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今朝、仲春初二,玉晨重见瑶侣。钿蝉缃蝶新梳削,回首那人风度。
蓦今朝、仲春初二,玉晨重见瑶侣。钿蝉缃蝶新梳削,回首那人风度。
青鸟去,看碧落高寒,又恐娇难住。梦云惯阻。记夜雨重门,画堂灯畔,双髻唱金缕。
青鸟去,看碧落高寒,又恐娇难住。梦云惯阻。记夜雨重门,画堂灯畔,双髻唱金缕。
东风骤,吹堕琼华如许。秦台零落珠树。小庭香雾回廊月,都是旧经行处。
东风骤,吹堕琼华如许。秦台零落珠树。小庭香雾回廊月,都是旧经行处。
花底语,问花上、流莺也为侬凄楚。凤笙漫谱。指柳下栏干,共伊凭后,十载罥飞絮。
花底语,问花上、流莺也为侬凄楚。凤笙漫谱。指柳下栏干,共伊凭后,十载罥飞絮。
李慈铭

李慈铭

李慈铭(1830~1894)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2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chóu)(chàng)彩云飞¹,碧落²知何许。不见合欢花³,空倚相思树
译文:彩云飞逝,碧霞漫天,心中惆怅有人知道多少。看不见合欢花,只能独自依在相思树旁。
注释:¹彩云飞:彩云飞逝。²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后泛指天上。³合欢花:别名夜合树、绒花树、鸟绒树,落叶乔木,树皮灰色,羽状复叶,小叶对生,白天对开,夜间合拢。⁴相思树: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后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判得¹最长宵(xiāo),数尽厌(yān)(yān)²雨。
译文: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内心的情感也说不清楚。心甘情愿地到深夜,去数尽那绵长的相思雨。
注释:¹判得:心甘情愿地。²厌厌:绵长、安静的样子。

  上片首句一出,迷惘之情油然而生。“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彩云随风飘散,恍然若梦,天空这么大,会飞到哪里去呢?可无论飞到哪里,我也再见不到这朵云彩了。此处运用了托比之法,也意味着词人与恋人分别,再会无期,万般想念,万分猜测此刻都已成空,只剩下无穷尽的孤单和独自一人的凄凉。人常常为才刚见到,却又转瞬即逝的事物所伤感,云彩如此,爱情如此,生命亦如此。“合欢花”与“相思树”作为对仗的一组意象,前者作为生气的象征,古人以此花赠人,谓可消忧解怨。后者却为死后的纪念,是恋人死后从坟墓中长出的合抱树。同是爱情的见证,但词人却不见了“合欢花”,只能空依“相思树。”更加表明了纳兰在填此词时悲伤与绝望的心境。

  下片显然是描写了词人为情所困、辗转难眠的过程。“总是别时情”,在词人心中,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曰,无法忘却。时间过得愈久,痛的感觉就愈发浓烈,越不愿想起,就越常常浮现在心头。“那得分明语”,更是说明了词人那种怅惘惋惜的心情,伊人不在,只能相会梦中,而耶些纷繁复杂的往事,又有谁人能说清呢?不过即便能够得“分明语”。却也于事无补,伊人终归是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说再多的话又有什么用呢。曾经快乐的时光,在别离之后就成为了许多带刺的回忆,常常让词人忧愁得不能自已,当时愈是幸福,现在就愈发地痛苦。

  然而因不能“分明语”那些“别时情”而苦恼的词人,却又写下了“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这样的句子。“判”通“拼”,“判得”就是拼得,也是心甘情愿的意思,一个满腹离愁的人,却会心甘情愿地去听一夜的雨声,这样的人,怕是已经出离了“愁”这个字之外。

  王同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到“愁”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写这种词的多半是不更事的少年,受到少许委屈,便以为受到世间莫大的愁苦,终日悲悲戚戚,郁郁寡欢第二种则是“欲说还休”,至此重境界的人,大都亲历过大喜大悲。可是一旦有人问起,又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而第i种便是“超然”的境界,人人此境,则虽悲极不能生乐,却也能生出一份坦然,一份对生命的原谅和认可,尔后方能超然于生命。

  纳兰这一句.便已经符合了这第三种“超然”的境界,而这一种境界,必然是所愁之事长存于心,而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折磨,最终达到了一种“超然”,而这种“超然”,却也必然是一种极大的悲哀。纳兰此处所用的倒提之笔,令人心头为之一痛。

  通篇而看,在结构上也隐隐有着起承转合之意,《生查子》这个词牌毕竟是出于五律之中,然而纳兰这首并不明显。最后一句算是点睛之笔。从彩云飞逝而到空倚合欢树,又写到了夜阑难眠,独自昕雨。在结尾的时候纳兰并未用一些凄婉异常的文字来抒写自己的痛,而是要去“数尽厌厌雨”来消磨这样的寂寞的夜晚,可他究竟数的是雨,还是要去数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呢?想来该是后者多一些,词人最喜欢在结尾处带入自己伤痛的情怀,所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尽管他不肯承认自己的悲伤,但人的悲伤是无法用言语来掩饰住的。

  纳兰这首词,写尽了一份自己长久不变的思念,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他自己的一颗难以释怀的心。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97-98页

shēngcházi··chóuchàngcǎiyúnfēi--lánxìng

chóuchàngcǎiyúnfēiluòzhījiànhuānhuākōngxiāngshù

zǒngshìbiéshíqíngdàifēnmíngpànzuìzhǎngxiāoshùjǐnyànyàn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¹不知吾为谁也。宦(huàn)²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³。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mào)。性嗜酒,耽(dān)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译文:醉吟先生,忘掉了他的姓名、乡里、官爵,心情恍惚不知自己是谁。在外做官三十年,快老了,退职后居住在洛阳履道,所住的地方有池塘五六亩,竹几千棵,乔木几十株,楼台水榭舟船木桥规模都小,但都具备了,先生安居在那里。先生本性酷爱喝酒,喜欢弹琴,特别喜欢写诗。凡是喜欢喝酒的人、弹琴的朋友、写诗的交好,大多与他来往。
注释:¹忽忽:心情恍惚。²宦游:在外做官。³退居洛下: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履道里。⁴具体而微:有台榭、舟桥的形状,而规模较小。⁵耄:年老。⁶耽琴淫诗:沈湎于音乐,过分喜欢诗歌。
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筐,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游之外,栖(qī)心释氏¹,通学小中大乘法²,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³为诗友,安定皇甫(fǔ)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mǐ)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léi),次开诗筐,诗酒既酣(hān),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¹⁰,合奏霓(ní)(cháng)羽衣¹¹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¹²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mǐng)(dǐng)而后已¹³。往往乘兴,屦(jù)及邻¹⁴,杖于乡¹⁵,骑游都邑,肩舁(yú)¹⁶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¹⁷诗数卷,舁(yú)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hú)¹⁸,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译文:游历之外,醉心佛学,普遍地学习了小中大乘法。和嵩山的和尚如满是空门中的朋友,平泉的韦楚是山水朋友,彭城的刘梦得是诗歌朋友,安定的皇甫朗之是酒友。每一见面,便高兴得忘记回家。洛城里里外外六七十里间,凡是道观寺庙、有泉石花竹的山丘沟壑,没有不游览的;别人家里有美酒、有弹琴的,没有不拜访的;有图书、歌舞的,没有不观看的。从洛川的守令到百姓家中,以集会游览召唤的,也经常前往。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来拜访他,他一定为他们先打开酒坛,再翻开诗柜。喝酒尽兴以后,就自己弹琴,奏起音乐,弹奏《秋思》一遍。如果兴致大发,命令家中的仆从调好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如果更高兴,又命令小歌妓演唱《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任自己自娱自乐,酩酊大醉才作罢。往往趁着兴致,走到乡里旁边,拄着拐杖游览乡中,骑着马游历都邑,坐着轿子去到野外。轿子里只放着一张琴一个枕头、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集几卷。轿杆左右悬挂着一对壶酒,沿着水绕着山,由着兴致前往。抱着琴,举着酒壶喝酒,兴尽而返。像这样子共十年。在这期间写诗约千余首,每年酿酒数百斛。而十年前及十年后所写的诗和所酿的酒不算在内。
注释:¹栖心释氏:寄心于佛教。²小中人乘法:此即佛教所谓“三乘”,是佛教引导众生求得解脱的三种方法、途径。³刘梦得:即著名诗人刘禹锡。⁴皇甫朗之:即皇甫曙。⁵观:指道观。⁶靡:无。⁷自居守洛川洎布衣家:自洛川的官员到一般人家。⁸酒罍:古代酒器。宫声:古代音阶的第一个音阶,操宫声指弹奏乐曲。⁹弄:演奏。¹⁰法部丝竹:法曲原是道观所奏乐曲,唐玄宗喜好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称之为梨园弟子。又有宫女数百人,也称梨园弟子,称为法部。其曲声清而且近雅。¹¹霓裳羽衣: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舞,初名婆罗门曲,经玄宗润色并制歌词,着力描写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¹²杨柳枝:本隋代宫词,庸代洛阳地方创为新调,词句都是七言四句诗的形式,但音节和绝句不完全一样,内容都是咏杨柳的。¹³已:止。¹⁴屦及邻:簇为麻葛所制的鞋子。此是说到邻家访问。¹⁵杖于乡:拄杖去乡村中游玩。¹⁶肩舁:坐轿子。¹⁷陶、谢:指陶潜、谢灵运的山水闲适诗。¹⁸斛:十斗为一斛。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适于杯觞、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箕踞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咏怀诗》云:
妻孥(nú)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¹,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²焉,以至于多藏润屋³,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zhì)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něi),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gǒng),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适于杯觞(shāng)、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yōng)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¹⁰。”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wèng),箕(jī)(jù)¹¹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¹²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qián)(lóu)¹³,寿于颜回¹⁴,饱于伯夷¹⁵,乐于荣启期¹⁶,健于卫叔宝¹⁷,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咏怀诗》云:
译文:妻子、女儿、弟弟、侄儿担心我这样太过分了,有时讥讽我,我不理会;一直到他们再三劝说,我才说:“每个人的天性,很少能持中,一定有所偏好。我不是个持中的人。假设我不幸贪财而去经商,因此达到财富多而使四壁生辉,招祸危及自身,对我怎么办?假设我不幸喜欢赌博,一个赌注扔上几万,全部家财押上去而破产,以至于妻子儿女受冻挨饿,对我怎么办?假设我不幸爱好服食丹药,减少衣食,用炉子烧炼丹药,而结果没有成功反有所误,对我怎么办?我幸而不喜欢那些,而自我适意于饮酒吟诗之间,放达是放达啦,难道有什么妨碍吗?不是还比喜爱那三种事情好得多吗?这就是刘伶听到妻子的劝说而不接受、王绩沉迷醉乡而不愿返回的原因吧。”于是带领子弟,进入酒房,围着酒缸,两脚伸直张开而坐,仰面长叹说:“我生在天地之间,才能与品行不及古人很远;而比黔娄富裕,比颜渊寿长,比伯夷要饱足,比荣启期要快乐,比卫叔宝健康,太幸运了,太幸运了!我还追求什么呢?如果抛弃我所爱好的,用什么送老?”因而自己吟唱《咏怀诗》道:
注释:¹鲜得中:很少小偏倚。²货殖:经商。³多藏润屋:钱财多而居室华丽。语本《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⁴贾祸:招惹灾祸。⁵炼铅烧汞:占代道教炼丹,用炉火烧炼丹、铅等矿物。⁶放:颓放。⁷庸:乃。⁸不犹愈十好彼三者乎:不比喜爱那三种事情好得多吗?⁹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刘伶字伯伦,晋竹林七贤之一;嗜酒,著有《酒德颂》。其妻曾谏阻他饮酒,他跪祝曰:“妇儿之言,慎不可听。”¹⁰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唐诗人王绩,耽酒,有《醉乡记》。¹¹箕踞:坐时两脚伸直岔开,形似簸箕。一说是屈膝张足而坐,是一种轻慢态度。¹²不逮:不及。¹³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家中甚贫,死时衣不蔽体。¹⁴颜回:字予渊,有德行,不幸早卒,孔子极为悲恸。¹⁵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因反对周武王,不食周粟,饿死。¹⁶荣启期:春秋时人。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他为什么那么快乐,他说:“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我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民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白居易以为自己比荣启期更乐,是因为他除了具备荣启期以为乐的条件外,还比荣启期富有,如传中所说的享优游山水,声色醉饮之乐。¹⁷卫叔宝:晋卫玢,字叔宝,二十七岁早死。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译文:荣启期抱琴而乐,刘伯伦纵酒放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译文:放开眼量看青山,任凭头上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译文:我不知天地之间,更能有几年可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译文:从今到寿终正寝,全是悠闲的岁月。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顾谓妻子云:“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pēi)¹,又饮数杯,兀(wù)²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³,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顾谓妻子云:“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译文:吟罢自己苦笑,打开酒瓮盖,舀出酒来,又饮数杯,昏昏沉沉地大醉。不久醉了又醒,醒了又吟诗,吟完诗又饮酒,饮了酒又醉,醉酒与吟诗相反复,如同循环一样。因此能够把身世梦幻,富贵如浮云,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百年为一转眼之间。快快乐乐地,昏昏沉沉地,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古人所说的“沉醉于酒中能保全”,所以自号为醉吟先生。到唐文宗开成三年,六十七岁,胡子花白,头发稀疏,牙齿脱落,白居易的觞咏之心还没有减弱。所以他对妻子和孩子说:“今日以前的日子,我是很舒适了,今日之后,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致将会怎样了?”
注释:¹拨醅:醅是未过滤的酒,拨醅是拨开浮糟而打酒。²兀:茫然无知的样子。³云富贵:以富贵为浮云。⁴幕席天地:把天地作为篷顶坐席。瞬息百年:意思是把人生看得很短促。⁵瞬息,极短时间。⁶百年,一生。⁷陶陶然:欢喜的样子。⁸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开成,唐文宗年号。

  这篇自传的开头一段,先概括地介绍自己的退居生活。自传的第二段,具体描述他的半隐居生活,而最突出的是赋诗与酿酒。自传的第三段,作者为自己的放情诗酒的生活作辩护。他认为自己对诗酒的爱好,比那种经商、赌博、炼丹服药都要好,不会招祸、破产或为药所误。这篇自传如他的诗歌一样,语言平易清新,多处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极为流畅。

  开头一段,先概括地介绍自己的退居生活。传记一般要在开头交代传主的姓字籍贯,而这篇自传开头却说:“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这是模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体例,表示自己既过半隐居的生活,自己的姓名之类无所谓了,同时也透露自己因酒醉之深而忘记而糊涂了。接着写他在洛阳住处的环境及爱好。他“家虽贫,不至寒馁”,这是半隐居生活的生活条件。从五十八岁到六十七岁十年中,白居易先后在洛阳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官职,其中除河南尹两年外,另外两个官职都是一种加官,并非实职,可以领到薪俸但不用于实事,很清闲。这种既当官又无实职的生活,白居易称为“中隐”。他在《中隐》一诗中说过,不做官便要有冻馁之苦,做高官便要有忧患,“不如做‘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实际上这是一种半隐居的生活,陶醉于饮酒、作诗,这就点出了“醉吟先生”的题意。

  第二段,具体描述他的半隐居生活:研究佛学,与佛教朋友、诗友、酒友交官,听歌吟诗,饮酒、官山水,而最突出的是赋诗与酿酒。

  第三段,作者为自己的放情诗酒的生活作辩护。他认为自己对诗酒的爱好,比那种经商、赌博、炼丹服药都要好,不会招祸、破产或为药所误。因此表面上“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认为沉迷在醉吟之中是“幸甚,幸甚”,其实内心并非真的一味快乐“自适”。他的“吟罢自哂”是一种苦笑。因为传主“醉复醒,醒复吟”,“醉吟相仍”,整日在昏昏沉沉之中。这种状态决非是正常的生活,也决非是真正的内心快乐。他醉吟的目的,是为了“得全于酒”,借酒麻醉自己,避开政治斗争,免祸求全。所以传主纵情诗酒,在表面的闲适中还隐藏着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悲哀、沉重的失落感和内心苦闷。白居易在早年曾写过许多讽谕诗,为民叫苦,干预现实;作为一个左拾遗的谏官,也曾尽过职责。而到了晚年,思想消沉,竟成了“醉吟先生”。究其原因,首先不能不归结到封建社会对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造成的精神上政治上的压抑;其次是白居易自己信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晚年几乎完全倾向“独善其身”。另外,他还受佛道的影响,使自己的晚年既在佛道中找寄托,又使自己的思想更趋于消极。

  这篇自传如他的诗歌一样,语言平易清新,多处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极为流畅。全文从头至尾能紧扣题目中“醉吟”二字,围绕传主别号展开描写与议论,塑造了晚年白居易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
1、 陈兰村编.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07月:112-118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天田不日降皇舆(yú)¹,留滞(zhì)长沙岁又除。
译文:皇帝不久就要率领百官去东郊祭典,而我就像被贬长沙的贾谊又过了一年。
注释:¹皇舆:天子坐的车。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宣室无由问釐(xī)¹,周南何处托成书。
译文:汉帝刘恒曾经在宣室向贾谊请教过鬼神的事,我即使写成典籍,滞留周南却无法送达皇帝面前。
注释:¹釐事:指鬼神与幸福吉祥方面的事情。“釐”同“禧”。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使用了两个典故,因此显得比较深奥难懂。第一个典故跟汉朝的贾谊有关。贾谊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生活在公元前200—168年之间。据《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才十八岁时,就因为能够写诗做文章而著名。后来被河南太守吴治平推荐给汉文帝刘恒,二十多岁就成了博士,并在一年之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本来深受文帝的器重,打算给他授予公卿的职位,但由于不少高官的反对与毁谤,汉文帝逐渐疏远了他,将他贬为长沙王的老师。贾谊经过湘江时,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诗词,借屈原被谗言所害放逐到江南来比喻自己。他在长沙滞留了四年多的时间,还算幸运,终于被文帝想起来了,急忙派人把他征召回京城。入朝觐见时,文帝正坐在宣室之中,品尝祭神之后剩余下来的肉,因为对鬼神的事情有不少疑问,所以向他请教有关鬼神和幸福吉祥的缘故。贾谊于是非常详细地解说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此后,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老师,并经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方面的得失。梁怀王刘胜,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爱好读书,没过几年,因为骑马时不小心摔死了。贾谊觉得没有尽到自己当老师的责任,常常流泪哭泣,伤心过度,第二年也死了。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

  第二个典故跟汉朝的太史公司马迁一家有关。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从公元前140年开始,就在汉武帝刘彻的朝中担任太史,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的学说,都颇有研究,精通四书、五经和六艺,常有“治民、治天下”的夙愿。到公元前110年时,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去泰山封禅。司马迁的父亲身为太史,被迫滞留在周南,无法跟随天子前往泰山,参与封禅盛典,悲愤而死。临终前曾抓住司马迁的手,流着泪嘱咐他:“天子去泰山封禅,我不能随同前往,这是我的命运不好。我死了之后,你必定接任太史的官职;身为太史,不要忘记我所想写的论著和文稿。”过了三年,司马迁果然当上了太史令,博览国家的藏书,秉承父亲的遗愿,潜心修史。公元前99年,他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辩解,被关进狱中,受了腐刑。出狱后当上了中书令,虽然历经磨难,他却无怨无悔地发愤著述,终于在公元前91年编写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即《史记》。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柳宗元的《闻籍田有感》,第一句是写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旧历十月,唐宪宗李纯传旨,次年的正月十六日,要去东郊举行祭拜大典,命令有关部门的官吏撰写典仪方面的文稿。任务繁重,时间却又非常紧迫。第二句是写柳宗元自认为才华出众,而且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完全能够承担如此重任,但因为滞留在永州,就像当年西汉时期被贬到长沙的贾谊,没法参与这种重大的祭典活动。

  第三句写贾谊后来终于被汉文帝重新起用,而自己满腹的学问和才识,却不能展示在皇帝的面前。第四句写柳宗元以司马谈来比喻自己,因为无缘参与这种规模宏大且相当隆重的庆典,心情非常难受。他特别希望能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将自己写成的典仪文稿,送到唐宪宗的手里,以便引起重视和青睐,但又没有真正能够信任与委托的人,帮助自己实现这种愿望。

  柳宗元在公元803年,进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里行,“里行”是见习的意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的部长助理,曾经主持过祭祀之类的事情。过了一年多,即公元805年的四、五月,他又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专门掌管礼仪、享祭、贡举之类事情。从诗中所引用的两个典故,不难看出柳宗元那种跃跃欲试、极愿为国分挑重任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朝廷不辨忠奸、排斥贤德人士的做法深表遗憾与忧愤的苦闷心态。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云想衣裳(cháng)花想容¹,春风拂槛(jiàn)²露华浓³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¹“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²槛:栏杆。³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非¹群玉²山头见,会³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¹“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²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³会:应。⁴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一枝秾(nóng)艳露凝香,云雨巫山¹枉断肠。
译文:贵妃美得像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注释:¹云雨巫山: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¹飞燕²(yǐ)新妆³
译文: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注释:¹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²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³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倚,穿着、依凭。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¹倾国²两相欢,长得³君王带笑看。
译文: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注释:¹名花:牡丹花。²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³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解释¹春风²无限恨,沉香³亭北倚阑干
译文: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注释:¹解释:解散、消解之意。释,即消释、消散。一作“识”。²春风:指唐玄宗。³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沉,一作“沈”。⁴阑干:即栏杆。

  第一首诗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诗人首先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即像。“花”指牡丹花。读解这一句,是可以双解的,或者说,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牡丹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诗人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无论那种解读,诗人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接着写道:“春风拂槛露华浓。”“拂”即轻轻擦过。“槛”即花圃的围栏。“华”通“花” 意思是说,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天的风和煦的,暖暖的;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可以说,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华浓”)的美艳。

  第三句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群玉”即山名。“群玉山”指神话中的仙山。出自《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书中说,“群玉山”是西王母住的地方。这里以西王母居处来指代仙界,诗人借此暗寓杨贵妃美貌似天仙。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此天姿国色似如天仙的女人,如果不在“群玉山头”见到你是见不到的这样的美人的。诗人把杨贵妃比作天仙。天仙美,本身就是朦胧之美,这样,给人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一句是在上面把杨贵妃的玉颜比作花儿而的过渡到写人的整体。此时的杨贵妃真有飘飘欲仙之美。

  最后写道:“会向瑶台月下逢。”“会向”即应在。“瑶台”也是西王母的居处。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这一句还是写杨贵妃是天仙。这一句与上一句是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是“见”,一个是“逢”,都有相遇的意思。二者之前用“若非”与“会向”相连,即“若非……会向”即是“不是……就是”之意。也就是说,杨贵妃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相逢的神女。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诗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诗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6-247

qīngpíngdiàosānshǒu

bái tángdài 

yúnxiǎngchánghuāxiǎngróng chūnfēngjiànhuánóng 
ruòfēiqúnshāntóujiàn huìxiàngyáotáiyuèxiàféng 

zhīnóngyànníngxiāng yúnshānwǎngduàncháng 
jièwènhàngōngshuí liánfēiyànxīnzhuāng 

mínghuāqīngguóliǎngxiānghuān chángjūnwángdàixiàokàn 
jiěshìchūnfēngxiànhèn chénxiāngtíngběilángān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青青著地¹垂,杨花漫漫²³天飞。
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注释:¹著地:碰到地。²漫漫:遍布貌。³搅:《说文》:乱也。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¹行人归不归?
译文: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释:¹借问:敬词,请问。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sòngbiéshī--míng

yángliǔqīngqīngzhechuíyánghuāmànmànjiǎotiānfēi

liǔtiáozhéjǐnhuāfēijǐnjièwènxíngrénguī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