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
洛浦¹林塘²春暮³时,暂同游赏莫相违
译文:春天将近,与秦帅端明来到洛水之滨的李氏园池一起游赏,尽管是暂时的,可也莫违背了我的心愿。
注释:秦帅端明:当指司马光。司马光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跟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辖境相当今宁夏、甘肃、陕西等部分地区),故称秦帅。熙宁六年(1073年),司马光又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故称秦帅端明。¹洛浦:洛水之滨。汉张衡《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洛,古水名,即今河南洛河。浦,水滨,李氏园池恰临洛水。²林塘:指李氏园池里的树丛和池水。³春暮:春天将尽。⁴暂:短暂。不宜理解为暂时。⁵相违:违背我的心意。
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风光不要人传语¹,一任²花前尽醉归。
译文:不必传话给风光叫他暂且留住,任凭我们在花前醉饮兴尽而归。
注释:¹传语:寄语,即传话。²一任:听任,任凭。

  诗中化用杜甫《曲江》及李白《襄阳歌》句意,抒写了诗人当暮春时节与知友放情欣赏风光,在花前尽兴醉饮的豪迈情致。诗中全无伤春滥调,词情明快,表现了诗人健康爽朗的胸襟。

  “秦帅端明”姓司马,是文彦博的老友。清明后的一日,诗人与他会饮于李氏园池,首句便作描写:时当清明后的暮春,二人来到李氏园池。李氏园恰临洛水,园中树木丛聚,池水汪汪,“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陶潜《游斜川》诗序)。因此紧接第二句便说:“暂同游赏莫相违。”单就字面意思而言,与杜甫的大致不差,但由于所言对象有别,故诗意便不尽相同了。杜甫乃以拟人化的语气与“风光”言,诗人在此却向同游者说道:既然良辰美景当前,游园会饮便是赏心乐事了,让我们共同尽情游赏吧,尽管是暂时的(短时间的),可也莫违背了我的心愿啊!诗人接下来的两句说:我们还有游赏的有利条件呢了,“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杜甫还须寄语风光,求得风光首肯以后方能游赏,诗人在这里却说,他们“不要传语”,此句意思,详而言之,即是苏轼所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前赤壁赋》)简而言之,便是李白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因此不须人先去传语,可以听任大家于花前觥筹交错,恣意观赏,尽兴方归了。

  杜甫的那一联另有深意。诗人这首诗所表现的,则是他悠然闲适、尽情享受李氏园内阳春烟景的感情。语言圆美流转,格调清新明快,与杜诗的沉郁顿挫相比,别有一番情调。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5-116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8

qīngmínghòutóngqínshuàiduānmínghuìyǐnshìyuánchíǒuzuò--wényàn

luòlíntángchūnshízàntóngyóushǎngxiāngwéifēngguāngyàorénchuánrènhuāqiánjǐnzuìgu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将近,与秦帅端明来到洛水之滨的李氏园池一起游赏,尽管是暂时的,可也莫违背了我的心愿。

不必传话给风光叫他暂且留住,任凭我们在花前醉饮兴尽而归。

注释

秦帅端明:当指司马光。司马光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跟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辖境相当今宁夏、甘肃、陕西等部分地区),故称秦帅。熙宁六年(1073年),司马光又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故称秦帅端明。

洛浦:洛水之滨。汉张衡《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洛,古水名,即今河南洛河。浦,水滨,李氏园池恰临洛水。

林塘:指李氏园池里的树丛和池水。

春暮:春天将尽。

暂:短暂。不宜理解为暂时。

相违:违背我的心意。

传语:寄语,即传话。

一任:听任,任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神宗熙宁末(1073-1077年)与友人同游洛阳的李氏园池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8
赏析

  诗中化用杜甫《曲江》及李白《襄阳歌》句意,抒写了诗人当暮春时节与知友放情欣赏风光,在花前尽兴醉饮的豪迈情致。诗中全无伤春滥调,词情明快,表现了诗人健康爽朗的胸襟。

  “秦帅端明”姓司马,是文彦博的老友。清明后的一日,诗人与他会饮于李氏园池,首句便作描写:时当清明后的暮春,二人来到李氏园池。李氏园恰临洛水,园中树木丛聚,池水汪汪,“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陶潜《游斜川》诗序)。因此紧接第二句便说:“暂同游赏莫相违。”单就字面意思而言,与杜甫的大致不差,但由于所言对象有别,故诗意便不尽相同了。杜甫乃以拟人化的语气与“风光”言,诗人在此却向同游者说道:既然良辰美景当前,游园会饮便是赏心乐事了,让我们共同尽情游赏吧,尽管是暂时的(短时间的),可也莫违背了我的心愿啊!诗人接下来的两句说:我们还有游赏的有利条件呢了,“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杜甫还须寄语风光,求得风光首肯以后方能游赏,诗人在这里却说,他们“不要传语”,此句意思,详而言之,即是苏轼所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前赤壁赋》)简而言之,便是李白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因此不须人先去传语,可以听任大家于花前觥筹交错,恣意观赏,尽兴方归了。

  杜甫的那一联另有深意。诗人这首诗所表现的,则是他悠然闲适、尽情享受李氏园内阳春烟景的感情。语言圆美流转,格调清新明快,与杜诗的沉郁顿挫相比,别有一番情调。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5-116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8
文彦博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译文:下棋只是游戏,不要因输赢扰乱了自己的情绪,一切随缘便也可以算作是自己赢了。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战罢两奁(lián)¹分白黑,一枰(píng)²何处有亏成。
译文:反正等到下完棋,就把棋子收入匣中,空空如也的棋枰上又哪里去找什么胜败?
注释:¹奁:指盛放器物的匣子。²枰:盘之类的木器具。

 ·jiāngshìrǎo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iāngshìrǎozhēnqíng qiěsuíyuándàoyíng 
zhànliǎngliánfēnbáihēi píngchùyǒukuīchéng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子贡¹²³。子曰:“足,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¹⁰有死,民无信不立¹¹。”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信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信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注释:¹子贡:孔子的弟子。²问:请教。³政: 治理国家的方法。⁴足:使……充足。⁵食:粮食。⁶兵: 军队,战备,兵力。⁷信: 信任;信仰。⁸子: 孔子,字仲尼。⁹斯: 这。¹⁰皆: 都。¹¹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国家就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hāo)¹谁家地,聚敛(liǎn)魂魄无贤愚²
译文:蒿里是魂魄聚居之地,无论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都不免一死,魂归蒿里。
注释:¹蒿里:魂魄聚居之地。²无贤愚:无论是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鬼伯¹一何²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chí)(chú)³
译文:主管死亡的神对人命的催促是多么紧迫啊,人的性命不能久长,更容不得人一丝的犹疑。
注释:¹鬼伯:主管死亡的神。²一何:何其,多么。³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蒿里在泰山下。迷信传说,人死之后魂魄归于蒿里。歌的开头提出疑问:“蒿里谁家地?”疑问的所以提出,在于下一句:“聚敛魂魄无贤愚。”人间从来等级森严,凡事分别流品,绝无混淆,似乎天经地义。所以诗人不解:这“蒿里”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那里为什么不分贤愚贵贱?人间由皇帝老子、王公大臣及其鹰犬爪牙统治,那么,这另一个世界,是“谁家”的天下,归谁掌管呢?人活着的时候绝无平等可言,死后就彼此彼此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两句说,“鬼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一旦他叫你去,你想稍稍踟蹰一下也不可能。“催促”得那样急,到底为的什么?求情祷告不行,威逼利诱也不行。人间的万能之物——权势、金钱、这时候完全失去效用,不能代死。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看来,“鬼伯”是最公正廉洁的。然而,他可敬却不可亲,没有人不怕他。不管凤子龙孙,也不管皇亲国戚,他都是一副铁面孔,决不法外开恩,也不承认特权。无论什么人,对他都无计可施。

  这篇歌辞反映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种种思索。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其认识还不能离开唯心论的前提。

  艺术表现上,此诗则以自然见其本色。全篇四句,两两设为问答,如随口吟唱,联类成篇。

hāo

míng liǎnghàn 

hāoshuíjiā liǎnhúnxián 
guǐxiāngcuī rénmìngshǎochíchú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miǎo)¹孤城白水²环,舳(zhú)(lú)³人语夕霏间。
译文:白色的河水环绕着的泗州城,孤零零地,显得那样邈远。黄昏迷濛的轻雾下,船儿静静地停泊着,不时地传来舟人的语谈。
注释:¹渺渺:水远的样子。²白水:指淮河。³舳舻:指船。舳,船后舵;舻,船头。⁴夕霏:黄昏时的云气烟雾。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林梢¹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²转处山³
译文:成片的树林上空浮现着一抹黛影,青翠如画;我想,它一定就是那座淮水转折处的青山。
注释:¹林梢:林木的尖端或末端。²淮流:淮水。³转处山:指泗州南山。

  这是一首写景诗。画面的主色调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红大紫,也不是教人感伤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特点,造成了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开元年间(713-741),泗州城自宿迁县移治临淮(在今江苏盱眙东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泗州南至淮水一里,与盱眙分界。到了清代,州城陷入洪泽湖。诗人当时站在泗州城楼上,俯视远眺,只见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婉蜓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

  前两句着重写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呼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屹立相映衬,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和横的对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诗人可能是嫌全诗还缺少诉诸听觉之物,所以特意点出“人语”二字。这里的人语,不是嘈杂,不是喧哗,而是远远飘来的、若断若续的人语。它即使全诗的气氛不致于沉闷,又使境界更为静谧。唐代诗人卢纶《晚次鄂州》诗说“舟人夜语觉潮生”,为“舳舻”句的出处。

  三四两句着重写山。在前一句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示了远处的山峦。描写山水风景的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前人因此这样总结绝句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对此中“三昧”,诗人深有体会。在他笔下,树林不过是陪衬,山峦才是主体,但这位“主角”姗姗来迟,直到终场时才出现。诗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则不加申说,留待读者去想象,这正符合前人所谓“句绝而意不绝”(《诗法家数》)的要求。

  秦观以词名世,他的诗风清新婉丽,和词风颇为接近,所以前人有“诗如词”、“诗似小词”的评语。就此诗而言,“渺渺孤城白水环”之于“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云”,“应是淮流转处山”之于“郴江幸自绕郴山”,相通之处颇为明显。但此诗情调尚属明朗,没有秦观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色和缠绵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614-615页
2、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著.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第497-498页.

zhōudōngchéngwǎnwàng

qínguān sòngdài 

miǎomiǎochéngbáishuǐhuán zhúrénfēijiān 
línshāoqīnghuà yīngshìhuáiliúzhuǎnchùshān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谁谓尔¹无羊?三百²³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chún)。尔羊来思,其角无(jí)。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译文:谁说你们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谁说你们没有牛?七尺高的有九十。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集。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注释:¹尔:指放牧牛羊者。²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³维:为。⁴犉:大牛,牛生七尺曰“犉”。⁵思:语助词。⁶无无: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⁷湿湿:摇动的样子。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或降于阿(ē)¹,或饮于池,或寝或讹(é)²。尔牧³来思,何(suō)何笠,或负其餱(hóu)。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译文: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把水喝,有的睡着有的醒。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注释:¹阿:丘陵。²讹:同“吪”,动,醒。³牧:放牧。⁴何:同“荷”,负,戴。⁵蓑:草制雨衣。⁶餱:干粮。⁷物:毛色。⁸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具:备。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尔牧来思,以¹²以蒸³,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jīn)(jīng),不骞(qiān)不崩。麾(huī)之以肱(ɡōnɡ)¹⁰,毕¹¹来既¹²¹³
译文: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边猎雌雄天上禽。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不走失也不散群。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注释:¹以:取。²薪:粗柴。³蒸:细柴。⁴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⁵矜矜:小心翼翼。⁶兢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⁷骞:损失,此指走失。⁸崩:散乱。⁹麾:挥。¹⁰肱:手臂。¹¹毕:全。¹²既:尽。¹³升:登。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牧人乃梦,众¹维鱼矣,旐(zhào)²维旟(yú)³矣,大人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zhēn)
译文:牧人悠悠做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旗画龟蛇变为鹰。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注释:¹众:蝗虫。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²旐:画有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³旟:画有鹰隼的旗,人口众多的州所建。⁴大人:太卜之类官。⁵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⁶溱溱:同“蓁蓁”,众盛貌。

  第一章描述所牧牛羊之众多,开章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前人常指“尔”为“牛羊的所有者”,不妥:“所有者”既有牛羊,竟还会有“谁”疑其“无羊”,那是怪事。倘指为奴隶主放牧的奴隶,则问得不仅合理,还带有了诙谐的调侃意味。奴隶只管放牧,牛羊原本就不属于他。但诗人一眼看到那么多牛羊,就情不自禁高兴地与牧人扯趣:“谁说你没有羊哪?看看,这一群就是三百!”极为自然。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将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表现得极为传神。

  许许多多牛羊集聚在一起,气象很壮观。倘若运用“羊来如云”“牛聚如潮”来比拟,当也算得形象了。但此诗作者不满足于此类平庸的比喻,他巧妙地选择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耳、角,以“濈濈”“湿湿”稍一勾勒,那(羊)众角簇立、(牛)群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样一种全不借助比兴,而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语)的直赋笔墨,确是很高超的。

  第二、三章集中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堪称全诗写得最精工的篇章。“或降”四句写散布四近的牛羊何其自得:有的在山坡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躺卧草间似乎睡着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耸动、嘴角的细咀慢嚼,说明它们正醒着。此刻的牧人正肩披蓑衣、头顶斗笠,或砍伐着柴薪,或猎取着飞禽。一时间蓝天、青树、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无比清丽的放牧图景。图景是色彩缤纷的,诗中用的却纯是白描,而且运笔变化无端:先分写牛羊、牧人,节奏舒徐,轻笔点染,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方玉润《诗经原始》叹其“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正真切领略了诗境之幽静和谐。待到“麾之以肱,毕来既升”两句,笔走墨移间,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时汇合在了一起。画面由静变动,节奏由缓而骤,牧人的臂肘一挥,满野满坡的牛羊,便全都争先恐后奔聚身边,紧随着牧人升登高处。真是物随人欲、挥斥自如,放牧者那娴熟的牧技和畜群的训习有素,只以“麾之”二语尽收笔底。

  全诗至此,已将放牧中的诗情画意写尽,收尾就很难。若还是从牛羊身上落笔,则不见好处。此诗收尾之奇,正在于全然撇开牛羊,而为放牧者安排了一个出人意外的“梦”境:在众多牛羊的“哞”“哶(即咩)”之中,牧人忽然梦见,数不清的蝗子,恍惚间全化作了欢蹦乱跳的鱼群;而飘扬于远处城头的“龟蛇”之旗(“旐”旗),又转眼间变成了“鸟隼”飞舞的“旟”旗——诗人写梦,笔下正是这样迷离恍惚,令人读去,果真是个飘忽、断续的“梦”。接着的“大人占之”几句,读者无妨将它读作画外音:“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随着占梦者欣喜的解说,充塞画面的鱼群和旟旗,即又幻化成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正是放牧者的“丰收”年景);村村落落,到处传来婴儿降生的呱呱喜讯(这正是“室家”添丁的兴旺气象)。诗境由实变虚、由近而远,终于在占梦之语中淡出、定格,只留下牧人梦卧时仰对的空阔蓝天,而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这由实化虚的梦境收束,又正有梅尧臣所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妙。

  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诗不借比兴而全用赋法,只要体物入微、逼真传神,一样能创造高妙的诗境。此诗不仅描摹精妙,而且笔底蕴情,在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时,又强烈地透露着诗人的惊异、赞美之情,表现着美好的展望和祈愿。一位美学家说:“使情趣与意象融化到恰到好处,便是达到最高理想的艺术。”不必说《小雅·无羊》就一定达到了这种“理想”境界,但也已与此境界相去不远。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12-414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5-388

yáng

míng xiānqín 

shuíwèiěryáng sānbǎiwéiqún shuíwèiěrniú jiǔshírún ěryánglái jiǎo ěrniúlái ěrshī湿shī湿 
huòjiàngē huòyǐnchí huòqǐnhuòé ěrlái suō huòhóu sānshíwéi ěrshēng 
ěrlái xīnzhēng xióng ěryánglái jīnjīnjīngjīng qiānbēng huīzhīgōng láishēng 
rénnǎimèng zhòngwéi zhàowéi tàirénzhānzhī zhòngwéi shíwéifēngnián zhàowéi shìjiāzhēnz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