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kuí)州处女发半华¹,四十五十²无夫家。
译文: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注释:¹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²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更遭丧乱嫁不售¹,一生抱恨长咨嗟(jiē)
译文: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售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注释:¹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土风¹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²女出入。
译文: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售入操劳。
注释:¹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²“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应”:一作“男”。。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十犹八九¹负薪(xīn)归,卖薪得钱应供给²
译文: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售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注释:¹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²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至老双鬟(huán)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译文: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筋力登危¹集市门²,死生射利³兼盐井。
译文: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注释:¹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²集市门:入市卖柴。³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biǎn)衣寒困石根¹
译文: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注释:¹石根:犹山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若道巫山¹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²村?
译文: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女子天生粗丑,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昭君村?
注释:¹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²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此诗写出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困苦,表现了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结句答问,正是深意所在。诗中通过对夔州一带重男轻女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反映。

  开头四句并非着意写夔州的生活习俗,而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后汉书·周举传》指出当时的社会弊病是: “内积怨女,外有旷夫。”这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社会同样存在。女子“上头”后一般至十六、七岁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经头发半自,四五十岁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原因是她们遭逢丧乱,男丁减员,女子嫁不出。夔州处女被安史之乱葬送了青春年华,所以抱恨终生,令人叹息。“堪咨嗟”,一作“长咨嗟”,用“堪”字是表现作者对夔州处女命运的哀怜和悲叹,而用“长”字则是夔州处女的自怨自悒。

  此诗的第二个层次,即“土风”以下二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女子同时肩负着男人和女人的两种义务,承受着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却处在男人的附属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也可以说是诗的第三个层次。这一层写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两两交叉,分别写夔州女的劳动和妆束。她们十之八九要砍柴、卖柴,换的钱来养家糊口。女子既要维持家计,又要应付官府摊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处女的肩上。接下去两句写她们的服饰,颇有画龙点睛之妙。杜甫写的是老处女,所以她们把头发挽成垂颈的双鬟。因为是处女,她们爱美的心思尚未泯灭,尽管头发已经半白了,上面却插着银钗和野花山叶等饰物。这些还只是作为铺垫,目的是写夔州处女的操劳之苦。滚西一带的集市在高处,她们背着柴草拼力爬高到市集上出卖。对于“死生射利兼盐井”句,意思是背盐只赚得蝇头微利,是贩私盐,是偷偷摸摸地贩卖私盐,这样“死生射利”四字才有着落。夔州女除了负薪,还得背盐。在唐代盐铁由国家专卖,贩私盐不允许,但可以多赚一点钱。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去贩卖一点私盐,并不是像大商人那样为了屯积居奇。杜甫把史书中的“乘时射利”和“豪贾射利”改为“死生射利”,正是为了说明背盐女子像获取猎物一样冒险挣钱。 “死生”二字是定性的, “射利”二字是绘形的。正因为负薪女挣扎在饥寒和死亡线上,所以她们备感生活的艰辛,挥泪度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图画。

  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意谓夔州处女老大嫁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她们长得粗丑,美貌动人的王昭君的故乡不就是在这一带吗?这里的“巫山”与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无直接关系,当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着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

  此七言古诗,在现存杜诗中系一首颇为别致、耐人寻味的风土诗。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乃具有典型之意义。杜甫对此不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后“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针对封建统治者诬蔑劳动妇女为“鹿丑”的不实之词,理正词严地予以驳斥。此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乃是鲜见的。诗写土风,文字质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8-229.
2、 胡大浚,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8):336.
3、 蒋先伟.从杜甫《负薪行》谈古代夔州的民风习俗[J].杜甫研究学刊,2000(1):73-75.
4、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3(10):400-404.
5、 卢国琛选注.杜甫诗醇[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288.
6、 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81-282.

xīnxíng

 tángdài 

kuízhōuchǔbànhuá shíshíjiā 
gèngzāosāngluànjiàshòu shēngbàohènchángjiē 
fēngzuònánshǐ使 yīngdāngménchū 
shíyóujiǔxīnguī màixīnqiányīnggōng 
zhìlǎoshuānghuánzhǐchuíjǐng huāshānyínchāibìng 
jīndēngwēishìmén shēngshèjiānyánjǐng 
miànzhuāngshǒushìhén biǎnhánkùnshígēn 
ruòdàoshānchǒu yǒuzhāojūnc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售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售入操劳。

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售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女子天生粗丑,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昭君村?

注释

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

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

“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应”:一作“男”。。

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

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

集市门:入市卖柴。

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石根:犹山根。

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

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游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到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这首诗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杜甫在夔州看到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土风民俗,感慨万千,写下了《负薪行》。

参考资料:
1、 李祥林.从人类学视角再识杜甫夔州诗中“土风”[J].杜甫研究学刊,2001(2):19-24.
赏析

  此诗写出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困苦,表现了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结句答问,正是深意所在。诗中通过对夔州一带重男轻女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反映。

  开头四句并非着意写夔州的生活习俗,而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后汉书·周举传》指出当时的社会弊病是: “内积怨女,外有旷夫。”这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社会同样存在。女子“上头”后一般至十六、七岁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经头发半自,四五十岁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原因是她们遭逢丧乱,男丁减员,女子嫁不出。夔州处女被安史之乱葬送了青春年华,所以抱恨终生,令人叹息。“堪咨嗟”,一作“长咨嗟”,用“堪”字是表现作者对夔州处女命运的哀怜和悲叹,而用“长”字则是夔州处女的自怨自悒。

  此诗的第二个层次,即“土风”以下二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女子同时肩负着男人和女人的两种义务,承受着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却处在男人的附属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也可以说是诗的第三个层次。这一层写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两两交叉,分别写夔州女的劳动和妆束。她们十之八九要砍柴、卖柴,换的钱来养家糊口。女子既要维持家计,又要应付官府摊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处女的肩上。接下去两句写她们的服饰,颇有画龙点睛之妙。杜甫写的是老处女,所以她们把头发挽成垂颈的双鬟。因为是处女,她们爱美的心思尚未泯灭,尽管头发已经半白了,上面却插着银钗和野花山叶等饰物。这些还只是作为铺垫,目的是写夔州处女的操劳之苦。滚西一带的集市在高处,她们背着柴草拼力爬高到市集上出卖。对于“死生射利兼盐井”句,意思是背盐只赚得蝇头微利,是贩私盐,是偷偷摸摸地贩卖私盐,这样“死生射利”四字才有着落。夔州女除了负薪,还得背盐。在唐代盐铁由国家专卖,贩私盐不允许,但可以多赚一点钱。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去贩卖一点私盐,并不是像大商人那样为了屯积居奇。杜甫把史书中的“乘时射利”和“豪贾射利”改为“死生射利”,正是为了说明背盐女子像获取猎物一样冒险挣钱。 “死生”二字是定性的, “射利”二字是绘形的。正因为负薪女挣扎在饥寒和死亡线上,所以她们备感生活的艰辛,挥泪度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图画。

  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意谓夔州处女老大嫁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她们长得粗丑,美貌动人的王昭君的故乡不就是在这一带吗?这里的“巫山”与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无直接关系,当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着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

  此七言古诗,在现存杜诗中系一首颇为别致、耐人寻味的风土诗。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乃具有典型之意义。杜甫对此不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后“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针对封建统治者诬蔑劳动妇女为“鹿丑”的不实之词,理正词严地予以驳斥。此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乃是鲜见的。诗写土风,文字质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8-229.
2、 胡大浚,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8):336.
3、 蒋先伟.从杜甫《负薪行》谈古代夔州的民风习俗[J].杜甫研究学刊,2000(1):73-75.
4、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3(10):400-404.
5、 卢国琛选注.杜甫诗醇[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288.
6、 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81-282.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
日夕¹北风紧,寒林噤(jìn)²暮鸦。
注释:¹日夕:黄昏。²噤:闭,停住。
是谁谈佛法,真个坠天花。
是谁谈佛法,真个坠天花¹
注释:¹坠天花:天花乱坠。据佛教传说:佛祖说法,感动天神,诸天雨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又雪花亦有天花之名。此处实系双关。以虚之天花呼应实之雪花也。
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
¹笔难临谈²,敲床³且煮茶。
注释:¹呵:嘘气,多指天寒时以口气嘘物(此处指笔),使之融暖。²临谈:临摹字谈。³敲床:指吟诗时敲击床板作节拍。
禅关堪早闭,应少客停车。
(chán)¹堪早闭,应少客停车。
注释:¹禅关:此处指寺门。
黄昏日暮之际降雪,显得格外寒冷。此时有长老高僧讲经说法,经堂坠天花,寺外坠雪花,岂不相映成趣。大须公写自己临谈,烹茶,却是自得其乐。这样的时候,自然愿意早点关上庙门,免得客来打扰。诗写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意境甚妙,情趣甚佳。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¹还寻去岁村²
译文: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注释:潘郭二生:苏轼在黄州的朋友潘大临和郭遘。女王城: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和(hè):依照别人诗作的韵脚作诗。¹走马:骑着马跑。²去岁村:指诗题中所说“去年是日”所到过的村子。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似秋鸿¹来有信²,事如春梦了无痕³
译文: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注释:¹鸿:鸿雁。²有信:有信用。指其秋日南飞,春日北归。³了无痕:完全没有痕迹。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江城白酒三杯酽(yàn)¹,野老²苍颜³一笑温。
译文: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注释:¹酽:液汁很浓。²野老:村中老人。³苍颜:苍老的容颜。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¹不用赋招魂²
译文: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注释:¹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²赋招魂:写一篇《招魂》诗。意指设法将自己从黄州调回京城。招魂:屈原所作楚辞篇名。

  作者写这首诗时,来到黄州已两年了,乌台诗案的骇浪已成往事,诗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却无法摆脱。《初到黄州》就自找乐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后又自寻精神寄托,手抄《金刚经》,又筑南堂,开垦东坡;得郡守徐猷庇护,访游近地,与渔樵相处。至黄州后续有新交,诗酒唱和。诗题中的“潘、郭二生”,即在黄州朝夕相处的潘丙、郭遘。前一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去岐亭访陈慥,潘丙、郭遘和另一位新交的朋友古道耕相送至女王城,作过一首七律。一年过去了,又是正月二十日。想起一年前的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诗人心境荡漾。起句是据前一年所感的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东风”这位信使就先自东门而入;此时,苏轼却一点感觉也没有,他想,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至于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妙在不言之中。但“忽记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门”,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摇村”。就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了。他是旧地寻春,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次句说“走马还寻去岁村”。

  接下去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忽出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纪昀评价说:“三、四(句)深警。”人如侯鸟,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此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人之如候鸟,正在于此,只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复杂得多;但同样,人因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纪昀评所谓“深警”,说的就是此意。这是就三、四两句本身来说。若就它在全诗中的关合来说,则妙在虚实离即之闻。“人似秋鸿”,实接首联;“事如春梦”,反照下文。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它看似游离,实为全诗的关键所在。

  “江城”指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前一年访故友陈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涌上心头;这一年出郊寻春,又有潘丙、郭遘为伴,酒醺颜面。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时的困厄。所以,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这一说法出自王逸《楚辞章句》,但经后人辨析,其说有误);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复出奔走。最后两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苏轼“奋厉有当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而其“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唯已之是信”(马永卿《元城语录》),又从不“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宣诏赴阙表》),遂使他一生陷于无边的灾难之中。苏轼对待历时三十年的灾难,总的态度是“随缘自适”,但各个时期又有不同。刚开始的时候,他赴密州途中说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沁园春》词)的话,那时还有还朝的愿望。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知未死。而贬去黄州,恍如隔世;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他在黄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觉“不可胜悔”,“今虽改之,后必复作”,不如“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黄州安国寺记》)再从他在黄州的诗词文赋和种种活动看,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是牢骚,不是反语,是一种真情实感。苏轼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异于失意文士的消极避世。他的画像自题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不应看作牢骚反话。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这是他度过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人们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411页

zhēngyuèèrshípānguōèrshēngchūjiāoxúnchūnniánshìtóngzhìwángchéngzuòshīnǎiqiányùn

shì sòngdài 

dōngfēngwèikěndōngmén zǒuháixúnsuìcūn 
rénqiūhóng鸿láiyǒuxìn shìchūnmèngliǎohén 
jiāngchéngbáijiǔsānbēiyàn lǎocāngyánxiàowēn 
yuēniánniánwéihuì rényòngzhāohún 
旅人乏愉乐,薄暮增思深。
旅人乏愉乐,薄暮¹增思深。
译文:飘泊他乡的游子本就很少觉得愉快的,今又值黄昏,感物伤怀更添愁思。
注释:荀丞:指荀昶之子荀万秋,字元宝,有才学,大明三年,任尚书左丞,故称荀丞。鲍照在江北流浪之时,他正在江南的帝京(即建康)过着奢华的生活。¹薄暮:傍晚。
日落岭云归,延颈望江阴。
日落岭云归,延颈(jǐng)¹望江阴²
译文:日落西山,云彩也急急地回归山岭,游子不由得伸长头颈眺望江南故乡。
注释:¹延颈: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延:伸长。²江阴:江南。
乱流灇大壑,长雾匝高林。
乱流¹(cóng)²大壑(hè)³,长雾(zā)高林。
译文:纷乱的水流向巨大的长江汇合聚拢,弥漫的浓雾笼罩着两岸高大的林木。
注释:¹乱流:纷乱的水流。²灇:水汇合,小水流人大水。³大壑:指长江。⁴长雾:浓雾。⁵匝:绕。
林际无穷极,云边不可寻。
林际无穷极¹,云边不可寻。
译文:辽阔的森林无边无际,向天边延伸最后无迹可寻。
注释:¹穷极:边。
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
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
译文:只见空中一只孤鸟飞过,鸟鸣声传向远方。
推其感物情,则知游子心。
¹其感物情²,则知游子心。
译文: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象到游子此刻的心情。
注释:¹推:推测。²感物情:对于周围景物及自身处境的感受。
君居帝京内,高会日挥金。
君居帝京内,高会¹日挥金²
译文:你居住在京城,每日为了盛大宴会大把花钱。
注释:¹高会:盛大宴会。²挥金:大把花钱。
岂念慕群客,咨嗟恋景沉。
岂念慕群客,咨(zī)(jiē)¹恋景沉²
译文:怎么能想到客居他乡的我,面对夕阳正在长吁短叹呢。
注释:¹咨嗟:叹息。²景沉:太阳西下。景:指太阳。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说,诗人在江北孤身流浪,了无乐趣。日落薄暮时分,愁思倍增。引领南望,思念起生活在京城中的友人。“乱流”以下八句,写诗人遥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感。最后四句是诗人的一番想象:我在孤寂中所思念的友人,眼下正在城中与众人挥金作乐,早巳把我忘了。诗以激昂风韵,描绘了日落望江所见之乱流注壑、雾绕高林,孤鸟远翔等薄暮景象,表露了对旧友“方当得意不念旧交”的怨怼。全诗辞藻细致繁复,色彩鲜明艳丽,笔法健峭,句式多变。

  一至四句,“旅人乏愉乐,薄暮增思深”,以平稳的交待总起全诗。

  去亲为客,飘泊他乡的游子本少愉悦,今又值黄昏,感物伤怀,则更增其愁。这种情感,在鲍照以前诗人的诗文中已屡有所见,王粲《登楼赋》说:“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曹植《赠白马王彪》说:“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叹息。”皆属此类。此诗这里暗用其意,重在点明由眼前日暮而引起的思乡和怀人的忧愁,行文极其自然。

  以下二句则正面写望乡,照应题目,“日落岭云归”,承接上文的“薄暮”,进一步补充说明忧思增深。白日西匿,在诗人眼中,不但有生命的鸟兽在归巢索群,甚至连无生命的云彩都在急急地回归山岭,感情又进了一层,更深切地引起了他飘泊孤独、无所归依的苦痛忧思。思乡怀人之情,至此乃跃然纸上。“延颈望江阴”,切题之“望”。“江阴”,既交待了荀丞所在之地为江南,又暗示了自己辗转飘泊于江北。延颈而望,表现了对家乡和旧友的急切思念,是上文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至十二句,正面写望江所见和感受。

  “乱流灇大壑,长雾匝高林。林际无穷极,云边不可寻”,是望江所见的晚景:无数条水流正杂乱地向巨大的长江汇合聚拢,随着暮色的渐深,夜雾弥漫开来,环绕着两岸无边无际的高大林木,向天边绵延伸展,与落日余霞相接,浑然一体。数句写长江日暮景色,气象雄浑,同时又透出几分黯淡的色彩,和诗人当时的忧愁凄凉心境颇相融合,情在景中,耐人咀嚼。此后诗人继续写望江所见,由无生命的林木、云雾转到有生命的禽鸟,“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日落云归,暮色苍茫,鸟兽皆已回归巢穴,可此时却仍有孤鸟独飞,怆然长鸣。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连翩浮想。曹植《杂诗》之一说:“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首慕远人,愿欲托遗音。”此诗二句暗用其意,孤鸟哀鸣,犹云游子的悲鸣,都是在“求其友声”(《诗·小雅·伐木》语)。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二句。“推其感物情,则知游子心。”诗人由孤鸟独飞,进而推想到和它命运类似的自己,从而表现出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旧友的无限思慕。

  十三至十六句,切题之“赠荀丞”。“君居帝京内”,转入赠友正题,交待荀丞及其所居地点乃京都建康。“高会日挥金”,写荀丞的优越处境:日日置酒高会,挥金如土。元嘉末,荀万秋在京任尚书左丞,是当时执政的徐湛之一派中的重要人物,《宋书·徐湛之传》载湛之豪奢,“伎乐之妙,冠绝一时”,“以肴膳、器服、车马相尚”,荀赤松的生活,恐怕亦复如此。

  结尾二句则承此而说,谓荀丞只顾自己享受,却不知道失群离居的故友,面对着江心即将沉没的一轮夕阳,正在长吁短叹呢。这二句感叹荀丞不能援手于自己,有希望得到朋友帮助之意。而态度则不卑不亢,显示了诗人人格的自尊。

  此诗由日暮而引起的恋土怀乡发端,进而转到望江,又由望江的所见引至的怀乡慕友,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句“景沉”,又照应开头的“薄暮”,首尾呼应,形成整体和谐的美。暗用前人诗句而不露痕迹,含义深刻而不隐晦难读。采用比物象征手法,以独飞鸟拟孤独飘泊的游子,表现也很有形象感。此外,此诗遣词造句精炼警策,如“日落岭云归”,“乱流灇大壑,长雾匝高林”都是典型的例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74-775页

luòwàngjiāngzèngxúnchéngshī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rén zēngshēn 
luòlǐngyúnguī yánjǐngwàngjiāngyīn 
luànliúcóng chánggāolín 
línqióng yúnbiānxún 
wéijiànfēiniǎo qiānyángyīn 
tuīgǎnqíng zhīyóuxīn 
jūnjīngnèi gāohuìhuījīn 
niànqún jiēliànjǐngchén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永巷长年怨绮(qǐ)罗,离情终日¹思风波²
译文: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注释:¹终日:整天。²风波:风浪。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湘江竹上痕¹无限,岘(xiàn)首碑前洒几多。
译文: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注释:¹湘江竹上痕:指斑竹故事。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人去紫台¹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译文: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注释:¹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此用王昭君故事。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朝来灞(bà)水桥¹边问,未抵青袍²送玉珂(kē)³
译文: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注释:¹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²青袍:青袍寒士。³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朱彝尊批注语)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前六句所写之事看似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诗题的一个“泪”字。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程梦星说:“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此诗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

  李商隐诗用典较多,此诗可谓代表之一。北宋前期诗坛有“西昆体”,刻意学李商隐,其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9-1210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休洗红¹,洗多红色浅。
译文:不要洗红衣啊,一洗再洗,红色会变浅。
注释:¹休洗红:乐府古题。乐府古辞有《休洗红》二首。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qīng)¹(chěng)少年²,昨日殷(yīn)³见。
译文:亲爱的人儿骑上马,放辔驰骋要趁少年;昨日送你出征,与你相别在桥畔。
注释:¹卿卿:男女的爱称。这里用来称呼所爱恋的男子。²骋少年:放荡不羁的青年。骋,矜夸。³殷桥:桥因洗红而赤。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¹
译文:封侯之日早早归来,不要作那弦上的箭!
注释:¹弦上箭:比喻一去不复返。

  此诗纯是民歌体的一首诗,题目即由乐府古辞《休洗红二首》而来,而且从音调、字句上都仿拟《休洗红二首》的第一首(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 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承用其岁月易逝、红颜易老之义而以“休洗红”起兴,转而以少妇送别的口吻,最后以喻作结,嘱咐恋人功成名就后早日归来,不要一去不返,久负芳容,语浅而情深。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红纱绢洗得次数太多,难免褪色;红颜相思太久,自然憔悴。此处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岁月消磨,红颜易老,要珍惜青春时光。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以女子口吻写其送别之际嘱托男子功成名就后及时归来,不要如离弦之箭一去不返,使自己独守空闺,坐愁红颜老。这两句纯属生气灌注的活泼口语,语意浅近如话,比喻新颖贴切,晓畅自然,通俗易懂。

  全诗使用了比兴手法,节奏明快,言短情长,语重心长,在叮嘱的话语中,既有嘱托,更有深切的期盼,深深地揭示出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感情纯真,极富意趣。但全篇都是女郎送别的口气,虽然想象丰富,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但摹拟仿制的痕迹也还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主编;冯浩菲,徐传武 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232-233
2、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153-154
3、 滕学钦疏 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273
4、 傅经顺.李贺传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06月第1版:80
5、 杨鸿儒 编著.爱情诗评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176
6、 闵泽平 编著.李贺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5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