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洞口接禺山,鸾鹤回翔杳霭间。风景依稀时代异,夕阳长羡钓舟閒。
朝元洞口接禺山,鸾鹤回翔杳霭间。风景依稀时代异,夕阳长羡钓舟閒。
郑学醇

郑学醇

广东顺德人,字承孟。隆庆元年举人。任武缘知县。有《句漏集》。 ▶ 5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záo)崖泄¹奔湍(tuān)²,古称神禹(yǔ)³
译文:击凿山崖飞泻急速的水流,号称是远古的大禹遗迹。
注释:¹泄:渲泄,排放。²奔湍,奔腾的激流。³神禹迹:传说中夏禹治水留下的遗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译文:晚上旅馆佛寺的大门喧腾声,独喧一人夜里睡觉不能安然熟睡。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水性喧¹²静,石中本无声;
译文: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
注释:¹喧:本来,原来。²云,语助词。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如何两相激¹,雷转²空山³惊?
译文: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
注释:¹相激:相撞击。²雷转:像雷声一样回旋。³空山,空寂的山间。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yí)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¹
译文: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了却它给我的疑问。
注释:¹“贻之”二句:贻,赠送。之,指上面提出的问题。道门:佛门。旧,故旧,朋友。道门旧,即深上人。了:尽,结束,引申为解决,解答。物我情:指客观外物的实情与主观喧我的认识。这二句是说,我把个问题呈请佛门旧友深上人,望能给予透彻的解答。

  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诗,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

  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江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诗题,显得气势雄伟。

  诗的三、四两句写诗人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江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而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哲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我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诗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诗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诗的结尾颇有意味,诗人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故意责难的狡黠。另一方面传达了一种深奥的禅意,表达了诗人对于物性和人情的感悟。因为人的心性在遇到外物相激时,也会产生强烈反映,物性和人情本来就是相通的。我们不知道深上人是如何作答的,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李文初,陈海烈选注.历代理诗精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05:第133页
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84-385页
3、 姜剑云著.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10:第161页

tīngjiālíngjiāngshuǐshēngshēnshàngrén

wéiyìng tángdài 

záoxièbēntuān chēngshén 
xuānshānméndiàn 宿ān 
shuǐxìngyúnjìng shízhōngběnshēng 
liǎngxiāng léizhuǎnkōngshānjīng 
zhīdàoménjiù liǎoqíng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吾始¹²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³?”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fù)盆水于地,芥(jiè)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hé),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译文: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凄然为此悲伤,说:然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一会又停下来想想,天地都在积水中,九州也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小海中,难道有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把一盆水倒在地上,小草叶浮在水上,一只蚂蚁趴在草叶上,迷茫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渡过。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于是径直下叶走。见到同类,哭着说:然我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哪知道一小会后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呢?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
注释: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县。¹始:开始。²至:到。³耶:文言助词。相当于“呢”。⁴少:小。⁵方轨:两车并行。
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wù)(yín)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¹书此纸。
译文:戊寅九月十二日,和客人喝少许酒微醉,随笔写下这篇文章。
注释:¹信笔:随手书写信笔写来,直抒胸臆。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tiáo)迢天汉¹西南落,喔(wō)喔邻鸡一再鸣。
译文: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邻家的公鸡喔喔叫个不停。
注释:¹天汉: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一搔(sāo)¹(chuàng)²平生。
译文:疾病几乎把报国壮志消磨殆尽,出一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注释:¹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²怆:悲伤。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¹²东入海,五千仞(rèn)³上摩天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注释:¹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²河:指黄河。³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⁴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⁵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¹泪尽²胡尘³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释: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²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³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⁴南望:远眺南方。⁵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81-982

qiūjiāngxiǎochūményíngliángyǒugǎnèrshǒu

yóu sòngdài 

tiáotiáotiānhàn西nánluò línzàimíng 
zhuàngzhìbìngláixiāojìn chūménsāoshǒuchuàngpíngshēng 

sānwàndōnghǎi qiānrènyuèshàngtiān 
mínlèijìnchén nánwàngwángshīyòunián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麻衣如雪¹一枝梅,笑掩(yǎn)微妆入梦来。
译文:她穿着一身洁白如雪的衣服,就好像一枝美丽的梅花般好看。这位曳着雪白衣裙的女子,正含情脉脉,带着羞涩的微笑,姗姗来到我的梦中。
注释:¹麻衣如雪:语出《诗经·曹风·蜉蝣》,此处借用来描绘女子一身如雪的白衣。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若到越溪(xī)¹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译文:如果这位白衣女子来到越溪边,置身于一群身穿红色衣裙的越国美女中,那情景就好像一片红色的莲花中绽放了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
注释:¹越溪:春秋末年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末两句是诗人的想象。

  此诗从题目“赠道者”可以看出,诗赠送的对象是个道士,从诗的内容看,这是个女道士。此诗题目一作“赠送”。如果是后一个题目,那么,他写赠的对象就不一定是个女道士。但无论用哪一个题目,都不难看出,诗人所要着意描绘的是一个漂亮的白衣女子,并且对她的美色是颇为倾倒的。

  首句中的“麻衣如雪”,出于《国风·曹风·蜉蝣》,这里借用来描画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的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着以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次句中的“微妆”,是“凝妆”、“浓妆”的反义词,与常用的“素妆”、“淡妆”意义相近。“笑掩”写女子那带有羞涩的微笑。这女子是如此动人,她曳着雪白的衣裙,含情脉脉地微笑着,正姗姗来到诗人的梦境。

  从甜蜜的梦境中醒来,诗人不禁浮想联翩,以致在他眼前呈现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美丽境界:他仿佛看到这一女子来到越国的一条溪水边,走进一群穿着红色衣裳的浣纱女子中间;那风姿,那神韵,是这般炫人眼目,就像是开放在一片红色荷花中的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这两句,以“若”字领起,说明这是诗人的假想之词。首两句说的是女子的神,此两句则是说女子的形,然而在写法上却不似前两句作直接的描绘,而以烘托之法让人去想象和思索。当女子置身于漂亮的越女中间时,她便像是红莲池中开放的一朵玉洁冰清的白莲;她的婀娜娇美,自然不言而喻了。

  在表现手法上,此诗主要采用了拟物的手法。一处用“一枝梅”,一处用“白莲”,后者尤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当然,以莲花比美人,并不是武元衡的独创。稍晚于武元衡的白居易也曾以莲花比女子,如“姑山半峰看,瑶水一枝莲(《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但比较地说,白居易只是运用了拟物一种手法,以形象显出单纯的美;武元衡在拟物时,兼用了烘托的手法,让诗中女子在一群越女的映衬下亮相,然后再过渡到莲花的比拟上,更有一种优美的意境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不过,全诗的情调只是在吐露对白衣少女美貌的神往之情,诗旨便不可取了。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0-741

zèngdàozhě--yuánhéng

xuězhīméixiàoyǎnwēizhuāngmènglái

ruòdàoyuèféngyuèhóngliánchíbáiliánkāi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
冬宵(xiāo)寒且永¹,夜漏²宫中发。
译文:冬天夜晚冷又长,宫中传出更鼓响。
注释:¹永:长。²夜漏:漏,漏壶,古计时器。此处夜漏是指报更的鼓声,即漏鼓。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草白霭(ǎi)¹繁霜,木衰澄²清月。
译文:白草茫茫蒙浓霜,木叶萧疏冷月朗。
注释:¹霭:霜雾迷茫的样子。²澄,澄清明朗的样子。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
丽服映颓(tuí)颜,朱灯照华发。
译文:华服映我衰颓容,红灯照我白发苍。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汉家方尚少¹,顾影惭朝谒(yè)
译文:正当朝廷尚年少,上朝不禁顾影伤。
注释:¹尚少:用汉代颜驷不遇的典故。谓老于郎署,喻为官久不升迁。

  本诗借景抒情,以冬夜的肃杀衬托自己途失意的萧索。又以丽服、朱灯与颓颜、华发的对比,表现诗人无奈的迟暮心情。

  不是真写自己老迈无用,顾影自惭,而是写自己不受重用,与执政者的心意相左。王维早在天宝十一年即为吏部郎中,而至天宝末,转为给事中,官阶并未升迁。据《旧唐书·李垣传》:“杨国忠秉政,郎官不附己者悉出于外。”当时,被排挤出朝廷的有“尚书十数公”,而同时启用了一批归附于杨国忠的年轻人。王维虽未外调,但给事中是谏官,在杨国忠一手遮天的极权统治下,可谓无言可进,无言可采。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之情,只能在诗中作委婉的流露。

  天宝年问,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当政,王维对这两个反动腐朽的政治集团都有所认识,不愿同流合污,但既然在朝为官,也不能不与其敷衍周旋。诗人内心极其苦闷,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在这首诗中,他叹老嗟卑,惭愧无用,却隐隐地流露出对当朝援引朋党、年少竞进的不满。诗从他人值省中起笔,写寒夜漫长,漏滴声声,宫外草白霜凝,木衰月清。这萧条冷寂的冬夜景色,更加强了诗人的迟暮之感。五六句自绘其形,丽服与衰颜、朱灯与华发相互映照,对比鲜明。言简韵促,寓慨深沉。

参考资料:
1、 廖仲安 李华 李景华主编.唐诗一万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57页
2、 (唐)王维著.王维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第21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