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形模老牯同,漫将名字责农功。
得来正与齐田类,谁敢言耕望岁丰。
怪石形模老牯同,漫将名字责农功。
得来正与齐田类,谁敢言耕望岁丰。
王之道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11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玉漏¹银壶且莫催,铁关²金锁彻³明开。
译文: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注释:¹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²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³彻:通,直到。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人空巷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0页

shàngyuánliùshǒu ·

cuī tángdài 

lòuyínqiěcuī tiěguānjīnsuǒchěmíngkāi 
shuíjiājiànyuènéngxiánzuò chùwéndēngkànlái 
锦襜褕,绣裆襦。
锦襜(chān)(yú)¹,绣裆(dāng)(rú)²
译文:披一身锦绣般的羽毛,一只多么令人喜爱的鸟。
注释:艾如张:汉乐府旧题,属于铙歌十八曲。题目字义为:割除草木,张网捕鸟。¹襜褕:对襟单衣。²裆襦:裤子。这两句用锦绣的衣服以比喻鸟的美丽羽毛。
强饮啄,哺尔雏。
强饮啄,哺尔雏(chú)¹
译文:努力地寻觅食物,把你巢中的小鸟喂饱。
注释:¹雏:幼鸟。
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
陇东卧穟(suì)¹满风雨,莫信笼媒²(lǒng)西去。
译文:田垄东边风大雨急,把禾穗吹倒,别到垄西去,不要听信笼雏鸟的鸣叫。
注释:¹卧穟:卧倒的庄稼。²笼媒:把鸟关在笼子里,用来诱捕别的鸟。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¹人织网如素空²,张在野田平碧³中。
译文:齐国人擅长织透明如空的罗网,那平原绿野的地方有罗网笼罩。
注释:¹齐:今山东一带。相传齐人善于捕鸟捉鱼。²素空:透明的天空。³平碧:平原碧野。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网丝漠漠¹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²
译文:那网丝的形影难以看到,触上它会头破血流难以脱逃。
注释:¹漠漠:广布的样子。²伤首红:伤害得头破血流。
艾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ài)叶绿花¹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译文:谁刻剪的艾叶绿花伪装网上多巧妙,里面藏着致祸的机关实难预料。
注释:¹艾叶绿花:指伪装在网上的花草。艾,蓬艾。草名。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现代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首诗会令人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读者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的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诗中首先刻画鸟儿的美丽可爱。用“锦”“绣”的衣服来形容鸟儿羽毛,这是非常美丽的鸟。羽毛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诗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读者更容易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强饮啄”四句,是对小鸟劝告的第一层意思:努力寻找食物哺育自己的小幼雏吧。东边的稻田里禾穗倒伏,可以够你寻找食物了,虽然在东边的田垄去寻找食物要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袭,但你千万不要听信笼媒的呼唤,飞到西边的田垄去。这一规劝,寄寓着诗人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其中。日常生活似乎总是不能满足人的理想要求,于是就总是想另外找一种自己理想的生活。这种追寻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险恶的境地。“齐人织网”四句具体描绘了网雀的险恶,齐人的网洁白透明,无形无影,看不见,但又实在存在,它张在野外田垄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伪装,表面上红花绿叶,那么美丽诱人,但实质上却是阴森的陷阱机关。一旦小鸟触及那无影无形的网,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这里把捕鸟的机诈设施写得十分生动,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最后两句点明了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以总结全篇。那绿叶红花,竟是人们装饰祸机的伪装。

  诗人怀着强烈的憎恶感情来描绘张网捕鸟的险恶居心,这当然不只是抨击捕鸟,而是借此抨击现实的险恶。现实也就像一张无形无影的网,由一些奸佞小人设置起来,引诱着一些天真善良的人们触网受伤。这些奸佞小人用意险恶,居心叵测,使人们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们毫无形迹的网中,受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受伤的。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捕鸟的描述,只是他对现实认识的变形反映。

  这首诗写出这网一般的人世,到处是机巧的陷阱,到处是张着的网,使人们碰得头破血流。这是诗人被弹归之后进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结论。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6-168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¹令令²,其人³美且仁
译文:黑毛猎犬颈圈丁当响,那个猎人英俊又善良。
注释:¹卢:黑毛猎犬。²令令:即“铃铃”,猎犬颈下套环发出的响声。³其人:指猎人。⁴仁:仁慈和善。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chóng)¹,其人美且鬈(quán)²
译文:黑毛猎犬脖上套双环,那个猎人英俊又勇猛。
注释:¹重环:大环套小环,又称子母环。²鬈:勇壮。一说发好貌。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卢重鋂(méi)¹,其人美且偲(cāi)²
译文:黑毛猎犬脖上环套环,那个猎人英俊又能干。
注释:¹重鋂: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²偲:多才多智。一说须多而美。

  此诗意在描写打猎人的本领和美德。其人带着猎犬出猎,品德仁慈,卷发美髯,具有长者之相。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对猎人的外在英姿和内在美德进行夸赞。

  打猎是古代农牧社会习以为常的事。猎者除获得生活所需之物外,还有健身习武的好处。古人认为,国家要强盛,离不开文治武功。体魄强健,好勇善战,体现了国人的尚武精神。仁爱慈善,足智多谋,体现了国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并崇,刚柔兼济,在古代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共识。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这种标准与眼光来衡量和观察各种人物,一旦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倍加赞赏,此诗中的猎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选取狩猎这一常见习俗,对猎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进行赞誉,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诗人审美眼光独到之处。

  此诗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实到虚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实写手法写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虚写手法写人。

  “即物指人,意态可掬”(陈震《读诗识小录》)。“令令”“重环”“重鋂”,是写犬,不仅描绘其貌,而且描摹其声。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黑犬在猎人跟前的受宠貌和兴奋貌,猎犬在跑动中套环发出的响声等等,这就从一个侧面烘托出狩猎时的气氛。未见其人,先闻其“卢令令”之声。后面才走出诗中的主人公。“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则是写人,在夸赞猎人英姿的同时,又夸赞猎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干。这样看来,诗中所赞美的猎人,是个文武双全、才貌出众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观者(包括作者)的羡慕、敬仰和爱戴。从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实的,从当时所崇尚的民风看,也是可信的。

  全诗仅二十四字,就勾勒出一个壮美、仁爱、勇武、多才的年青猎人带着心爱的猎犬打猎的情景,文字简练,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98-199页

líng

míng xiānqín 

línglíng rénměiqiěrén 
chǒnghuán rénměiqiěquán 
chóngméi rénměiqiěcāi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fú)(yóu)之羽¹,衣裳楚楚²。心之忧矣,於(wū)³我归处。
译文: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於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注释:¹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蜉蝣: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比喻微小的生命。²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³於:通“乌”,何,哪里。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之翼,采采¹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译文: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於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注释:¹采采:光洁鲜艳状。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蜉蝣掘(jué)(xué)¹,麻衣²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shuì)³
译文: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注释:¹掘阅:挖穴而出。阅:通“穴”。²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³说:通“税”,止息,住,居住。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此诗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7-288

yóu

míng xiānqín 

yóuzhī chángchǔchǔ xīnzhīyōu guīchǔ 
yóuzhī cǎicǎi xīnzhīyōu guī 
yóujuéxué xuě xīnzhīyōu guīshuì 

初九日,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一,黄金四两。再以书求修鸡山志,并恳明日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后出关。院有山茶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是日仍未霁,复憩通事楼。
初九日,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rù)一,黄谢四两。再以书求修鸡山志,并恳明日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后出关。院有山茶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是日仍未霁,复憩(qì)通事楼。
译文:初九日大把事又捧着礼物来致谢,酬劳校书的工作。铁皮褥子一床,黄金四两。木公又写信请我编撰《鸡山志》,并恳请明天到木家院为第四子改文章,然后出关。木家院有很大的山茶,用山茶送别代替折柳。我答应了。这一天天气仍然没晴,还在通事的楼上休息。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每一处祭后,大把事设燕燕木公。每轮一番,其家好事者费千余金,以有金壶八宝之献也。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每一处祭后,大把事设燕燕木公。每轮一番,其家好事者费千余谢,以有谢壶八宝之献也。
译文:这里的风俗新年正月重视祭天的礼仪。从元旦到元宵后的二十天内,举行数次才结束。每一次祭天后,大把事设宴宴请木公。每轮完一遍,那些好事的人家要花费一千多两银子,因为要祭献金壶八宝。
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
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
译文:这里的土地,三年轮种一次稻谷。当年种稻谷,次年就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休耕不种。又到次年,才再种稻谷。
其地土人皆为麽些。国初汉人之戍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其北即为古宗。古宗之北,即为吐蕃。其习俗各异云。
其地土人皆为麽些¹。国初汉人之戍(shù)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其北即为古宗。古宗之北,即为吐蕃。其习俗各异云。
译文:这里的土著居民都是麽些。本朝初年到这里戍守的汉人,如今都随当地的习俗了。因为本朝初年也是军民府,如今则不再知道还有军人了。只分官姓和民姓,官姓为木,最初都姓麦,从汉代到本朝初年,太祖皇帝时才改为姓木。民姓为和,没有其他的姓。丽江府北边就是古宗,古宗的北边就是吐蕃。他们的习俗各不相同。
注释:¹麽些:又作“磨些”,“磨沙”,即今纳西族。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绝无雷声。其人南来者,至丽郡乃闻雷,以为异。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绝无雷声。其人南来者,至丽郡乃闻雷,以为异。
译文:古宗北部边境雨少而只有雪,绝对没有打雷声。古宗人往南方来,到丽江府才听到雷声,认为是奇异的事。
丽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崖石白色而东向。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则不复然矣。
丽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崖石白色而东向。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则不复然矣。
译文:丽江府北,去忠甸的路上有北岩,高宽都有三丈,崖石白色而且面向东方。每当旭日东升,人们穿着彩色衣服来到北岸下,于是整块崖石上就会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且红色尤其鲜艳美丽,如同镜子的流光,彩霞的幻影。太阳升高后则不再是这样了。
初十日,晨餐后,大把事复来候往木家院。通事具骑,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东向半里,街转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托,南去乃大道。半里,过东桥,于是循溪南岸东南行。三里,有柳两三株,在路右塍间,是为土人送行之地。其北有坞,东北辟甚遥。盖雪山之支,东垂南下者两重,初为翠屏、象眠,与解脱、十和一夹而成白沙坞;再为吴烈东山,与翠屏、象眠再夹而成此坞,其北入与白沙等。其北度脊处,即金沙江逼雪山之麓而东者。东山之外,则江流南转矣。脊南即此坞,中有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更广。由此坞东北逾脊渡江,即香罗之道也。坞中溪东南与玉河会于三生桥之东,又有水西南自文笔山沿南山而东转,随东圆冈之下,经三生桥而东与二水会,于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东员冈者,为丽郡东南第一重锁钥。盖有大脊自西来,穹为木家院后高峰大脊,从此南趋鹤庆。其东下者为邱塘关,其东北下者,环转而为此冈,直逼东山之麓,束三水为一,沿东山南下而出邱塘东峡,自七和、冯密而达鹤庆。冈首回环向郡,南山之溪经其下,巩桥度之,曰三生桥。桥北有二坊,两三家为守者。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其北皆良畴,而南则登坡焉。一里,升坡之巅,平行其上。右俯其坡内抱,下辟平坞,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坡间每有村庐,就洼傍坎,桃花柳色,罨映高下。三里,稍下就洼,有水成痕,自西而东下于溪。又南逾一坡,度板桥而南,则木家院在是矣。
初十日,晨餐后,大把事复来候往木家院。通事具骑,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东向半里,街转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¹治所托,南去乃大道。半里,过东桥,于是循溪南岸东南行。三里,有柳两三株,在路右塍间,是为土人送行之地。其北有坞,东北辟甚遥。盖雪山之支,东垂南下者两重,初为翠屏、象眠,与解脱、十和一夹而成白沙坞;再为吴烈东山,与翠屏、象眠再夹而成此坞,其北入与白沙等。其北度脊处,即谢沙江逼雪山之麓(lù)而东者。东山之外,则江流南转矣。脊南即此坞,中有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chóu)更广。由此坞东北逾脊渡江,即香罗²之道也。坞中溪东南与玉河会于三生桥之东,又有水西南自文笔山沿南山而东转,随东圆冈之下,经三生桥而东与二水会,于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东员冈³者,为丽郡东南第一重锁钥。盖有大脊(jǐ)自西来,穹为木家院后高峰大脊,从此南趋鹤庆。其东下者为邱塘关,其东北下者,环转而为此冈,直逼山之麓,束三水为一,沿东山南下而出邱塘东峡,自七和、冯密而达鹤庆。冈首回环向郡,南山之溪经其下,巩桥度之,曰三生桥。桥北有二坊,两三家为守者。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其北皆良畴,而南则登坡焉。一里,升坡之巅,平行其上。右俯其坡内抱,下辟平坞,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坡间每有村庐,就洼傍坎,桃花柳色,罨(yǎn)映高下。三里,稍下就洼,有水成痕,自西而东下于溪。又南逾一坡,度板桥而南,则木家院在是矣。
译文:初十日早饭后,大把事又来恭候我们前往木家院。通事备好马,而大把事忽然离去,等了很久都没来,于是出发。向东走半里,街道转成南北走向,往北去是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所在地,往南去是大路。半里,过东桥,于是顺溪水南岸往东南行。三里,有两三棵柳树,在路右边的田间,这是当地人送行的地方。北面有山坞,往东北方敞开得很远。原来雪山的支脉,东垂往南延伸为两层,第一层为翠屏山、象眠山,和解脱林、十和院首先夹成白沙坞;第二层为吴烈东山,和翠屏山、象眠山又夹成这道山坞,其北部入口处和白沙坞平行。山坞北面翻越山脊的地方,则金沙江逼近雪山麓后就向东流了。东山之外,则江水转向南流。脊南就是这道山坞,坞中有东山流出的溪水,灌溉田地的范围很广。从这道坞往东北翻越山脊过江,就是去香罗甸长官司的路。坞中的溪水往东南流到三生桥东与玉河汇合,又有西南流来的水从文笔山沿南山向东转,顺东圆冈而下,经过三生桥然后往东流与二水汇合,于是三股水合成漾共江的源头。东圆冈是丽江府东南第一军事要地。有主峰山脉从西边伸来,穹隆为木家院背后的高峰大脉,从这里往南伸向鹤庆府。往东延伸的是邱塘关,往东北延伸的,环绕为此东圆冈,直逼东山之麓,约束三股水为一股水,沿东山往南流然后出邱塘关东峡,经过七和、冯密然后到鹤庆府。冈首回绕对着府治,南山的溪水从下面流过,建巩桥度溪,名三生桥。桥北有二座坊,两三家人守着。从柳塘到这里,又走了五里。北面都是良田,而南面则登坡。一里,登上坡顶,在顶上平行。往右俯视其坡内抱,坡下敞开平坦的山坞,一直向北延伸,和府治相接,眺望其坡,斜斜地往东削下去,和东山夹住溪水往南流。坡间处处有村舍,就着洼地,傍靠着坎,桃花红、柳色绿,高高低低地掩映着。走三里,渐渐下到洼地,有流水痕迹,从西往东流下溪中,又往南翻越一道坡,过木桥然后往南,于是就到木家院了。
注释:¹通安州:为丽江军民府附郭,与丽江府同点,在今丽江市古城区。²香罗:明设香罗甸长官司,隶云南永宁府,治所在今四川木里县西北。³东员冈:上句作“东圆冈”。冈北今有东元桥,位置约即明代三生桥。⁴木家院:在今丽江古城区南8公里漾西村,又称万德宫。今存门楼、过厅及北厢。
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接之礼也。途中与通事者辄唧唧语,余不之省。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门。其门南向甚敞,前有大石狮,四面墙垣之外,俱巨木参霄。甫入,四君出迎,入门两重,厅事亦敞。从其右又入内厅,乃拜座进茶。即揖入西侧门,搭松棚于西庑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礼也。大把事设二卓,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余颔之。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书后写一题曰:“雅颂各得其所。”余与四君,即就座拈毫,二把事退候阶下。下午,文各就。余阅其作,颇清亮。二把事复以主命求细为批阅。余将为举笔,二把事曰:“馁久矣,请少迟之。后有茶花,为南中之冠,请往一观而就席。”盖其主命也,余乃从之。由其右转过一厅,左有巨楼,楼前茶树,盘荫数亩,高与楼齐。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萎蕤下覆甚密,不能中窥。其花尚未全舒,止数十朵,高缀丛叶中,虽大而不能近觑。且花少叶盛,未见灿烂之妙,若待月终,便成火树霞林,惜此间地寒,花较迟也。把事言,此树植与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余。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已还松棚,则设席已就。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每献酒则趋而上焉。四君年二十余,修皙清俊,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为余言北崖红映之异。时余欲由九和趋剑川,四君言:“此道虽险而实近,但此时徙诸出豆者在此,死秽之气相闻,而路亦绝行人,不若从鹤庆便。”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因为余言,其地多牦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牦牛银为税。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腾越之西,则有红毛野人,是亦人中之牦、象也。抵暮乃散。二把事领余文去,以四君文畀余,曰:“灯下乞细为削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余颔之。四君送余出大门,亦驰还郡治,仍以骑令通事送余。东南二里,宿村氓家。余挑灯评文,就卧其西庑。
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接之礼也。途中与通事者辄(zhé)唧唧语,余不之省。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门。其门南向甚敞,前有大石狮,四面墙垣之外,俱巨木参霄。甫入,四君出迎,入门两重,厅事亦敞。从其右又入内厅,乃拜座进茶。即揖入西侧门,搭松棚于西庑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礼也。大把事设二卓,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余颔之。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¹。书后写一题曰:“雅颂各得其所。”余与四君,即就座拈(niān)²,二把事退候阶下。下午,文各就。余阅其作,颇清亮。二把事复以主命求细为批阅。余将为举笔,二把事曰:“馁久矣,请少迟之。后有茶花,为南中之冠,请往一观而就席。”盖其主命也,余乃从之。由其右转过一厅,左有巨楼,楼前茶树,盘荫数亩,高与楼齐。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萎(wēi)(ruí)³下覆甚密,不能中窥。其花尚未全舒,止数十朵,高缀(zhuì)丛叶中,虽大而不能近觑。且花少叶盛,未见灿烂之妙,若待月终,便成火树霞林,惜此间地寒,花较迟也。把事言,此树植与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余。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已还松棚,则设席已就。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每献酒则趋而上焉。四君年二十余,修皙清俊,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为余言北崖红映之异。时余欲由九和趋剑川,四君言:“此道虽险而实近,但此时徙诸出豆者在此,死秽之气相闻,而路亦绝行人,不若从鹤庆便。”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因为余言,其地多牦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牦(máo)牛银为税。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腾越之西,则有红毛野人,是亦人中之牦、象也。抵暮乃散。二把事领余文去,以四君文畀余,曰:“灯下乞细为削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余颔之。四君送余出大门,亦驰还郡治,仍以骑令通事送余。东南二里,宿村氓家。余挑灯评文,就卧其西庑(wǔ)
译文:在这之前,途中常常有快马往南走,原来木公先派他的儿子到木家院等待我,而且又多次命令人来,表示其款待的诚意。途中来的人和通事就说民族语言,我听不懂。等我走到时,大把事已经先到了,迎接我进门,门朝南,十分宽敞,门前有大石狮,四周墙垣之外,都是高耸入云的巨树。刚一进门,四君出来迎接,进了两道门,客厅很宽敞。从客厅右边又进入内厅,才行礼入座进茶。很快又请进西侧门,在西厢房前搭松棚,地下用松毛铺垫,以表示重礼。大把事设置两张桌子,坐定后,立即献上纸笔,从袖中取出一个小信封,说:“我家主人因为他的儿子刚刚考入学宫,虽然从事写作,但这里没有名师指导,不能看到中原的文章风格,请为他赐教一篇,让他知道章法格式,以使他终身不忘。”我点头同意。拆开信封,是木公请我写文章,并为他的儿子修改文章。信后写有一个标题:“雅颂各得其所。”我把题目交给四君,立即就座执笔,二把事退到台阶下恭候。下午,我和四君的文章都写好了,我阅读他的文章,很清爽明快。二把事又把主人的命令告知,请细心为四君批阅。我准备为他提笔修改,二把事说:“饿久了,请稍微等一会儿改。后面有茶花,为云南省第一,请去观赏一番然后入席。”大概是他主人的命令,我于是听从。从松棚右转过一间厅,左边有高楼,楼前的茶树,盘绕遮盖了数亩地,高和楼平行。直径一尺的茶树分出三四株,茂盛的枝叶垂向四周,覆盖得十分严密,看不到中间。茶花还没完全开,只有几十朵,高高地缀在丛密的枝叶中,虽然大却不能近看。而且花少叶多,看不到红花灿烂的美景,如果等到月底,便成为火树霞林,可惜这里气候寒冷,花开得比较晚。把事说,这棵树和老把事的年纪相似,屈指计算有六十多年了。我当初怀疑是几百年的树,却哪里知道是气机发达兴旺,长得如此的好。不久回到松棚,而宴席已经摆好。四君殷勤地向客人敬酒,又有红毡、丽锁作为赠礼。二把事亦设了座位坐在台阶下,每次敬酒就急忙上前。四君二十多岁,身材瘦高,皮肤白净,很清秀英俊,不像边疆土生土长的人,而且说话清楚动听,礼仪举止都得体。他对我说北岩映红影的奇异现象。当时我想从九和去剑川州,四君说:“这条路虽然险要但实际上近,只是现在迁徙那些出天花的人到九和,到处是死亡和污秽的气味,因而路上行人断绝,不如从鹤庆府走方便。”美味中有柔猪、牦牛舌,四君都对我解释,一条一条地很动听。柔猪是五六斤重的小猪,是用米饭喂成的,它的骨头全都柔软、脆嫩,整只烘烤,然后切成片吃。牦牛舌和猪舌相似但大,甜脆而有奇特的味道。可惜当时我已经酒足饭饱,不能多尝。并且对我说,这个地方牦牛很多,牦牛尾巴大而且有力气,也能驮负重物,北部的山里人,没有田可耕,就缴纳牦牛银作为税。大致鹤庆府以北牦牛多,顺宁府以南大象多,南北各有一种异兽,只是中间隔着大理府,往西到永昌府、腾越州,其西渐渐狭隘,其中都有人,却不再有各种异兽了。腾越州以西,则有红毛野人,这也是兽中如同牦牛、大象,属奇异的一类。宴席到傍晚才散,二把事把我的文章拿走,把四君的文章交给我,说:“请在灯下细心为他修改,明天早晨准备早早呈报主人。”我点头答应。四君送我出大门,也骑马赶回府治,仍然让通事送我骑马回去。往东南走二里,住在村民家。我点灯评改文章,在西厢房睡觉。
注释:¹斧正:请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²拈毫:执笔。³萎蕤:又作“葳蕤”,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⁴红毡:经过精细加工染为红色的羊毛毡,是纳西族羊毛毡中最精美的一种。⁵修皙:即修长而白皙,身体瘦高,皮肤白净。⁶九和:今作九河,在丽江县西境,石鼓以南。⁷剑川:明为剑川州,隶鹤庆军民府,治今剑川县治谢华镇。⁸出豆:同“出痘”,即传染病天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