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半。密约刚逢,天上菱花满。掩面扇纨轻,可体衫罗缓。
秋半。密约刚逢,天上菱花满。掩面扇纨轻,可体衫罗缓。
丢抹腰红勾双腕。笑指那、嫦娥无伴。窃药欺郎行偏短。
丢抹腰红勾双腕。笑指那、嫦娥无伴。窃药欺郎行偏短。
守广寒空馆。
守广寒空馆。
王世贞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5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昔余游京华¹,未尝废²丘壑³
译文:曾在京都做官多年,却从未忘怀过山水。
注释:斋:指谢灵运在永嘉郡时的书斋。¹京华:指当时的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谢灵运来永嘉前曾在京都做官多年,游京华即指这一段时间。²废:忘怀。³丘壑:泛指山水。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shěn)¹归山川²,心迹³双寂寞
译文:何况是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都感到空虚。
注释:¹矧乃:何况是。²归山川:回归到山水之中,实际是指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³心迹:指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两个方面。⁴双寂寞:都感到空虚,即作永嘉太守既无事可想,也无事可干。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虚馆绝诤(zhèng)(sòng)¹,空庭来鸟雀。
译文:官衙内没有狱讼案件而显得清闲,官堂庭院空旷清静以致招来鸟雀止息觅食。
注释:¹诤讼:狱讼案件。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卧疾丰暇(xiá)¹,翰(hàn)²时间作³
译文:卧病在床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文章诗赋时常写一写。
注释:¹丰暇豫: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²翰墨:笔墨,代指文章诗赋。³时间作:时常写一写。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怀抱¹观古今²,寝食展戏谑(xuè)³
译文:怀抱典籍图书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在寝卧饮食之时展开谈论说笑。
注释:¹怀抱:似指怀抱典籍图书。²观古今: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³戏谑:谈论说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既笑沮(jǔ)¹苦,又哂(shěn)²子云阁³
译文:即嘲笑长沮和桀溺的苦,又讥笑扬雄投阁自杀一事。
注释:¹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春秋时贤人,不肯游仕,结伴耕种,一辈子辛苦劳作。²哂:讥笑,嘲笑。³子云阁:指扬雄投阁自杀一事。扬雄在西汉成帝时在朝为官,王莽篡汉,立“新”朝,扬雄作《剧秦美新》加以吹捧,并受任大夫之职校书天禄阁,后来因事被株连,投阁自杀,几乎死去。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执戟(jǐ)¹亦以疲²,耕稼岂云乐³
译文:做官既然太疲倦了,耕种哪里能算快乐。
注释:¹执戟:秦汉时宫廷的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执戟而得名,这里泛指做官。²以疲:太疲倦。³岂云乐:哪里能算快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万事难并欢,达生¹幸可托。
译文:要寻求解决世事难并欢的矛盾,只好寄希望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注释:¹达生:老庄的思想。

  这首诗作纵向展开,从过去写到现在。开头两句说过去,接着四句主要讲述到永嘉担任地方官以后的情况。中间六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结尾四句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这首诗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通篇又具有感情深沉凝重、语调平易亲切的特点。

  游京华”与“归山川”、“未尝废丘壑”与“心迹双寂寞”,隔句映衬,在文义上递进一层。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更明白提示前后两个时期之间存在着的变化。诗人自述到永嘉以后,“心”不预世事,“迹”绝交以息游。

  “虚馆”二句更具体描画出“心迹双寂寞”的景象。事实上,身为一郡之长,是不可能如此清闲的。《宋书》本传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可见“绝诤讼”并非真的没有“民间听讼”,而是由于心远地自偏,“不复关怀”,有意不闻不问罢了。以上几句,对于“斋中读书”的诗题来说,看似闲笔,实际上这是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显示的是读书时总的心态意绪与环境气氛。以下写“斋中读书”的正笔,正是从这一大背景上推出的。

  从“卧疾丰暇豫”起,即转入“斋中读书”的描叙。“卧疾”就只能在“斋中”,有了许多空闲时间,为了排遣无聊,除了写诗作字以外,便轮到了“读书”。“怀抱观古今”等四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诗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了解历史以增进对现实的认识,方法上有读有评。诗中论到的人物有消极避世的隐士长沮、桀溺和热衷仕进的文人扬雄。谢灵运对沮、溺则取批评的态度,认为隐居耕田是一“苦”事而予以非笑。扬雄在易代之际的言行,历来受人非议,如李善说他“露才以耽宠,诡情以怀禄”。谢灵运也不满于扬雄的屈节事人、钻营爵禄,故在非笑沮、溺的同时,对扬雄也采取了哂笑的否定态度。

  结尾四句是在读书论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由“既笑”二句引出,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执戟亦以疲”,说明自己对于仕进已心灰意冷;“耕稼岂云乐”,又表示自己不愿过躬耕隐居的清苦生活。诗人让自己站到了三岔路口,是仕,是隐,无一理想,无可适从。故不由得叹道:“万事难并欢。”在仕隐矛盾的煎熬下,诗人为自己设计了一条慰藉心灵的人生道路:“达生幸可托。”以“达生”处世,就会避免贪多务得,不受物欲的困扰,摆脱世务的牵累,在精神上求得自我解脱,近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结尾所表示的生活态度:“乐乎天命复奚疑。”

  谢灵运为官时不理政事也是“达生”思想的表现,而“达生”思想的进一步实践,尚有待于绝意仕进,归隐田园,更远地离开尘世俗务。谢灵运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广有田产,归隐而仍可免于沮溺的耦耕之苦,这大概是他的“达生”思想的最完美的实现了。不久,他果然踏上了归隐的道路。

  全诗以“斋中读书”作为结构的中心,向前推衍,说到过去;往后演绎,谈及未来。读书是在斋中,说前道后的情事则及于斋外的广阔世界——京城的丘壑,永嘉的山川,执戟殿中,耕稼田间。仕隐矛盾的抽象主题,由于结合读书论书的具体内容提出,显得不玄不泛;又由于视野开阔,有回顾,有前瞻,联系长期以来的生活体验坦率剖白,通篇又具有了感情深沉凝重、语调平易亲切的特点。

  作为一首宣扬老庄“达生”思想的记事说理诗,而能不落抽象说理的魔障,写得迥异于“平典似《道德论》”的“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钟嵘《诗品序》),足见诗人艺术上的功力。至于诗中宣扬的所谓“达生”的消极避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与生活理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肯定是不足取的,但对于了解谢灵运全人及其创作演进的轨迹,则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73-675.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qì)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yīn)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zhuó)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jīn)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sòng)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译文:臣苏轼有话说:蒙皇上厚恩,将臣差往徐州,已于本月二十日到任。湖州风俗富裕安定,在东南地区号称无事之州。山清水秀,本是朝廷优待贤才的地方。我算什么人?居然获得如此厚爱,臣苏轼先此致谢。 臣苏轼性情鄙陋,名声政绩都微不可言。议论迂阔粗疏,学识浅陋。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而臣却无任何长处。受先帝的误宠,提拔到三馆任职,蒙陛下的信任,交给两州去管理。 臣不是不想努力奋进,报答君恩,只是才力有限,有过无功;法令俱在,臣即使再勤劳也是于事无补。臣的罪过多得很,自己也很清楚。臣凭什么能越次担任名邦之职呢?全都是因为遇到了陛下,用人不求其才能具备,表扬好的也能包容不好的。 臣知道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与新进之人共同进步。皇上知道臣年老不会多生事端,或许能保全一方百姓,所以让臣到湖州任职。 臣之前在杭州时,就喜欢江南的风土之美,在江湖中像鱼鸟一样悠然自得,当地百姓也很听从臣的教导。既然到了此地,臣怎敢不恪尽职守,奉公守法,上以推广朝廷的仁义,下以满足父老百姓的愿望。臣无能。
注释:讫:绝止、完毕。阜安:富足安宁。堙微:没落衰微。阔疏:指粗疏;不严密。天覆:指上天覆被万物,后用以称美帝王仁德广被。群生:指众生物、万物;百姓。息讼:平息争讼。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李,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译文:知悼子死,还没有下葬。平公饮酒(作乐),师旷、李调陪伴侍奉,敲击编钟(演奏乐曲)。杜蒉从外面来,听到编钟声,说:“(平公)在哪?”(仆人)说:“在寝宫。”杜蒉前往寝宫,拾阶而上。斟酒道:“师旷干了这杯。”又斟酒道:“李调干了这杯。”又斟酒,在大厅的北面(面对平公)坐下干了酒。走下台阶,跑着出去。
注释:知悼子:知罂(yīng),春秋时晋国大夫。悼是他的谥号。 师旷:晋国乐师。李调:晋臣。侍:作陪。鼓钟:敲钟。 杜蒉:晋平公的厨师。 寝:寝宫。国君休息的宫殿。 降:这里指走下殿阶。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译文:平公喊他进来,说:“蒉,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啊?”(杜蒉)说:“子日和卯日不演奏乐曲(据说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县于乙卯日死亡;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后代君王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疾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还在堂上(停灵),这事与子卯日相比大多了!师旷,是太师啊。(他)不告诉您道理,所以罚他喝酒啊。”“你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李调,是君主身边的近臣。为了一点喝的一点吃食忘记了君主的忌讳,所以罚他喝酒啊。”“你自己(罚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我杜蒉,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务,却敢干预(对君主)讲道理防范错误的事,所以罚自己喝酒。”平公说:“我也有过错啊。斟酒来罚我。”杜蒉洗干净然后高高举起酒杯。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
注释:进之:让他进来。曩者:刚才。 饮:要别人喝酒。 子卯不乐:商纣王是在甲子那天自杀,夏桀在乙卯日被流放的,所以甲子日、乙卯日是历代君王的忌讳之日,禁止享乐。 在堂:灵柩还放在殿堂里没有下葬。 悼子是亲近大臣,死了还没下葬,这忌讳应当大于桀纣之忌。 太师:对乐师的称呼。诏:告诉。 亵臣:宠幸的近臣。疾:犹言忌讳之事。 宰夫:厨师。共:同“供”。匕:羹匙。“刀匕是共”,宾语前置句。 与:参加。知防:察觉和防止违礼的事。 扬:高高举起。觯:饮酒器皿。 爵:饮酒器。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译文:直到今天,(人们)敬完酒后,都要高举酒杯,叫做“杜举”。
杜蒉进谏,如果当时直接指出平公的不是,平公未必能接受。于是在罚酒三杯之后,即快步走出,引起平公的怪异;待平公主动问及,他才一一说出,平公也就爽然自失,不得不接受了。杜蒉可说是个善于提意见的人。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¹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sì)上。淮水²浅冻,久留郡(jùn)中,晦(huì)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译文:我十七岁时,开始在眉山与刘仲达认识往来。现在我四十九岁,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冻,因长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叙旧感叹,为纪念此事,于是写了这首词。
注释: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¹刘仲达:苏轼在家乡眉山结识的朋友。²淮水:即淮河。一作“洛水”。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¹。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²。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³。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译文:三十三年来,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烟波,云如船帆。老朋友见到我很惊讶,因我官位卑微,脸色又憔悴。我是因为豪放不羁,志趣与众不同,才落得这个下场,你为什么也穷困潦倒呢?年华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经结冰,船只都停在一起,首尾相连。我们处境艰难,无所建树,只能坐看时光流逝。
注释:¹烟浪云帆:浪如烟波,云如船帆。²青衫:九品文官的服色,指官职卑微。作者自谓。³尘凡:如同说凡尘,世俗之事。⁴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阴、年华。⁵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⁶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chán)(chán)¹。淮(huái)(pǔ)²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xiān)³。莫上孤峰尽处,萦(yíng)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译文:南山高峭险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层楼叠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们二人携手同游,挽着她们的纤纤玉手,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处,是为了眺望远在天边的家乡,但放眼望去,萦绕眼中的只有茫茫云海,所以还是别登上顶峰吧。你问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梦里回归故乡,梦魂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树上。
注释:¹巉巉:形容山势峭拔险峻。²淮浦:淮河岸。³扦扦:扦古同“掺”,手纤细的样子。此处指苏轼挽着刘仲达的手。⁴归梦:归乡之梦。“梦”原作“步”,据《全宋词·订补续记》改正。⁵松杉:指故乡之树;一说指祖坟,古人常在坟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乡。

  这首词上片开篇即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前半写自己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之情。全词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词句多化用前人诗文,信手拈来,自然贴切;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

  上片叙事抒情,一开始便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开头三句以“漂流江海”和“烟浪云帆”八字总结自己与故人分别数十年间的宦海浮沉,寄慨良深。“故人”二句以故人之“惊怪”眼写自己憔悴之甚。苏轼被贬后的生活是很穷困的,当时被贬为团练副使,官位是很卑微的。据史书记载当时是“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所以在才会说“憔悴老青衫”。“我自”三句以故作不解的问句写故人与自己品格相契,都因“疏狂异趣”而“强自取折”。也就是说他潦倒穷困,是因为不随波逐流,与众不同。“流年”三句补出与故人相见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与上面的议论和感慨情景相合,烘托穷途末路的羁旅之思。

  词的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再转入抒情,一唱三叹。前半照应词序,写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过片“巉巉”二字,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片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莫上”二句语婉曲而意层深,结尾三句情愈转深,而情深仍不离景物。说自己因对方的询问而梦回故乡,其实作者的乡思根本不需要提醒。这样写既紧扣对方,也使措辞更显回环,行文平添曲折,余波杳渺,荡漾生姿。下片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

  此词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全词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如:“万里烟浪云帆”,化用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宜挂云帆济抢海”和白居易《海漫漫》“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仙山”;“憔悴老青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我自疏狂异趣”,则是化用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古寺空岩”,又是袭用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和杨素《山斋独步赠薛内史诗二首》“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诗意;“云海相搀”,化用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家何在”,则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些化用,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可谓此词的一个重要特色。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 等.苏轼词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99-301
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词。
五方之贾(gǔ),以财相雄¹,而盐贾尤炽(chì)²。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³词。
译文:全国各地的商人以财富比高低,盐商尤其厉害。有人说:“商人势大就伤害农民。”我有感于此,作了这首诗。
注释:贾客:商人。五方:东、西、南、北、中,指全国各地。¹以财相雄:拿财产来比高低。²炽(chì):盛、烈、厉害。³是:指示代词,这、此。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¹
译文:商人没有固定去的地方,哪儿有利就到哪去。
注释:¹利并:牟利。
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xuàn)¹²杂良苦,乘时知重轻³
译文:好坏掺杂蒙骗普通人,抓住时机牟取暴利。
注释:¹眩:看不清,这里是蒙骗的意思。²俗:指社会上的普通人。³重轻:重利和轻利。偏义复词,指重利。
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
心计¹析秋毫²,捶³(móu)悬衡(héng)
译文:秋毫之末放在心上,制造假秤故弄玄虚。
注释:¹心计:心里盘算。²秋毫:鸟兽在秋天长出的绒毛,指极细小的东西。³捶:锻打。⁴钩:秤钩。⁵衡:秤杆。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锥刀¹既无弃,转化²日已盈。
译文:再微小的事物都不会丢弃,财富一日多似一日。
注释:¹锥刀:锥尖刀刃,指细小的事物。²转化:转手买卖。
徼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jiǎo)¹福祷波神²,施财游化城³
译文:为了求福祈祷水神,为了求财参拜佛寺。
注释:¹徼:求取。²波神:水神。³化城:佛教迷信术语,指菩萨以神力化成的城郭,这里指佛寺。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妻约¹雕金钏(chuàn)²,女垂贯珠缨(yīng)³
译文:妻子戴着镂花金镯,女儿佩着串珠缨络。
注释:¹约:佩戴。²钏:手镯。³贯珠缨:串珠的缨络。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高赀比封君¹,奇货通²幸卿³
译文:巨额财富可比诸侯,贿赂受皇上宠幸的官僚专用奇货。
注释:¹封君:有封地封爵的诸侯。²通:贿赂。³幸卿:受皇帝宠幸的官僚。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趋时¹(zhì)鸟思,藏镪(qiǎng)²盘龙形。
译文:抓时机迅猛如鸷鸟,收藏钱串盘如龙蛇。
注释:¹趋时:迅速地抓住有利时机。²镪:成串的钱。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大艑(biàn)¹浮通川,高楼次旗亭²
译文:巍峨货船河里行走,店铺比那高楼还要高。
注释:¹艑:船。 通川:水路要道。²旗亭:店铺。旗亭本是星名,又叫市楼。古人认为市楼星主市聚交易,所以也称店铺为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
行止皆有乐,关梁¹似无征。
译文:行走停留皆伴歌舞,关卡津梁不把税收。
注释:¹梁:桥,指水路道口。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农夫何为¹者,辛苦事寒耕。
译文:为什么农夫辛辛苦苦,忍饥受寒一年到头?
注释:¹何为:为什么。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豪商富贾唯利是图、牟取暴利的种种手段和官商勾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高资比封君”的商贾的鄙夷,对“辛苦事寒耕”的农夫的同情。这首诗共有二十二句,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两句是第一段。这段总写了商人的唯利是图。诗人只用十个字,既指出了商人的游无定所,又点明了商人游为利并,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商人唯利是图的本质。

  第二段共有八句,具体地描述了豪商富贾牟取暴利的种种手段。

  《贾客词》中所披露的奸商牟利的手段有三:其一是“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这可以概括为“以次充好”。其二是“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这可以概括为“短斤少两”。其三是“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这可以概括为“倒手转卖”。奸商就是用各种手段牟取暴利,使他们的财富与日俱增的。然而商贾是贪婪无厌的。

  “微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他们乞求神明保佑发大财,念念不忘的唯有一个“利”字而已。这段纯用白描手法,没有丝毫的修饰,没有半点儿夸张,使人感到非常真实,非常自然。这八句诗中,没有一个字眼可以算作是对奸商的鞭挞的。诗人只是不厌其详地描写了商人牟利的手段。然而读者所感觉的却是诗人把奸商牟利的手段描写得越详细,对奸商的揭露就越深刻。诗人是用奸商自己的行动把奸商鞭挞得体无完肤的。这八句诗,虽然没有一个字眼可以算作是表达诗人的感情的,但是字里行闻无处不充满着诗人对奸商的无比憎恨。

  第三段共有十句,详细地描绘了豪商大贾富逾王侯,穷奢极侈的生活和官商勾结,豪商肆行无阻的情景,揭露了官商勾结造成的危害。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以商贾妻女装束的华丽,烘托了商贾的富豪。“高资比封君,奇货通幸卿”,一石二鸟,既讲明了豪商富贾家居“奇货”,资财无比,如何豪富,又揭出了他们致富的诀窍是以“奇货”通融“幸卿”。因为官府庇护豪商,所以豪商多有不法。奸商在官府的庇护下,象老鹰一样贪婪,使出一切手段抓钱,钱串子如条条盘龙,数也数不清。他们的巨大货船,航行在水路要道。他们的店铺高过高楼大厦。他们不论是行是止,时时都有歌舞音乐伴随,各地关卡,都不征收他们的税务。商之所以巴结官,是为了借助于官的“势”;官之所以庇护商,是为了捞点儿商的“财”。这对官商勾结的揭露非常深刻。

  第四段是最后两句,紧接前段,在大肆铺陈豪商富贾如何奢华之后,提出了“农夫何为者”的发问,把“辛苦事寒耕”的“农夫”和“行止皆有乐”的“贾客”加以比较,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对商贾的鄙夷和对农夫的同情,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农夫和贾客的比照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有此一笔,这首诗便不同凡响,无此一笔,这首诗则了无新意。

  这首诗所反映的“四方之贾,以财相雄”、“贾雄则农伤”的情况是真实的。这首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篇,对豪商富贾给予了无情的鞭笞,对茹苦含辛的农夫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M].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82,40-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