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倚寒岩,面如满月。
尽大地人,只见半截。
背倚寒岩,面如满月。
尽大地人,只见半截。
释道济

释道济

释道济(一一四八~一二○九),号湖隐,又号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市)人。年十八于灵隐寺落发,嗜酒肉,人称济颠。后依净慈长老德辉为记室。宁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补续高僧传》卷一九谓卒年七十三)。有《镌峰语录》十卷及《道济诗》,已佚。事见《北涧集》卷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净慈寺志》卷一○有传。 道济诗,《续藏经》所收《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实为小说,内容多有伪托,如记道济圆寂后尚有诗寄少林长老等。姑与《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书所录,合编为一卷。 ▶ 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译文:张舍人这次去江东,就和你本家著名的张翰去江东的季节一样,正值秋风吹起的时候。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译文:秋高天清气爽,一雁远远飞去,海阔天高,载你的孤帆迟迟不舍离去。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译文:眼看白日就要下山了,你这一去,怕是沧海渺茫,再见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译文:万兴的是你要去的吴洲也有明媚的月亮,我们虽隔千里,见月就如我们互相见面,可以聊慰相思之情。

sòngzhāngshěrénzhījiāngdōng--bái

zhānghànjiāngdōngzhèngzhíqiūfēngshí

tiānqīngyànyuǎnhǎikuòfānchí

báixíngcāngyǎonán

zhōujiànyuèqiānxìngxiāng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伊吕¹两衰翁(wēng)²,历遍穷通³。一为钓叟(sǒu)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钓,老了英雄
译文: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钓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佣工。如果两位英雄都没有钓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注释:¹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²衰翁:老人。³穷通:穷,处境困窘;通,处境顺利。⁴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⁵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⁶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吕二人若不钓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汤武¹偶相逢,风虎云龙²。兴王³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译文:他们与成汤和周武王偶然相钓,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到现几千年后的今天,没有谁能与他们一争高下!
注释:¹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²风虎云龙: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³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这里指辅佐兴王。⁴争:争论,比较。

  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布局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困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

  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现,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

  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21-522

làngtáoshālìng ·liǎngshuāiwē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liǎngshuāiwēng biànqióngtōng wéidiàosǒugēngyōng ruòshǐ使dāngshíshēn lǎoleyīngxióng 
tāngǒuxiāngféng fēngyúnlóng xīngwángzhǐzàixiàotánzhōng zhízhìjīnqiānzǎihòu shuízhénggōng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滕子京负¹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zhé)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阳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yí)²祸。然滕豪迈自负,罕³受人言,阳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阳,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¹⁰”,其意盖¹¹在谏故人耳。
译文:滕子京依仗着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和神色中。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注释:¹负:依仗。²贻:遗留。³罕:很少。⁴阳:指文阳,范仲淹的谥号。⁵患:担忧,害怕。⁶规:劝诫。⁷书:书信。⁸故:因此。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译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注:本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¹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译为: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先,名词用作动词,在……之前;后,名词用作动词,在……之后。 ¹¹盖:原来是,大概。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余为董文恪¹公作行状²,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jié)³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译文:我为董文恪公写行状,看了他写的全部奏章。他在担仼安徽巡抚期间,上书请求准许棚民开山种地,在这件事上十分积极。大意是说与棚民互相告发的人,都是沉溺于龙脉风水这样的迷信说法,甚至有人荒掉几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个棺木的风水,违反制度,荒废土地,实在不该这样做。而那些棚民能够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地方担任艰苦的工作,吃着粗淡无味的食物,开荒种植旱地作物,来增加粮食生产。人没有闲着的,地没有荒废的,在政策上也很方便,不应该禁止他们,从而引起事端。我看了他的说法,觉得很正确。
注释:棚民:由外地逃荒而来,搭棚居住,开垦山田的农民。¹董文恪:董教曾,字益甫,清上元人。乾隆进士,官至闽浙总督,卒谥“文恪”。²行状: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与生平事迹的文章,供作传的人作根据,亦称行述。³告讦:揭人阴私。⁴溺:沉迷。⁵龙脉风水:旧时的一种迷信,称坟地的位置方向为风水,山势起伏为龙脉,认为它们会决定家庭的吉凶祸福,如果开山,就会破坏风水,切断龙脉。⁶攻苦茹淡:攻苦,工作劳苦。茹淡,吃粗而无味的饮食,即生活艰苦的意思。茹,吃。⁷稻梁:水稻和小米,这里作为粮食的总称。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¹,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²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xià)³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lí)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hè)(jiàn)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jí)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译文:等我来到宣城,亲自向农民请教这件事,他们都说,没有开垦的山,泥土坚硬石头牢固,野草树木十分茂密,腐叶堆积几年,约有两三寸厚,每次天下雨,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里,又从腐叶里流到泥土石头上,经过石缝,一点一点滴下来成为泉水,水往下流得很缓慢,而且水流下来时泥沙石子不会跟着流下来。水流缓慢,因此流到低田里不会成灾。即使半个月不下雨,高田仍然受着泉水的浸渍、灌溉。现在用刀斧把山上的草木砍伐干净,又用锄犁疏松了山上的泥土,一场雨还没下完,泥沙石子就随着雨水冲下来,奔流而下,灌到沟壑山谷里,沟壑山谷都被填满了,再不能积水,水要流到低田里才能停下来;等到低田里的水干了,高田再没有水可以不断灌溉。这是开垦不长五谷的地,来破坏有收成的田,帮助不交税的雇农,而损害担负租税的人家。我听了他们的说法,也觉得很正确。
注释:¹宣城:今安徽宣城。²可:大约。³罅:裂缝。⁴童其山:即把山上的草木砍光。童,山无草木,文中作动词用。⁵壑涧:山谷溪涧。⁶不毛之土:不长庄稼的土地。毛,通“苗”,指庄稼。⁷佣:佣工,出卖劳力的人,指外来的棚民,他们开荒山不纳税,故称“无税之佣”。⁸瘠:瘦,这里是损害的意思。⁹有税之户:纳税的大家,因有地而承担赋税。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sì)¹夫习民事者²
译文:唉,无法照顺周全,使两方面都有利无害,久已如此。按照前面的说法,可以平息事端;按照后面的说法,可以保住农田的利益。如果又要不丧失农田的好处,又要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心的那样发生事端,那么我也找不到办法。因此记下来,等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来解决。
注释:¹俟:等。²习民事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

  《记棚民事》是一篇杂记体论说文。文章主要论述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利”与“害”,抒发了作者对“利害之不能两全”所产生的感叹,并希望熟悉民事的人来研究解决这个矛盾。全文语言质朴简洁,叙述准确扼要。

  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有山下两点:

  一是作为杂记体论说文,其中必然有叙事,有说理,而且要做到叙事为说理服务,山说理为文章的中心。此文作者正是通过记棚民开荒山这件事来说明世上之事利害不能两全的道理。作者先从为董文恪“作行状”览其奏议说起,引出当时棚民开荒山利与害的争执。显然,作者认为董文恪的棚民开荒山有利的说法理由充足。因为其利在于开荒山一可“种旱谷山佐稻粱”,二可“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三可免“启事端”。因此,作者“览其说而是之”。接着,作者又叙述了自己亲临宣城所作的调查,从而又引出了开荒山利与害的议论。众乡人都说荒山不开之时水土得山保持,高田可灌溉,低田不浸淹。开荒山之后棚民得利了而山下农田受害了。对这种利害说,作者也觉得有道理,因此“亦闻其说而是之”。最后,作者发出了“利害之不能两全”的慨叹。全文很好地处理了叙事与说理的关系,山叙事引出说理,又突出说理,既做到了叙述简明,说理透彻,又做到了论点集中。

  二是在论说中,作者紧紧围绕棚民事而论说利与害。先突出说其利,是站在棚民角度;后突出说其害,是站在棚民山外的角度。虽然在论说中作者似乎没有插一言、议一句,仅仅是“览其说而是之”和“亦闻其说而是之”而已,但作者通过前后对比的叙述,已使棚民事利与害两种观点达到了强烈碰撞的目的,从而置棚民事于利与害不能两全的境地。也正是在这种境地中,作者才推而广之,得出历来利与害不能两全的结论。将世上事利与害不能两全的观点披露出来,并使之能够成立,也正是作者此文要达到的论说目的。此外,文章还妙在自始至终没有下一个棚民开荒山究竟是利还是害的结论。不下非利即害或者非害即利的结论,这正是作者的结论,也正是作者要发人深思,山期他人探究的目的。所山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山“故作之俟夫习民事者”作为结束语。

  利与害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依存,无利谈不上害,无害也谈不上利,绝对的非利即害或者非害即利是没有的,作者的利害不能两全的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过利害不能两全,并不等于利与害绝对平衡、均等,总还有一个利大于害还是害大干利的问题,可惜作者对此没有探究。当然,这是读者不可苛求古人的。

  此外,作者通过分析和评论棚民事,比较明确地流露出了对穷苦垦荒棚民的同情倾向。通过实地调查棚民垦荒在“诸乡人”中的反应,也可看出作者对庶民的接近和关心,山及探求“民事”的精神。虽然作者记棚民事的俟习民事者予山关注,并期山解答利害不能两全这一难题,但是从文章反映出,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习民事者。文章反映出作者的这种思想和品格,也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资料:
1、 崔承运,刘衍主编.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古代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505—1507页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调雨为酥(sū),催冰做水,东君¹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²,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luán)³。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译文:春神东君吩咐春回大地,细雨成酥,寒冰化水。又是谁用轻暖赶走了尚未消尽的寒意?还是穿着鞋面绣有双鸾的绣花鞋,一起结伴野外踏青去好。在烟雾弥漫的郊野,看到的优美的景色均在若有若无中。
注释:¹东君:司春之神。古亦称太阳为东君。²轻暖:微暖。³小双鸾:鞋面所绣之双鸾图案。⁴烟郊:月色朦胧或烟雾弥漫的郊野。⁵望中:视野之中。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晴则个¹,阴则个,饾(dòu)(dìng)²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³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译文:天一会儿晴,一会阴,晴晴阴阴间杂着,变化万端。撩动花儿,拨弄柳丝,争先恐后。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泥浆得罗袜斑斑点点,惹得姑娘们紧锁眉黛,恰是乖巧的春风,收尽满川翠绿,都吹到她们的眉毛上。
注释:¹则个:表示动作进行时之语助词,近于“着”或“者”。全句意思相当于“有时晴,有时阴”。²饾饤:原意指将食品混杂。此处比喻天气杂乱,杂凑堆砌,含幽默语气。³镂花:一作“撩花”。⁴吴绫:吴地所产绫罗丝绸。⁵香泥:芳香的泥土。⁶眉山:女子秀丽的双眉。《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这首词咏踏青,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景,将两者和谐地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生意盎然的春景图。王观词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构思新颖,造语佻丽,艺术上有他的特色。

  起首两句打破了一般词中写春景的套路,另辟蹊径,写出了初春时节人们不大注意的自然景物的变化:雨变成酥,冰化为水。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之句,“如酥”正是早春之雨的特色,这里深入一步说“调雨为酥”,与“催冰做水”一起,突出春神主持造化的本领,把大自然的运行,用“东君分付”四字加以形象化。有了春水的滋润,大地将勃发出无限生机,百花争妍的日子定会来到。浓郁的春意,尽括在这三句之中,可以说是对“东君”的赞歌。这三句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前两句乃由后一句生发而出,在意思的顺序上,当是第三句在前,前两句在后,词人把它们倒置过来,先画龙而后点睛,更有摇曳生姿之妙。三句之后,接下去是“何人便将轻暖,点破付寒?”这个疑问句式表明已到付寒尽退、到轻暖的时候。这是何人主使的呢?当然仍是“东君”。这个疑问句式,既是为了铺叙的跌宕生姿,也是为了使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应向造福于人的“东君”表示深深的敬意。“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写趁着轻暖的天气,姑娘们结伴而行,野外踏青。“平头鞋子小双鸾”正是词人别具匠心的地方,此处先把它提出来作为下文的伏笔。“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化用王维《汉江临眺》诗中的名句,用来写踏青的姑娘们在野外所看到的迷迷蒙蒙的秀色。这样,不仅写出了阳春烟景,且可从“望中”二字体会到姑娘们愉悦的心情。

  过片三句运用口语,生动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活泼而有意趣。贺裳在他所作的《皱水轩词筌》里提出了两个“个”字用得妙,颇有见地。而“饾饤”一词则用得更具神采,有了这个词,前两个“个”字的“弄姿”才显示出来。天气的阴晴无常,使得踏青的姑娘们的情绪起了变化,她们要赶快一揽春景之胜:“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她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镂”、“拨”两字用得很巧,仿佛可以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看到她们轻盈的体态。她们只顾忘情地欢笑,“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浊浆溅涴了她们的罗袜,而前面写的“小双鸾”更是沾满污泥。无限珍惜的心情使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眉山”典出《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踏青姑娘们的蛾眉,本来是淡淡的,但眉头一皱,黛色集聚,好像大地上所有的翠绿全被灵巧的东风吹在上边。词人捕捉住踏青的姑娘们一瞬间的感情变化,用幽默、风趣的夸张手法,写出了她们有点尴尬的神情。

  此词一反寻常春景词的套路,绕开和风煦日、庞柳娇花之类的意象,另辟蹊径,巧丽造境,在同类作品中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580-581页

qìngqīngcháomàn··qīng--wángguān

diàowèicuībīngzuòshuǐdōngjūnfēnchūnháirén便biànjiāngqīngnuǎndiǎncánhánjiébànqīnghǎopíngtóuxiézixiǎoshuāngluányānjiāowàiwàngzhōngxiùyǒujiān

qíngyīndòudìngtiānyǒuduōbānjiàolòuhuāliǔzhēngyàoxiānkàndàolíngxiùxiāngxiéqìnxíngbāndōngfēngqiǎojǐnshōucuì绿chuīzàiméi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