⁴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⁵比:亲近。⁶佽(次):资助,帮助。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jīng)¹。独行睘(qióng)²。岂无他岂?不如我同姓³。嗟行之岂,胡不比焉?岂无兄弟,胡不佽焉?
译文: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注释:¹菁菁:树叶茂盛状。²睘睘: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³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作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留连,忽而觉得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像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没有人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不知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非常需要救援,可没有人会来、没有人能来济助他。这确实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9-230页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yǒuzhī  xíng rén tóng jiēxíngzhīrén yān rénxiōng yān 
yǒuzhī jīngjīng xíngqióngqióng rén tóngxìng jiēxíngzhīrén yān rénxiōng y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