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出东山,鸡鸣人度关。平安争趁市,歌啸振清湾。
缺月出东山,鸡鸣人度关。平安争趁市,歌啸振清湾。
米惯三钱价,衣誇五裤斑。知是贤侯在,闾阎免苦艰。
米惯三钱价,衣誇五裤斑。知是贤侯在,闾阎免苦艰。
霍与瑕

霍与瑕

广东南海人,字勉衷。霍韬子。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慈溪知县。以严嵩党羽鄢懋卿巡盐行部,不为礼,被劾罢。后起知鄞县,官终广西佥事。 ▶ 2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梦断香消¹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²
译文: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注释:¹香消:指唐琬亡故。²不吹绵:不能吐絮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此身行¹作稽(jī)²土,犹吊³遗踪一泫(xuàn)
译文: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¹行:即将。²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³吊:凭吊。⁴泫然:流泪貌。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99-1001

shěnyuánèrshǒu ·èr

yóu sòngdài 

mèngduànxiāngxiāoshínián shěnyuánliǔlǎochuīmián 
shēnxíngzuòshān yóudiàozōngxuànrán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石梁¹度空旷,茅屋临清炯(jiǒng)²
译文:拦水的石坝跨过空旷的水面,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
注释:¹石梁:石头堆成的拦水坝,用来捕鱼等。²清炯:清明,指阳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俯窥娇饶¹杏,未觉身胜影。
译文:俯看娇艳富丽的杏花,并不觉得花儿胜过水中的倒影。
注释:¹娇饶:即娇娆。娇艳富丽貌。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嫣如景阳妃¹,含笑堕宫井。
译文:巧笑嫣然如同窥阳宫的妃嫔,含笑落进宫井之中。
注释:¹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嫔妃张丽华、孔贵嫔等。史载,隋军入台城。后主避之,与张丽华、孔贵嫔俱入景阳宫井中。隋军窥井而呼,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丽华、孔贵嫔同乘而上。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chāo)(chàng)¹有微波,残妆²坏难整。
译文:水面涟漪,将水中佳人的容颜妆饰弄得残破难整,让人惆怅不已。
注释:¹怊怅:惆怅。²残妆:被损坏了的化妆。

  此诗前半首写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胜于花的自身;后半首由水中花影,联想及南朝陈后主及贵妃张丽华国破人亡的境遇。此诗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在于,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娇美艳丽,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现她在水中娇娆的倒影。

  首联石桥跨过了空旷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这里用了两个形容词:“空旷”“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辞中所谓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体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诗意丰满,形象鲜明,如直说石梁渡河,茅屋临水,则兴味索然了。

  颔联说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似乎并未觉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处。寻绎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种清莹而缥缈的美感,严羽《沧浪诗话》状诗之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就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安石爱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个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

  颈联以张、孔作比,说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以花比美人是诗家常语,这里以美人喻花则觉新警。

  尾联承上而来,也还是将人拟花,然而写微波荡漾,花影缭乱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义。诗说水面的涟漪,将水中这位绝代佳人的容颜妆饰弄得残破难整,令人惆怅不已。因为上文已将杏花比作景阳妃,所以这里的“残妆”也显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残妆坏难整”一句写花影凌乱,形象生动而富有动态的美,情韵绝胜。

  此诗虽咏临水之杏花,然全诗不着一花字、水字,诗人像是有意避开坐实的刻镂描摹,而杏花的风姿神韵全以空灵比况之笔出之,给人一种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实,写杏花临水及其水中倒影这一景象,在唐人的诗中也早已有过,如吴融的《杏花》诗“独照影时临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诗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现这种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颖,造成了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无限美妙的联想。

参考资料:
1、 缪钺著. 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264-265.

xìnghuā--wángānshí

shíliángkōngkuàngmáolínqīngjiǒng

kuījiāoráoxìngwèijuéshēnshèngyǐng

yānjǐngyángfēihánxiàoduògōngjǐng

chāochàngyǒuwēicánzhuānghuàinánzhěng

官身几日闲,世事何时足。君貌不常红,我鬓无重绿。
官身¹几日闲,世事²何时足³。君貌不常红,我鬓(bìn)无重(chóng)绿
译文:为官之人哪能有几日得闲的,世间的事务什么时候才能处理得完。你的容颜不会常在,我的鬓发也无法再变黑。
注释:¹官身:为官之人。²世事:人世间的事务。³足:貌足,此处引申为“终了”之意。⁴红:脸色红润,借指年轻。⁵重绿:再绿。
榴花满盏香,金缕多情曲。且尽眼中欢,莫叹时光促。
榴花¹貌盏(zhǎn)²香,金缕³多情曲。且尽眼中欢,莫叹时光促
译文:榴花酒满杯香美,金缕曲真多情,姑且享尽眼前的欢娱,不要叹惜时光流逝得这么快。
注释:¹榴花:指榴花酒。²盏:杯。³金缕:曲名,指杜秋娘《金缕衣》。⁴多情:富于感情。⁵眼中欢:比喻眼前或心中所期望的欢愉事情。⁶促:急促,过得快。

  这是一首劝人摆脱机务、及时休闲寻欢的小词,感情基调哀而不伤,平静而明快。

  上片先由“官身”难闲、“世事”无尽说起,通俗直叙的语言,从自身的经历说起表述了做官的事多不得自由,引发共鸣。接着以“君貌”、“我鬓”,从人最容易代表衰老的部分写起,紧扣前文,申明青春不驻,人生易老,两对句各从两面着墨,下字亦颇工稳,白描自然,感情真挚,上片通过自身所体会结合所看到的,使得对于青春的感慨更深、更细、更微妙。

  下片则一洗上片的感叹,提出了解决方法,顿时使得词句基调变得轻快明亮,开始叙说解决上述烦恼的办法,便言“榴花酒”之清香四溢、“金缕曲”之多情动人,用眼前事物的美好彻底消除了官机务缠身的烦恼,也为下句的感叹做好了理论铺垫。赏心乐事难得,应当及时赏花听曲,开怀享受。简单的四句,却写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参悟以及对于繁忙生活的解忧和看法,末句以尽欢、莫叹相劝,希望对方放下负担、享受生活。

  该词化用诗歌句法,构思新颖曲折,语言节奏明快,字词简单平稳,通俗自然,情致含蓄深婉。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746

shēngcházi··guānshēnxián--yàndào

guānshēnxiánshìshìshíjūnmàochánghóngbìnzhòng绿

liúhuāmǎnzhǎnxiāngjīnduōqíngqiějǐnyǎnzhōnghuāntànshíguāng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罩云¹飘远岫(xiù)²,喷雨³泛长河。
译文: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飘去远处的峰峦,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
注释:¹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²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³喷雨:喷下雨。
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低飞昏岭腹¹,斜足²洒岩阿³
译文:乌云低飞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风吹雨斜撒满了山的曲折处。
注释:¹岭腹:即半山腰。²斜足:斜脚。³岩阿:是指山的曲折处。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泫丛¹珠缔(dì)²,起溜³镜图波。
译文:一串串雨滴落下,又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大雨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注释:¹泫丛:一串串下滴的水珠。²缔叶:雨滴结在树叶上。³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méng)柳添丝密,含吹¹织空罗。
译文:柳丝在雨气中一片迷濛,连绵的大雨如帘,风吹雨丝在空中织起了一片片罗幕。
注释:¹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诗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

  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春雨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通过笔者的讲解,我想大家可以发现,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近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各位读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图片,这张图片用“珠缔叶”三个字就说明了,而“泫丛(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动态景象却看不到。换一句话说,笔者所找到的这张图片只是“泫丛珠缔叶”这个动画片中的一个画面。

  这首诗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片语,这些片语是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现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认为下雨是自然现象,其实就笔者个人在很浅的层次上所见,所谓的“自然”其实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着一切。请各位读者权且相信有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读一下这首诗,可能您会发现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刚开始读的时候不一样了。也许您会发现,万事万物在唐太宗的笔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的形式描写出来了。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大汉无中策¹,匈奴犯渭(wèi)²
译文: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注释:¹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²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五原¹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译文: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注释:¹五原:唐郡名,在今陕秋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命将征秋极¹,横行阴山²侧。
译文: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注释:¹秋极:汉唐时之长安以秋的疆域。²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秋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