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复归去,溪山满眼前。公垂馀旧馆,鸿渐有甘泉。
归去复归去,溪山满眼前。公垂馀旧馆,鸿渐有甘泉。
结宇依青嶂,开池浸碧天。馀波到山下,更溉万家田。
结宇依青嶂,开池浸碧天。馀波到山下,更溉万家田。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8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
(de)皪(lì)¹两三枝,点破暮烟²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bàng)玉奴³横笛。好¹的皪:光亮、鲜明貌。²暮烟:傍晚的烟雾。³玉奴:美女。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月华¹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²。欲向梦中飞蝶³,恐幽香难觅。¹月华:月色。²苔石:长着青苔的石头。³飞蝶:用梁祝典故,二人两爱而无法长相守,最后化成彩蝶翩翩飞舞。

  陈亮的这首词初看是咏梅,但并不单纯是为了咏梅,而是有所寄托,作者想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

  词的上片,作者用凝炼的画笔,似乎毫不经意地就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的皪”,用这两字点出梅花的秀洁,但也只有两三枝,故并不显得繁艳。而在“苍碧”的暮烟衬托下,却还是十分醒目,所以特用“点破”二字,以示不凡。作者笔下没有给读者一个鲜花锦簇的热烈画面,而只以“两三枝”相点缀,似乎显得冷清。这是因为梅开于冬春之际,这使它与姹紫嫣红的春花不同,它的开放,要经受一番与严寒的搏斗。梅以虬劲的枝干和甚至显得稀疏的花朵,在万卉凋零的严寒中向世界显示了它独出的英姿,这孤傲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人们折梅或画梅,往往只取一两枝,正不以繁华似锦为美。因此,词中“的皪两三枝”确是恰到好处的。而且,正因其少,才给人以“点破”“暮烟苍碧”的感觉。接下来,词人用带有主观情意的“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使这梅介入人事,并赋予它以情感。

  词的下片更以抒情为主。换头两句不仅有承转作用,而且极力渲染夜色,造成一种优美静谧的境界,为写朦胧梦境创造条件。然后,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乃更出新意。再续以“恐幽香难觅”一句为结,却言梦中虽可化蝶穿花,却因无法再寻觅到梅的幽香而若有所失,写出爱梅人对梅可见而不可及的微妙心理。如此虚虚实实、或梦或醒,既真切而又光怪陆离,把这梅的品格和词人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来写,表达得曲折尽意,饶有余味。

  借物咏怀的手法,是中国魏晋之际的阮籍首创,他用此法创作了80多首诗词,此后,很多身居战乱中怀才不遇的诗人常采用这种手法来借物寄心,写怀述志。“咏梅”更是历代诗词作家耳熟能详的题材。所以,关于梅,无论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总难免除落入俗套之运。像众所周知的梅的高洁品格,这当然是必须突出的重点,但若纯粹地只从这点着眼,就势必会步前人后尘。如何从这里独辟蹊径,写出新意,那就得看作者的功力了。陈亮的这首诗词,从表面上看,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惊人之语,运用历史典故亦不多。但仔细品读,便会发现它仍是以新的手段写出新的志趣,并未落入前人窠臼,而实在是独具一格,精妙独到。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651-1652
2、 郭晓慧.全宋词全注全评(三):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2117-2118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péi)封叔之第¹,在光德里²。有梓(zǐ)人款³其门,愿佣隙(xì)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jǔ)、绳、墨,家不居(lóng)(zhuó)¹⁰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duó)¹¹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yì)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¹²,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¹³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quē)¹⁴足而不能理¹⁵,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lù)(shì)¹⁶者。
译文:裴封叔的家宅在德里地方。有位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所执掌的是些度量长短,规划方圆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里不储备磨砺和砍削的器具。问他有什么能耐,他说:“我善于计算,测量木材。观看房屋的式样和,高深,圆方,短长的适合不适合;我指挥驱使,而由众工匠去干。离了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栋房子。所以被官府供养,我得到的奉禄比别人多三倍;在私人家里干活,我取全部报酬的一大半。”后来有一天,我进了他的住屋。他的床缺了腿却不修理,说:“将要请别的工匠来修理。”我很耻笑他,说他是没有才能却贪图俸禄,喜爱钱财的人。
注释:梓人:木工。此指建筑设计者。传:文体名。¹裴封叔之第:裴封叔的住宅。裴封叔,名墐,柳宗元的姊夫,闻喜(今属山西)人,曾为长安县令。²光德里:旧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郊。³款:通“叩”。⁴佣隙宇:指出劳力以抵房租。隙宇:空闲的房子。⁵职:掌管。⁶寻引: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丈为“引”,此指测量工具。⁷规矩:木工工具,校正圆形的叫“规”,校正方形的叫“矩”。⁸绳墨:木工画直线的工具。⁹居:积。¹⁰砻斫:磨和砍削,还有琢磨、切磋的意思。¹¹度:量长短。¹²食于官府:受官府雇用。¹³直:通“值”,报酬。¹⁴阙:通“缺”。¹⁵理:修理。¹⁶货:钱物。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其后京兆尹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²群材,会群工,或执斧(fǔ)斤,或执刀锯(jù),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³,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sì)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yùn)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huán)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译文:后来,京兆伊将要修饰官衙的房屋,我到过那里。在那里蓄积了大量木材,招集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斤,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着长尺,右手拿着木杖,站在中间。他衡量房屋的承担情况,察看木料的性能酌情选用。挥动他的木杖说:“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到右边去砍;回头指着木材说:“用锯子锯!”那拿锯的就跑到左边去锯。不一会,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等待他的发话,没有一个敢自做主张的。那些不能胜任的人,被他愤怒地斥退了,也不敢有一点怨恨。他在墙上绘了官署房子的图样,刚满一尺大小的图样却细致详尽地画出了它的建筑构造。按照图上微小的尺寸计算,建造起的高楼大厦,没有一点误差的地方。已建成后,在上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来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围绕着一看,感到非常惊讶,然后我才知道他技术的精湛和伟大啊!
注释:¹京兆尹:官名,京兆府(治所在今陕西西安)的长官。²委:堆积。³栋宇之任:房屋的规模。⁴举:承担。⁵俟:等待。⁶愠:怨恨。⁷画宫于堵:把房屋的设计图画在墙壁上。⁸进退:等于说“入”。⁹工大:技艺之作用甚大。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¹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²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³,为乡师、里胥(xū);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qīng),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¹⁰,有方伯¹¹、连率¹²。郡有守¹³,邑(yì)有宰¹⁴,皆有佐政¹⁵;其下有胥(xū)¹⁶,又其下皆有啬(sè)¹⁷、版尹¹⁸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译文:接着我就感叹地说:他大概是放弃了他的手艺,专门使用他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我听说“劳心的人役使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役使”;他大概是劳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艺的人出力劳动,有才智的人出谋划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这满可以作为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所效法学习的呀!事情没有比这再相近似的了。
注释:¹体要:主体和纲要。指关键。²相天下:治理天下。³徒隶:社会底层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人。⁴乡师、里胥:泛指小官吏。乡师:一乡之长。里胥:一里之长。⁵下士:西周时期统治阶级中的最低等级。其上有中士、上士、大夫、卿、公等各级官僚,借以指统治阶级中的各阶级官吏。⁶离:粗分。⁷六职:指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六种职别。⁸判:细分。⁹薄:迫近。¹⁰四海:指国家的四境。¹¹方伯:一方诸侯中的领袖。¹²连率:即“连帅”,统辖十国的诸侯。¹³守: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邑县。¹⁴宰:指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¹⁵佐政:指郡、县等的副长官。¹⁶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¹⁷啬夫:佐助县令管理赋税、诉讼等事务的乡官。¹⁸版尹:主管户籍的官吏。版:即户籍。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¹,指而使焉,条其纲纪²而盈缩³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ěr)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¹⁰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yùn)。不炫¹¹能,不矜(jīn)名,不亲小劳¹²,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¹³,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¹⁴艺也。夫然后相道¹⁵得而万国¹⁶¹⁷矣。
译文:那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荐人材,委任职责,发出命令,指派任务,整顿纲纪,进行增减,统一法治。这就好像梓人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似的。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看了国都就了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了解了诸侯国,看了诸侯国就了解了整个天下。那些远近大小的国事,可以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了解。这就好像梓人在墙上绘画官署房子的图样而完成工程一样。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材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这就象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这样以后,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
注释:¹举而加焉:选拔各种官吏,赋予他们各种职务。焉:代词,指各级官吏。²条其纲纪:整理纲纪使其有条理。³盈缩:增减。⁴居:安置。⁵都:都城。⁶野:旷野,指乡村。⁷国:诸侯王的封地。⁸迩:近。⁹绩于成:指房屋设计图经实施而业绩完成。¹⁰由:用。¹¹炫:卖弄才能。¹²不亲小劳:不亲自去做小事。¹³大经:根本的原则、法则。¹⁴伐:自夸。¹⁵相道:当宰相的方法。¹⁶万国:万方,指整个国家。¹⁷理:治。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yīn)、周之理者,曰:“伊¹、傅²、周³、召(shào)。”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kè)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yín)(yín)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miù)欤!
译文: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啊!”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时事迹:“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啊!”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却与此相反。他们以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为大事,以抄写官署中的文书,薄册为重责,夸耀自己的才能,自尊自大,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干涉众官的工作,侵夺部下官吏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洋洋得意地在相府夸耀自己,却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是所说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人。这就象梓人不懂得绳墨可正曲直,规矩可画方圆,寻引可量短长,暂且夺取工匠们的斧子刀锯来帮助他们发挥技艺,却又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以至于事情失败,使用了他们却没有成功一样。这不也是错误的吗。这样以后,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却与此相反。(他们)以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为大事,以抄写官署中的文书,薄册为重责,夸耀自己的才能,自尊自大,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干涉众官的工作,侵夺部下官吏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洋洋得意地在相府夸耀自己,却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是所说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人。这就象梓人不懂得绳墨可正曲直,规矩可画方圆,寻引可量短长,暂且夺取工匠们的斧子刀锯来帮助他们发挥技艺,却又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以至于事情失败,使用了(他们)却没有成功一样。这不也是错误的吗?
注释:¹伊:伊尹,商初的功臣,曾佐商灭夏。²傅:傅说(yuè),商王武丁大臣。³周:周公,周武王之弟,佐武王灭商,后辅佐成王。⁴召:召公,姓姫,名奭(shì),曾佐武王灭商,后与周公一起辅佐成王。⁵恪勤:谨勤恳。⁶簿书:文书。泛指具体事务。⁷听听:通“龂龂”,争辩的样子。⁸备:完备,完成。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tǎng)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¹,夺其世守²,而道谋是用³。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
译文:有人说:“如果房子的主人依凭他的知识,而干涉木匠师傅的规划,不信任梓人的方案而同过路的人商量,结果导致屋子造不成。难道是木匠师傅的过错吗?那是因为主人不信任木工师傅的才造成的呀!”
注释:¹虑:思考,谋划。²世守:指固有的经验法则。³道谋是用:听信过路不负责任的议论。指造屋的主人,不信任梓人的方案而同过路的人商量,结果屋子终于造不成。⁴任之:是否信任梓人。”
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¹,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pǐ)²。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³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shì)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náo)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译文:我说:“不是这样!因为绳子、墨汁、圆规和尺的测量都很明确,高的地方不能随意变低,狭小的不能随意扩大。如果按照我的计画,房子就很坚固,反之不按照我的设计图,房子就会倾倒。如果主人甘于房舍不坚而易坍塌,木匠师傅只好带着自己的技术和智慧,欣然离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妥协,才是真正的好木匠师傅呀!反之,如果贪图钱财,容忍主人的干涉,不愿意离去,不坚持房子的建筑原则,有一天,栋住或横梁歪了,房子倾倒了,木匠师傅就推卸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可以这样吗?可以这样吗?”
注释:诚陈:确实已完备。²圮:倒塌。³悠尔:远的样子。尔:形容词词尾,无义。⁴屈:受压而弯曲。⁵桡:弯曲变形。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¹者,今谓之“都料匠²”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译文:我认为:因为木匠师傅之道与宰相之道很类似,所以特别写下来,然后收藏起来。在古代,木匠师傅又称呼为:“审曲面势”的人,在今天,则被称为:“监督建筑之人”。我所遇到的这位木匠师傅姓杨,隐去了他的名字。
注释:¹审曲面势:视材料的曲直形状。²都料匠:总管材料和施工的匠人。

  《梓人传》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本文讲述了有木匠来敲翡封叔家宅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的故事。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想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异曲同工!文中引用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有现实积极意念。

  好的管理者应该使用他的思想智慧,细致掌握全局要领、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信任下属,且不干涉下属人员的工作。

  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以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为要,干涉下属的工作,侵夺下属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夸耀自己,没有全局观,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是不懂得管理道理的人干的事情,是不会收到好的管理效果的。

rénzhu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péifēngshūzhī zàiguāng yǒurénkuǎnmén yuànyōngérchǔyān suǒzhí xúnyǐn guī shéng jiālóngzhuózhī wènnéng yuē  shànduócái shìdòngzhīzhì gāoshēnyuánfāngduǎnchángzhī zhǐshǐ使érqúngōngyān shě zhòngnéngjiù shíguān shòusānbèi zuòjiā shōuzhítàibànyān   shì chuángquēérnéng yuē  jiāngqiúgōng  shènxiàozhī wèinéngértānshìhuòzhě 

    hòujīngzhàoyǐnjiāngshìguānshǔ wǎngguòyān wěiqúncái huìqúngōng huòzhíjīn huòzhídāo jiēhuán xiàngzhīrénzuǒchíyǐn yòuzhízhàng érzhōngchǔyān liángdòngzhīrèn shìzhīnéng huīzhàng yuē   zhízhěbēnéryòu érzhǐyuē    zhízhěérzuǒ éér jīnzhězhuó dāozhěxuē jiēshì yán gǎnduànzhě shèngrènzhě értuì退zhī gǎnyùnyān huàgōng yíngchǐérjìnzhì háoérgòushà jìntuì退yān chéng shūshàngdòngyuē  mǒunián mǒuyuè mǒu mǒujiàn  xìng fánzhíyòngzhīgōngzàiliè huánshìhài ránhòuzhīshùzhīgōng 

    értànyuē jiāngshěshǒu zhuānxīnzhì érnéngzhīyàozhě wénláoxīnzhěrén láozhěrén láoxīnzhě néngzhěyòngérzhìzhěmóu zhìzhě shìwéizuǒtiān xiàngtiānxià jìn wéitiānxiàzhě běnrén zhízhěwéi wéixiāngshī  shàngwéixiàshì yòushàngwéizhōngshì wéishàngshì yòushàngwéi wéiqīng wéigōng érwéiliùzhí pànérwéibǎi wàihǎi yǒufāng liánshuài jùnyǒushǒu yǒuzǎi jiēyǒuzuǒzhèng xiàyǒu yòuxiàjiēyǒu bǎnyǐn jiùyān yóuzhònggōngzhīyǒuzhíshí 

    zuǒtiānxiàngtiānxiàzhě érjiāyān zhǐérshǐ使yān tiáogāngéryíngsuōyān zhìérzhěngdùnyān yóurénzhīyǒuguī shéngdìngzhì tiānxiàzhīshì shǐ使chènzhí tiānxiàzhīrén shǐ使ān shìzhī shìzhīguó shìguózhītiānxià yuǎněr shǒuérjiūyān yóurénhuàgōngérchéng néngzhějìnéryóuzhī shǐ使suǒ néngzhětuì退érxiūzhī gǎnyùn xuànnéng jīnmíng qīnxiǎoláo qīnzhòngguān tiānxiàzhīyīngcái tǎolùnjīng yóurénzhīshànyùnzhònggōngér ránhòuxiàngdàoérwànguó 

    xiàngdào wànguó tiānxiàshǒuérwàngyuē  xiàngzhīgōng  hòuzhīrénxúnéryuē  xiàngzhīcái  shìhuòtányīn zhōuzhīzhě yuē    zhōu shào  bǎizhíshìzhīqínláo éryān yóurénmínggōng érzhíyòngzhěliè zāixiàng tōngshìdàozhě suǒwèixiàngér zhīyàozhěfǎn qínwéigōng 簿shūwéizūn xuànnéngjīnmíng qīnxiǎoláo qīnzhòngguān qièliùzhí bǎizhīshì yǐnyǐntíng érzhěyuǎnzhěyān suǒwèitōngshìdàozhě yóurénérzhīshéngzhīzhí guīzhīfāngyuán xúnyǐnzhīduǎncháng duózhònggōngzhījīndāozuǒ yòunéngbèigōng zhìbài yòngérsuǒchéng miù 

    huòyuē  zhǔwéishìzhě tǎnghuòzhì qiānzhìrénzhī duóshìshǒu érdàomóushìyòng suīnéngchénggōng zuì zàirènzhīér  

    yuē  rán shéngchéngchén guīchéngshè gāozhěérxià xiázhězhāngérguǎng广 yóu yóu jiāngérjiù juǎnshù zhì yōuěrér dào shìchéngliángréněr huòshìhuò rěnérnéngshě sāngzhìliáng érnéngshǒu dòngnáohuài yuē  fēizuì  zāi zāi  

    wèirénzhīdàolèixiàng shūércángzhī rén gàizhīshěnmiànshìzhě jīnwèizhī liàojiàng yún suǒzhě yángshì qiánmíng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丞相英灵迥(jiǒng)未消¹,绛(jiàng)帷灯火²(sà)³寒飙(biāo)
译文:文丞相呵,您的英名永远流芳。深红色供帐里的灯火烛光,被寒风刮着,依旧灯火辉煌。
注释:谒(yè):拜见。文山祠:文天祥祠。文天祥(1236—1283),南宋民族英雄,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抗元兵败被俘,拘囚大都(今北京市)四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就义于燕京。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在监禁文天祥的监牢所在地(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内)修建祠宇。¹迥未消:远远没有消失。²绛帷灯火:神座前挂着绛红色的帐帷,油灯烛火辉煌。³飒:风声。⁴飙:狂风。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¹梦且遥。
译文:天地虽然宽阔 ,却没有你的容身之所;人生道路崎岖曲折 ,比恶梦还要乱而且长。
注释:¹间关:道路崎岖难行。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花外子规燕市¹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译文:你的魂魄化为子规鸟,在燕市月夜鸣叫;英灵像填海的精卫鸟,永不休止;像伍子胥魂怒激起的钱塘江潮,永不泯灭。
注释:¹燕市:北京柴市。在今北京宣武区菜市口,元明清三代均为刑场。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祠堂亦有西湖树¹,不遣南枝向北朝。
译文:祠堂边也长着如同西湖岳庙的树木,枝叶都向南伸展不肯北朝。
注释:¹西湖树:岳飞坟在杭州西湖北岸栖霞岭下。《西湖志》载墓上木枝皆南向。

  本诗首联写文山祠的悲凉景象,为全诗的情调打下了基础;颔联概括文天祥一生的悲剧,颂扬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颈联连用子规、燕月、精卫和浙江潮来隐喻文天祥被害后,人们的沉痛哀思;尾联用岳飞比文天祥,以英雄遗恨长存作结。全诗歌颂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用典精当,词句凝练,格调沉郁,情感深切。

  首联先写文山祠内庄严肃穆的气氛。红色的帷帐映着灯火,摇晃在寒风里,这景色让诗人想象文天祥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历史场面,显示文天祥的爱国精神远远没有消失。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虚实相衬,从而表现出文天祥不屈的英灵,也暗含了对文天祥死难的痛悼与钦敬。这一联,讴歌了文天祥的坚贞爱国情操,并把“英灵迥未消”五字作为全诗的纲领,以下皆由此而生发。

  颔联用洗炼的笔墨,概括了文天祥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乾坤浩荡身难寄”,南宋灭亡,国家不存,文天祥避敌追捕,然而乾坤浩荡,无处寄孤臣义士之躯。“道路间关梦且遥”,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押往元都燕京,这句写押解途中情景。文天祥抗元不果,忠义难寄,诗人用十四字描述文天祥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的经历,暗含诗人对文天祥浩然正气的赞赏。

  颈联连用数典进一步地深化了文天祥的坚贞爱国情操。上句写实,诗人来到燕京,凭吊文丞相祠,耳边传来“子规”在月下的悲啼声,如哀如怨,顿生对文天样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崇敬之意。下句以“精卫填海”的故事,说明“填海”是不可为之事,精卫决心要填,寓意文天祥抗元的决心。就当时大势看,抗元胜利的把握是很小的,而文天祥忠于宋朝,正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去实现抗元之志;又以钱塘江怒潮,喻其坚贞不屈的精神,赞美了文天样忠义爱国思想。诗人在这里巧用数典,使“英灵迥未消”进一步具体化,对仗工稳,用典切题,语意悲壮,激扬正气。

  尾联为了表现这种精神的感召力量,作了夸张性的描写。丞相祠前也有像岳坟那样枝皆南向的树木,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南面向阳,树枝容易发旺,这本是自然现象,诗人为了歌颂丞相爱国精神之伟大,因而产生这种联想。把“西湖树”和“丞相祠”联在一起,也是有意使南宋两位民族英雄有所关连,在发扬爱国精神方面,起到前后继承和相互辉映作用。诗至此而止,造成余响不息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歌颂了文天祥的英灵浩气长存天地之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诗从文山祠周围气氛落笔,颔联仅用十四字,高度概括文天祥的光辉业绩,用笔精练。颈链展开想象,句子富于主观色彩。尾联回到祠堂,用祠中之树遣枝向南描写文天祥魂魄不散,誓向南宋的一片忠诚。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在于运用神话典故,作联想的浪漫手法,歌颂文天祥坚贞的爱国精神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全诗用典妥切,属对工整,精致细密。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编选;马雪松,徐奔,褚竞注释,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第223-224页
2、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09-310页
3、 鲍思陶 郇玉华等主编.中国名胜诗联精鉴:山东友谊书社,1992年06月:第11页
4、 朱惠国著,元明清诗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8,第64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¹瓜洲²一水³间,钟山只隔数重(chóng)山。
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注释:¹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²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³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⁴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注释:¹绿:吹绿。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二、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稷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第37-38页

chuánguāzhōu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īngkǒuguāzhōushuǐjiàn zhōngshánzhǐshùchóngshān 
chūnfēngyòu绿jiāngnánàn míngyuèshízhàohuán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贾生¹西望忆京华²,湘浦(pǔ)³南迁莫怨嗟(jiē)
译文:贾生您举首西眺忆念京华,如今迁滴湘水之浦可别怨嗟。
注释:¹贾生:即西汉人贾谊。这里以贾谊比贾至。²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³湘浦:湘江边。⁴南迁:被贬谪、流放到南方。⁵怨嗟:怨恨叹息。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圣主¹恩深汉文帝²,怜君不遣(qiǎn)到长沙³
译文:当今圣上恩典甚于汉文帝,怜爱您而未把您迁谪到长沙。
注释:¹圣主:泛称英明的天子。此处有讽刺意味。²汉文帝:贾谊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为博士,迁至太中大夫后受排挤,为长沙王太傅。³长沙:在巴陵南,离京师更远。汉文帝时贾谊被谪往长沙。

  唐人作诗,常常喜欢把历史上与现实中有同种遭遇的人联系在一起。因西汉的贾谊是洛阳人,能文,曾被贬长沙太傅,而贾至不仅与他同姓,而且同为洛阳人,也擅长作文,被贬岳州的地方与长沙也很相近,因此诗人开首就以贾谊来比贾至。由于西汉和唐代的京城都在长安,位在岳阳、长沙的西北面,故诗中称“西望”。而贾谊、贾至本来都是朝中京官,都是由京城被贬而出,但又时时关心朝政的状况,因此诗中又用上了“忆京华”三字,这一“望”一“忆”二字,实际上已将贾至当时被贬后的失意而又关心朝政的复杂心理揭示了出来。

  正因为贾至当时失意怨望,却又时时地向往着京城,故而诗人在第二句中就开始劝慰起友人,既然已被南贬迁徙到湘浦这地方来了,就不要再去哀怨嗟叹了,次句中的“莫怨嗟”三字,完全是从首句“西望忆京华”中来的;因为“望”、“忆”之中有怨嗟意,所以才劝其“莫怨嗟”。

  李白既然是劝慰朋友,总不能空口相劝,最好能找出一些劝慰的话或事来,这样对朋友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于是诗人想到:贾至虽然被唐肃宗贬至岳阳,但岳阳毕竟在长沙的北面,距离京城要比长沙近些,从这一点上来说,唐肃宗还不算太薄情,他至少没像汉文帝那样把贾至贬到长沙。于是,末二句中有所谓的“圣主恩深”、“怜君”等,都是从这个意思上来说的,都是一些宽慰之词,并不意味李白认为唐肃宗就是明君。相反,诗中话中有话,那唐肃宗与汉文帝的做法实只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屈才则同。这讽刺意味是十分委婉而深长的。

  此诗一无华词,二无想象,却一气流走,天然成韵,既有着关切同情,又有着安慰宽解和委婉的措意,充溢着诗人对被贬友人的一片真挚之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6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59-160

língzèngjiǎshěrén--bái

jiǎshēng西wàngjīnghuáxiāngnánqiānyuànjiē

shèngzhǔēnshēnhànwénliánjūnqiǎndàozhǎngsh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