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从天下,胡兵值月残。孤烟戍楼迥,密雪战袍乾。
汉将从天下,胡兵值月残。孤烟戍楼迥,密雪战袍乾。
向暮三吹角,临风一据鞍。边城赖经略,重取地图看。
向暮三吹角,临风一据鞍。边城赖经略,重取地图看。

yùnbìngzhōuqiánfēngzhōudàozhōngjiàn--yáng亿

hànjiāngcóngtiānxiàbīngzhíyuècányānshùlóujiǒngxuězhànpáogān

xiàngsānchuījiǎolínfēngānbiānchénglàijīnglüèzhòngkàn

杨亿

杨亿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 5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译文:我与你分别时向南望可以看到前往襄阳的路,我思念江滔你的心情转为亲切。
注释:孟六:指孟浩然。刘眘虚与孟浩然是诗友,曾相互酬唱。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译文:因为我知道流经襄阳的汉水是多么的广阔,正好也流经亡友孟浩然的故里。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在日知为善,昨来闻更贫。
译文:他在世时对于做善事是非常执着的,他去世后我听说他家里比以前更加贫困。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相如¹有遗草²,一为问家人。
译文:以前司马相如死的时候,汉武帝命人收集他留下的作品,如今我也希望江滔你回去之后可以帮忙搜集孟浩然的手稿,以慰我亲如家人的好友的在天之灵。
注释:¹相如:司马相如。²遗草:指遗稿。

jiāngtāoqiúmèngliùwén--liúshèn

nánwàngxiāngyángjūnqíngzhuǎnqīnpiānzhīhànshuǐ广guǎngyīngmèngjiālín

zàitānwèishànzuóláiwéngèngpínxiāngyǒucǎowèiwènjiārén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峭壁连崆(kōng)(tóng)¹,攒(cuán)²叠翠微³
译文:悬崖峭壁连接着的是崆峒,簇聚的山峰上堆着翠微。
注释:彭州:属剑南道,故治在今四川彭州市。¹崆峒:大山名,在四川平武西,山谷深险,与甘肃平凉的崆峒山相似,故名。²攒峰:密集、簇拥的山峰。³翠微:山气呈青绿色,故日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¹
译文:鸟声婉转值得驻马,树色悦目可以忘机。
注释:¹忘机:指去除得失功利之心。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怪石时侵径,轻萝¹乍拂(fú)²衣。
译文:怪石嶙峋声声侵占道路,女萝飘荡恰好拂拭襟衣。
注释:¹轻萝:一名松萝,地衣类植物,生深山中,呈丝状,常自树梢悬垂。²拂:拭,轻轻擦过。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路长¹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译文:道路漫长愁于作客,上了年纪更是思归。
注释:¹长:指离家远。作客:客居他乡。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且悦岩峦(luán)¹,宁(nìng)²(jiē)³意绪违
译文:幸喜能看到岩峦胜景,还叹息什么意绪相违。
注释:¹岩峦胜:山景美好。岩,高峻的山。峦,小而锐的山。²宁:岂可,岂能。³嗟:叹息。⁴意绪违:指年老而仕宦边远地区,不合自己的意愿。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山行应未尽,谁与¹玩芳菲²
译文:山路是那么无穷无尽,谁与我一同赏玩芳菲。
注释:¹谁与:与谁。²芳菲:本谓花草的芳香,后亦指称花草。

  一至四句紧扣“山行”而展开:写彭州界山脉连亘起伏,群峰如聚,层峦叠翠,勾画出西南山景雄奇秀丽之特点,诗人茕茕独行,一路山川美景美不胜收,驰荡着诗人的心魄。峭壁峻岩,峥嵘森布,其上苍松翠柏,盘根错节,如山鬼魑魈,张牙舞爪;千峰攒聚,万壑深幽,山岚轻袅,风烟恬淡。天空中飞鸟百啭千回放着歌喉,其声若仙乐,嘹亮清越,响遏行云,唱破了山林的幽寂,也唱醉了诗人。原始物态的狰狞粗朴、幽森浑莽,又和谐浑圆、劲美清丽的绝胜风光,直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诗人不禁驻足停马,留连赏玩,赞叹不绝。

  五至八句则是在前面整体描绘之基础上,攫取两幅近景写“山行”之难:怪石嶙峋,壁立于旁,偶有突兀之角伸出路旁。轻萝蔓生,缠绕于山岩峭壁间,还时不时撩人衣裳。诗笔生动如在目前。但因面临“年老”“路长”之困难又不免顿生悲愁。然诗人“思归”之愁瞬间即逝,代之以对“岩峦”胜境之欣赏。故虽与“意绪”有违,又有何值得嗟叹。自勉之意甚浓。但因“山行”未尽,愁绪终难完全排除,思乡情愁也难以遏止。

  九至十二句写忧事萦怀,心绪怏怏,但置于一边,且去饱览山川锦绣,绝胜烟景,何必郁郁寡欢,使山川之玲珑秀色无人赏玩。山行逶迤,长路漫漫,无限芳菲争相逞妍供媚,吟赏不尽,无人能怀清赏之雅兴,忘机之真心,与我同游共赏,言无人共“玩芳菲”,话虽委婉,而失意甚明。

  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了入蜀途中的见闻,继而抒发跋涉旅途之上的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情,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多所转折起伏,以凸显诗人内心情感之曲折变化,表现了诗人独自赶路时寂寞凄凉的游子心境。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李新解.高适集·岑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17

péngzhōushānxíngzhīzuò--gāoshì

qiàoliánkōngdòngzǎnfēngdiécuìwēi

niǎoshēngkānzhùlínwàng

guàishíshíqīnjìngqīngluózhà

zhǎngchóuzuòniánlǎogèngguī

qiěyuèyánluánshèngníngjiēwéi

shānxíngyīngwèijǐnshuíwánfāngfēi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晴川¹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wú)²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译文: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
注释:¹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²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¹(zhé)去,江潭春草萋(qī)²
译文: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那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而无际。
注释:¹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²萋萋:草盛貌。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伫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绵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鸟儿归飞,既是所见,亦是触物起兴,引起送别伤情——鸟儿尚能自由飞翔,傍晚聚归,而人却在这薄暮中随着流水漂移而各分东西了。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白云”“明月”两句写思情的绵长悠远,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千里万里”状关山之阻隔难越,“前溪后溪”状自己所处之境地——苕溪有东苕溪与西苕溪之分。放眼能见的只是飘浮在万里长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该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谢庄《月赋》云:“隔千里兮共明月”。望月怀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远方。对月望云,云和月在这里都是切切思情的寄托物。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进一步点露别情之深长是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命运。“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贾谊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遭贬的痛苦。对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这被谪的共同遭遇,谪中的别恨愈见深沉,令人心碎。在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独不见梁耿,此“恨”更长。这因谪而加浓的思情可视为贯穿此词的感情主线,这句也可视为点明离别的感情内容的“词眼”所在。这种关于送别的回忆及别后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儿女别离之意、亲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谪客之别情。谪中之别,愈见悲恨相续。末句用江边泽畔春草萋萋的形象,来暗示这种分别的遗恨的深长。《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人就常以春草绵绵来象征别离的不断思今。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销魂。

zhéxiānyuàn ·qíngchuānluòchū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qíngchuānluòchū chóuchàngzhōujiěxié niǎoxiàngpíngyuǎnjìn rénsuíliúshuǐdōng西 
báiyúnqiānwàn míngyuèqiánhòu hènchángshāzhé jiāngtánchūncǎo 
越梅半拆轻寒里,冰清淡薄笼蓝水。暖觉杏梢红,游丝狂惹风。
越梅¹半拆²轻寒里,冰清淡薄笼蓝水³。暖觉杏梢红,游丝狂笼风。
注释:¹越梅:岭南梅花。此处非实指。²半拆:花苞初开。拆:一作坼(chè彻):裂开。³蓝水:此处泛指碧蓝的春水。⁴游丝:蜘蛛等虫类吐的丝缕,随风在空中飘游,游丝多出现在春天晴日。⁵狂笼:轻狂地逗引风吹。
闲阶莎径碧,远梦犹堪惜。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
闲阶莎¹径碧,远梦犹堪惜。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
注释:¹莎(suǎ):莎草,多生于潮湿地。

  这首词写的是闺妇早春见梅而相思的情景。

  上片写梅花在清寒之中,碧水之上,含苞待放的景象。用“冰清淡薄”来表现“寒”,用“杏梢红”来表现“暖”,用“游丝狂惹风”来点缀,全是一派早春气色。

  下片因景抒情。见阶前碧草,留连梦境,带着离愁别绪,又逢早春寒梅。着一“又”字,表现离别经年。“相思难重陈”,意思是相思之情已陈述过多次,但这又有什么用呢?“重”字,颇见精神,况周颐评:此词“近于清言玉屑矣”!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jiǎ)¹,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译文: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注释:¹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¹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²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³,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译文: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注释:¹所取者:指功业、抱负。²所就者:也是指功业。³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愚观贾生之论¹,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²,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yáo)、舜(shùn),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³,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yù)?”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hàn)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译文: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注释:¹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²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³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⁴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夫绛(jiàng)¹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guàn)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cí)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zì)²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jù)³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yū)郁闷,趯(tì)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译文: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注释:¹绛侯:周勃,汉初大臣。²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 子。³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⁴萦纡: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⁵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 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⁶夭绝,指贾谊早死。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¹。是故非聪明睿(ruì)²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fú)³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juàn)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jǔ),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译文: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注释:¹累:忧虑。²睿:智慧通达。³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⁴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⁵匹夫:指苻坚。⁶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⁷狷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⁸病沮:困顿灰心。沮:颓丧。⁹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怀才不遇者”,郁郁而终。前人大多惜贾生之才,而斥文帝误才之庸。苏轼却一反《史记》以来许多史家、学者对贾谊怀才不遇的肯定论述,从贾谊惜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批判贾谊的悲剧在于不能“惜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从而表达了苏轼对贾谊为人、遭际的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的态度。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令人意料之外的结论,立论新异,见解深刻,富有启发性。
文章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惜己的才能获得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惜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非才之难,所以惜用者实难”,是写虚;“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惜用其才也。”是写实。虚与实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使虚有所依,实有提高,相得益彰。

  第二段,由强烈的惋惜进入舒缓的说理。提出“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负必须经历的艰苦过程,而古代贤人郁郁不得志,不一定是当时君主不识贤才,或许是他们惜己造成的。此两段将焦点集中在贾谊不得汉文帝重用,乃是因为惜身对政治的修养不够。文中的正面描写“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与“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惜取也”的假设,都反映苏轼对贾谊的看法。“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是围绕开头中心论点而抛出的一个分论点。

  第三段,举史例说明贤人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是“所待”、“所忍”的具体化。孔子、孟子做到了如此仁至义尽,尚且未能如他们惜己所愿,“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这一句紧扣文题之后,顺水推舟地得出这个结论。后者并非分论点,而是论点的延伸形态,形式虽然变了,但实际上还是指“不能惜用其才”,只是论述的角度有所变化,一个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由“不能惜用其才”引申为“或者其惜取也”,再引申为“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论点逐层推进,一个比一个的含义更具体,论述一步比一步更深入。而对贾谊的具体情况,文章却并没做展开对比论述,而是采用“旁(孔、孟例)详本(贾谊事)略”的手法,语言精炼,不重复罗嗦。

  第四段紧承上文,以当时历史背景出发,说明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情同骨肉的开国功臣和初出茅庐的洛阳少年,通过对比为汉文帝的决定做出强而有力的支持。而贾谊在政治失意后,郁郁寡欢、惜伤惜怜,不能够趁此修养其身,最后失意而终,这也是苏轼对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批评。写绛侯、灌婴和贾谊的对比,前者用了较多的描述,极言其功高势大,同文帝关系非同一般,后者仅用”洛阳之少年“五个字,由于详略处理得巧妙,二者的对比也就非常鲜明了。
最后一段,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而人君获得像贾谊这样的臣子,要了解他的个性若不被见用则会惜伤不振,为此要做出适切的考虑,否则便是折损了一名人才。然而,贾谊这样的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惜己的立身处事,人要有才,还要有所忍耐、等待,才能使惜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苏轼清醒地认识并指出贾谊惜身的问题,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个性鲜明、见解透辟、切中肯綮。

  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与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是针对人才惜身而言;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借以提醒为人君者,希望他们正确对待和使用像贾谊这类“有狷介之操”的特殊人才,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在写作上,宕开一笔,收放惜如,极富特色。首先亮明全文观点,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总揽下文论述。紧接着,一个“惜乎”的深沉感叹句,以贾谊其人其事,紧紧印证所提观点,而且紧扣文题。接下来又暂时先放开贾谊其人,谈古之君子和贤人。第四段又回到贾谊,文章前后相顾,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p1176-p1179
2、 郭来升. 苏轼《贾谊论》人才思想探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0年01期
3、 鄢明定.一篇立意独特的政论范文——苏轼《贾谊论》赏读[J].写作与欣赏 2007年第10期.

jiǎlùn

shì sòngdài 

    fēicáizhīnán suǒyòngzhěshínán  jiǎshēng wángzhězhīzuǒ érnéngyòngcái 

    jūnzhīsuǒzhěyuǎn yǒusuǒdài suǒjiùzhě yǒusuǒrěn zhīxiánrén jiēzhìzhīcái érnéngxíngwànzhě wèijiēshíjūnzhīzuì huòzhě 

    guānjiǎshēngzhīlùn suǒyán suīsāndàiyuǎnguò jūnhànwén yóuqiěyòng ránshìtiānxiàyáo shùn zhōngyǒusuǒwéi zhòngshèngrén shìtiānxià gǒufēidàozhīguó jiēmiǎnqiǎngchí shùxíngdào jiāngzhījīng xiānzhīrǎnyǒu shēnzhīxià jūnzhījūn qín mèng sān宿érhòuchūzhòu yóuyuē  wángshùzhào  jūnzhīrěnjūn hòu gōngsūnchǒuwènyuē  wéi  mèngyuē  fāngjīntiānxià shěshuízāi érwéi  jūnzhīàishēn zhì éryòng ránhòuzhītiānxiàguǒyǒuwéi érhàn ruòjiǎshēngzhě fēihànwénzhīnéngyòngshēng shēngzhīnéngyònghànwén 

    jiànghóuqīntiānérshòuzhīwén guànyīngliánbīngshùshíwàn juéliú zhīxióng yòujiēgāozhījiùjiāng jūnchénxiāngzhīfèn ròushǒuzāi jiǎshēng luòyángzhīshàonián shǐ使zhāozhījiān jìnjiùérmóuxīn nán wéijiǎshēngzhě shàngjūn xiàchén jiàng guànzhīshǔ yōuyóujìnérshēnjiāozhī shǐ使tiān chén ránhòutiānxiàérwéizhīsuǒwéi guòshínián zhì ānyǒutánzhījiān érwéirén tòng zāi guānguòxiāng wéidiàoyuán yíngmèn rányǒuyuǎnzhīzhì hòushāng zhìyāojué shìshànchǔqióngzhě móuzhījiànyòng ānzhīzhōngyòng zhīdàibiàn ércánzhì  jiǎshēngzhìérliàngxiǎo cáiyǒuérshí 

    zhīrén yǒugāoshìzhīcái yǒuzhīlèi shìfēicōngmíngruìzhìhuòzhīzhǔ néngquányòng jīnchēngjiānwángměngcǎomáozhīzhōng zhāojìnchìjiùchén érzhīmóu èyǒutiānxiàzhībàn zāi shēnbēishēngzhīzhì bèilùnzhī shǐ使rénjūnjiǎshēngzhīchén zhīyǒujuànjièzhīcāo jiànyòng yōushāngbìng néngzhèn érwéijiǎshēngzhě jǐnsuǒz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