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已衰落,颓然成懦夫。编须休虎穴,曳尾且龟涂。
壮志已衰落,颓然成懦夫。编须休虎穴,曳尾且龟涂。
松菊犹可理,田园将欲芜。亲朋悦情话,浊酒在觞壶。
松菊犹可理,田园将欲芜。亲朋悦情话,浊酒在觞壶。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8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sháo)¹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译文:美丽的春光已经离去了大半,心中多少郁结幽情都难以诉说。
注释:¹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燕未成家寒食¹雨,人如中酒²落花风。
译文: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衔泥筑巢,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昏昏沉沉。
注释:¹寒食:即寒食节。²中酒:受到酒的伤害。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一窗草忆濂(lián)溪老¹,五亩园思涑(sù)水翁²
译文: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
注释:¹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²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无赋招魂¹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译文: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列词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
注释:¹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

  此诗首联直抒胸臆,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不能从心中消除。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1337-1338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燕子将¹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译文:雌燕带着小燕齐飞,喃喃细语,才知夏已深;庭院里几棵槐树,越来越浓密。
注释:¹将:携,带。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译文:一场雨后,西窗外的芭蕉展尽数尺心,却没有人看见。

  这首诗描写的是盛夏的景色。燕语呢喃,雏燕乍飞;幽静的庭院里,槐树的绿荫渐见浓密。一阵雨过,西窗下的芭蕉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又长大了许多。这些本都是夏天里的寻常景物,经过诗人的一番描绘,立刻透出勃勃生机,显现出大自然的魅力。

  人们通常将燕子看做是春天的使者。它常常给江南的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如今它生了雏燕,“将雏”教飞,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已是盛夏时节。诗人用呢喃的燕语声,衬出一幅幽静的夏景;这跟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刀以噪显静是同样的手法。如果说,这句点明了季节;那么,下句便接着点明了地点——扎在庭院中。上句以燕语写声,下句以槐阴写色。有声有色,诗的意境就变得更为鲜明。

  后两句镜头一转,换了场景:人迹罕至,“一雨无人见”,而芭蕉竟长了数尺,使这幽静的环境悄悄起了变化,让作者在沉闷的现实生活中见到生机和希望,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钱钟书《宋诗选注》在“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下注释说:“等于‘一雨,西窗芭蕉展尽数尺心,无人见。’这种形式上是一句而按文法和意义说起来难加标点符号的例子,旧诗里常见。”这种句式能产生一种断而复续或若断若续的流动感,且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65-766

shìèrshǒu ·

wāngzǎo sòngdài 

yànjiāngchúxiàshēn 绿huáitíngyuànduōyīn 
西chuāngrénjiàn zhǎnjìnjiāoshùchǐxīn 
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好追游。
红蓼(liǎo)¹花香夹岸稠(chóu),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²好追游。
译文:红蓼花开,夹岸香浓。绿波春水,向东流去。此时正好坐着小船,在江上愉快地遨赏。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¹红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夏秋季开花,花浅红色。也称水蓼。²舫:船。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
渔父酒醒重拨棹(zhào)¹,鸳鸯飞去却²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
译文:渔翁酒醒,又再划舟前行。鸳鸯被惊飞去。屡屡回头而望。一杯在手,便解开紧锁的双眉,销尽愁绪。
注释:¹棹:划船的桨。²却:还。

  夹岸红蓼丛生,四望但见满目繁花掩映,空气里也飘散着浓郁芳香,而相伴遥遥东去的一湾春水,碧波澄澈,正好供轻舫小舟追游嬉戏。上阕以三组连贯递进的景象,分就冷暖色调的视觉对比、波声人语的听觉感触和水气花香的嗅觉把握里,多角度地描绘出一幅春日行乐图,轻快明丽,洋溢着蓬勃生机与清朗气息。

  下阕则将笔势转注于江上风光。过片谓渔父酒醒后,顿时发觉离归程已远,连忙重新拨桨返回,原来他先时酣饮沉睡,一任船儿随波飘流。不过,对此并未明写,而是通过富于暗示性的动作,由回溯追想完成。在这个空白处,假不写之写,充分体达其悠闲适意的生涯。下面再由人及鸟,续写棹动水响际,惊飞了双双栖憩的鸳鸯,忽地振翅远去,却又相互回头照看。这句表现鸳鸯神态极生动,它们的自然生理特征并具有社会人事内容的启迪性,这样便从容推出结拍,收束全篇:“一杯销尽两眉愁!”“愁”什么呢,或许是韶华易逝人生短促的伤感,对于远方恋人的眷念与离别的悲哀,某种理想境界执着而无望的追求,甚至是闲愁,一抹难以言说也不必说清的淡淡怅惘迷离情绪。总之,它烟雾般缭绕在心头,推诿不去。但一杯在手,便得释然,直觉跟前这花鸟水云无不欣欣然通合天机,与人相亲相近,又何不且乐现时的阳春美景,而拘拘自苦若是,念及此,就尽销愁颜了。

  这首小词,似乎顺手写来,无须著力,却清丽畅朗,颇具天然之趣。

参考资料:
1、 田军 马奕 绿冰,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74页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去年¹何时君别妾(qiè)?南园²绿草³飞蝴蝶。
译文:还记得我们去年什么时候分别的吗?那是南边花园绿草地上飞蝴蝶的时候——春天。
注释:¹去年:刚过去的一年。²南园:泛指园圃。³绿草:亦即春日之时。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今岁¹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²暗秦云³
译文: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已经到了,西山顶的白雪在云层下更显幽暗。
注释:¹今岁:今年。²白雪:即寒冬之日。³秦云:秦地之云,此暗指思妇家在秦地。秦,泛指陕西,唐人诗中往往特指长安。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玉关¹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²那可闻?
译文:玉门关离我这里有三千里地,我想给你寄封信,恐怕你也难得一见。
注释:¹玉关:即玉门关,汉朝故址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移至今甘肃安西县双塔堡附近。汉代大将霍去病破月氏,开玉门关,自此成为中国与西域分界的关隘。²音书:音讯,书信。二句言音讯不通,存亡难知。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开头两句,是思妇对去年与丈夫离别时情景的追忆。这两句妙在不纯用叙述笔调,而采用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显得波峭有致。“南园”一句,因是化用晋代诗人张协“蝴蝶飞南园”(《杂诗十首》其八)的诗句,故“南园”可理解为某处的一所花园,未必实有所指。其时正当春天,南园里绿草如茵,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一对即将离别的夫妻,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尤其是看到那成双作对的蝴蝶,不禁触景生情,肝肠寸断。但这种哀伤情绪并未在字面上流露出来,诗人描绘的反而是一派明媚的春光,这正是王夫之在评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时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姜斋诗话》卷上)的手法,从而把哀伤之情反衬得更为强烈。对这对夫妻家在何处、为何事离别、丈夫又去向何方等问题诗中均未作交代。这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也为引出下二句埋下了伏线。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中间两句,用的也是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写思妇在丈夫离家一年之后对他的怀念。但诗中并未正面倾诉离愁别恨,而是分别描绘了“西山白雪”与“暗秦云”两幅惨淡的画面,借景言情。“西山白雪”四字,看似景语,其实是借此点明丈夫离家的原因及其戍守之地。“暗秦云”三字,不仅点明了他们夫妻原来家居之地,同时也借思妇在家遥望云天之所见,来刻画她翘首期待之状以及悒郁愁苦之情。前两句留下的三点悬念,至第四句方才释然大白。这种写法,较之一开头便和盘托出,更耐人寻味,此诗构思布局之妙,于此可见。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末尾二句,写思妇与丈夫天各一方,难通音信。秦地距玉关达三千里之遥,欲传尺素,又无鱼雁。夫妻二人,一别经年,满腹相思,无由倾吐,这就使思妇更感痛苦万分。诗中,思妇的丈夫戍守之地为“西山”,并非“玉关”,思妇欲往“玉关”投寄“音书”,貌似南辕北辙,前后牴牾。其实这并非李白失之粗疏。盖“玉关”自汉代以来,即为汉族统治者与西北各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发生战争之地,也是闺怨诗中思妇经常梦魂萦系之地。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子夜吴歌四首》其三亦云:“……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类诗句,唐诗中不胜枚举。在这里,“玉关”并非实指,而是泛指征战戍守之地,“玉关”自然也包括其中。诗人之所以用“玉关”取代“西山”,很可能是出于修辞的需要。由于第四句已出现“西山”二字,故第五句换用“玉关”,以免重复。

  征夫怀归、思妇闺怨,是中国古典词歌中一个传统的题材。自《诗经》以来,作者代不乏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即如李白,此类作品亦自不少。《思边》这首小诗,在李白闺情诗中虽算不得出类拔萃之作,但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颇可注意。第一,如上文所述,首二句叙别离之悲,中二句诉相思之苦,均不落言筌,须待读者细加咀嚼而后出,可谓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第二,全篇虽用思妇口吻,但“去年何时君别妾”二句是从丈夫一方着笔,“今岁何时妾忆君”二句是从自己一方着笔,这种对仗的句式从两方落笔的写法,既具整饬匀称之美,又见回环往复之致,与缠绵缱绻的诗情妙合无垠。末尾二句,出语虽稍嫌直露,但可使题旨表达得更为强烈醒豁,收结更为斩截有力,白璧微瑕,故未足深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76-977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612-616

biān--bái

niánshíjūnbiéqiènányuán绿cǎofēidié

jīnsuìshíqièjūn西shānbáixuěànqínyún

guānsānqiānyīnshūwén

淡花瘦玉,依约神仙妆束,佩琼文。瑞露通宵贮,幽香尽日焚。
淡花瘦玉,依约¹神仙妆束,佩琼文²。瑞露通宵贮(zhù),幽香尽日焚(fén)
注释:¹依约:好像、仿佛。²佩琼文:佩带着有文采的玉石。
碧纱笼绦节,黄藕冠浓云。勿以吹箫伴,不同群。
碧纱笼绦(tāo)¹,黄藕冠浓云²。勿以吹箫伴³,不同群。
注释:¹绦节:作法术时所用的一种道具。²黄藕句:黄藕色的帽子戴在头发上。黄藕:道士帽子之色。浓云:喻头发。³吹箫伴:指箫史、弄玉。
这首词也写女道士之事。上片写女道士的妆束和她所处的幽静环境。“瑞露”、“幽香”,充满了仙气。下片头二句写其作法时的模样:碧纱绎节,黄冠浓云。尾二句写她可与真仙同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