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江皋(gāo)¹闻曙(shǔ)²,轻枻(yì)³理还舼(qióng)
译文:钱塘江边的西陵渡头,我和送行的亲友们听到了晨雾中传来的钟声。上岸后,船工开始整理船舱,用小木桨把船里的积水抛向外面,并准备回去。
注释:晓发:白发。晓,指天刚亮的时候。¹江皋:江岸,江边。²曙钟:拂晓的钟声。³枻:船舷或船桨。⁴舼:又作“舡(chuán)”,古书上指一种小船。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海潮¹夜约约,川露晨溶溶²
译文:夜色未尽下的海潮还隐隐约约的起伏,但正在退去。而吴山下的晨雾一阵一阵地涌动着。
注释:¹海潮: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²溶溶:河水流动的样子。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始见潮上鸟,犹埋云外峰。
译文:沙滩上已见到鸟儿在飞翔,尤其是北岸的诸多山峰,还像埋在云雾中一样,缥缈难见。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故乡杳(yǎo)¹无际²,明发怀朋从。
译文:我回头去看了一眼故里坊宅,只见到了萧然山的外貌,而家乡似乎已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了,潘水边的云门寺等更是全无踪影。再说亲友们已经回去了,这时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注释:¹杳:远得看不见踪影。²无际: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也作无边,无涯。

  从题意中可知,这是贺知章早晨离别故乡,出发去远方之地的一首诗作。从贺知章的生平看,可能是年青时离开永兴县去长安赶考的一首诗。永兴在越西的水网地带,当年民间交通以小船为多,贺知章一早出发时坐的便是舟舡,先送到驿道上的一个渡头,再转入大道。从“江皋”、“海潮”两句看,写诗地应在海边的浙江西陵渡一带,对江便是杭州城的吴山和玉皇山。从晨露溶溶等描述看,贺知章故居到江皋的时间约行了一两个小时,路程有二三十里,因中间隔着萧然山,看不见故居,所以像似“故乡杳无际”了。

  由于贺知章青少年时离开了“思家桥村”,迁居至来苏乡潘水河边,所以他是从来苏乡坐船出发,经官河或西城湖水道进入西陵驿的。全程约三十里。

  首联“江皋”是指钱塘江边的西陵渡头,贺知章及送行的亲友们听到了晨雾中传来的钟声。上岸后,船工开始整理船舱,用小木桨把船里的积水抛向外面,并准备回去,所以叫做“轻枻理还舡”。第二联写早晨江边的光景,夜色未尽下的海潮还隐隐约约的起伏,但正在退去。而吴山下的晨雾一阵一阵地涌动着。“川”指两山间或山坞中的平地,山气和地气在这里大量交融,形成溶溶雾水。沙滩上已见到鸟儿在飞翔,尤其是北岸的诸多山峰,还像埋在云雾中一样,缥缈难见。全诗表达了贺知章心向远方求取功名的急切心情,也写出了钱塘江畔的优美景色。

  最后一句“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着重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留恋,对亲友的深情。当时,他回头去看了一眼故里坊宅,只见到了萧然山的外貌,而家乡似乎已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了,潘水边的云门寺等更是全无踪影。再说亲友们已经回去了,这时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如果这次远行是去长安应举的话,那么贺知章五十年后写《回乡偶书》的意境正好与《晓发》相对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钱塘江边的西陵渡头,我和送行的亲友们听到了晨雾中传来的钟声。上岸后,船工开始整理船舱,用小木桨把船里的积水抛向外面,并准备回去。

夜色未尽下的海潮还隐隐约约的起伏,但正在退去。而吴山下的晨雾一阵一阵地涌动着。

沙滩上已见到鸟儿在飞翔,尤其是北岸的诸多山峰,还像埋在云雾中一样,缥缈难见。

我回头去看了一眼故里坊宅,只见到了萧然山的外貌,而家乡似乎已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了,潘水边的云门寺等更是全无踪影。再说亲友们已经回去了,这时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注释

晓发:白发。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江皋:江岸,江边。

曙钟:拂晓的钟声。

枻:船舷或船桨。

舼:又作“舡(chuán)”,古书上指一种小船。

海潮: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

溶溶:河水流动的样子。

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无际: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也作无边,无涯。

赏析

  从题意中可知,这是贺知章早晨离别故乡,出发去远方之地的一首诗作。从贺知章的生平看,可能是年青时离开永兴县去长安赶考的一首诗。永兴在越西的水网地带,当年民间交通以小船为多,贺知章一早出发时坐的便是舟舡,先送到驿道上的一个渡头,再转入大道。从“江皋”、“海潮”两句看,写诗地应在海边的浙江西陵渡一带,对江便是杭州城的吴山和玉皇山。从晨露溶溶等描述看,贺知章故居到江皋的时间约行了一两个小时,路程有二三十里,因中间隔着萧然山,看不见故居,所以像似“故乡杳无际”了。

  由于贺知章青少年时离开了“思家桥村”,迁居至来苏乡潘水河边,所以他是从来苏乡坐船出发,经官河或西城湖水道进入西陵驿的。全程约三十里。

  首联“江皋”是指钱塘江边的西陵渡头,贺知章及送行的亲友们听到了晨雾中传来的钟声。上岸后,船工开始整理船舱,用小木桨把船里的积水抛向外面,并准备回去,所以叫做“轻枻理还舡”。第二联写早晨江边的光景,夜色未尽下的海潮还隐隐约约的起伏,但正在退去。而吴山下的晨雾一阵一阵地涌动着。“川”指两山间或山坞中的平地,山气和地气在这里大量交融,形成溶溶雾水。沙滩上已见到鸟儿在飞翔,尤其是北岸的诸多山峰,还像埋在云雾中一样,缥缈难见。全诗表达了贺知章心向远方求取功名的急切心情,也写出了钱塘江畔的优美景色。

  最后一句“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着重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留恋,对亲友的深情。当时,他回头去看了一眼故里坊宅,只见到了萧然山的外貌,而家乡似乎已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了,潘水边的云门寺等更是全无踪影。再说亲友们已经回去了,这时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如果这次远行是去长安应举的话,那么贺知章五十年后写《回乡偶书》的意境正好与《晓发》相对应。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贺知章年轻时离别故乡永兴县,去京城长安赶考时。

贺知章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 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桂树青青百里疆,鹧鸪啼彻午阴凉。
桂树青青百里疆,鹧(zhè)(gū)¹啼彻午阴凉。
译文:繁盛翠绿的桂树有百里之广,晌午时分鹧鸪在桂树荫下啼叫。
注释:南剑:州、路名。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改剑州置州,因利州路有剑州,相对而得名。治所在南平(今南平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市及将乐、顺昌、沙县、尤溪等县地。¹鹧鸪:一种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
延平津上峰如削,剑去江空水自长。
延平津¹上峰如削,剑去江空水自长。
译文:延平津边上的山峰像被劈开一样陡峭,高耸入云。乘船离开这里后,江面空旷,江水漂流,像是没有来过一样。
注释:¹延平津:古代津渡名,今在福建省南平市东南。

nánjiàndàozhōng--liángnéng

guìshùqīngqīngbǎijiāngzhèchèyīnliáng

yánpíngjīnshàngfēngxuējiànjiāngkōngshuǐzhǎng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飞光¹飞光,劝尔一杯酒。
译文: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
注释:¹光:飞逝的光阴。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吾不识青天¹高,黄地厚。
译文: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
注释:¹青天、黄地: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¹
译文: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注释:¹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煎:煎熬,消磨。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食熊则肥,食蛙¹则瘦。
译文: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
注释:¹蛙:代指贫穷者吃的粗劣食品。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神君¹何在?太一²安有?
译文: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
注释:¹神君:汉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奉为神,称神君。汉武帝病时曾向她乞求长生。(参看《史记·封禅书》)²太一:天帝的别名,是天神中的尊贵者。安:哪里。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天东有若木¹,下置衔(xián)烛龙²
译文: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注释:¹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名,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²烛龙:传说中的神龙,住在天之西北,衔烛而游,能照亮幽冥无日之国。屈原《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这里借指为太阳驾车之六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¹²,夜不得伏。
译文: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
注释:¹不得:不能。²回:巡回。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译文: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何为服黄金¹、吞白玉?
译文:何必吞黄金,食白玉?
注释:¹服黄金、吞白玉:道教认为服食金玉可以长寿。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谁似¹任公子²,云中骑碧³驴?
译文: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
注释:¹似:一作“是”。²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其事迹无考。³碧:一作“白”。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刘彻¹茂陵多滞骨²,嬴政³(zǐ)费鲍(bào)
译文:刘彻求长生,最后只能在茂陵中慢慢腐烂成骨,嬴政求仙药,死后棺车白费了掩臭的腌鱼。
注释:¹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²滞骨:残遗的白骨。³嬴政:秦始皇。⁴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⁵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

  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谈艺录》十四)李贺诗歌常常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看法较全面,议论较透彻的,当数《苦昼短》。

  全诗分为三段,每段反映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合起来才是他对问题的全部看法。

  诗的前十句(从开头至“太一安有”)为第一段。诗的开头,诗人请时光呀停下喝酒。之所以要向时间劝酒,是因为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一是概叹时光飞逝,人寿促迫。诗人说自己不知道天地间许多深奥的道理,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人生没来得及干点事业,生命就白白消耗了。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恐惧,一个“煎”字,表现出虚度年华的痛苦心情;一是认识到人生必死的道理。人活在世上,必须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吃熊掌则肥,吃蛙肉则瘦,这是食物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根本没有不食五谷、断绝烟火的神仙,因此,谁都不免一死,生老病死乃是天地间无法抗拒的规律。对于人生,对于死亡,人们很早就表现出极大的关切,诗人因其多愁善感,生命的旅程屡遭挫折,对此想得则更多更深。这里,诗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诗人将劝酒的内容放在诗的开头,使作品具有一种新奇突兀之感,同时也表明诗人已大彻大悟,对时光不存任何芥蒂。接着又以“吾不识”与“惟见”相配合,排除不相关的事情,将目光聚焦到人寿短促一点上,既照应了题目“苦昼短”三字,又使作品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以此为纲,展开后面的内容。“神君何在,太一安有?”是个反问句,答案是不喻自明的。经过一番求索,诗人完成了他的心路历程,整段内容,一气呵成。

  中间八句(从“天东有若木”至“少者不哭”)是第二段。前面一段,诗人理智地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如果诗歌就此停住,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一段,诗人凭借神话传说,倾诉了对生命的美好愿望。诗中说天的东面有一棵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的神龙。传说中的若木在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衔烛龙也是在天西北某个幽冥无日的国度,诗人显然将古代神话作了改造。诗人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斩断神龙的腿,把龙肉吃了,太阳无法运行,昼夜不在更替,时间也就凝固不动了。如此,生命得以永存,人们不必为此哀伤了。

  这是诗人的幻想,这个幻想充满着激情与浪漫的气质。现实中的缺陷,在幻想中得到满足,所以,尽管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却依然有着永久的魅力,它闪亮着理想与智慧之光,使艺术得到升华。

  诗的最后六句(从“为何服黄金”至结尾)是第三段。这一段,诗人讥刺了那些想通过求仙获得长生的人的荒唐愚昧。

  服黄金,吞白玉,是道教中的服食方法,据说可以成仙,至于实际效用如何,“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就拿骑驴升天的任公子来说,同样是虚妄的传说。诗人清楚地知道幻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成仙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世上偏有一些人热衷此道,连秦皇汉武这样英明的君主也不能免俗,他们求仙长生的举动最终化为泡影,成了后人的笑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结纳方士,遍祈名山大川以访神仙,又造仙人承露盘,调甘露,饮玉屑,冀求长生。《汉武帝内传》说,武帝死后,梓棺响动,香烟缭绕,尸骨飞化仙去等。诗人却说:“刘彻(武帝)茂陵多滞骨”,墓中所存,只是一堆浊骨,根本没有什么成仙之事。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忙于寻找不死之药,派方士入海求仙。结果身死巡游途中,耗费许多鲍鱼,难掩尸体的腐臭,从“多滞骨”、“费鲍鱼”数字中,诗人对历史上愚妄的统治者作出无情的嘲讽,锋芒十分犀利。

  统治者求仙长生的举动,是想维持长久的统治,永远享受奢华的生活。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劳民伤财,虚耗国库,使这种愚昧的举动升级为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危害特别严重。李贺有意提出秦皇汉武,对他们的求仙加以讽刺,是有所寄托的。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任命一个名叫柳泌的江湖术士为台州刺史。大臣们进谏,他却说:“烦一州之力,而能为人主致长生,臣子亦何爱焉。”(《资治通鉴》卷二四〇)可见已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这种迷信的风气又在统治阶层中蔓延开来,甚至有因服食中毒身亡的。李贺此诗对那些人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如能好好倾听诗人的忠告,可以免去一场无妄之灾。

  诗的第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年命短促的慨叹,二是以理智的态度看待人生。诗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对这层意思加以发挥,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升华了第一段的主旨。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脱出了一己私念,对人生,对社会怀着一种大悲悯,只是说出口来却是一阵阵冷嘲热讽。诗中有很多疑问句,安排在段落衔接之处,起着增强语气与感情色彩的作用,使诗歌富于一种波澜起伏的动感。诗人又把“食熊则肥,食蛙则瘦”与“斩龙足,嚼龙肉”联系起来,使那种富于神秘色彩的故事充满了烟火味与人情味,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境界。加上青天、黄地、白玉、黄金、碧驴等多种色彩的调和搭配,真有点古色斑烂的味道。全诗没有很多的藻饰,也不着意于景致的描绘,但由于诗中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议论性很强的诗歌显得回旋跌宕而又玩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2、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1033 .

zhòuduǎn

 tángdài 

fēiguāngfēiguāng quàněrbēijiǔ 
shíqīngtiāngāo huánghòu 
wéijiànyuèhánnuǎn láijiānrénshòu寿 
shíxióngféi shíshòu 
shénjūnzài tàiānyǒu 
tiāndōngyǒuruò xiàzhìxiánzhúlóng 
jiāngzhǎnlóng jiáolóngròu shǐ使zhīzhāohuí  
ránlǎozhě shàozhě 
wéihuángjīn tūnbái 
shuíréngōng yúnzhōng 
liúchèmàolíngduōzhì yíngzhèngguānfèibào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当年书剑揖(yī)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译文:想当年我文武双全,三公贵族也刮目相看;谈吐间气势如虹,豪气冲云天。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zān)华发¹醉秋风。
译文:沙场上战鼓雷鸣、烟尘蔽日,我独有壮志满怀;现如今却只见白发丛生,秋风中自斟独醉伤怀。
注释:¹华发:花白得头发。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梦回松漠榆(yú)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译文:屡屡梦回榆关之外的大漠,醒来后却只能在乡村中慢慢变。
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奇士¹久埋巴硖(xi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译文:我的朋友独孤策长眠在巴峡,我在灯前感慨还有谁能倾听我想上阵杀敌的壮志雄心?
注释:¹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经故去十年。

gǎnjiù--yóu

dāngniánshūjiànsāngōngtánshéyúnhóng

shízhàngzhànchénzhuàngzhìzānhuázuìqiūfēng

mènghuísōngguānwàishēnlǎosāngcūnmàizhōng

shìjiǔmáixiádēngqiánkāngkǎishuítóng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yì)¹
注释:¹翳:云雾。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谁谓江水清?淆¹之不必一斗泥。
注释:¹淆:搅乱,搞混。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shū)¹成山溪²
注释:¹倏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²山溪:山峰和溪谷,形容高低之差异。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¹
注释:¹“君不见”二句: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成就霸业,后来他宠信侍从竖刁等奸人,导致齐国大乱。
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秦穆(mù)信逢孙¹,遂违百里奚(xī)²
注释:¹逢孙:本秦将,秦郑结盟,留郑助守卫。²百里奚:原为虞大夫,晋灭虞,秦穆公闻其贤,委以国政,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赤符天子¹明见万里外,乃以薏(yì)(yǐ)为文犀(xī)²
注释:¹赤符天子:汉光武帝刘秀。赤符:即赤伏符,新莽末年流行的一种谶语,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²以薏苡为文犀:把薏苡草看成是犀角。薏苡,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果实仁即薏米,可食。文犀:有文理的犀角。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停婚仆碑¹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ní)²
注释:¹停婚仆碑:魏征以直谏深得唐太宗敬重。魏征临终时,太宗将公主许魏征子叔玉;魏征死,太宗亲撰碑文。贞观十七年罢婚,还推倒魏征的墓碑。²虹霓:相传虹有雌雄之别,色鲜亮者为雄,色暗淡者为雌;雄曰虹,雌为霓。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明良¹际会²有如此,而况童角³不辨粟(sù)与稊(tí)
注释:¹明良:指上文提到的齐桓、秦穆、汉光武、唐太宗、燕丹和管仲、百里奚、马援、魏征、荆轲。²际会:遇合。³童角:指少儿、儿童。古代未成年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形如牛角,也称总角。⁴稊:草名,此处泛指草。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外间皇父¹中艳妻²,马角突兀³连牝(pìn)
注释:¹皇父:指李辅国。唐肃宗尊称其为“皇父”。²艳妻:指张良娣。³马角突兀:马生角原本指不可能之事,故曰突兀。⁴牝鸡:母鸡。古代称女性掌权为牝鸡司晨。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jí)(lí)¹
注释:¹蒺藜:草名,生长于沙地。诗中代指陕州。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屈原怀沙¹子胥(xū)²弃,魑(chī)(mèi)³叫啸风凄凄。
注释:¹怀沙:《楚辞·九章》中的篇名,屈原作。相传是屈原的绝命词。此处指怀抱石头自沉。²子胥:伍子胥。被赐剑命自尽。³魑魅: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鬼怪。
梁甫吟,悲以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岐山竹实¹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注释:¹竹实:又称竹米,竹子所结的子实。相传凤凰以之为食。
《梁甫吟》系乐府旧题,后谁多用于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如李白《梁甫吟》,即充满志不得伸、怀才不遇的忿懑之情。刘基此诗借古讽今,抨击了元末忠臣被弃、小谁得志的政治现象。诗中“赤苻天子”指东汉皇帝。“乃以薏苡为文犀”,指东汉马援从交阯回京城,带了一车薏苡,用作种子。马援死后,有谁上书皇帝,诬陷马援从交阯带回的是一车明珠和有纹理的犀角,致使马援不能安葬祖坟,朝臣不敢送葬。“停婚仆碑”指唐朝魏征死后,受谁诬陷,唐太宗下令放倒魏征墓碑(碑文为唐太宗撰),解除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叔玉的婚约。以上两个典故分别见《后汉书·马援传》和《新唐书·魏征传》。

liángyín

liú míngdài 

shuíwèiqiūyuèmíng zhīchǐ 
shuíwèijiāngshuǐqīng xiáozhīdǒu 
rénqíngdànyǒufān píngshūchéngshān 
jūnjiànhuángōngxiàngzhòng shùdiāozhōngluàn 
qínxìnféngsūn suìwéibǎi 
chìtiānmíngjiànwànwài nǎiwéiwén 
tínghūnbēizhèn qīngtiānbáishēnghóng 
míngliánghuìyǒu érkuàngtóngjiǎobiàn 
wàijiānhuángzhōngyàn jiǎoliánpìn 
cōngwéilóngkuángzuòshèng diāndǎoshangxíng 
yuánhuái怀shā chīmèijiàoxiàofēng 
liángyín bēi 
shānzhúshíshǎo fènghuángqiáocuìjiāngān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秋夜挑灯读楚辞¹,昔人句句不吾欺²
译文:凄冷秋夜,我独自坐在灯下读着《楚辞》,读后只觉古人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欺骗我。
注释:吴中:指作者的家乡绍兴。绍兴古属“三吴”。故以“吴中”称之。¹楚辞:战国屈原、宋玉等人及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等所创作的骚体类文章的总称。这里特指屈原、宋玉的作品。²不吾欺:“不欺吾”的倒装,“没有欺骗我”的意思。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更堪临水登山处¹,正是浮家泛宅²时。
译文:如今,我羁旅在外,每次跋山涉水,四处漂泊之时,正是我对家人思念的时候。
注释:¹更堪临水登山处:用《楚辞·九辩》“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处”句意。²浮家泛宅:以船为家,到处漂泊。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巴酒¹不能消客恨,蜀巫²空解报处期。
译文:想要借酒消愁,可是巴酒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愁苦,蜀中占卜的巫师也无法告诉我回家的日子。
注释:¹巴酒:夔州乡村所酿的一种酒。²蜀巫:蜀中占卜的巫师。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bà)桥烟柳¹知何限,谁念行人²寄一枝³
译文:灞水桥边那么多的柳条,又有谁想起漂泊在外的我,给我这远行的人寄来一枝呢?
注释:¹灞桥烟柳:灞桥在汉唐故都长安城东汉文帝陵附近,为汉唐人折柳送别的所在。²行人:指作者自己。³一枝:指“灞桥烟柳”。

  这首诗将乡愁和《楚辞》中的忧思及自己对国事的关切三者结合起来写。颈联中“客恨”照应首联,当与楚辞“句句”所含之恨有关,“归期”照应颔联,同时又是“怀吴中”的进一步深化。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这首诗意蕴深曲,耐人寻味,对仗工整,使事熨帖。

  首联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这一联里诗人只说楚辞“不吾欺”,第三句又用《楚辞·九辩》中的句意,“不吾欺”的当是指楚辞中慨叹远游漂泊的诗句。这样理解自然不错,因为伤羁旅是本篇第二句以下着力描写的内容,也是全诗的重要主题。但是,如果研讨一下“挑灯”、“句句”四字,那么认识还有可能更进一步。诗言“挑灯”,当然是久读,因而所读的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又说“句句”,我们便知道“不吾欺”者就不单是“登山临水”一意,相反,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应该也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严羽《仓浪诗话》说,写诗“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陆游此诗即用“引而不发”的方式,把乡思和楚辞中的忧愤联系起来,不但形式上含蕴深曲,耐人咀嚼,而且内容也远远超过了一般游子怀乡、志士不遇的篇什。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诗自正宗之外,如昔人所称‘广大教化主’者,于长庆得一人,曰白乐天;于元年丰得一人焉,曰苏子瞻;于南渡后得一人,曰陆务观:为其情事景物之悉备也。”把陆游和白居易、苏轼并列,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陆游七律,前人推崇备至。这首诗中间四句不仅对偶亲切、自然、工致,而且含义也十分丰富。“临水登山”与“浮家泛宅”虽同写羁旅,但前者侧重远游,后者侧重漂泊,而且一句用“处”,一句用“时”,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突出作者的旅寓情怀。即使是“更堪”、“正是”这些虚字的使用,也道出了诗人已经不堪宦游而又不得不继续寄旅的内心世界。颈联中“客恨”照应首联,当与楚辞“句句”所含之恨有关;“归期”照应颔联,同时又是“怀吴中”的进一步深化。“巴酒”不能消恨,可见旧恨犹在;“蜀巫”空报归期,则新恨又添。此外,“巴酒”、“蜀巫”虽是前人诗歌中常见的熟语,但是作者当时身在成都,用得便更显切当。

  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之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用法;一是用“灞桥”意关京都,暗示朝廷中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这则是本篇的独到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32-3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