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仙不离世,远地搆斋房。檐蔓为衣桁,山瓢当酒觞。
学仙不离世,远地搆斋房。檐蔓为衣桁,山瓢当酒觞。
饭甘麻有味,浆熟桂多香。一自相违后,云墟望更长。
饭甘麻有味,浆熟桂多香。一自相违后,云墟望更长。

zèngdàoshì--bēn

xuéxiānshìyuǎngòuzhāifángyánmànwèihéngshānpiáodāngjiǔshāng

fàngānyǒuwèijiāngshúguìduōxiāngxiāngwéihòuyúnwànggèngzhǎng

徐贲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5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厉王虐,国人谤(bàng)¹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²,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³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注释:¹谤:指责,公开的批评。²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³莫:没有谁。⁴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¹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zhàng)²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³而溃(kuì),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qīng)¹⁰至于¹¹列士¹²献诗¹³,瞽(gǔ)献曲¹⁴,史献书¹⁵,师箴(zhēn)¹⁶,瞍(sǒu)¹⁷,矇(méng)¹⁸,百工¹⁹(jiàn),庶(shù)人传语²⁰,近臣尽规²¹,亲戚补察²²,瞽、史教诲,耆(qí)艾修之²³,而后王斟酌焉²⁴。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²⁵。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²⁶;犹²⁷²⁸²⁹(xí)³⁰之有衍(yǎn)³¹³²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³³也,善败于是³⁴乎兴³⁵。行善而备³⁶败,其³⁷所以³⁸(fù)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³⁹而行⁴⁰之,胡⁴¹可壅(yōng)也?若壅其口,其⁴²⁴³能几何?”
译文: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注释:¹弭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²障:堵塞。³壅:堵塞。⁴溃:水冲破堤坝。⁵为:治。⁶决:挖开,排除。⁷导:疏通。⁸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⁹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¹⁰公卿:三公九卿。¹¹至于:以及。¹²列士:上士,中士,下士。¹³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¹⁴瞽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¹⁵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¹⁶师箴: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¹⁷瞍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¹⁸矇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矇,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¹⁹百工:百官。²⁰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²¹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²²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²³耆、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²⁴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²⁵是以事行而不悖: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²⁶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²⁷犹:如同。²⁸其,指代土地。²⁹原:宽阔。³⁰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³¹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³²沃:肥美的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³³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³⁴于是:从这里面。³⁵兴:暴露出来。³⁶备:防备。³⁷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³⁸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³⁹成:成熟。⁴⁰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⁴¹胡:怎么。⁴²其:代词,那。⁴³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¹²王于³(zhì)
译文: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¹乃:终于,副词。²流:流放,放逐。³于:到,介词。⁴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shàogōngjiànwángbàng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wángnüè guórénbàngwáng shàogōnggàoyuē  mínkānmìng  wáng wèi shǐ使jiānbàngzhě gào shāzhī guóréngǎnyán dào 

    wáng gàoshàogōngyuē  néngbàng nǎigǎnyán  shàogōngyuē  shìzhàngzhī fángmínzhīkǒu shènfángchuān chuānyōngérkuì shāngrénduō mínzhī shìwéichuānzhějuézhīshǐ使dǎo wéimínzhěxuānzhīshǐ使yán tiāntīngzhèng shǐ使gōngqīngzhìlièshìxiànshī xiàn shǐxiànshū shīzhēn sǒu méngsòng bǎigōngjiàn shùrénchuán jìnchénjìnguī qīnchá  shǐjiàohuì àixiūzhī érhòuwángzhēnzhuóyān shìshìxíngérbèi mínzhīyǒukǒu yóuzhīyǒushānchuān cáiyòngshìchū yóuyuánzhīyǒuyǎn shíshìshēng kǒuzhīxuānyán shànbàishìxīng xíngshànérbèibài suǒcáiyòngshízhě mínzhīxīn érxuānzhīkǒu chéngérxíngzhī yōng ruòyōngkǒu néng  

    wángtīng shìguóréngǎnchūyán sānnián nǎiliúwángzhì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饭颗山¹头逢杜甫,顶戴笠(lì)²日卓午³
译文: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与你相遇,刚好是正午太阳当顶,你头上戴着竹笠。
注释:¹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²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³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借问¹别来太瘦生²,总为³从前作诗苦
译文:询问你,你我分别后为何如此消瘦?怕是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注释:¹借问:请问的意思。²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³总为:怕是为了。⁴作诗苦: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全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2、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山¹突兀(wù)²赤亭³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译文: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注释:¹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⁴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火千里不敢来。
译文: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平明乍¹²胡风³断,薄暮随塞雨回。
译文: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注释:¹乍:突然。²逐:随着。³胡风:西域边地的风。⁴薄暮:接近天黑时。⁵浑:还是。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缭绕¹斜吞铁关²树,氛氲(yūn)³半掩交河
译文: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注释:¹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²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³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⁴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⁵戍:戍楼。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译文: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

  既有静态的描摹,又有动态的刻画;既有时间的纵向变化,又有空间的横向展开。对火山云的描写便可告一段落,结尾二句自然归结到送别上来。第九句“火山”二字轻轻收束前八句,使得对火山云的描写实际上成了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对行人的关怀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后一句不出现人,孤云独马的意象却让人想见军士塞外相别的独特场景,以及军人的骁勇剽悍。

  诗人曾两次出塞,边疆的风沙草石和火山冰雪磨砺了他的意志,军中生活的粗犷豪迈锤炼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临别不伤,通过歌咏塞外特有的奇丽不凡的景色为对方壮行。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4-326

huǒshānyúnsòngbié--céncān

huǒshānchìtíngkǒuhuǒshānyuèhuǒyúnhòu

huǒyúnmǎnshānníngwèikāifēiniǎoqiāngǎnlái

píngmíngzhàzhúfēngduànbáohúnsuísāihuí

liáoràoxiétūntiěguānshùfēnyūnbànyǎnjiāoshù

tiáotiáozhēnghuǒshāndōngshānshàngyúnsuí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译文: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译文:多少绿色的荷叶怀着怨恨的感情相互依偎着,一阵秋风吹过,满溪荷叶一下子都回转过头去背对西风。

  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历来为人所传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并赞赏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77-1078页

ānjùnzhōngǒuèrshǒu ·

 tángdài 

liǎnggān竿luòqiáoshàng bànqīngyānliǔyǐngzhōng 
duōshǎo绿xiānghèn shíhuíshǒubèi西fēng 
古凿岩居人,一廛称有产。
古凿岩居人,一廛称有产。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
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
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
岁暮霜霰浓,画楼人饱暖。
岁暮霜霰浓,画楼人饱暖。

shāncūnsǒu--fén

záoyánrénchánchēngyǒuchǎnsuīzhānjīnxíngguìménquǎn

niúgēngbáishíjīnghuángjiǎnsuìshuāngsǎnnónghuàlóurénbǎonu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